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rad Duncan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的美國見證了社會變革思潮和社會活動的升溫。反戰運動愈演愈烈,民權運動尤其是黑人平權運動發展到了最高峰,女性和同性戀者要求解放的呼聲越加高漲。這些運動雖然由不同的根源促生,但受到了反種族主義、女權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泛非洲主義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共同特徵。
在這一波社會運動的浪潮中,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宣傳材料,海報、傳單、小冊子、報刊、專輯封面……它們被印製出來,分發到街頭巷尾,最後似乎註定在歷史中轉瞬即逝,但仍有不少保存了下來。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個名為 Interference Archive(社會幹預檔案)的團體在今年 1 月至 3 月舉行了名為「捷報傳來:美國 1970–1979 左翼激進運動印刷史料」(Finally Got The News: The Printed Legacy of the U.S. Radical Left, 1970-1979)的展覽,將這些政治意涵極為豐富卻少有人知的資料悉數展出。
繼續閱讀
上海市中心某大廈門口貼的春聯這是在前幾年的春節筆者在上海拍攝到的一張照片。當時只是覺得這幅春聯平仄不對,然後才發現原來是把上下聯貼反了。於之前我也曾把一些春聯圖貼到社交網絡上,同為 TIB 作者的梁海回復說:「主要是很多人根本判斷不出來哪個是上聯……」
繼續閱讀
馬禮遜。圖:Wikipedia編者按:本文作者為羅佳洋,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系,現就讀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中亞與高加索研究室,專攻亞非文化方向碩士學位。本文選自作者學士學位論文《從「拼合」到「格致」:有關西人漢字認知的設計史敘述——以「拼音」「拼合字」為例》第三章。
19 世紀,地理世界已不再迷霧重重,隨着資本市場的形成與工業革命的浪潮,「日不落」帝國就此崛起,以英美為首的新教傳教士成為基督教事工的主心骨。如果說明清之際的教士更注重「講經」,那麼這一時期的新教傳教士憑藉著他們所向披靡的雄厚工業資本,更有理由去急於「傳道」。「西儒」先賢對「相通之理」連篇累牘的迻譯已然非晚清之時務,直截了當的宗教意識輸出才是機器帝國應有的容姿,大肆的印刷出版自然成為此刻的關鍵,遂致使西人的漢字排印設計天生具有強烈的功能指向,同時這份工作也緊緊依附於宗教意志,系列設計成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重中之重。
繼續閱讀
2016 年 9 月 14 日,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國際文字設計協會)第 60 屆年會在波蘭華沙召開。會上,微軟、Adobe、蘋果和谷歌聯合發布了第 1.8 版 OpenType 規範,宣布支持用戶端無級變換的功能,命名為 OpenType Variable Font(OpenType 可變字體)。
字體界無不震動。Dalton Maag、Dutch Type Library、Font Bureau、蒙納、森澤和華文等多家字體廠商發來祝賀,兩大字體設計軟件 FontLab 和 Glyphs 率先宣布支持新規範。推特上的平面和字體設計師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字體設計師 John Hudson (約翰·哈德森)宣稱:「OpenType 可變字體,是數碼字體近十年來最偉大的進展。」
字體的無級可變性,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 OpenType 1.8 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背後經歷的風雨不可謂不漫長。現在,我希望帶讀者回到四十年前,從數碼字體的開端說起。
繼續閱讀
The Constructor, El Lissitzky, 1924。圖:Analogue7620 世紀初的先鋒藝術運動重新定義了現代視覺設計。從其哲學、美學到實驗方法,跨領域的藝術家們將先鋒藝術運動核心思想不斷輸出給以視覺設計,鑄下了先鋒藝術和視覺設計間不可否定的傳承關係。El Lissitzky(埃爾·利西茨基)就是其中的領先人物。Lissitzky 有很多的頭銜,俄國猶太人、教師、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傳道者等;後世在提到他的影響時,常常會提及到很多的現代主義流派——他是俄國先鋒運動的重要領軍人物,與導師 Kazimir Malevich(卡西米爾·馬列維奇)共同發展至上主義(suprematism),對後世包豪斯、風格派藝術以及解構主義具有重要影響。
繼續閱讀
Shanghai Type(上海活字)是一個關註上海印刷字體設計與生產的項目。我們聚焦十九世紀末至今的、在上海或與上海有關的印刷字體,挖掘它們背後的社會、歷史和人文故事。項目由我(厲致謙)發起,主要成員是年輕的設計師龔奇駿,項目顧問由陳其瑞(原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師)擔任,同時獲得了上海新聞出版博物館(籌)的支持。Type is Beautiful 也是項目的網絡合作夥伴。
繼續閱讀
以向量描繪,儷宋的「一」Type is Beautiful 今起與 Justfont 內容合作,將定期刊登 Justfont 精品文章,意在將優質內容推薦給更多的讀者。本文為第一期,講述桌面出版早期的傳奇字體「儷宋」的故事。
原文地址。
儷宋始於 1989 年,是世界最早的 PostScript 中文向量字型之一。現在 Mac 中的「儷宋 Pro」,以及華康的儷宋家族,都基於 1989 年的初代儷宋。對今天的編輯來說,儷宋只是一種內文細明體罷了。而且在高解析度螢幕與印刷的時代,它實在太細了。但儷宋確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柯熾堅在開發過程中,也親身參與了「桌上型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初期的歷史。
1980 年代對於出版界而言,是一個劇烈的變革時期。原本還在手工制稿的設計師與美編人員,忽然要開始熟悉新興的電腦工具。而變革若追溯到更上游的字體行業,感受則越加劇烈。在很短的時間內,照相排版興起,變成相當熱門的制稿方式,壓縮了鉛字的市場。但兩者基本上仍然共存,各有用處。不過,在 1980 年代中期發跡的桌上型出版,則一步步讓鉛字與照排走入歷史。
繼續閱讀
「定海橋:對歷史的藝術實踐」展覽於前天(10 月 28 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展。參展作品包括設計師厲致謙(colourphilosophy)展出的作品「被隱去的字」(Missing Characters),用嵌入牆體的鉛字講述了三個鉛字時代關於字的書寫、設計和生產的故事。
繼續閱讀
《Design Research Unit 1942–72》,文字是文末宣言。(圖 / 設計:APFEL)英國設計研究部(Design Research Unit,DRU)在二戰時期建立。其建立宗旨充滿了道德目標和理想主義:結合設計的新思想和實踐的新方法,建立一個更好的戰後世界。時至今日,在英國仍然可以看到他們的印記:鐵路的標誌,倫敦中心 Westminster 區的路牌,地鐵 District 線的座套。承擔著以設計改善社會的理想,DRU 以現代主義包裝了英國的一個時代。
作為二戰後於英國崛起的第一代設計顧問公司,DRU 的現代主義的設計領先 Pentagram、Total Design 和 Unimark 整整一代。DRU 創立之初的模型十分新鮮:跨領域合作,重新思考商業傳播方式——主要體現在發展、實踐企業標識(corporate identity)的概念。自成立之初,團隊成員就由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以及建築師組成,發展領域包括平面設計、展覽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企業標識設計等等——其團隊之多元,涉及領域之廣泛,即使到今日也屬罕見。更重要的是自創立之初,DRU 就遵循為公共大眾設計的宗旨,致力於用設計改善英國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