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的木刻版圣经,点击看细节。V&A 博物馆。
伦敦 V&A 博物馆新翼最近盛大开幕。新翼历时七年半准备,耗资3200万英镑,主题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展览布展考究,展品令人叹为观止。上图是十五世纪的木刻版圣经,据说是专为穷人而印制,风格和印刷质量都十分优秀,字体是当时流行的 Black Letter。
在 Vimeo 上找到博物馆的视频,介绍了木刻扑克牌的制作工艺,应该与上图的圣经类似。
这张扑克牌是在1490-1500年间用木刻技术完成的,由镂空模板上色。首先将整个牌面设计刻在干燥平整的木板上。具体的做法是将粉笔涂在草稿的背后,然后用铁笔将粉笔印在木头上,再用墨水在木头上描绘整个设计,最后用刻刀将线条雕刻出来。然后使用有粘性的墨水,将其铺在刻板上,然后用手动印刷机将纸张铺在刻板上,印出设计(图中使用的是19世纪的印刷机)。待晾干后,用镂空模板最后上色。
2009 台北金马影展海报
台湾金马奖结果今天揭晓。传统上金马奖的海报虽然细节不足,但风格上都年年有变,实验十足(参见历届海报)。今年的海报设计也继续领先于同类华人电影活动。但风格也锋芒减退、略见成熟,就连字体也用了风靡好莱坞的 Trajan(Johnsonbanks 语)。
继续阅读
中国高速公路新标志牌。Image: 9811.com.cn
我们在前年提出疑问,想找到中国道路标志牌的字体,结论是大部分情况下,是 Helvetica 和 Arial 混合使用。这是我们猜测的国家标准,因为没有官方的文档可供公众浏览。当然后来也见到了衬线体的使用,令人惊讶。
这个月中国交通运输部开始大面积的更换高速公路的命名方法,由原来的中文名称更换为字母+数字的形式。伴随而来的是大面积的更换高速公路标志牌,而我们也发现,新的标志牌也采用了新的字体。
继续阅读
2009世界设计大会(Icograda 2009)很快将在北京开幕,届时将有众多重要的演讲和将近三十个各类展览和活动,包括「二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文字‧北京09展」、「POST__:现代国际海报设计」、「AIGA 365:年度最佳作品 29」、「最美的书- 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等等,以及「中文字体设计论坛暨中国楷-第五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颁奖典礼」都将举行。
这次展览由北京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教育部主办,国内主要艺术院校协办,堪称级别高。门票应该已经售罄,希望参与的朋友都有收获。
从左至右,单词依次为:smallest、support、subsistence、sufficient。1996年 Routledge 出版的《人口论》1789版重印版。
课上要读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论》(An Essay on Population),从图书馆找来1789年的重印版。读起来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中大部分单词中的「s」都被长相奇怪的「f」代替,如上图所示,读起来要不断猜词,实在想不透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百思不得其解,寻求帮助。我们的 Web Developer、身处德国的 Metaphox 很快发来了正解,做为字体和文字细节,颇为有趣,以嗜各位。
继续阅读
Image: fhzdesign.blog.sohu.com
方宏章在 blog 上发表了另一篇关于《Tagas-Anzeiger》的新设计,同样也是落选的方案。由美国人 Brian O’Connor 设计。
在Hi-iD上看到的消息。瑞士苏黎世出版的全国性德语报纸《Tages-Anzeiger》(每日导报)于近日完成了新版设计,由 Tom Menzi 操刀。但今天要提《TA》的重新设计方案中参加投标的一个,由基于苏黎世和东京的 iA(InformationArchitects)操刀,因为他们新颖的设计思路,我觉得有必要在众多重新设计报纸的 project 中提起,即便他们没有获得这个项目。正如他们说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失败故事。
继续阅读
九月份在《艺术与设计》杂志刊登的文章,现在贴出来。这是原来的版本,可能与印刷版有部分差异。在此再次感谢参与校对的宋敏、杜钦和卢涛三位朋友。另外加上了参考书目和插图。
本文作者为 Rex Chen 和 Shi Yuan,请勿转载。谢谢。
尽管字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最早期,与文字和书写的萌生同时出现,但现代意义上的字体排印(Typography)严格来说,是从十五世纪德国的约翰内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的。从这一时期开始,批量印刷成为可能,而金属铸的字体也取代各地的手写体,成为主要的传播载体。自此开始,不同地区的字体发展也走上了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道路。随着国家主义在现代的盛行,各国政府和设计师们开始重视字体的国家形象问题,于是纷纷回顾自己的历史,试图在过去的发展中寻到符合国家和民族气质的字体。受这种国家化运动的影响,很多国家形成了与本国形象相辅相成的字体特色,从英国的商业和传统的结合,到德国的机械和实用,以及瑞士的平和、中立等等,字体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直观而有效的工具。本文按时间顺序,试图把握代表各国形象字体发展的决定性历史时期,回顾各国标志性字体的特点环境、来源和发展。
文艺复兴与手写体:意大利字体
卡洛琳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和数字版Nicolas Jenson SG 的比较。Images: belmont.edu; identifont.com.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当时的意大利各个城市都处于自治状态,城市独裁者们都贪图玩乐,一心想要摆脱宗教传统对他们的束缚。因此这些城市的文艺环境十分宽松,当局鼓励和提倡描写世俗生活的作品,而非一味的表现宗教的神圣,这一社会环境为整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色彩奠定了外部基础。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Petrarch)大力歌颂个人性的伟大,认为世俗的成功与跟上帝关系并不相互违背,相反是上帝赋予了人类巨大的智慧和能力,人类理应在世间充分享用这些天赋。他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十分崇尚,认为古代才是人性最灿烂的时刻。
继续阅读
《艺术与设计》杂志邀我和史源写的文章《字体里的国家故事》在最近的9月期刊登出来了,稿件做为杂志本期特辑「国家形象,设计塑造」的一部分。文章不长,以时间顺序简述了各国代表性字体和国家形象的来龙去脉,面向大众读者,有兴趣的各位可以购买来看看。
这里谢谢杂志、宋编辑和各位审过稿的朋友。
左为09年目录册,使用 Futura;右为10年目录册,使用 Verdana。Image: fontblog.de
世界在伦敦2012奥运会标志的推出后就变得不能理解了。从这个令人惊愕的奥运标志(记得 Wolff Olins 说2012年大家就会看出这个超前设计的好,现在却仍看不透),到奥迪汽车 logo 换字(via Dajuin),然后是炙手可热的杂志《032c》,设计界出现了「以丑为上」的新潮流,这一「New Ugly」的现象也成为设计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现在大型商业机构也莫名地加入了这趟浑水。宜家近期宣布将字体从 Futura 改为 Verdana。
消息一经宣布就在引起巨大的反对声浪。设计师论坛出现了长篇批评,Youtube 出现了特别节目评论事件,Twitter(伟大祖国生日快乐)上谩骂和惋惜铺天盖地,网上抗议宜家这一决定的请愿也热闹非凡,主流媒体如美联社、《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都报道了事件。不过无论如何,宜家的宣传资料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新的设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