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为样本,讲述了中国1949年以后字体设计和铸字行业在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变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载于《汉品》杂志第二辑,文字有改动,图片有补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基因序列,历经千年,有过许多种书体和字体的变化。随着活字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文字字体的历史逐渐分衍成两条线索——书法(书写)字体和印刷字体。历史上的书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们也有迹可寻。然而有一门新兴的职业,却是五千年来的头一回,这是一项对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的另类职业,拔尖者可谓凤毛麟角。

一、百废待兴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室

1956年,中国在北京和上海同时成立了印刷研究所。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是今天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前身。而位于当时印刷出版中心上海的——上海印刷研究所,今天依然如故。到了1960年,上海印刷研究所正式成立字体设计研究室,在系统内部招收「字体设计师」。字体设计师,这一前无古人的划时代职业,就此开始在中国创立。也许读者会纳闷,字还需要设计?字和字体有什么关系?老祖宗的字就是那么写,还需要特别「设计」么?要搞清楚这许多的疑问,惟有潜入字海,一窥历史的波澜沉浮。

左:徐学成,右:陈其瑞,摄于2011年

笔者有幸采访过几位字体设计师,以下将引用他们的部分访谈。

曾经主持设计过黑一、黑二、宋黑等字体的第一代字体设计师徐学成回忆当年字体设计研究室成立的原委:

中国的书籍装帧在1959年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展览会,这次展览会上呢,我们的书籍设计以及大型画册都夺得了金奖,只有印刷字体啊评价最差。什么道理呢?因为以前的印刷字体都是手工刻的,有一些是从日本来的。我们中国文字的字数数以万计。笔划有多有少,少的是一两笔,多的要几十笔。以前的字都是刻工刻出来的,少笔划的字就是很淡,多笔划的字就是很黑,因此在一个版面上人家讲像「苍蝇」,深深淡淡,版面非常不好看。同西文字比较起来根本没有办法,就是同日本人的字比较起来,也不好相比。印刷字体是评价最差,也可以说是滑铁卢吧,评价一塌糊涂。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中国文化部部长胡愈之先生(注:实为副部长),年纪很大了,也是出版界的老前辈。他看到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年了,好像字体还是这样差,心里面总归不是很舒服,那么就要成立印刷字体研究所。印刷字体研究所放在什么地方呢?就准备在上海。当时胡愈之部长讲了之后,上海出版局局长叫汤季宏,就马上响应,要在上海成立字体研究所。

那么怎么着手呢?他制定了「整旧创新,目前以整旧为主」的方针。因为中国的文字、印刷字体不可能脱离现实,总归要有个基础。这时候就从出版系统调集了一些美术字比较好的人。当时我是人民出版社搞书籍装帧的,当年我年纪比较轻,也是无名小卒,根本没人晓得。他们在书店里看书籍封面,写的封面字比较好的美术字,谁设计的都有名字,看到我的美术字写得比较还可以吧,就把我吸收进去了。还有一个是刻字方面,原来印刷字体的刻字技工,八级技工,有经验的一些老师傅,本身对印刷字体等非常讲究结构等方面。再招呢有一定汉字的书法基础的人员。三方面的结合,就是美术、刻字、书法三方面人员结合在一起成立一个字体设计研究小组。

印研所字体设计师合影

来自各个系统的精英汇聚一堂,还有钱君陶等名家做顾问。面对陌生的工作内容,所有人都没有任何经验。说是字体研究,主要工作就是依靠手工完成工作量巨大的字体设计和制作,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印研所合影2
印研所字体设计师合影
chenqirui
陈其瑞刚入印研所参加工作,从朵云轩淘来了上好的砚台。当时的字体设计,用的是毛笔填墨
heying2
左起许柏康、陈志鹏、陈其瑞
heying
前排左起陈其瑞、瞿宗玉、周今才,后排左起陈初伏、许柏康、陈永海

推动汉字字体设计的,除了在国外展会上丢面子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文字简化、拉丁化的浪潮就前赴后继地波开。建国后,我国经过了矫枉过正的简化字反复后,才最终达到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的「简度」。为了普及和规范简化新字,需要尽快做出规范的简体印刷文字。在印刷研究所的努力下,1961年9月正式发布了《汉字印刷字体技术规范》,并开始了为《辞海》定制设计新的简化字字体——用于正文的宋一和用于书眉、标题的黑一。1960至62年,字体设计师们为1965年版的《辞海》设计出了全部的正文宋一字体。1978年至1983年,又为《汉语大字典》正文排版用字,对宋一进行了扩充,前后共完成字符数63,561字。

《汉字印刷字体技术规范》
《辞海》内页,使用宋一和黑一体
宋一和宋二
在艰难摸索中完成了宋一、宋二、黑一、黑二等字体后,字体设计师们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手法则更为老练。徐学成回忆当年的工作,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就是把写好的字贴出来大家评判:
搞书法的、搞美工的,以及搞刻字的应该说是格格不入的。怎么样子能融合在一起呢?经过了开始试写字样。写出来的字大家评。根据印刷字体要求来评。三方面取长补短,你写的字我认为你的字是怎么样的。比如搞书法的人认为这个汉字结构应该怎么写。搞美工的人写的字相对来说比较整齐,刻字的人虽然懂得印刷字体的要求,但是刻出来非常呆板,不漂亮,对书法的特点、个性方面也没怎么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相互评字提意见,后来取得同一个认识:认识到印刷字体同书法是不同的。书法是讲究个性的,印刷字体呢要有个共性,所谓集体性。就是一个字排在任何字里面,譬如一万个字里面,这个字和其他任何字排在一起,要非常协调,要非常一致。书法讲起来某一个字写得漂亮就是漂亮了,印刷字体是一个字也可以,排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就是集体性要好,也就是讲共性。

黑一和黑二

《毛泽东选集》内页,使用了宋二和黑二体

整旧创新的字体设计工作完成后,字体设计师们开始考虑创作前所未有的新字体,一款把宋体和黑体结合起来的新字体——宋黑诞生了。徐学成在回忆当时的设计时这么说道:

宋黑是65年时候设计完成⋯⋯两副字完成了之后,要想比较创新一点的字⋯⋯讲起宋黑呢,当时我为什么想到写宋黑呢?原有印刷字体方面,宋体字比较呆板,黑体字感觉好像不大符合中国人手写体的要求。中国人讲起来撇有撇的起笔、收缩,横有横的起笔以及顿角等方面。黑体字的主要作用是排标题,它的特点优点是醒目突出,比其他的字都醒目。那么我想,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既有宋体字,宋体字当时是印刷体中主要字体,既有宋体字的特点,又有黑体字醒目突出的效果,可以来代替黑体字。那么就设计写字样。我就想,横竖划的粗细基本同黑体差不多。黑体字横竖划的粗细在视觉上是一样的。因此我在宋黑体上的横划和竖划要和黑体一样,在视觉上感觉一样粗细。在撇捺挑钩等方面基本同宋体一样,只是加粗一点、浑厚一点。当时也不是写了一次字样,反反复复写了好多次字样,最后定稿。后来就定下来。定了之后也不是我一个人来完成,也要好多人来完成,呵呵。

宋黑字体样张

正当字体设计师们信心满满,对汉字字体设计开始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时,政治风暴的来临险些使他们的事业翻船。

字体的评审不再局限在设计室内部,判官也换成了没有太多文化的工农兵们。被政治运动神话了的太仓农妇顾阿桃,因为毛泽东思想学得好,成为了最有发言权的字体评审,然而,可惜的是,她并不识字。

白头巾农妇为顾阿桃,她被字体设计师们簇拥着,俯身查看铺在田野上的字稿

好日子没那么长。很快,字体设计室就被解散,陈其瑞回忆道:

文化大革命叫「斗批改」,讲得难听点就是「斗批散」。把研究所撤销,散掉了。研究所是上层建筑,要和工厂结合,要和工农兵结合,唯一去向就是到字模厂。所以那时候全部一起到字模厂去。

宋一、宋二、黑一、黑二字稿

参看西文字体的历史,不少著名字体设计师,本也是字体雕刻工匠。上海印研所字体设计室里的设计师们,不少原先也是刻字工人。让他们去字模厂,似乎不是一个最坏的事情。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字体设计师们用手写出一个个挺括的字形,交到字模厂,用徒手或机器雕刻出金属字,电镀成铜模母型字,再翻铸成铅合金活字,用于排版和印刷。技与艺,技往往决定了艺的高度。

二、铅与火的铸炼

解放前上海华丰铸字厂从美国进口的汤姆生铸字机,如今依然静静地在建红字模厂的厂房里健康地被保存着,偶尔还能运转一下。

上海字模一厂和上海印刷研究所都成立于1956年,是以华丰铸字所为主,合并了30多家小厂而成。华丰铸字所是解放前上海规模较大的铸字所之一,成立于1915年,制作的字模和铅字产品遍销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在照相排版技术尚未普及之前,上海字模一厂可以说几乎垄断了整个字模行业,供应全国各地印刷厂字模、铅字等产品,门庭若市,要马上买到字,需要介绍信外加特别关系。

各种中文铭字样本
华丰铸字所字体样册
img253_sm
《字模与铅字》
img112_sm
《Shanghai Type Matrix Factory No.1》样册

字体设计师的下放使得字模一厂被迫成立了新的部门——画稿组。设在了雕刻机车间的边上。文革后期,一些刚毕业的初中生通过选拔,进入了画稿组,为字体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曾就读于上海印刷出版专科学校的一位网友 jikaiwen 如此描述自己当年参观字模一厂画稿组时情形:

一人一盏小台灯,工人在一寸见方的纸片上描着“宋、仿、黑、楷⋯⋯”,有些椅子面都被屁股蹭出两个凹槽了。⋯⋯当年谁也没意识到这是有美感的工作,没有人想到拍照留念。记得当年字模厂还来我校要人来着,参观过带凹槽的椅子后,同学们吓得四散奔逃,呵呵!

70年代末,印刷研究所恢复,一些字体设计师回到研究所,也有一些留在了字模一厂,直到退休。

字模一厂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了80年代末。据老工人回忆,80年代初中期,上海字模一厂上交国家的税金每年都有十几万元。参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6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才1271元。

曾经位于许昌路1110号的上海字模一厂有四层楼:一楼是电镀车间、机修车间和篮球场;二楼是小片模(铜字模)车间和回字组;三楼是浇字组和修字组;四楼是雕刻机车间和画稿租。在大跃进期间,来自全国的废铜聚集于此,其中甚至不乏青铜器文物。

技术的进步是让人欣喜但却无情的。铅字需求的逐渐减少使得原有的工艺和产业在短短的十年间就急剧萎缩。上海字模一厂的铅字业务由搬迁到青浦区的建红字模印刷材料公司延续着,由于租金压力,位于许昌路的门市部在2011年底关闭,这意味着在上海市区内获取铅活字和字模产品的唯一窗口就此关闭,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_DSC2097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_DSC1954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_DSC1951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_DSC2026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_DSC2077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_DSC5084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_DSC7918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_DSC7946_sm
上海最后的铸字工厂

三、光环与今天

1984年《印刷新字体展评会》结集

1950年代,手动照相排版机开始进入中国。70年代末期,照相排版技术已经在中国被成熟吸收。铅印会导致油墨铺张,得到的印刷文字会比原有字模略粗,而照相感光则会把文字的边缘吃掉或加粗。设计师们的回归及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981年,有关部门组织了字体设计师们去西安碑林和龙门石刻采风,吸取营养。在1984年的全国印刷新字体展评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新面貌的字体。

_DSC4494
《印刷新字体展评会》内页
_DSC4585
《印刷新字体展评会》内页
_DSC4587
《印刷新字体展评会》内页
_DSC4598
《印刷新字体展评会》内页
_DSC4603
《印刷新字体展评会》内页

1987年,日本森泽字体公司对中国大陆开放了自己的字体设计竞赛,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的设计师们积极参与,陆华平获得了一等奖,徐学成得了优秀奖。这两款字体都交由上海印刷研究所开发成了完整的字库,日本人以每个字11美金的设计费用购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1988年,又有四位设计师获得了日本写研字体设计竞赛的佳作奖:金伟民、谢培元、原伟民、邹秀英。其中三位来自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

虽然屡屡在日本获奖,褒扬和荣誉的光环却暗藏迷药。中国的字体开发单位,并没有积极自主地开发新字体,却把设计师们费劲心力的优秀作品,送去了日本,以获奖创收为荣。到了90年代,随着老一辈字体设计师的陆续退休和过世,后继无人的危机逼促地扑面而来。

森泽徐明体样张。徐学成参加日本森泽比赛获奖的字体如今已经被森泽公司制作成了数字化字体。当我们默默注视这设计精美的字体时,大概不会想到,这是80年代末的上海制造。

从1974年开始,我国启动了一项名为748工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748工程包含三个部分:精密照排、中文检索和中文计算机通信三个部分。被誉为现代毕升的北大教授王选是「精密中文编辑排版系统」的总负责人。科研攻关,数字化中文输入和编辑,以及排版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国家级工程,上海印刷研究所无偿为748工程提供了五款基础字体的字稿——宋体、标题宋、黑体、仿宋和楷体,也成为了日后方正等字体公司起步的基础电脑字体。

到了19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本的电脑造字技术已经不那么神秘和复杂了,而少数字体公司则拥有自己开发的拼字软件,效率非坊间流传的软件可比。基础技术的普及和高端技术的稀缺直接导致了市场的混乱。一方面新出现的字体被很快地稍做修改成为山寨产品;另一方面,如上海印刷研究所,拥有很强的手工字体设计能力,却因为缺乏电脑技术而陷入了有米酿不成酒的尴尬境地。大浪淘沙,中文字体设计机构到如今生存者寥寥。

黑二体(灰色)与方正黑体(黑色)对比

2009年6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第八类的传统手工技艺的 VIII-35为「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申报单位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和字体设计师,这一前无古人的工作和职业,仅仅经历了两代人,就成了堪比熊猫的文化遗产。经过整理归纳,今天的人们列出了当年字体设计的七道工序:

  1. 铅笔稿,指设计者用铅笔在专用纸上按自己的设计意图勾勒出字体轮廓,确定风格。
  2. 画线,指设计者对字稿的横、竖笔画用直线画出黑色线条,要求线条光洁,色调一致。
  3. 勾线,指将字形中的点、撇、捺、勾、挑等笔画用毛笔勾出清晰轮廓,要求线条挺拔光洁,笔形准确。
  4. 填墨,指将勾画好的轮廓擦去铅笔线条,然后用黑色填满空当,要求色调一致。
  5. 描白,指按照规范对成型后的字稿进行精细加工,去除毛刺,使笔画圆润。
  6. 评字,指将设计好的字稿分批成行、成列地贴在对开幅面的硬纸上,通过照相缩成小样,逐字逐行进行集体评议。
  7. 审稿,课题负责人按《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相应规范,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查,最后定稿。

在开始设计一套字体之前,基本笔形规范的确定十分关键

七道工艺流程明确了各道工序的职责,为字体规范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今天的汉字字体设计,由于工具的改变,省略了很多原有的步骤。不论时代和工具如何变化,预先制定规则,反复比对修改,总是获得高质量字体的必经之途。这是我们的文字基因所注定的,也是我们不变的文化情怀。

本文鸣谢

陈其瑞、陈嵘、金伟民、原伟民、徐学成、沈建新、戴荣冠、方莎莎、姜庆共、张弥迪、谢莉、周祺

参考

  • 《各种中文铅字样本》,华丰印刷铸字所,1935
  • 《活字排版讲义》,1975
  • 《字模与铅字》,上海字模一厂,1978
  • 《字模与铅字》,上海字模一厂,1988
  • 《ZD201型单字铸字机》,印刷工业出版社,1985
  •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徐学成,车茂丰,2008
  •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与汉字印刷字体之姻缘》,何远裕,原伟民,2011
  • 《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2011
  • 《汉字字库样本》,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字形信息专业委员会,2011
  • 《汉字印刷字体原创字形样本》,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2011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16 个相关讨论

  1. Schuke
    2012/11/05 at 10:40 am | Permalink

    牌匾好低调!外行看着像SimSun。。。

  2. gds
    2012/11/05 at 4:44 pm | Permalink

    不应该是“百废待兴”?

  3. Rex Chen
    2012/11/05 at 11:20 pm | Permalink

    不好意思,已经纠正了。好大的错误,抱歉。

  4. 2012/11/08 at 1:01 am | Permalink

    看得我忽然好难过……

  5. Di
    2012/11/08 at 4:28 pm | Permalink

    放在九十年代父母辈这么多人下岗的大背景下,也就没这么难过了

  6. varrr
    2012/11/11 at 1:38 pm | Permalink

    三篇文章很好,看得我很捉急啊。。。不过似乎是个有前途的行业。。

  7. 2012/11/11 at 2:52 pm | Permalink

    不得不感慨一下……哎。

  8. 2012/11/11 at 5:09 pm | Permalink

    白头巾农妇顾阿桃那段好心酸。。。

  9. 珍珠
    2012/11/11 at 5:38 pm | Permalink

    您好,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也希望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不知您能否允许我转载您的这篇文章到我的人人小站,我会标注文章来源以及原地址链接。希望可以征得您的许可,万分感谢~

  10. Rex Chen
    2012/11/11 at 6:03 pm | Permalink

    你好,我们欢迎以推荐的形式引用文字和图片,以链接形式到本站全文,但不主张全文转载,希望理解:)

  11. 珍珠
    2012/11/12 at 5:34 am | Permalink

    您好~我也希望尽可能的尊重你们的劳动成果,如果转发微博,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转发人人我担心只有链接地址就很难让人注意到,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阅读并且喜爱这篇东西。谢谢。

  12. 2012/11/12 at 6:22 am | Permalink

    有兴趣的看了简介会点击链接过来看的,没有兴趣的即使贴原文也不会仔细看,既然尊重劳动成果,那么就按照作者的主张来做才是最大的尊重。冒昧的回复~

  13. 珍珠
    2012/11/12 at 6:30 am | Permalink

    好的~冒昧打扰了~

  14. Rex Chen
    2012/11/12 at 8:51 am | Permalink

    我们也有推荐过别人的文章,可用别人的图和一段,引文,效果也不错呀:
    https://www.thetype.com/2009/06/1313

  15. 2012/12/05 at 7:31 am | Permalink

    您好,

    看到你們的文章後,覺得很棒,不知道是否能夠全文轉載你們的文章?我們將會把credit來源出處完全按照規定來做刊登。麻煩請您回覆,非常感謝!

    – Jeremy

  16. witt
    2017/01/13 at 10:28 pm | Permalink

    建国才有雕刻机,那民国时那些书刊报纸都是拿什么印的?

5 个Trackbacks

  1. By 中文字体的未来 | Hydrangea Land on 2013/03/02 at 10:20 am

    […] 与英文设计不同,中文的设计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具体参见”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这篇文章,其中提到: […]

  2. By 被遗忘的宋体 | Type is Beautiful on 2013/03/19 at 9:22 am

    […] 六人集体照。这是赴江苏太仓沙溪大队,请农民顾阿桃评选字体的一张集体照(部分人员)。前排中间是「造反」后的字体室组长(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带格子围巾的是我(陈其瑞),右面是老前辈周今才,后排自右至左是陈永海、许柏康、陈初伏。背景是县革委大礼堂,刚听完顾阿桃的报告会。 近来,中国近现代字体设计历程广受关注。在《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一文后,我们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的委托,将他几篇回忆文章全文刊发,讲述更多当时的故事。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和Colourphilosophy编辑、整理。 […]

  3. […] 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 […]

  4. […] 一位曾就讀於上海印刷出版專科學校的網友 jikaiwen 曾留言回憶當年參觀字模一廠畫稿組時的情形:「一人一盞檯燈,工人在一寸見方的紙片上描著『宋、仿、黑、楷……』,有些椅子面都被屁股蹭出兩個凹槽了……當年誰也沒意識到這是有美感的工作,沒有人想到拍照留念。記得當年字模廠還來我校要人來著,參觀過帶凹槽的椅子后,同學們嚇得四散奔逃,呵呵!」但厲致謙後來沒能找到這位網友。 […]

  5. […] 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