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歷史

倫敦地鐵:導航設計的經典

Johnston 體與圓標標誌。Image: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也稱 the Tube)是世界上第一條客運地下鐵路,始建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於1863年1月10日建成通車。一百多年來,它不斷發展、歷久彌新,再加上其一整套世人熟知的視覺形象,成為倫敦乃至英國的符號。時至今日,倫敦地鐵早已成為視覺設計的典範,給世界上其他城市鐵路系統留下了無數可借鑒的設計資本。2013年,倫敦地鐵將迎來它的150歲生日。

繼續閱讀

Kurt Weidemann 和德國設計

Image©Marc Eckardt
本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2011年5月期,內容稍微有所改動。

前幾天收到 Erik Spiekermann 的 Email,告訴我德國設計元老 Kurt Weidemann(克特‧威德曼)去世的噩耗,雖然 Erik 在郵件中寫的很平淡,但是感覺到他對於這設計元老的崇高致敬!這位德國最後一位字體設計大師的隕落,讓人難免有一種遺憾之心。我的思緒在尋找記憶里的 Kurt Weidemann 圖片我打開 Fontblog 網站(德國 Fontfont 公司的專業字體 blog)看到已經有一篇關於 Weidemann的報道了。這對針峰相對了幾十年的冤家總於有個了結了,記得2008年的時候 Weidemann 寫過一篇關於 Erik Spiekermann 代表作 Meta 字體有抄襲嫌疑,而專業執着的 Erik Spiekermann 也好不客氣進行反駁,而且非常大度的邀請Weidemann這位前輩參加 Erik Spiekermann 一手創辦的 TypoBerlin 國際字體研討會,他們現場進行辯論,這場新老兩代設計師的精彩對話載入了史冊,回想起非常有意思。

繼續閱讀

連載: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

從今天開始,一連四周,我們將每周發布連載《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是 Type is Beautiful 應 Apple4us 的委託,自日文翻譯而成的字體基礎知識介紹。日文原文可見於日本字體公司「今田欣一設計室」於其官方網站「欣喜堂」的「基礎講座」。這一基礎講座包含五個部分,首先介紹活字字體的一般概念,之後是「和字」字體歷史、漢字字體歷史和西文字體歷史,最後闡述三種文字如何協調排版。我們節選其中除去西文字體歷史的四部分翻譯成文,依次發布。

翻譯者是我們網站的新作者,旅日學者 Eric Liu,以及我們的網站技術支持 Metaphox 。因為業餘的精力和時間都有限,Metaphox 更是第一次進行日文翻譯,文中翻譯的錯漏之處懇請有心去閱讀日文原作的讀者們指正。頁面題圖背景文字設計 Julius Hui。

我們從這篇連載開始嘗試支持繁(正)體中文顯示。各位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繁體」按鈕進行切換,在此感謝小野大神製作的繁簡轉換插件

毋庸置疑,當代日本的文字鑄排之技術與理論都相當先進,許多在中國本土已經流失或正在流失的精神和技藝,在日本列島上仍舊煥發著蓬勃的生機,並有着獨樹一幟的風采。日本為漢字能在當今電子化時代繼續保持其當下的文化傳承和審美之功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篇文章的翻譯過程中,日本遭遇到史無前例的地震與核泄漏災害侵襲。我們謹以此文向日本人民的文化與精神致敬。

考慮到這篇文稿的特別之處,我們為它特別設計了版面,並以迷你站點的形式,將全文獨立發布,煩請各位移步到專門頁面上閱讀全文。此後每周我們會在這裡、Twitter飯否上提醒大家新部分的發布。各位如果有建議和意見請在此留言。

連載首頁

  1. 什麼是活字字體
  2. 不要再用「代稱」了 ──和字字體歷史
  3. 宋朝體與明朝體的流變──漢字字體歷史
  4. 活字字體的調和體

Gill Sans 之外的 Eric Gill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最近開始了名為「Eric Gill: Public and Private Art」的微型展覽,展示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英國藝術家之一的 Eric Gill 鮮為人知的一面。Eric Gill(1882—1940)最為著名的是作為英國標誌性字體 Gill Sans 的設計師(參見我們譯文)。Gill Sans 橫掃英國的巨大成功(英國陸軍、BBC、企鵝等等)使得 Eric Gill 的其他作品都被其光芒掩蓋。大英博物館這次就避開字體設計,集中展示了 Eric Gill 的另一才能:雕刻設計師和雕刻師。

繼續閱讀

Bodoni 的絕唱:更新

樣冊中的中文字樣。(左邊為挪威語,右邊為藏文)

應大家要求,關於 Bodoni 的樣冊又增加了以下各種文字的照片。圖中的文字種類根據意大利語翻譯與查證,如有錯誤還請指出。另外很多語言文字今天的地位已經有很大變化,我們都標了出來作為參考。 樣冊為1818年出版,2010重印。

繼續閱讀

Bodoni 的絕唱

上:1818年Bodoni 最後一本字體樣本,下:2010年TASCHEN 出版社再版

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帝國特許城市(free imperial city)是只受到皇帝統治的少數城市,大多數的城市由貴族階級統治。類似德國南部奧格斯堡這樣的城市擁有完全的自治,遠離戰爭,保持中立,貿易發達,十分富有。來自奧格斯堡(Augsburg)的印刷商 Erhard Ratdolt (1447-1528),從1476至1486在威尼斯工作了10年。當他回到奧格斯堡後,他製作了字體樣張,向顧客宣傳自己的刻字手藝。這第一份字體樣張上的日期是:「1468年3月1日,印刷於高等級的帝國特許城市奧格斯堡」。字體樣本上只有14種字樣。有意思的是,除了德國通用的哥特字體(Black Letter)之外,還包含了來自阿爾卑斯山南面的3種羅馬體和10種 Rotunda 體(Black Letter 的變體)。此外,還有1款希臘字體。這就是最早的字體樣張。早期書籍印刷史一直和字體樣張廣告相伴。在15和16世紀,字體樣張通常都只限於單頁。到了巴洛克時期,才出現了包含完整字體家族、各種裝飾圖案的字體樣書,無論字體數量還是涉及內容,都增長了好幾個數量級。

繼續閱讀

從《一九八四》看書封面設計

歷年來的《一九八四》的版本。Image: BBC
我們正式開始實驗圖片幻燈片展示(slideshow)作為輔助圖片展示方式,這樣可以多圖充分展示某一主題。您可以使用導航器或者直接點擊圖片切換。用 RSS 的朋友看不到這個工具,所以建議大家上網站來讀,以取得較好的瀏覽效果。如果有什麼建議,歡迎留言。

BBC 4 近期播放了四集關於書籍的紀錄片,講述了從遠古時代到今天的書籍歷程。在英國和有英國代理的朋友可以通過 BBC iPlayer 收看到這些紀錄片Ku6 收看地址)。影片第四集講述了英國企鵝出版社(Penguin Books)從1950年代出版簡裝書開始對閱讀產生的影響,着重介紹了企鵝出版社著名的封面設計歷史。故事以喬治 · 奧威爾的反應政府極權的名著《一九八四》講述了封面設計和社會發展互相影響的歷史。

繼續閱讀

V&A Isotype 展覽照片

我們在《Isotype:信息設計的起始》一文提到倫敦 V&A 博物館的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展覽。昨天去了一趟展覽,有很多原始的文檔,追溯到早期的 infographics,拍了以下的照片。光線昏暗,照片質量欠佳。

繼續閱讀

Isotype:信息設計的起始

Otto Neurath 提出的,由 Gerd Arntz 設計的 Isotype 標誌。Image: gerdarntz.org

倫敦 V&A 將於12月開始進行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的展出,我才回想起來以前談到圖像符號(pictogram)的時候,另一位作者 Shi Yuan 說到的 Isotype。Isotype 全稱「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Picture Education」(國際文字圖像教育系統),由奧地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Otto Neurath(奧圖 · 紐拉特,1882—1945)在1925年發布。這一系統的提出目的是為了利用「語言似的」圖形設計,達到教育目的。儘管這一系統本身並未成功,但對公共設計影響深遠,成為後來公共交通、國際活動、公共場所等圖形設計的基礎。

這一系統開始在維也納社會經濟博物館(Gesellschafts- und Wirtschaftsmuseum in Wien)研發,Otto Neurath 是當時博物館館長,以及該系統主要的提出和理論家。該博物館作為一個教學博物館,主要作用是向維也納市民講述維也納的故事。當時的哲學和社會主義思潮使得 Neurath 意識到,要向廣大不識字的無產階級傳播知識,圖形是最有效的方式。博物館主張通過圖形來講述事實,而非死板的統計數據。這一被稱為「維也納方法」的表達方式後來由 Neurath 建立的一個平面設計團隊不斷擴展。

該團隊從1929年開始,由德國的木刻師 Gerd Arntz 領銜,設計了一套簡化的圖形標誌,以表示工業、人口、經濟、政治等事物,一共超過4000個圖形標誌,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 Isotype 的設計。也是這些設計對當代公共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1930年,該項目標誌性的統計圖冊《Gesellschaft und Wirtschaft 》發布。Isotype 建立了一系列設計準則,比如:將圖形設計標準化;圖標設計不用透視,以最大化的保存所表現事物的特點;數量用多個多樣大小的圖標表示,而不是更大的圖標,以便可以更準確的比較,等等。

1939年,維也納團隊設計的《Modern Man in the Making》一書的信息圖形設計。Image: isotyperevisited.org

二戰和納粹使得這個維也納團隊奔赴世界各地。一部分設計師到了蘇聯,為蘇聯政府的五年計劃設計圖形表述,一些(包括 Neurath 本人)逃到英國,另一些到了美國和荷蘭等國,開始以 Isotype 的思想,從事公共信息設計活動。

1971年,Isotype Institute 將檔案和設計稿都捐給了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字體設計與平面溝通系,這筆資料也是今年倫敦展出的資料主要來源。Isotype 的思想所帶來為國際間的不斷加深的溝通帶來重要影響,由此開始了現在影響全球的圖像符號(pictogram)和信息圖形(infographics)的設計。

參考

  • Wikipedia
  • http://gerdarntz.org/
  • http://www.isotyperevisited.org/
  • Twyman, M. The significance of Isotype, isotyperevisited.org, 1975

《土耳其進行曲》和埃及字體

羅塞塔石碑上古希臘文。Image: answer.com

《土耳其進行曲》,莫扎特寫過,貝多芬也寫過,好多作曲家都寫過。《土耳其進行曲》和字體有什麼關係?就像《土耳其進行曲》和土耳其的關係,沒關係。18世紀歐洲文化圈,不論音樂還是字體,都喜歡取個東方味的名字,類似我們今天的標題黨。埃及和字體扯不上太多關係,但就有一類字體,被喚作「埃及」。

歐洲人對埃及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節。古羅馬帝國的艷后風流、各大博物館裡的海量藏品、文學電影里的埃及曆險……作為最靠近歐洲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在西方世界中,看得見,摸得着,去得了。

在字體發展的歷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沒有裝飾線的字體,有人稱為 Egyptian(埃及的)。在字體歷史的爭辯中,有觀點認為大寫的無襯線體最早出現於公元前460至前430年的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雕塑和碑刻中。在埃及的希臘風格時期,也常常出現在寺院的頒令、墓碑石和出土的陶罐繪紋上,最著名體現這一風格的,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羅塞塔石碑,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石碑上用古希臘字母、古埃及通俗文字和象形文字刻寫同樣的內容,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