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中国一座很特殊的城市。有人说香港是消费至上,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有人说香港已死,经历了百年风雨的香港,为什么在今天还值得我们一去?
快节奏的嘀嘀声催促行人的脚步,天星小轮每日繁忙穿梭在维港中,抬头望去天空中的招牌似乎比印象中少了一些……在这些香港给游客的刻板印象之下,我们其实还可以走得更深,去触碰这座城市沉淀下的历史与人文养分。
我们会在曾经热火朝天的印刷街区了解 19 世纪中期闻名世界的「香港字」,体验从捡字到排印的全过程;我们也会在港岛街头聆听研究者讲述招牌上书法字背后的故事,了解驰名香江的四大名家;我们会在香港视觉传意资料馆中寻宝,回顾香港视觉设计从民国至今的变迁脉络;我们会在九龙城跟随招牌佬一边寻觅鬼字,一边远眺狮子山;我们会在地铁里遇见港铁宋体背后的传奇字体设计师,与他在熟悉的街道同行;我们可以在香港坟场拓印形形色色多种文字的墓碑,也可以在南丰纱厂回味丁丁老伯留下的遗作;我们会与香港造字人相聚,了解他们的旧作品和新想法……
继续阅读
2024 年年底,万维网联盟(W3C)发布了新版《中文排版需求》(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简称 CLReq)。自 2015 年初稿发布以来,这份文档第一次经历了重大结构调整。新发布的版本与万维网联盟其他语言/文字的排版需求文档(如阿拉伯字母和蒙古文)的结构保持一致,希望为开发者、设计师和技术标准的编辑提供更加高效和清晰的参考。这个变化也加强了《中文排版需求》作为全球化排版标准一部分的定位。
继续阅读
在讨论日本设计师对字体排印、网格系统的实践时,不可能避开白井敬尚这个名字。长年以来,他设计的 idea 杂志也一直伴随着我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当弥迪兄与我商讨在国内策划展览和出版事宜时,我欣然决定加入。我也深感在中文环境下,无论是字体排印还是网格系统,这些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实践方法,都缺乏的实质性讨论。而白井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其理论深度还是实践广度,都非常值得中国设计师学习,这次能译介到国内,堪称是一大好事。
继续阅读
电华打字机,由高仲芹发明,IBM 制造。© The Smithsonian全球规模最大、最成功的电信公司之一,名字中却带有「铁路」二字,这是为什么?
我在每个学期的信息史课程中都会先用这个问题来刁难斯坦福的学生们。其中提到的电信公司是斯普林特(Sprint),全名是「南太平洋铁路内网电信公司」(Southern Pacific Railroad Internal Networking Telecommunications)。随后,我就会简明扼要地普及一番关于美国通讯基建的历史知识,而这些史实总是能让他们大开眼界。
铁路,以许多方式为现代美国及至全球的信息架构铺设了第一层历史基础,我这样解释。在电报技术兴起时,工程师基本上都会选择沿着南太平洋铁路等已经打通的铁道线路来铺设电报线,毕竟有现成的工程,何必再重新砍树开路、穿河过桥呢?不久后,又有了光纤通讯,大多也以同样的方式,沿着一百五十多年前初次联通美国各地的火车轨道来进行基础建设。
「铁路是谁建的呢?」我接着问。一位学生答:「中国移民。」
继续阅读
(图:evangelion.co.jp ©カラー/Project Eva. ©カラー/EVA製作委員会 ©カラー.)本文原由作者以英文发表于
Font In Use。中文由 Skye Mok 初译,经作者审校后发布。作者特别感谢周建豪(Francis Chow)对 Matisse 字体的设计过程的详情解答。
由庵野秀明创作并执导的跨媒体制作《新世纪福音战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常通称 NGE,或简称为 EVA)由四大部分组成:一部26集的动画连续剧(1995 年),两版改编电影(1997 版及 2007 起的新版四部曲)及漫画(1995–2013 年)。剧集设定在后末日时代的要塞都市「第三新东京市」,围绕着少年碇真嗣展开。他受雇于关系疏远的父亲,加入神秘军事组织 NERV,与其他同龄少年少女一起驾驶巨型生物机器人「EVA」,与被称为使徒的怪物展开战斗。
EVA 开始只是一部典型的机甲动画,但逐渐发展成对机甲题材的存在主义解构,立刻赢得了批评界的赞誉。它长盛不衰的人气催生了大量的衍生漫画、改编小说、游戏、联名广告,甚至柏青哥赌博机;这些风靡也逐渐将 EVA 渗透到日本文化之中,最终受到了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追捧。EVA 所用的视觉元素都成为了文化语汇,这里面就包括其主题字体:Matisse EB。
继续阅读
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师:徐学成。(摄影:厉致谦)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obituary
here.
中国第一代字体设计师徐学成先生于 2019 年 11 月 1 日清晨 5 时 45 分过世,享年 91 岁。
徐学成 1928 年(民国 17 年)出生于江苏武进,1964 年毕业于华东艺专美术系,先后在上海新知识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事书籍装帧工作。1960 年,徐学成调入刚刚成立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字体设计师。在印研所,他参与了简化字的笔形设计规范工作,与周今才一起主持了黑一、黑二体的设计,主导了宋黑体、宋七体等的设计。在外部信息匮乏的环境下,他与同事们从零开始,摸索出了中国最早的字体设计流程与方法论。
继续阅读
用思源黑体 Heavy 显示的各种横杠形状的字符,具有不同的长短、粗细和高低位置。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从本文起将重点分析几个中文的特殊标点符号。希望读者可以结合本系列之前关于「挤挤总是有的」「避头尾」等几项内容一起来阅读分析。
2016 年 7 月「知乎 LIVE」新上线,而本站作者、多语言字体技术开发者梁海随即在其知乎专栏里发布了一篇名为《破折号好难啊!破折号怎么这么难!》的文章。他在文章里附上了 2016 年 7 月 8 日在推特上发的截图,并对 1024 场次「知乎 LIVE」中使用的 907 个破折号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居然有 11 种用法,情况之复杂以致于他说「嗯……我懒得分析了。」既然如此,笔者就接这一棒,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破折号这么难。
继续阅读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编纂的《华英词典》(1815–1823)中的「字」词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多文字设计很早就在商业领域开始了尝试。从单纯为企业设计多语言的品牌标识,到如今初露锋芒的本地化字库定制,这通常是较大的设计公司、字体公司承接的业务,也尽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如今随着小型工作室、独立设计师的涌现,多文字设计则成为一种共同的专业追求,这意味着更多人将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设计,即为非母语的文字做设计。
继续阅读
2018 年 9 月 1 日,「日中韩字体讲座暨研讨会:东亚汉字字体的现在与未来」在东京印刷博物馆举行。Type is Beautiful 有幸参与协办,成员 Eric 作为组委会成员参与策划,并为整场会议提供中文翻译。与会嘉宾阵容庞大,分别来自日、中、韩三国字体文化研究前沿,为大家分享了东亚文字、尤其是汉字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下面跟随 TIB 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字体学术盛会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