本文在《艺术与设计》2010年3月期刊出,文字有改动。感谢 Colourphilosophy 的
素材和帮助。本文资料和文献清单已经遗失,在此致歉。
主流报纸对荷兰平面设计师鲍勃·诺达(Bob Noorda)去世的消息反映有点迟缓。《纽约时报》一直到老人去世12天以后才出版讣告,副题是「将现代主义带入地下的设计师」。作为二十世纪将现代主义设计带入大众生活的重要一员,鲍勃· 诺达参与建立了平面设计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公司 Unimark 工作室,最著名的工作是与 Massimo Vigelli 共同设计了纽约地铁的导航标识。2010年1月11日鲍勃·诺达在米兰因病去世,享年82岁。
鲍勃·诺达1927年生于阿姆斯特丹,曾经参加荷兰陆军,1940年代末在印度尼西亚服役。战后诺达回到荷兰,在 Instituut voor Kunstnijverheidsonderwijs 设计学校完成学业,于1950年毕业。学校功能主义的思想和包豪斯的背景极大地左右了诺达一生的设计理念。诺达不赞成 「深奥的设计」。与那一代的现代主义者一样,他主张简单、有效、逻辑感强的设计。在2005年的一次采访中,诺达提到自己的设计理念:「我相信我的作品是用来沟通的,沟通意味着我在为其他人服务,通过更加易读的文字,让设计更容易理解。但这不是说这样的设计就很沉闷,没得发挥。相反,可能性非常多」。
继续阅读
Martin Majoor,荷兰字体设计师,平面设计师,(1960年10月14)在读大学之前就已经接受多年的字体设计和字体排印专业训练,大学期间就曾经设计一套衬线字体,由于不够成熟并没有公开发行,但是期间一直对于衬线和无衬线之间历史和形态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研究,这些设计研究对于他今后设计字体都有直接的影响,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在荷兰的 Océ 设计公司从事字体排印和字体设计工作,1987 年他在 Utrecht 的 »Muziekcentrum Vredenburg« 设计工作室谋到了一个平面设计工作,这个设计工作室是荷兰最早使用电脑设计并且率先采用电脑印刷输出的工作室。
FF Scala 细体,正常体和斜体
继续阅读
最近 Design Observer 的一篇老文章被朋友翻出来,接下来的两天忽然在其他地方又看到了讨论。文章是著名设计师和评论者 Michael Bierut 写的,题目是《我恨 ITC Garamond》(I Hate ITC Garamond)。作者写到,自己辛苦找来一本女儿心仪的历史书,拿到手发现排版字体用的是 ITC Garamond,顿时失了兴趣,进而在网上大吐怨言,发泄对这款字体的厌恶。
继续阅读
近日在文庙偶得一本书——《拉丁化课本》,看得我这个文不盲有些害怕。作者叶籁士(Ie Laish,1911-1994),文字改革专家和活动家、世界语者。原名包叔元,笔名叶籁士、罗甸华、索原等。江苏省吴县人。曾就学于上海立达学园和日本高等师范。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历任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并推广,提出「只有实行拉丁化才是解决大众语问题的正确途径」的主张。
继续阅读
之前 Colourphilosophy 已经写了一篇关于 Roman 与 Italic 的短文,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斜体的历史以及他们的具体运用的,其实这非常重要,因为斜体具体运用一直为中文设计师所忽视,很多涉及到西文排版,对于斜体不是禁用就是滥用。
在这里就 Italic( 斜体)再扩展写一些东西。其实 Italic 翻译为斜体一词是不够准确和到位的,因为从字面理解很容易以为只要是斜体就是 Italic,Italic 必须是斜的。其实不然,并不是所有 Italic 就是斜的,定义一个字体是不是斜体最主要是看是不是拥有手写风格在里面。
FF Quadraat 和 Trinite的 Italic 体
大部分的 Italic 体比那些笔直的罗马字体在形式上有一点角度的倾斜,其笔画在基准线上像右边形成一点角度的倾斜,由于其倾斜感,给人一种向前流动的感觉,但倾斜并不是意大利体最本质的特点,Italic 体最重要的特点是其手写体风格,因为 Italic 体本来就是由于手写而产生的,具体历史这可以看 Colourphilosophy 的文章,而大部分 Italic 因为手写习惯会对某些字母进行简化(如 a, g )。但是也很多字体家族中的 Italic 的其笔画是垂直于基准线的,比较有名的有 FF Quadraat、Trinite 等,但是其笔画仍然有这手写风格。
继续阅读
本文刊载于《艺术与设计》2010年2月期。发表时有少量改动。本文感谢金虎的帮助。相关题目我们已谈及多次,近期可参考方宏章的
文章。
交通部更换高速公路命名办法出台,全国的高速公路路牌开始大面积更换, 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费用的争议。鲜有人注意到的是,路牌的设计也作了大幅修改。新设计包括新的中英文字体、箭头和其他元素的设计,旧标准英文字体 Helvetica 被 FHWA 体(又称 Highway Gothic)代替。对美国视觉文化熟悉的朋友而言,FHWA 应该不陌生,作为美国的旧高速公路标准字体,FHWA 的设计充满了美国味道。它的名字源于美国联邦公路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诞生于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执政的1940年代。这款字体的字型设计最初根据民间手工制路牌而来,设计粗糙,完成后也从未进行过路面测试。「它(FHWA)轻率、粗放,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字体设计师 Tobias Frere-Jones 评论到。
继续阅读
以 Computer Modern 字体排印的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第一卷。
现代个人计算机软件中可以进行排印或者出版准备工作的系统,以所见即所得型为主流,从早期的 Apple MacPublisher、Aldus PageMaker,到曾经非常兴盛的 QuarkXPress,以及现在的 InDesign 莫不如是,甚至连 Microsoft Word 都可以归入此类 。但是,在桌面计算机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尚未普及时,字符终端上其实已经出现了优秀的排字工具。这一工具也许并不够直观,不过这或许也不失为其优点:写作者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文档的内容、而非其展现形式之上;作为源文件的纯文本并不依赖于平台而存在,易于管理和版本控制;用于处理源文件的程序也可以极富扩展性。这实际上是典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理念,这样的系统也的确是出于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之手——你也许已经猜我在说什么:TeX。
继续阅读
德国用于路牌的 DIN 1451 字体。Image: typografie
之前有一篇博文是关于杭州新交通设施的设计方案,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院设计的,有不少朋友提出一些异议和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关于交通道路标志牌字体方面的问题,之前一直想写一点评论,现在整理了一下补上。
西文部分
心细的一些朋友已经看出,这个设计方案西文所使用是英国现代设计的最主要代表 Gill Sans, 在文字排版方面 Gill Sans 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尤其在一些文学性小说方面。其字形温文尔雅,带有浓郁的英国绅士气质,具有人文主义的构造游走于无衬线和衬线的 Gill Sans 更具现代感,这都使 Gill Sans 成为一款经典的字体。
继续阅读
Roman 与 Italic 的搭配使用范例,Italic在四句话中表不同作用:第一句强调拖颤音,第二句代替了说话的引号,第三句表示语气强调,第四句表示专有名词(「亚里士多德写了《天论》」)
顺着上次 Black Letter 的故事线索,我们继续说说中世纪过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所诞生的两种影响深远的「书体」:Roman 和 Italic。我觉得把他们称为「书体」似乎更为合适。对比中文,我们有篆书、隶书、楷书等等,在某一具体的书体之下,再按照书法者的名字等细分为某某体。概念明晰了,我们就开始说故事吧。
Roman
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文人们追随着彼特拉克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志,在日常书写和出版物中,广泛采用了一种他们所认为具有「罗马风格」的手写字体。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他们重新发现了11世纪查理曼时期留存于修道院的早期小草书体。时任罗马教廷秘书的布拉乔利尼 ,发明了一种新的字体:采用了卡洛林小草书体的小写字母;对于大写字母,则取自古罗马的石刻大写体。另一位文人尼古力 吸取了 Black Letter 的连笔法则,通过倾斜字母的角度,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成为了 意大利体(Italic)的雏形。
继续阅读
卡洛林小草书体
Black Letter,也称 Gothic Script(哥特手写体)或 Old English Script(旧式英语手写体)。Black Letter 在英语中的写法也有多种: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采用的是两个独立的单词,首字母分别大写的写法,也就是:Black Letter。关于中文译名,国内的叫法五花八门,有叫黑体的,有叫装饰体的,有叫哥特体的等等。在没有一个公认而确切的中文译名之前,我们还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译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说 Black Letter,得从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书体(Carolingian miniscule)讲起。尽管古罗马帝国早已湮灭成了废墟,罗马手抄体(大写和斜体字母表)在中世纪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手抄体渐渐受到了爱尔兰体和盎格鲁撒克逊体的影响,面目变得模糊起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