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赫拉尔德·因赫尔(Gerard Unger, 1942–2018):继往开来的字体设计师

2011 年在 ATypI 大会。来源:Luc Devroye

2018 年 11 月 23 日,荷兰字体设计师赫拉尔德·因赫尔(Gerard Unger)逝世,享年 76 岁。

因赫尔是马修·卡特(Matthew Carter)和埃里克·施皮克曼(Erik Spiekermann)的同辈,也被荷兰设计师弗雷德·斯迈耶尔斯(Fred Smeijers)称作「继扬·范克林彭(Jan van Krimpen)和布拉姆·德杜斯(Bram de Does)之后,荷兰字体设计的文化大使」。他出生在热金属铸排机的末期,成长在照相排版年代,又亲历了桌上出版革命的风雨,可称继往;在字体设计上始终追求实用技术与美学形体的结合,积极在当代字体行业中发光发热,是谓开来。本文将以因赫尔的字体作品为主,为读者简明介绍一下他的一生。

因赫尔 1942 年出生于荷兰阿纳姆市。彼时活字和热金属铸排的的影响还未断绝,莫里森(Stanley Morison)治下的英国蒙纳公司凭借着优良的字体设计和技术上的完全垄断,在印刷和设计业呼风唤雨;扬·范克林彭是莫里森的挚友,在 Enschedé 印刷厂主持印刷和字体设计,又受到英国蒙纳的大力支持,一代宗师的地位已然确立1。但战后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也正是在这时发端。安东尼·弗洛斯豪格(Anthony Froshaug)继承了奇肖尔德(Jan Tschichold)的衣钵,在英国为现代主义和包豪斯理念摇旗呐喊;在瑞士的马克斯·比尔(Max Bill)不满于奇肖尔德晚年的新古典主义做派,在 1946 年与后者展开了著名的书面辩论。荷兰的现代主义设计也稍露雏形,维姆·克劳威尔(Wim Crouwel)不久后就会成立名震一方的 Total Design 事务所。新与旧、保守与进步的两股思潮冲突正在荷兰酝酿。

JvK-romanee
左:Jan van Krimpen;右:Enschedé 印刷厂于 1931 年印制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内文使用克林彭设计的字体 Romanée。(图:作者藏书)
ulm2
Anthony Froshaug 为乌尔姆学院设计的季刊(图:Display
wim-newalphabet
Wim Crouwel 和他设计的 New Alphabet(图:WikiMedia Commons

因赫尔在 19 岁接触到了扬·范克林彭的书籍作品,自此对书籍、字体和平面设计入了迷。他在 1963 年入读格里特·里特维尔艺术学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ie)。里特维尔学院的两位教授那时正象征着新与旧的冲突:Charles Jongejans 追随先锋艺术的步伐,主张现代主义的平面设计;而 Theo Kurpershoek 作为传统的画家、书法家和平面设计师,秉承的仍然是新古典主义。大部分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都选择了追随一方,但因赫尔更希望能博众所长、不拘一格。

1967 年因赫尔本科毕业,不久就在 Total Design 谋得一职,在比他大 14 年的维姆·克劳威尔手下工作。虽然在 Total Design 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但因赫尔已经深切认识了荷兰现代主义的优劣,也促使他把实用、不拘一格的观念继续贯彻下去。他后来回忆道:

如果平面设计师需要选择一款字体,他们会自动选择 Helvetica 然后停止思考。但维姆自己的作品却不是这样:清晰、简单,但细部十分精美,似乎对他是与生俱来的那样。这可能是他的作品如此吸引年轻一代的原因:简约却又深远。但我个人不会欢迎瑞士风格字体排印(Swiss Typography)的回归——它太拘泥于造型了。设计也应该更着重社会影响。平面设计拘泥于个体表达和满足个人野心太久了。

Markeur / M.O.L

离开 Total Design 后,因赫尔做过各种兼职。在 1968–1972 年间他做过广告公司的设计,在母校里特维尔学院教平面设计的夜校,也为 Enschedé 印刷厂做平面设计。在 1972 年他接到了第一份字体设计的工作:为 Enschedé 印刷厂的 Pantotype 缩放雕刻机设计一套字体,名叫 Markeur 2。因为雕刻机的钻头是圆的,为了保持雕刻出来字母的边缘锋利清晰,因赫尔在设计时在各种边缘都加入了变形。这也是因赫尔第一次尝试技术限制下驱动的字体设计。

markeur
Markeur 的设计应用。左下为因赫尔的设计稿,右下为 Pantotype 雕刻机刻出的字形。(图:Type Journal
mol-fontshop
在 1974 年 Unger 也为阿姆斯特丹交通局设计了另外一款末端圆润的字体,名叫 M.O.L,主要适用于背发光的路牌导视系统。(图:Fontshop / Gerard Unger Collection)

Demos / Praxis

虽然因赫尔对克劳威尔的现代主义并没有全盘照收,他仍然认同后者由技术导向的美学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照排技术已成长为一股中坚力量,大有取代活字和热金属铸排之势。在 1973 年,因赫尔以阴极射线管照排机3的技术限制为突破口,设计出了一款衬线体 Demos。Demos 的灵感来源是老前辈荷兰设计师斯尤尔德·亨德里克·德罗斯(Sjoerd Hendrik de Roos, 1877–1962)的作品,但在观念上又与克劳威尔的 New Alphabet 大致相同。像点阵字体一样,它的全部字母都在方格纸上设计;笔画几乎没有粗细对比,衬线也短而粗,也是为了能够在阴极射线管印刷下保持最大限度的优雅。如果说克劳威尔偏好几何形态的无衬线体是让字母形态完全适应未来的技术环境的话,那么 Demos 则展现了一种自信的折衷:在技术限制下最大限度地忠实传统、追随美观。

Demos(图:Gerard Unger

Demos 是因赫尔在工作之余设计的的个人作品,但其质量之优秀却吸引到了德国的 Linotype-Hell 公司。它前身是著名的美国莱诺自动铸排机(Linotype),但在照排年代为了保持竞争力和业务转型,与德国的照排公司 Hell AG 整合成为 Linotype-Hell 4。总经理 Rudolf Hell 辗转认识了因赫尔 5,大为赏识他的才华,不仅收购了 Demos 安装到公司的产品上,还在 1974 年邀请他为 Linotype-Hell 专门设计字体6。这也是一份令人垂涎的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和充足的创作自由。三年后,因赫尔又设计出了 Demos 的无衬线版本 Praxis。

Praxis(图:Gerard Unger

Hollander / Oranda / Amerigo

照排技术在 1980 年代继续精进,Linotype-Hell 也推出了 Laser Digiset 激光照排机。它与阴极射线管技术相比能够容纳更高精度、更圆润的字体曲线。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技术的力量,因赫尔在 1979–1983 年推出了另一款内文衬线体:Hollander。它基于 Demos 和 Praxis,但细部更加精巧、华美,更向内文衬线体的美学传统靠拢7。因赫尔本人也承认 Hollander 灵感来源于十七世纪的刻字工 Christoffel van Dijck 和 Dirk Voskens 的作品,希望在新技术环境下重现前人的清晰与优雅。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还包括为低分辨率办公室打印机设计的 Oranda(1983–1986)8,以及为 BitStream 公司设计的 Amerigo9

hollander
瑞士的《字体排印月刊》(Typografische Monatsblätter)1987 年第 2 期封面使用了 Hollander 字体,并刊发了字体评论。(图:Gerard Unger / TM Research Archive
oranda-amerigo
Oranda(左)和 Amerigo(右)(图:Linotype

Swift

因赫尔在设计 Hollander 时的中粗(medium)字重虽然在最后没有采用,但却成为了后来一款新字体的出发点:Swift。这也是他一生字体设计中的个人里程碑。

swift01
Swift 设计手稿(1985)(图:Type Journal
swift02
Swift 设计手稿(1985)(图:Type Journal

Swift 设计于 1985–1987 年,同样也是在技术限制下追求实用、美观的成果,是一款报纸用字。Swift 带有因赫尔强烈的个人风格:垂直的笔画对比、为了节省空间而略微收窄的字母内白(counter)、为了容易辨认而放大的 x 字高,以及刚韧的轮廓曲线。它与 Times New Roman 等老派传统的报纸用字不同的是,细部不再圆润、平滑,而是粗壮、锋利。这些处理不仅让字形在恶劣的印刷环境下能保持一定的辨识度,也是因赫尔的美学实验。他希望通过这些夸张的细部和比例控制引导读者的眼睛,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如飞鸟般「迅捷」的 Swift 因此得名。这款字体刚推出时受到了不少怀疑,但在报纸和大规模出版业广泛应用几年之后,用户的怨言也逐渐消退了。

swift2.0
1998 年 Swift 推出 2.0 修订版本(图:Gerard Unger
neueswift
2009 年因赫尔再度与 Linotype 合作扩展了字符集,命名为 Neue Swift。(图:Linotype

Gulliver / Paradox

桌上出版革命的浪潮在 1985 年袭来,也宣告着照排技术的衰退。克劳威尔代表的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也正被「新浪潮」一派的新生代设计师四面围攻。在印刷业,不少照排机械和字体公司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纷纷破产或倒闭,Linotype-Hell 也不例外,在 1989 年被收购重组,因赫尔也被辞退。但单干的 因赫尔似乎并没有受到太严重的打击,除了发表之前在 Linotype-Hell 开始设计的 Argo 字体之外10,他还设计了两款新字:一款是继承 Swift,但把「节省空间」推到极致的 Gulliver,号称「世界上最省空间的字体」11;另一款是经过几年研究历史和观摩后设计出的过渡风格(transitional)字体,名叫 Paradox。如果说 Hollander 致敬的是十七世纪的话,那么 Paradox 的灵感来源则是十八世纪的 Didot 和 Bodoni。在 1997 年,他还把自己的字体设计经验总结成一本书,题为《在你阅读时》 (While You’re Reading12

Gulliver
Gulliver(图:Gerard Unger
usatoday-gulliver
USA Today 报纸曾使用 Gulliver 字体(经过缩窄)。因赫尔的多款字体都宣称能够接受约 10–15% 的强行横向伸缩而不致字母变形。
paradox
Paradox(图:Dutch Type Library

Capitolium / Vesta / Alverata

新千年临近,而印刷和字体制造技术也日益精进。在这样的条件下,因赫尔终于迎来了他作品里的冠上明珠。天主教会准备在罗马举办一次全市、乃至世界性的庆典,庆祝新世纪的到来,需要为罗马城内的路牌导视系统定制一款字体,筹备组就找到了因赫尔。这一次没有严酷的技术限制,因赫尔认真观摩学习了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书法,在 1999 年设计出了「既古典又现代」的 Capitolium。这款字的比例、内白和细节处理仍然充满着经济、锋利、干脆的因赫尔风格,但更加放松、含蓄。它不仅在正文内表现优秀,而且在全大写标题的情况下也毫不逊色,可以说是他一生字体设计的集大成之作。

capitolium01
Capitolium 的字形与应用。(图:Gerard Unger
capitolium-nav
Capitolium 的字形与应用。(图:Gerard Unger
capitolium2
在 2011 年 Unger 与 TypeTogether 合作推出了修订版字体 Capitolium 2,新加了 Capitolium News(报纸用)和 Capitolium Headlines(标题用)两个变体家族。(图:TypeTogether

Capitolium 之后的因赫尔也临近退休年纪,在 2001 年设计了 Capitolium 的无衬线版本 Vesta 后再也没有设计过新字体。转而专心任教的他在母校里特维尔学院以及海牙皇家艺术学院(KABK)、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和莱顿大学(University of Leiden)教授字体设计和书法课程。2013 年他也从莱顿大学获得字体排印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欧洲中世纪书法字母,研究成果集结在一款新字体 Alverata 中,由 TypeTogether 在 2014 年发售,获得了包括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Tokyo TDC)在内的多项荣誉。因赫尔本人也在 2017 年获得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勋章(TDC Medal),相当于字体排印领域的终身成就荣誉。

vesta
Vesta(图:Gerard Unger
alverata2
Alverata(图:TypeTogether

可能也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因赫尔在今年出版了《字体设计的原理》(Theory of Type Design)一书,再次向后人传授一生积累的字体设计经验。在今年的 ATypI 安特卫普大会上,抱着病体的因赫尔到场签售,新书两度售罄。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公众露面。

因赫尔在 2018 年 9 月 AtypI 大会上签售新书。(图:Eric Q. Liu)

因赫尔经历了活字、热金属铸排机、照排机和桌上出版的浪潮,说久经风雨是当之无愧。相比前辈和同辈,一种积极进取、拥抱变革的务实态度贯穿始终。他的前辈范克林彭大半生都在与铸排技术的限制挣扎,认为技术局限禁锢了他的艺术天才13;他的同辈克劳威尔在字体设计上又对现代主义理想一味盲从,所做的 Gridnik 和 New Alphabet 等作品烙下了过深的时代和技术印记。因赫尔进步的地方在于,他深刻地认识到技术的限制和特性,而在 Linotype-Hell 与经销和一线工程人员的合作,又使他有机会把这些特点化为己用、与字体本身的特性融为一体,Demos 和 Hollander 即是明证。他没有盲目崇拜机械、认为技术就是唯一的未来,而是在结合技术特性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传承和改良前人留下的美学传统,比如为了报纸印刷设计的 Swift 和它的后续之作 Coranto。虽然他的所有字体几乎都流露出清晰的个人风格,但他作品的锋砺、粗壮与像 Times New Roman 和 Sabon 那样追求圆润、古雅的大潮相比,无疑也是一股清流。他不拘一格的思想、务实的态度和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既超越了古典与现代的风格争端,也深深激励着他的学生和后辈。

愿因赫尔先生在天堂安息。

注释

  1. 围绕在他身边的还有 Samuel L. Hartz 和 Chris Brand 等人。 ↩︎
  2. 这款字体由 Henk Drost 刻制字模,也是 Samuel L. Hartz 设计的 Panure 的无衬线配套版本。 ↩︎
  3. 阴极射线管照排机(Cathode Ray Tube typesetter),国内有「第三代照排机」之称。王选研发的激光照排机属于第四代。 ↩︎
  4. Linotype-Hell AG 后来被海德堡印刷机械公司(Heidelberg)收购;为了适应桌上出版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又在新千年分拆成 Linotype Library GmbH(专营数码字体的创作和销售)和海德堡(专营印刷机械)。Linotype Library GmbH 即是现在读者熟知的 Linotype,后来被蒙纳收购。 ↩︎
  5. 著名的字体设计师和印刷史学家马克斯·卡弗里施(Max Caflisch)当时是 Linotype-Hell AG 的字体顾问,与因赫尔也是老交情,为他做了引荐。 ↩︎
  6. Linotype-Hell 在 1976 年开始引进使用 URW 研发的 Ikarus 字体设计技术。 ↩︎
  7. 在设计 Hollander 的同时,因赫尔也没有忘记 Demos 和 Praxis。在 1982–1983 年他设计了一款「斜体无衬线体」,由 ITC 发行,名叫 ITC Flora,以他的女儿 Flora 命名。 ↩︎
  8. 苹果 Mac 电脑和它的 LaserWriter 激光打印机触发的桌上出版革命是在 1984–1985 年。 ↩︎
  9. Oranda 是日语「Holland」发音的罗马音转写。Amerigo 原名 Ventana,是 Unger 在美国高速公路上看到路牌上的地名;后来为了避免与 Matthew Carter 设计的 Verdana 太过相似,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探险家 Amerigo Vespucci 改名。 ↩︎
  10. 该字体由 Frank E. Blokland 开办的 Dutch Type Library(DTL)发售,命名为 DTL Argo。 ↩︎
  11. Gulliver 在因赫尔的个人网站上售卖,一次需要购买二十份。为了「保证独家待遇」,购买者还需要经过因赫尔本人的批准,只会卖给报纸和其他需要节省印刷成本的客户。USA Today 报纸曾经使用过 Gulliver 很长一段时间。字体现已终止发售。 ↩︎
  12. 英译本在 2006 年由 Mark Batty Publishers 出版。 ↩︎
  13. 扬·范·克林彭对铸排机的抱怨可以参考他的手稿《就某些机械刻制字模相关问题致菲利普·荷弗尔的信》(A Letter To Philip Hofer On Certain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he Mechanical Cutting Of Punches)。 ↩︎

参考阅读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一个相关讨论

  1. 5way
    2018/12/10 at 3:30 pm | Permalink

    看到九月份还在签售书籍的那个地方的时候真是发自内心的崇敬,愿因赫尔先生在天堂安息。

一个 Trackback

  1. […] 「不过为什么要和圆角对着干?为什么不把它做成一种特征?」在为 Linotype Digiset 照排机系统设计 Demos 和 Praxis 字体时,赫拉尔德·因赫尔这样想道。它们通过圆角的设计来保持所有尺寸的外观一致,并不追求小写字母的缺口深度。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