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历史

Max:另一个 Gill 的故事

Max Gill 作品《Wonderground》局部。(图:MacDonald Gill

围绕英国雕刻师、字体设计师 Eric Gill 的故事讲不完。从他的字体他的雕刻,甚至到他的私生活,都充满了故事。然而他还有另一个才华横溢的弟弟 MacDonald Gill(昵称「Max Gill」)的故事,已经被遗忘多年。

继续阅读

纽约 ADC 视觉标识的 N 种历史

2014 年初,纽约 ADC 更换新标识(图:Brand New

作为资历最老的聚集顶尖创意与视觉艺术人才的民间机构之一,纽约 ADC(旧称 Art Directors Club,艺术指导俱乐部)从 1920 年建立开始,每年通过 ADC 年赛来评选视觉传播领域的最佳作品。ADC 始终坚持艺术标准与商业价值的结合,创始人 Louis Pedlar 与其团队建立俱乐部、开办年赛与展览的初衷,就是为了能提升广告领域的艺术水准,用品鉴艺术与工艺的眼光来评判商业性的视觉设计。最初年赛只征集黑白插画、彩色绘画、海报这三类作品,如今作品种类早已扩展到两百种以上,涵盖出版、包装、摄影、电视广播、交互媒体等各种媒介。

继续阅读

「鸽子」:出版社、字体和复刻

鸽子出版社版《圣经》节选。(图:Wikipedia

在 19 世纪英国,一群同道的艺术家、手工匠人和文人兴起了「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他们抵抗机器化及流水分工的生产方式,希望恢复英国传统的手工艺精神,甚至意图重建某种理想化的中世纪社会生活形态。

提出「艺术与工艺」(Arts and Crafts)这一说法的人,是当时的印刷匠、书籍装帧师 Thomas Cobden-Sanderson。1887 年,他建议某个筹备装饰艺术展览的社团命名为「艺术与工艺展览社团」(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后来艺术与工艺运动也随之命名。第二年,运动领导者 William Morris 成立了柯姆史考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致力于出版精装插图本。柯姆史考特出版社对立于粗糙的工业印制,掀起了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私人出版(private press)风潮。

继续阅读

西文标点拾趣

1. Banner
(图:Biblos

频繁见于西文排版中的许多标点符号,有着悠长的渊源。在数码时代,一些符号在网络上获得了新身份,一些在印刷排版中却愈发少见。我们不妨回头探寻一番属于它们的古老故事。

继续阅读

传统与现代:Johnston 的遗产

Edward Johnston 的「Foundational Hand」教案展示。图:VADS

尽管 Edward Johnston 谦虚地称自己只是一名书法家,但他的涉猎领域还广布字体设计、平面设计、书籍装帧、教学和写作等。Johnston 本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字体设计训练——甚至可以说,没有完成过任何正规的高等院校教育;然而凭借伦敦地铁字体等标志性作品,他被誉为「现代书法之父」,深深影响了几代英国设计师。

继续阅读

镂板字的断缺史

法国 Bery 产镂板。(图:Typefoundry

人类使用镂板(漏板,stencil)制图的历史源远流长,但镂板制字(stencil lettering)的历史并不久远。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纪,在大开本的法文和德文礼拜书上,部分特别的页面装饰有镂板印制出的带花纹字母。

继续阅读

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西文字体的历史

普林尼(Plinius)著《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使用了让松活字(Jenson)

西文字体的历史是欣喜堂《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能赶上前次翻译发表。现在翻译工作终于完成,在此登出,以飨读者。原作者今田欣一先生的一贯主张是,现代日文是一套复杂的书写体系,因此现代日文字体应该分别用和字、汉字、西字三种各自不同的文字体系的字体进行混排。在现代的中日韩字库里,西文字符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掌握西文字体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阅读〈正体、斜体、哥特体—西文字体的历史

继续阅读

上海字体设计寻旧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美华书馆), c.1895. (Image: 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

彼时,陈其瑞先生的散文忆出沪申的字海沉浮。此间,陈嵘先生再度探访,娓娓道来尘封的字体往事。

本文作者陈嵘,2002 年毕业于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视觉传达设计学科,获硕士学位。2007 年加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任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并为北京汉仪科印签约字体设计师。从事以字体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和包装设计研究及教育。

本文原载于《创诣》杂志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经授权刊登重订版。

今天提到铅字技术,如同谈论昔日的 BP 机,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早已逐渐被遗忘。我们开始那段历史的回顾研究,却也是因一场出人意料的缘分。2010 年 2 月,豆瓣「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的春节见面交流会上,偶然出现了一位年近 70 的老者,他就是曾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工作过的陈其瑞老先生。正是他的出现,勾起了我们对解放后那段字体设计历史的兴趣。在陈其瑞老先生以及不少业界友人的帮助和参与下,我们共同开始了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和资料收集。

继续阅读

Typo-mania

Typo Info
经授权转载《创诣》杂志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文章。本文为作者原文,与刊载版本稍有出入。

字体——一个本来带有某种专业属性的词汇,却成为纪录片的主题,冲上畅销书的榜单;直到今年初,三本和字体有关的中文书籍几乎集中亮相,更是推波助澜了一下。而最近这一年,数家主流纸媒亦纷纷讲述「字体」这个冷话题;现在,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一种「热」似乎是不为过的。

那么……

继续阅读

从神话走向理性:罗马字形的模数化重构

历代对罗马字型的模数化重构尝试。(来源:Jacques André

从罗马图拉真柱石碑上手工雕刻的字母,到用几何方法丈量出的字形;从十五世纪人文主义学者对罗马字形的复兴,到栅格模板上科学精确的绘制,罗马字母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逐渐脱离书法性质,转变为更趋于现代的几何字形。

如今我们所用的拉丁字母(也称罗马字母),与古老的罗马帝国有着紧密联系。罗马人不仅发展完善了拉丁字母,还确立了字母的形态。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上所镌刻的铭文就是这笔伟大遗产的佐证。这些刻在石碑上的字母协调又美观。罗马人究竟使用了何种丈量方法来统一它们的形态,已不得而知。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大力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也涌现出许多研究罗马文字字形的学者。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罗马字形的协调匀称,一定是采用某种范式来构建的。于是他们通过几何方法重新绘制这些字母,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让字形设计转向模数化,也为后来的现代人用栅格(grids)设计字体奠定了基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