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最近开始了名为「Eric Gill: Public and Private Art」的微型展览,展示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英国艺术家之一的 Eric Gill 鲜为人知的一面。Eric Gill(1882—1940)最为著名的是作为英国标志性字体 Gill Sans 的设计师(参见我们译文)。Gill Sans 横扫英国的巨大成功(英国陆军、BBC、企鹅等等)使得 Eric Gill 的其他作品都被其光芒掩盖。大英博物馆这次就避开字体设计,集中展示了 Eric Gill 的另一才能:雕刻设计师和雕刻师。
继续阅读
Image: Nokia
诺基亚(Nokia)近日发布的新字体 Nokia Pure 引发了很多兴趣。该套字体的设计由伦敦的字体设计公司 Dalton Maag 进行。新字体将全面替代诺基亚使用多年的、标志性的字体 Nokia Sans(由设计明星 Erik Spiekermann 设计,见我们前文访谈)。Nokia Pure 系列包括拉丁、西里尔、希腊、阿拉伯、希伯来字母,以及天城文和泰文,未来还将包括中文。
根据 Dalton Maag 的新闻稿,新字体的想法源于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在过去几年的节节败退。个性过于鲜明的 Nokia Sans 随着诺基亚的成功而红极一时,成为诺基亚视觉形象的主导元素,现在也随着诺基亚的陨落而成为陈旧和非智能体验的视觉代表。在苹果的设计成功面前,更换这一界面和字体设计自然成为决心重整旗鼓的诺基亚改头换面的第一炮。
继续阅读
样册中的中文字样。(左边为挪威语,右边为藏文)
应大家要求,关于 Bodoni 的样册又增加了以下各种文字的照片。图中的文字种类根据意大利语翻译与查证,如有错误还请指出。另外很多语言文字今天的地位已经有很大变化,我们都标了出来作为参考。 样册为1818年出版,2010重印。
继续阅读
历年来的《一九八四》的版本。Image: BBC
我们正式开始实验图片幻灯片展示(slideshow)作为辅助图片展示方式,这样可以多图充分展示某一主题。您可以使用导航器或者直接点击图片切换。用 RSS 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工具,所以建议大家上网站来读,以取得较好的浏览效果。如果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
BBC 4 近期播放了四集关于书籍的纪录片,讲述了从远古时代到今天的书籍历程。在英国和有英国代理的朋友可以通过 BBC iPlayer 收看到这些纪录片(Ku6 收看地址)。影片第四集讲述了英国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从1950年代出版简装书开始对阅读产生的影响,着重介绍了企鹅出版社著名的封面设计历史。故事以乔治 · 奥威尔的反应政府极权的名著《一九八四》讲述了封面设计和社会发展互相影响的历史。
继续阅读
文章冗长,设计尴尬,怎么办?
长文的排版与设计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困惑。我们在设计这个网站新版本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讨论时的问题提出来,论点由三位作者提出,也希望大家能够参考和讨论。以下的讨论是我们最近一些想法的汇总,可能漏掉了一些重点或有失偏颇,还请大家指正。
我们说的是长文
具有相当篇幅、以纯文字为主的内容之宏观排版和交互设计是我们讨论的重心,短文和多媒体交互则不在讨论范围。凡字体、字距、行距等排印细节,我们也基本不去涉及。
长文阅读的问题
人缺乏耐性,冗长的文章如果没有经过任何排版处理,会让读者瞬间失去阅读的兴趣,若非读不可则不啻苦行。所以通过改进长文的结构和排版来提高阅读性乃至「诱读性」,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要吸引读者阅读完长文,必须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 应避免内容的长度令读者感觉到压力
- 要让读者对阅读的进展和目标有明确的了解
- 要给读者不断提供暂停的机会和阅读成就的满足感
- 要使多次阅读和检索变得容易
继续阅读
我们在《Isotype:信息设计的起始》一文提到伦敦 V&A 博物馆的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展览。昨天去了一趟展览,有很多原始的文档,追溯到早期的 infographics,拍了以下的照片。光线昏暗,照片质量欠佳。
继续阅读
纽约字体艺术指导俱乐部设立于1946年,目前已举办了56届展览,是在业界享有盛誉的专业度极高的年度活 动。 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字体设计为主的设计竞赛,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平面设计竞赛之一,每年吸引着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4个以上国家的两千至三千件作品参加。年度获奖作品集发行全球,是全球设计师视为圭臬的圣经。每年的年度展览由纽约于七月首展后,随之分成亚洲、南美、东欧、西欧等路线全球巡回展出。
据本次活动策展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小瓯说,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 TDC 的展览是继台湾亚洲大学站后中国的第二站,展出年度得奖作品涵盖海报、月历、书籍、卡片、包装、互动设计等不同的媒体、共200余件作品,展现来自全球五大洲文化设计,将为设计界的同仁和艺术院校的师生带来盛大的视觉享受。
此项展览,将于11月15日下午14点整在杭州师范大学现代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和各地设计师交流酒会。
继续阅读
Otto Neurath 提出的,由 Gerd Arntz 设计的 Isotype 标志。Image: gerdarntz.org
伦敦 V&A 将于12月开始进行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的展出,我才回想起来以前谈到图像符号(pictogram)的时候,另一位作者 Shi Yuan 说到的 Isotype。Isotype 全称「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Picture Education」(国际文字图像教育系统),由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Otto Neurath(奥图 · 纽拉特,1882—1945)在1925年发布。这一系统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利用「语言似的」图形设计,达到教育目的。尽管这一系统本身并未成功,但对公共设计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公共交通、国际活动、公共场所等图形设计的基础。
这一系统开始在维也纳社会经济博物馆(Gesellschafts- und Wirtschaftsmuseum in Wien)研发,Otto Neurath 是当时博物馆馆长,以及该系统主要的提出和理论家。该博物馆作为一个教学博物馆,主要作用是向维也纳市民讲述维也纳的故事。当时的哲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使得 Neurath 意识到,要向广大不识字的无产阶级传播知识,图形是最有效的方式。博物馆主张通过图形来讲述事实,而非死板的统计数据。这一被称为「维也纳方法」的表达方式后来由 Neurath 建立的一个平面设计团队不断扩展。
该团队从1929年开始,由德国的木刻师 Gerd Arntz 领衔,设计了一套简化的图形标志,以表示工业、人口、经济、政治等事物,一共超过4000个图形标志,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 Isotype 的设计。也是这些设计对当代公共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1930年,该项目标志性的统计图册《Gesellschaft und Wirtschaft 》发布。Isotype 建立了一系列设计准则,比如:将图形设计标准化;图标设计不用透视,以最大化的保存所表现事物的特点;数量用多个多样大小的图标表示,而不是更大的图标,以便可以更准确的比较,等等。
1939年,维也纳团队设计的《Modern Man in the Making》一书的信息图形设计。Image: isotyperevisited.org
二战和纳粹使得这个维也纳团队奔赴世界各地。一部分设计师到了苏联,为苏联政府的五年计划设计图形表述,一些(包括 Neurath 本人)逃到英国,另一些到了美国和荷兰等国,开始以 Isotype 的思想,从事公共信息设计活动。
1971年,Isotype Institute 将档案和设计稿都捐给了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字体设计与平面沟通系,这笔资料也是今年伦敦展出的资料主要来源。Isotype 的思想所带来为国际间的不断加深的沟通带来重要影响,由此开始了现在影响全球的图像符号(pictogram)和信息图形(infographics)的设计。
参考
- Wikipedia
- http://gerdarntz.org/
- http://www.isotyperevisited.org/
- Twyman, M. The significance of Isotype, isotyperevisited.org, 1975
我们之前曾在《争论:为 iPad 设计》一文讨论了 Information Architects(iA)对于当今 iPad 软件设计的批评,也提到了需要我们「拭目以待」的几款来自 iA 自己的 iPad 作品。本周设计界期待已久的其中一款针对纯写作的应用 Writer 正式发布。我们不是专业软件讨论,就简单看看 Writer 在设计上怎样优胜于其他应用。
Writer 的特点简要介绍如下:
- Writer 拒绝了一切非必要的功能,包括格式和设计的制定。
- 专注模式(Focus Mode):此模式取消了所有写作之外的功能,包括自动修改、拼写、工具栏、滚动、复制/粘贴,等等。此模式将现在所编写的三行以外的内容全部淡化,进一步让作者专注于所写内容。
- Writer 放弃了在数字书写中缺乏意义的「页数」模式,转而使用「阅读时间」这一概念,计算当前文章长度所需的阅读时间。
- 加强键盘:直接加入了常用的标点符号,以及「词前」和「词后」两个键。去掉了智能引号的功能(作者无需考虑左右引号使用的对错,进一步减少了分心。此功能由字体设计大师 Erik Spiekermann 建议)。
- 与 DropBox 自动同步:随时保存,同时减少了到 iTunes 上操作的麻烦。
字体设计上,iA 取消了作者对于字体定义的权利,而是直接设置好了一套适合书写的字体和格式设置。字体选择了来自 Bold Monday 的等宽字体 Nitti Light,并不如传统的罗马体美观,却能在写作时确保你能慢而准确地进行阅读。同时行距、字距、字体大小等都比传统文字编辑软件进行了更优化的设计。
Writer 的设计理念直接对应了 iA 对于很多 iPad 应用设计的相关性和功能性的批评。在设计中完全放弃了众多设计师职业所爱的「美观」和「正确」,针对「专注写作」这个概念做了最大化的功能和视觉削减。由于尚未拿到这款应用,还未能评价字体的选择和文字设计在 iPad 下的表现,尤其是针对 iA 前文大肆批评的不顾 iPad 硬件特点(对比度、分辨率等)的设计,Writer 的体验是否有大幅的改善。另外对于非西语的支持,也要等到下一个版本。
本文刊载于《艺术与设计》2010年8月期。发表时有少量改动。文章实效性已失很多,内容与从前的文章《
争论:为 iPad 设计》多有重叠,权作存档。
苹果平板电脑 iPad 一月份的推出无疑给传统媒体打了一大针鸡血。全球媒体兴冲冲地听着乔布斯的布道,发布会结束,各大传媒和出版机构旋即加入苹果的阵营,希望搭上这次他们看来是出版业革命的快车。
其实对于 iPad 的高期望值绝非空穴来风。与传统平板电脑一样,iPad 为手持设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触摸屏,同时用作显示和交互界面。但是与其他平板电脑不同的是,iPad 仰赖苹果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以及苹果改变工业的能力,无法不让出版业界有特别的期待:在音乐产业和手机产业之后,终于轮到我们被改变命运了。当乔布斯坐在发布会演讲台的沙发上,以前所未有的姿势和动作悠闲地翻阅着数字版《纽约时报》时,各媒体数字部的兴奋度可以想像。
于是 iPad 一经上市,传统媒体最迟在数周内就纷纷推出了自己的 iPad 版。从在数字平台占据优势的《纽约时报》,到紧追不舍的《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时代》等。中文世界的媒体包括《南方周末》等也迅速加入了这个行列。到了五月份,《连线》杂志 iPad 版的推出更是将这种乐观情绪推上了新的高潮。包括 Adobe 等多方评论称,传统出版业终于在 iPad 中找到了未来的出路。
然而到底各出版物 iPad 版到底表现如何,iPad 是否能挑起出版未来的重任,却充满问题与未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