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汉字

新蒂:民间造字实验

赵孟頫体中区分出的字

「新蒂」的意思,得名自「Send everything nice to you」这句话的首字母——「Senty」的缩写。[dì],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接的部分。在云南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里,诞生出了新的字体品牌——新蒂——非花非果,却紧密相联于根。根深方能蒂固,这与新蒂做的手写字体、书法字体,不谋而合。

从 2010 年开始,王维和周南新自发地开始制作字体,通过不断尝试和学习,他们开始陆续发表新的字体,新蒂字体也逐渐为国人所知。

继续阅读

镂板字的断缺史

法国 Bery 产镂板。(图:Typefoundry

人类使用镂板(漏板,stencil)制图的历史源远流长,但镂板制字(stencil lettering)的历史并不久远。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纪,在大开本的法文和德文礼拜书上,部分特别的页面装饰有镂板印制出的带花纹字母。

继续阅读

纵横对齐不是现代方法

Facsimile of the Gutenberg Bible
Gutenberg Bible(古腾堡圣经)现代摹本。(来源:UMD Library
本文「纵横对齐」一语借自老貓的近文《它在的時候無人理解,走的時候也無人悼念:記一個漢字排版傳統的衰亡》(另见「癮科技」转载)。

上世纪,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Any man who would letterspace blackletter would shag sheep.(会去动哥特体字距的人,也会去搞绵羊。)

机械复制的生产链中,字距一度是关于排版审美的迷思。一套活字集合由设计师精心调整,由铸字匠细密打造;于是相邻字符的空间关系,凝固成一组依赖物理实体的法则。维持原生的字距——我尊重这样的法则,一如尊重先驱匠人的技艺和理性。

然而在 Jan Tschichold 和他的著作 Asymmetric Typography 流行之前,直至追溯回 Gutenberg 时代,「对称」「齐整」两种古老的视觉审美习惯无处不在。左右并齐的纵栏——我也欣赏这样的传统,一如欣赏古典格律的稳定及优美。

后世的排字匠人,逡巡于维持字距的洁癖和齐头尾的朴素趣味之间,寻求平衡与折衷。文字设计是又一门妥协的匠艺。

继续阅读

漫谈字体与信息媒介:《创诣》╳ 平面设计师

CUI Xianren
崔显仁在青岛街头写粉笔字卖艺。(来源:《柳州日报》)

访谈内容经《创诣》杂志授权发表,部分原载于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本文重订并增刊了杂志未发表的内容。

采访 / 文字整理:厉致谦,刘丽君

进入新世纪,字体成为大众视野下的新鲜话题。这股风潮来自独立中文字体设计师及设计团队的涌现,他们正在改变原有字体审美的潮流,进而影响其他各相关行业。然而历时数年,字体设计领域却也仍然是大设计版图里的小岛屿,孤独地漂浮着。伴随注重视觉体验的电子设备的普及,字体应用得到了极大拓展——从海报、产品包装、书籍封面、商业广告到 app 软件——应用领域中的推广是否能推动字体设计领域的发展?

继续阅读

《创诣》╳ 独立中文字体设计师

KhangXiDict specimen

访谈内容经《创诣》杂志授权发表,部分原载于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本文重订并增刊了杂志未发表的内容。

采访 / 文字整理:厉致谦,刘丽君

在为数不多的独立中文字体设计师中,有三位广为人知:北方的厉向晨,南方的应永会,香港的许瀚文。三位身处不同地域,设计道路和生存方式也有很大分别。厉向晨少年有成,已经可以依靠开发独立字体为生。应永会是国内最早开始独立制作字体的设计师之一,但要完全以销售自己的字体为生,还有很大困难。许瀚文在参与设计了信黑体之后,决心成为独立字体设计师,并在起步阶段取得了很好成绩;后因机缘,才改变计划加盟英国 Dalton Maag 字体设计公司。

继续阅读

上海字体设计寻旧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美华书馆), c.1895. (Image: 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

彼时,陈其瑞先生的散文忆出沪申的字海沉浮。此间,陈嵘先生再度探访,娓娓道来尘封的字体往事。

本文作者陈嵘,2002 年毕业于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视觉传达设计学科,获硕士学位。2007 年加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任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并为北京汉仪科印签约字体设计师。从事以字体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和包装设计研究及教育。

本文原载于《创诣》杂志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经授权刊登重订版。

今天提到铅字技术,如同谈论昔日的 BP 机,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早已逐渐被遗忘。我们开始那段历史的回顾研究,却也是因一场出人意料的缘分。2010 年 2 月,豆瓣「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的春节见面交流会上,偶然出现了一位年近 70 的老者,他就是曾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工作过的陈其瑞老先生。正是他的出现,勾起了我们对解放后那段字体设计历史的兴趣。在陈其瑞老先生以及不少业界友人的帮助和参与下,我们共同开始了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和资料收集。

继续阅读

Typo-mania

Typo Info
经授权转载《创诣》杂志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文章。本文为作者原文,与刊载版本稍有出入。

字体——一个本来带有某种专业属性的词汇,却成为纪录片的主题,冲上畅销书的榜单;直到今年初,三本和字体有关的中文书籍几乎集中亮相,更是推波助澜了一下。而最近这一年,数家主流纸媒亦纷纷讲述「字体」这个冷话题;现在,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一种「热」似乎是不为过的。

那么……

继续阅读

活动通稿:GDC 13——汉字二十四时

「汉字二十四时:透见汉字设计的思潮」是由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办,以关注中国当代汉字设计现状、深入研讨专业话题、促进汉字设计与平面设计专业交流、推动行业发展为宗旨,以专业性、当代性、思想性与时效性为特征的汉字设计文化公共交流平台。继二零一一年在广州成功举办以来,本活动获得了广泛的反响与好评。基于对汉字设计文化的持续关注与推动愿景,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拟于本年度十二月七日,在深圳举办第二届「汉字二十四时」主题设计交流活动。

本届活动主题为「标题与内文的对话」,旨在以汉字为题,针对汉字设计领域的风潮变化,聚焦于中国当下标题字与内文字库的研发与使用,鼓励设计群体对汉字表情与韵味的精细化研究,提倡对汉字设计基本功的深度探究与自省。借此契机,本活动将邀约汉字研究、字库开发、平面设计等行业领域杰出人士,以展览、讲座及对谈的方式,共同检视、探讨汉字设计现状,透见汉字设计的深层专业思考。期待这一短暂却聚焦、深入的设计交流,能够对汉字设计、平面设计领域乃至社会公众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七日十点至十八点
地点:深圳图书馆(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一路二零零一号)

更多信息请见新浪微博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继续阅读

正文字体观察:方正新书宋

正文字体作为基础性用字,从底层支撑文字设计及语义传达。专题「正文字体观察」将聚焦正文用字,发现并评介中文世界里值得关注的正文字体。本篇主角是方正字库为书籍用字推出的「方正新书宋」。本文由方正字库协助。

方正新书宋是方正2009–2010年间制作的书籍用字。设计主张「结构方正宽博,笔画溶入刀刻韵味,简洁流畅,整体感突出」。

这款字体作为老「方正书宋」的进化版,对这款沿用数十年的字体进行了继承。设计由朱志伟指导,任燕卿担纲设计;团队成员还包括乌新丽、王文娜、梅花、林彤、杨雁、刘汉旭等。老版书宋字体风格中性,字重适中,颇受欢迎。然而老版书宋是铅印时代的设计,并不完美。受当时雕刻工艺的限制,老版书宋轮廓线条不够流畅,并受限于纸张承墨的特性,笔画设计偏细。此外它还存在字面及重心不匀,笔画规范缺乏统一的问题。这套老字体亟需更新。

继续阅读

陈其瑞字体设计年表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全然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许柏康、顾震寰、陈初伏、陈永海。后排左起:陈其瑞、徐学成、钱震之、邵广凡、周今才、谢培元、华宗慈。
本文为陈其瑞先生回忆文最后一篇。陈其瑞先生是较早进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年轻」字体设计师。他经历了新中国最早的专业字体设计实践,在团队中逐渐成长成熟。作为在世的为数不多的字体设计前辈,他热心和年轻一代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一手资料,他是我们研究上海字体设计历史的起点。他一生的字体设计年表,是宏观历史背景下的个体范本。本年表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1961年,18岁

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毕业,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工作,陆续参与了黑一、黑二、宋黑、经典著作体等字体的设计工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