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新首頁
今天到中文維基百科(內地用戶照常無法訪問,截圖如上),新的首頁設計出爐。首頁從美學到功能都不能說是十分成功。無論從強烈的「設計」元素,乃至喧賓奪主;到這些設計元素本身的質量,都可以說是從原來的版本的倒退(原來的版本類似的可以參見英文維基)。然而有意思的是,這一設計是經過 Wikipedia 中文社群大量成員積極參與討論而成的。從關於設計的第二輪討論看,設計的細枝末節,從排版、字體、用色、圖標的設計細節和陰影的使用,等等等等都經過了民主發言、討論和投票。
維基百科(Wikipedia)英文首頁
引起我聯想的是昨天在 Twitter 曾經提到的,由陳幼堅先生主筆的香港城市形象標識的升級。這次升級從2008年5月份開始在全市調研,「廣泛邀請不同界別人士為「香港品牌」建立共同願景,包括舉行專業民意調查、諮詢會、核心小組討論、工作坊、設立專門網站、比賽等,收集公眾的意見和期望」;甚至「參考由國家/地區品牌專家 Simon Anholt 編撰的「城市品牌指數」有關香港的報告,以及使用特設網上調查工具 WebLedge,在互聯網上把香港與其他城市作出比較。」最後通過公開招標,最終確定陳幼堅的設計。
香港城市形象標識的更新,右為新標識
這一設計表現了香港新的核心價值,三條綵帶的設計代表了可持續發展(藍天綠地),和紅色的獅子山山脊線,「象徵香港人‘我做得到’的拼搏精神」。這一從概念到執行都令人愕然的作品,這兩天也成為年輕香港設計們的笑柄。
兩者都是由眾多專業和非專業人士參與的設計,程序上十分民主科學,執行上充分考慮各方意見,有比稿有思想有功能有廣度的作品,然而都成了設計上的悲劇。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從官僚政治廣泛插手,到民眾過於熱情的參與,很多擁有美好期望的設計計劃都毀於一旦。更進一步,大眾、多方參與的設計有多大程度是為了科學和民主,以期取得最好結果,而有多大程度是政治家的把戲和廣告公司的噱頭,令人生疑。設計是多大程度的設計師的專業獨裁,和多大程度的廣泛聽取建議,尺度是一個問題。
Image: Mattgilbert.net
由豆瓣小組的一個討論,引申出關於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的區分和翻譯的問題,問題在 Twitter 上也有幾則相似的討論。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兩者都是字體排印的可用性的重要指標,是不能跳過的術語。中文對兩者的翻譯也非常混亂。我將傳統的看法,加上多位朋友的意見,總結如下。
定義
Legibility 指在一個字體中,各設計的字母形狀之間的區分度,即讀者能否迅速辨別字母、避免混淆,這是一個微觀的字型設計概念。Legibility 的一個指標是「透明性」,即具有優秀的 legibility 的字體應該既準確無誤的讓讀者閱讀,又能將自己的設計不動聲色的隱藏起來,不以設計本身分散人的注意力。
字型設計的一切要素都會影響到 legibility,包括比劃結構(比如兩種 a 和 g 的寫法)、字谷(counter)、襯線形狀、比劃粗細、磅數(weight)、x 高 (x-height)等等。
Readability 指「閱讀體驗」,閱讀是否可能,以及它的容易程度。它由一個字體的使用方式決定,要考慮到 typography 的一切要素,包括排版、印刷等等,是一個宏觀概念。
影響 readability 的元素也有很多,包括字距、行距、行寬、灰度等等。一個弱 legibility 的字體可能可以通過良好的編排使 readability 相對叫好;而一個有強 legibility 的字體也可能因為不當使用而導致 readability 下降。
翻譯
有朋友說中文世界習慣將 legibility 譯為易讀性,readability 譯作可讀性。個人認為這個選擇應該反過來,legibility 為可讀性,「可」強調功能;readability 為易讀性,「易」強調體驗。但這兩者仍然容易混淆。
因此最佳選擇是將 legibility 譯為可辨識性、可辨認性、或易認性,等等,從「讀」字易開,轉到「辨認」。至於 readability,可以遵循習慣的「可讀性」,此時已經不衝突;或者「易讀性」也許更適合,儘管可能會混淆讀者。
本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2010年2月期。發表時有少量改動。本文感謝金虎的幫助。相關題目我們已談及多次,近期可參考方宏章的
文章。
交通部更換高速公路命名辦法出台,全國的高速公路路牌開始大面積更換, 引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於費用的爭議。鮮有人注意到的是,路牌的設計也作了大幅修改。新設計包括新的中英文字體、箭頭和其他元素的設計,舊標準英文字體 Helvetica 被 FHWA 體(又稱 Highway Gothic)代替。對美國視覺文化熟悉的朋友而言,FHWA 應該不陌生,作為美國的舊高速公路標準字體,FHWA 的設計充滿了美國味道。它的名字源於美國聯邦公路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誕生於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執政的1940年代。這款字體的字型設計最初根據民間手工制路牌而來,設計粗糙,完成後也從未進行過路面測試。「它(FHWA)輕率、粗放,缺乏對細節的關注。」字體設計師 Tobias Frere-Jones 評論到。
繼續閱讀
Typophile 第五屆電影節(Typophile Film Festival 5)在2009年9月舉行,時長僅一小時,播放了來自幾個國家的關於字體和設計的展示、訪談的短片。這一開幕短片由 BYU 大學師生手工完成,沒有使用電腦動畫。導演是 Brent Barson。影片使用各種使用字體為元素的產品,來表達人的五種感覺和它們對生活和創意的重要性。製作精良,不可錯過。
(本文原由本站 Twitter 發布。Vimeo 視頻,中國內地可能需翻牆。)
進行中的新設計。Image: Research Studios
BBC(英國廣播公司)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媒體機構之一,一直在新媒體和設計領域領先全球。從它成功的新聞網站到近年來 iPlayer 網絡播放平台都成為各國媒體效仿的對象。本周 BBC 發布了新網絡視覺系統的預覽,闡述了宏大的新概念。兩年前我們提到 BBC 的「Global Visual Language 2.0」,項目旨在為 BBC 網站提供新的統一的視覺語言。該項目使用了新的視覺系統,包括網格、字體、顏色和新的播放器等等。
兩年後的今天,BBC 決定更上一層樓,決定更新這一網絡視覺系統,以期成為再次媒體設計的全球標準。這次的設計試圖「創造一種新的設計哲學」、「尋到 BBC 的靈魂」,以及「讓 BBC 更加有區別性和識別性」。這次設計 BBC 也邀請了英國著名設計師和字體師 Neville Brody 作為顧問,由 BBC 創意總監 Ben Gammon 與 BBC 用戶體驗和設計部門共同完成。設計目標的關鍵詞展現出這次設計的雄心:現代英國、時事、強勢、獨特、領先、綜合、通用和最佳。
繼續閱讀
雖然我們關注西文,但這裡有一則關於 Mac OSX 雪豹的新中文字體 Hiragino Sans GB 的英文文章,很有意思。蘋果相當重視這次簡體中文字體的開發,與開發公司商討下,由大日本 Screen(大日本スクリーン)和北京漢儀合作開發。漢儀有20位設計師和20位工程師。主設計師鍾女士與來自日本方面字游和 Screen 的工作人員於07年底會面。當場沒有翻譯,只能通過比劃點頭來確認總體修改方向。
新字體根據 Adobe GB 1-4 字集修改,兩萬九千字,兩個磅值。設計根據中國標準(GB)在日本的版本上修改。中國字體的設計要求要硬朗,日本設計師猜測是否由於中國早期甲骨文和碑刻的材料影響。字體隨雪豹出版,獨立商業版本只在日本發行,售價580美元(近4000人民幣) 。來自中國信息處理產品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的70歲檢驗師特地致信,稱讚設計水準。漢儀方面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聽說這種情況。
我們以前有文討論蘋果默認中文字體。簡體字原本處理方法是 STXihei,但日文 Hiragino Kaku Gothic 勝出不只一點,唯有簡體字不全+漢字是日本標準,新的 Hiragino Sans GB 將提高簡體屏幕字體標準。
(本文原載於本站 Twitter,via @Shotype_en)
更新
jjgod 在技術方面也有提到雪豹中文字體升級。
繁體方面類似的 Hiragino Sans CNS 在正式版本中被蘋果放棄,最後的默認字體是 Heiti TC。Heiti TC 在各方面要遜色於 Hiragino 系列,而 Hiragino Sans GB 有完整的繁體字集,因此更換原因不得而知。在繁體版本上更換默認字體請參考這裡。
Image: 字裡行間
陳嶸的 blog 刊登了他對小林章(Kobayashi Akira)去年早些時候的訪談全文。小林章提到了對比日本傳統的尺規設計,對書寫筆法的理解對於字體設計的重要性。還有在亞洲地區臭名昭著的 Old Century Style 體,版本很多,但和 PC 中易宋體的英文部很像,有空詳述一下。同時他個人不傾向於太依賴於電腦。
另外亦可參考我們以前對於 PingMag 對他採訪的譯文。
Image: pentagram.com
「你是什麼字體」(What Type Are You)是 Pentagram 的新年祝福互動應用。Pentagram 聲稱「耗時七年,由東歐23名學者研究而成」而且結果都「正確無誤」。系統會詢問你四個選項來描述自己,分別是:
- 情緒還是理性?
- 含蓄還是外露?
- 傳統還是革新?
- 隨意還是克制?
系統會根據你的選擇從16種風格迥異字體中選擇符合你性格的字體並給予介紹。儘管載入動畫由延遲,但等等就好。我的字體是 Baskerville Italic,你是什麼?
(系統密碼是「character」)
以上片斷選自上海世博官方宣傳片(Youtube 視頻和東方衛視視頻)。關於字幕上黑體的使用,見以前的一篇文章。
Michael Tyznik 的美元設計。Image: richardsmith.posterous.com
2009年的幾個新的設計將錢幣設計成為少見的熱門設計話題。新年降至,將幾個重要的話題歸納一下。第一個是美國一群設計愛好者發起的「重新設計美元」(The Dollar Redesign)活動。美元在1930年代設計後就鮮有大的變動,比起色彩斑斕、風格摩登的歐元顯得老氣、區分度差。儘管收到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還是引起了公眾的熱情參與。選擇兩個質量較高的方案,設計師分別是 Michael Tyznik 和 Micheele Haft。Michael 的方案保留了經典的美元「綠背」(Green Back)元素,和總統的選擇,但使用了彩條作為面額的底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