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巴西藝術家 Rafaël Rozendaal 不久前迎來了自己的第 100 個實驗藝術網站:inner interior .com。Rozendaal 以持續創作實驗藝術網站而聞名,至今積累了 102 件作品。這些網站以鮮艷的顏色、有趣的交互及動畫為共同點,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大多數網站都讓人上癮,比如不斷地拉出永遠拉不完的廁紙,用色塊填補空白,或者只是不停地點擊來感受悲傷。這些網站每年合計約有 4000 萬訪問量。
目錄歸檔: 藝術
9·11 紀念博物館在爭議中開放
美國 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於 5 月 15 日舉行了落成儀式,5 月 21 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紀念博物館原計劃在 2012 年開放,紀念 9·11 襲擊事件 11 周年,但因財務和颶風影響而推遲至今。
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位於紐約曼哈頓下城的 9·11 紀念廣場,即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原址。紀念博物館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是入口,包括遊客中心、禮品店等,由挪威的 Snøhetta 建築及景觀事務所設計;地下部分是博物館主展廳,由紐約本地的 Davis Brody Bond 事務所擔當。
探索霓虹:香港的故事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是香港西九文化區 M+ 博物館的第一個在線展覽,旨在探索、記錄和展示香港的霓虹燈廣告牌的文化。展覽由陳伯康(設計及建築策展人)、Tobias Berger(視覺藝術策展人)、王蕾(設計及建築助理策展人)及周麗珊(策展助理)共同策劃。展覽除了專業的策展內容,也大力歡迎民眾參與,上傳照片並分享故事。
變臉:拍賣行轉型序曲
全球藝術市場還在持續膨脹中。不僅藝術品拍賣成交價頻繁打破紀錄,收藏者的群體範圍也在不斷擴張並多樣化。一度被視作傳統精英階層專供設施的藝術品拍賣行,也需逐步適應不同社會身份的新富階層。因而,它們開始捨棄以往神秘、高端的形象,嘗試變得開放化及大眾化。定位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拍賣行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與時間。如今,在平面廣告與室內空間兩方面,都已經給人們帶來了不同以往的感官體驗。
數碼複製時代的藝術品
光韻的衰竭……與當代生活中大眾意義的增大有關,即現代大眾具有着要使物在空間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強烈願望,就像他們具有着接受每件實物的複製品以克服其獨一無二性的強烈傾向一樣。[Benjamin, 1936]1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機械複製時代中,Walter Benjamin(瓦爾特·本雅明)如是說。數碼複製時代中,光韻2又何以重塑?
Rijksmuseum(國家博物館)位於阿姆斯特丹,主館經大幅改建後在今年四月重新開放。若留意過我們三月間的報道,或許會對其全新的文字標識還存有些許印象。配上新的標語「國家博物館,尼德蘭之博物館」(Rijksmuseum, the Museum of the Netherlands.),該館一改三十二年的舊牌匾,嘗試打造一個簡單清晰的國際化形象,傳遞平易近人的情感訊息。
在品牌更替之際,Rijksmuseum 也重新思考了數碼複製時代中藝術作品的展示方式及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係問題。其官方網站推翻了自二〇〇四年以來的陳舊框架,於去年十月末上線了全新版本。此番網站改版增設了一個特別的項目:Rijksstudio(國家博物館工作室)。在 MW2013 上,Rijksmuseum 數碼主管 Peter Gorgels 專門發表論文加以介紹3。藉此,我們得以深入窺探 Rijksstudio 的設計細節及博物館幕後的策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