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年提出疑问,想找到中国道路标志牌的字体,结论是大部分情况下,是 Helvetica 和 Arial 混合使用。这是我们猜测的国家标准,因为没有官方的文档可供公众浏览。当然后来也见到了衬线体的使用,令人惊讶。
这个月中国交通运输部开始大面积的更换高速公路的命名方法,由原来的中文名称更换为字母+数字的形式。伴随而来的是大面积的更换高速公路标志牌,而我们也发现,新的标志牌也采用了新的字体。
熟悉的朋友应该一眼就看出来了,新的字体使用的是美国传统的高速公路字体 FHWA,严谨的说是和 FHWA 高度相似的一款字体。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改变,因为原先的 Helvetica 如果不是最佳的路牌用字,至少属性比较中性。但这次全面采用 FHWA,则是向美国化走的又一步。不仅如此,出口和高速公路框的设计也与让人不断想起美国经典的盾章状设计。更有趣的是,就连箭头的设计也由从前硬朗的中性设计,转向美国式的圆角设计。
代价高昂、规模浩大的全国性更换计划,我们希望背后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对于高速公路标志牌的字体,中国交通部门也许像其他国家一样,真的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在实用性、雨雪天气、光线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但无论如何,摆在眼前的还是典型的中国式拿来主义的结果。这次设计变化的进步之处在于对各级公路设计上,通过框、颜色和背景有所区分。但原来设计的症结仍然没有解决:
- 中英文的层次问题,是像台湾香港一样平等对待,还是按比例缩小英文尺寸,为什么缩小,什么比例,都难见理论和规范。
- 英文的使用:字母间距十分奇怪,窄字体似乎并没有采用 FHWA 不同的 series,强行缩放仍然存在。
- 说到底,FHWA 究竟是不是适合的路牌字体?它较怪异的字形对中国人,对在中国的外国人又是否容易接受呢?比如美国各州决定代替 FHWA 的 Clearview 在各方面都胜出不只一点。
- 即便干脆要拿来主义,为什么择美国而弃欧洲,亚洲各国也应该有值得借鉴处(比如东京的路标字体)。
有趣的是,中国交通运输部的《国家高速路网最新命名编号标志和图形标志》似乎并没有使用新的字体。这张图并是否为官方版本,无从知晓。
总的来说,审慎、细节、标准和透明在国家级设计上仍然无处可循。
更新
朋友提到「交通部通用字体」可以下载,于是上网搜索。看到了大量质疑新字体质量的投诉,甚至有位老先生控告中国交通部,称他们违反正是通告,不提供字体下载。官员也称新的字体涉及部分美国版权,价格定不下来,应该也包括了 FHWA 的版权。所以几乎可以确定西文和数字部分是在美国购买的 FHWA 版权。同时发现,正如猜测的一样,字体使用和规范混乱不堪,具体可参见老先生的 blog。
14 个相关讨论
很是惊喜于那位老先生的执着和认真!
这种东西,中国就是应该照抄照搬。反正自己做不出好东西来。比整天看2b黑体强多了。
老先生太强了, 让人感动, 现在年轻设计师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 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美学教育就在不断退步; 个人电脑普及之后, 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会写美术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高速公路的字体混乱,城市里的交通字体更是非常糟糕。那个交通安全论坛很有意思啊:http://www.safetybbs.com/bbs/forumdisplay.php?fid=25&page=1
英文字母看起来很不粗
字母间距这么鬼大滴!
国内的交通系统字体问题并不在于选择一款合适的字体,而是先杜绝把字体无故拉长,压扁或者随意变形的低级错误。
有可能是领导们去美国旅游时,灵光一闪想出来的
灰常赞同~
对公路字体感兴趣的人可以参考NY Times的文章: The Road to Clarity
By JOSHUA YAFFA
Published: August 12, 2007
http://www.nytimes.com/2007/08/12/magazine/12fonts-t.html
中国的设计者,在从事这类项目时,没有正确的方法,往往是从别人的成果入手,低智商的的复制,“不切实际”是现当代中国设计的特点,希望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共同努力。—半月海
拼音路牌国人看的比较少,可能国外看惯了他们的字体,为了与国际化接轨吧。
老先生的博客标真给力:“愿天下标志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
06有位德国朋友来交流一个月,走的时候,说了句高度概括的话:“No rule is the rule in China”。现在再总结一下,中国政府的设计一个字:强(动词)
期盼下次我国公路视觉识别系统更改之时,强大的政府会把clearview弄到手,并且有字体高手肯为我们这帮老年人做些贡献。
另外有一点想不明白,汉语是一音多字的语言,例如打个tian,就出现几十个同音字,就算加上声调,一音多字也无法解决,更改后的路牌系统会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特别对于不熟地名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