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傳媒學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近日舉辦了名為「凸版印刷的變遷」(The Changing Face of Letterpress)的展覽。展覽集中了一些師生的作品,旨在在數碼時代不斷拓展凸版印刷這項曾經輝煌的技術的新可能性。展覽很小,但作品十分不錯,以下是部分網站上沒有展示的作品照片。
目錄歸檔: 展示
Short Run 展覽與 St Bride 圖書館
毗鄰倫敦著名新聞業大街 Fleet Street 的 St Bride 圖書館是著名的印刷字體排印的機構,始建於1895年,St Bride 是著名的倫敦印刷學院(LCC,現倫敦傳媒學院)前身,現在是以舉辦印刷和設計為主活動的文化機構和圖書館。之前和 Shi Yuan 一起去 Jost Hochuli 講座,由於是晚上,沒有細看。今天「Short Run」展覽最後一天,順便一游。
How Very Tokyo
作為2008日英年的項目,十四位英國設計師受邀解讀自己與東京的關係,製作了一系列主題海報,十二月份在展覽「How Very Tokyo」上展出。受邀設計師包括 Bibliothéque、 Browns、 North、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和 Spin 的在英國很有影響力的團體。現在海報已經進行發售,價格為23英鎊(人民幣250)
川上俊(Shun Kawakami)的設計
川上俊(Shun Kawakami)的作品。英文字體、瑞士的網格設計與亞洲氣韻的結合。日本人在東方設計的探索方面走的太遠。Hitspaper 做的日文訪談,雖然內容並不充實,但 Google 翻譯一下竟然勉強可以讀下來,讚歎科技。
The Grid System
The Grid System 是一個新近推出的網站,包含了關於網格系統、以及黃金定律、基線網格等等相關概念的各種新聞、文章、資源和工具。網站同時也與 YouWorkForThem 合作推出圖書服務,還有一個 Flickr Group: The Grid System。
Face the Nation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和明尼蘇達州書籍藝術中心(MCBA)共同策划了名為「Face the Nation」的展覽,探討國家形象和字體設計之間的互動。
二十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剛剛興起,歐美國家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直接加強了各國對於塑造自己國家形象的急迫性。於是值得褒揚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兩戰後極端的沙文主義都在這一段國家形象的塑造中表現出來。有些國家通過尋找自己的歷史文化,復興自己的傳統風格。有的新興國家則需要與自己的語言聯繫,為新的國家風格創造新字體。
「挪威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始祖) Gerhard Munthe (1849-1929) 曾深入挪威的鄉村,尋找祖國原始的藝術,將自己十分鐘愛的中世紀北歐的壁毯風格以及挪威民間藝術應用於自己的故事書設計。
Kajiograms
總是盡量避免中文的 Typography,但看到精彩的東西還是忍不住要拿出來。這是一個餐廳的設計,設計師是日本人廣村正彰(Masaaki Hiromura)。採訪中廣村提到「漢字是世界的瑰寶」,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能真正體會到這一點。設計對於當地的外國人很實用,昨天在倫敦傳媒學院(LCC) Bibliothèque 說到:「We love to communicate, we love to solve problems.」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改善溝通的,大概不能算是好的設計師和 Typographer。
來自日文 blog TAMALOG (Blog 的設計也很好)
BBC 網站設計手冊
這裡有一個叫《Visual Language 2.0》的 PDF 文檔,是 BBC 新的寬版網站的設計手冊,有很多網站設計的網格應用,以提高功能和易讀性,很有參考價值。
P.S. 我夏天在美國,更新較慢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