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Research Unit 1942–72》,文字是文末宣言。(圖 / 設計:APFEL)英國設計研究部(Design Research Unit,DRU)在二戰時期建立。其建立宗旨充滿了道德目標和理想主義:結合設計的新思想和實踐的新方法,建立一個更好的戰後世界。時至今日,在英國仍然可以看到他們的印記:鐵路的標誌,倫敦中心 Westminster 區的路牌,地鐵 District 線的座套。承擔著以設計改善社會的理想,DRU 以現代主義包裝了英國的一個時代。
作為二戰後於英國崛起的第一代設計顧問公司,DRU 的現代主義的設計領先 Pentagram、Total Design 和 Unimark 整整一代。DRU 創立之初的模型十分新鮮:跨領域合作,重新思考商業傳播方式——主要體現在發展、實踐企業標識(corporate identity)的概念。自成立之初,團隊成員就由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以及建築師組成,發展領域包括平面設計、展覽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企業標識設計等等——其團隊之多元,涉及領域之廣泛,即使到今日也屬罕見。更重要的是自創立之初,DRU 就遵循為公共大眾設計的宗旨,致力於用設計改善英國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
繼續閱讀
9 月 18 日周四,蘇格蘭民眾將進行全民公投,決定蘇格蘭是否將從英國獨立。該項公投源於英格蘭和蘇格蘭上百年來的領土爭議和複雜的政治關係。隨着近年來英國政府不斷地給予蘇格蘭更多的自治權利,Alex Salmond 帶領的蘇格蘭民族黨(SNP)終於如願以償的獲得女王御准,將公投推向實踐。獨立公投計劃一經確定,支持獨立的自治政府和想要維持現狀的英國政府就開始了各種宣傳攻勢。作為一次罕見的現代政治宣傳,與其相關的溝通方式和平面設計也值得一看。
繼續閱讀
「Bibliotheca」是一個對「聖經」這一概念進行再設計的 Kickstarter 項目,由美國設計師 Adam Lewis Greene 發起。對 Greene 來說,除了宗教屬性,聖經本身也是一部重要的、可讀的古代文學著作。然而這一文學性卻被宗教用途所犧牲。由於需要保留查經、引用、教會活動等實際用途,聖經的文字結構被肢解、分割、序號化,使得連續閱讀變得困難。為達到這些目的,聖經的設計也令普通人望而卻步:高文字密度,各種文字設計的元素混雜,用來區分章節、正文、詞性、注釋等等信息,而全部這些通常都印在脆弱透薄的紙張上,以便可以成為方便攜帶的一冊書籍。於是長久以來,聖經給人以莊嚴但枯燥的感覺。書籍設計師 Greene 的新項目正是要改變這一現狀,重新讓聖經成為可以暢快閱讀的文學故事。
繼續閱讀
著名平面設計師 Milton Glaser 推出了自己設計的以全球變暖為主題的標識,以及宣傳活動「It’s not warming, it’s dying」(不是變暖中,而是在死亡)。圓形的標識,絕大部分是黑色,只留下底部一點綠色,表達了地球的生命和光彩正在凋敝的過程。Glaser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I ♥ NY」標識,並參與創建了《New York》雜誌,此次設計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繼續閱讀
圖:Radim Peško
RP Digital Type Foundry 是捷克設計師 Radim Peško 於 2008 年創立的小型數字字體工作室。Radim Peško 現居阿姆斯特丹和倫敦,他本人同時也在荷蘭的傳奇設計學院 Gerrit Rietveld Academie 任教平面設計。在 RP 網站的介紹里這樣寫道:「工作室關注開發在形式上和概念上都有獨到之處的字體。」
繼續閱讀
2014 年初,紐約 ADC 更換新標識(圖:Brand New)作為資歷最老的聚集頂尖創意與視覺藝術人才的民間機構之一,紐約 ADC(舊稱 Art Directors Club,藝術指導俱樂部)從 1920 年建立開始,每年通過 ADC 年賽來評選視覺傳播領域的最佳作品。ADC 始終堅持藝術標準與商業價值的結合,創始人 Louis Pedlar 與其團隊建立俱樂部、開辦年賽與展覽的初衷,就是為了能提升廣告領域的藝術水準,用品鑒藝術與工藝的眼光來評判商業性的視覺設計。最初年賽只徵集黑白插畫、彩色繪畫、海報這三類作品,如今作品種類早已擴展到兩百種以上,涵蓋出版、包裝、攝影、電視廣播、交互媒體等各種媒介。
繼續閱讀
很多人記得電影《Helvetica》里的 Massimo Vignelli(馬西莫·維格納利),那位穿着黑衫,講解 American Airlines 經典背後故事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師。5月9日,Massimo Vignelli 的兒子 Luca 向外界告知 Vignelli 病危的消息,希望那些受到 Vignelli 影響和啟發的人能給 Vignelli 寄一封信。期間回應蜂擁而至,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朋友通過信件和網絡留言向 Vignelli 傳遞祝福。5月28日,Vignelli 在紐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83歲。
繼續閱讀
採訪及文字整理:Colourphilosophy
翻譯:王奕斐
巴西人愛桑巴,阿根廷人愛探戈,兩大南美國家各有風情。阿根廷深受西班牙和法國影響,在字體設計上形成了理性、清晰又不乏熱情的風格。我們有幸採訪到年輕的阿根廷字體及平面設計師 Charlie Zinno,一窺新大陸的字體之舞。
繼續閱讀
幾十年來,崇尚「慢設計」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一直以其細膩的散文,進取的新聞報導和不變的字體及版式吸引着讀者。但從 2013 年 9 月 16 日開始,雜誌頁面上出現了一些細小但微妙的變化,邁開了重設計的腳步。在創意指導 Wyatt Mitchell 的帶領下,《紐約客》更新了目錄、主創人員頁面、「Goings On About Town」欄目、書評版塊(Briefly Noted)及小說版塊等。設計上的改動包括調整分欄的數量,重繪 Irvin 字體以及引入輔助字體 Neutraface。
繼續閱讀
崔顯仁在青島街頭寫粉筆字賣藝。(來源:《
柳州日報》)
訪談內容經《創詣》雜誌授權發表,部分原載於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本文重訂並增刊了雜誌未發表的內容。
採訪 / 文字整理:厲致謙,劉麗君
進入新世紀,字體成為大眾視野下的新鮮話題。這股風潮來自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及設計團隊的湧現,他們正在改變原有字體審美的潮流,進而影響其他各相關行業。然而歷時數年,字體設計領域卻也仍然是大設計版圖裡的小島嶼,孤獨地漂浮着。伴隨注重視覺體驗的電子設備的普及,字體應用得到了極大拓展——從海報、產品包裝、書籍封面、商業廣告到 app 軟件——應用領域中的推廣是否能推動字體設計領域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