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辦於 2000 年的 BITS 原名「曼谷國際字體排印研討會」(Bangkok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ymposium),2023 年為了擴大影響力更名為「品牌識別與字體排印研討會」(Brand Identity and Typography Symposium)。今年的 BITS 已經是第十一屆,於 2025 年 2 月13日正式開幕。The Type 成員抵達安全的曼谷,深度參與各項活動並從前方為大家帶來最新鮮的現場報道。
本次大會現場報道由 厲致謙、梁卓毅、劉峰、Keyun Wang、Eric 撰稿。
BITS 首日:磨刀不誤做字工
本屆 BITS 第一天「技術日」在位於暹羅百麗宮的泰國匯商銀行 NEXT TECH 的開放空間開始。泰國最大的字體設計公司卡山帝馬(Cadson Demak)創始人黃瑞億(Anuthin Wongsunkakon)做了開場發言,歡迎世界各地的字體專家、品牌設計師與愛好者們的到來。

作為字體技術日的第一位演講者,谷歌 Noto 字體的項目經理、擅長複雜文字排版的字體工程師西蒙·科曾斯(Simon Cozens)帶來了題為 You’ve Got to Sharpen Your Chisel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s a font engineer 的演講。他從「鑿子」作為主題引入——在石頭上刻字之前必須先磨刀;在字體設計時,也應先清楚所用工具及其優勢,並適配自己的工作環境。
字體工程的工具不僅包括各家的字體設計軟件(各有所長),也有各種插件、腳本、第三方編程工具等。雖然理想的工作流程是「設計—編輯—建造—調整—測試—完成」,實際上「編輯—建造—調整—測試」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因此需要藉助工具精簡流程,加速迭代,從而提高效率。西蒙提出了四個「磨刀原則」:1. 花時間了解工具及其能做到哪些事情;2.加速迭代;3.根據工作的內容使用(或者編寫)最合適的工具;4.建立便於查詢的技術問題庫。
作為工程師,比起圖形界面,作為字體工程師的西蒙更傾向使用命令行工具,必要時還應該自己編寫代碼,為自己打造利器。最後,他還向大家推薦了滿屏的學習資料。
第二位演講者是字體技術專家勞倫斯·彭尼(Laurence Penny),他服務於谷歌、Adobe、微軟和其他獨立字體廠商。商業上,他成功將 MyFonts 從概念轉化為商業項目。技術上,他開發了字體工具:Axis-Praxis (2016) 、FauxFoundry (2019)、Samsa (2019) 等等,最新工具Fencer (2024) 將 OpenType 的軸映射技術可視化,使其變得簡單直觀。他還組織字體工程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
他的演講 The Maths inside your Fonts 從自己的童年開始說起。小時候的他喜歡數學、字母和地圖,這種獨特的興趣愛好組合幫助他走上了字體技術之路。緊接着他就介紹了字體製作實際蘊含的數學知識,從幾何學到矢量運算、從貝齊耶曲線到插值、統計,從渲染提示到畸變多維空間,從 TrueType 與 OpenType 格式的發展到 HOI 設想,以及為什麼 OpenType 可變字體規範想在 avar
的基礎上要增加新的新表 avar2
提案——能更好地描述設計空間、為非線性插值複製可變軸的值、為參數字體簡化控制而避免數據冗餘。
貼心的勞倫斯在演講的最後為大家留下了「課後作業」——從高德納先生1978年的論文到 Underware 的演講視頻,這些必讀技術文檔以及實踐必能讓您加深對字體技術背後數理模型的理解。而他童年的照片也藉助AI技術「站了起來」……
最後,我們的好朋友,字體屆的表演藝術家、Glyphs 開發者賴納·埃里希·沙伊歇鮑爾(Rainer Scheichelbauer)——為大家帶來 Glyphs 的最近開發進展 State of Glyphs: Latest Developments。
Glyphs的新功能讓大家做字更方便啦!尤其是關於可變字體的,不同粗細的路徑描邊、蒙版、附加的濾鏡參數現在都可以母版兼容和插值了,導出的靜態子樣和可變字體文件也可以有不同的樣式名稱。還有各種新增的優化:隱藏參數 Keep GlyphsOrder
、新增的五個文種、一次性刪除在所有母版中的字偶組、複製所選字符形的生產名稱、更多的智能篩選器的條件選項、可以自定義排序的測試字符串、偷偷隱藏最近編輯的字體工程文件、可以更多自定義的快捷鍵……除了官方的更新,還有一大波第三方擴展的更新,基本都是免費的插件和腳本,甚至包括獨立製作的 app。如果你想學習如何使用Glyphs,現在官網還新增了更多教程,也可以直接在網頁端查閱實時更新的英文版說明書。
第一天的技術日就這樣結束了,帶上學習資料和回家作業,趕快回家升級你的正版 Glyphs 吧!
BITS 次日:郵局裡的字體工作坊
BITS第二天的活動是四場工作坊, 上午下午各兩場,地點在泰國創意與設計中心(TCDC,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這幢歷史建築的一部份仍然保留了郵局功能,而剩下的空間則變成了設計相關的圖書館、展廳和活動空間。本次工作坊的活動也是同期舉辦的曼谷設計周的一部份。

由津達·暖尊農(Jida Nuangjumnong)帶來的題為 Designing While Writing(在書寫中設計)的工作坊在第二會議室舉行。暖尊農先生擁有布拉法大學的美術與設計博士學位。他擅長用不同材料對泰文字體進行創新,同時積極推動泰文書法(Thai Vijit)的教學工作。
暖尊農先生貼心地為大家準備了有每個人專屬名字的工具包,裡面包含不同字體風格的學習資料、練習紙和各種書寫工具,教室里還貼滿了大大小小的手稿。時值二月十四情人節,他先給大家演示了 Love 的幾種寫法,由此引申出不同書寫工具的特徵和用法,甚至還有用鋼絲球做成的筆刷。這些平日不常接觸到的書寫工具在他手中被用地得心應手。他還演示了書寫泰文字母運筆方向與拉丁字母的區別——這導致了筆尖角度的不同。精美繁複的花紋能一氣呵成,無非是日復一日不斷練習形成的肌肉記憶。練習從基本筆畫開始。不論是何種文字,這樣的練習對書法都是必不可少的。隨後,暖尊農先生展示了同一個字母多達十多種的風格變體。在泰文書法中,合字尤為常見,通常是筆畫的重疊和替換,這樣能夠使筆畫精簡、字母緊湊,但仍然具備可識別性。基礎練習之後,大家開始自由練習不同的風格,當然,運筆技巧也會更複雜,也可以通過改變書寫工具獲得更精彩的書寫效果。課程最後,是用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紅色紙張和金色丙烯顏料,繪寫自己喜歡的內容。
無需糾結於書寫工具,鋼絲球抑或是棉簽也能為你的書寫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效果。
上午同時舉行的另外一場則在第三會議室,吉多·費雷拉(Guido Ferreeyra)主持的工作坊名叫 Get Your Fonts Ready for Retail(讓你字體做好發售準備)。
吉多·費雷拉是Type Network的技術總監,他將自己在字體和編碼方面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開發定製的字體項目,並創建臨時工具來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他熱衷於一切與字體有關的工作,從研究字體的歷史到學習如何將不斷發展的現代技術應用於字體製作。吉多常駐阿根廷,曾在美洲各地舉辦講座和研討會。

吉多在工作坊中給大家講解了字體的工作原理、字體文件的構成,介紹了數碼字體的常用格式,OTF 與 TTF 字體的區別以及不同平台和設備所支持的文件類型的差異,在不同的編輯器中,字體參數的控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實現:例如 Adobe 軟件的「字符」面板可以顯示字體名稱和 Bold/Regular/Light 的樣式選擇,但是在微軟的 Office、Apple 的 Pages 里,粗體(Bold)卻是另外一個單獨的「B」按鈕。吉多還分享了他常用的字體文件查看軟件 FontTableViewer。字體製作完成後,拖入該軟件即可查看其中的參數設置。他還給大家介紹了字體設計軟件——例如大家常用的 Glyphs 中的字體信息如何設置。最後,他重點介紹了 FontBakery、FontPlayground 等這些發布前的檢查應用工具。吉多的全場分享都在非常細緻和認真地為大家講解,字體不僅僅是我們表面看到的字符形,支撐它的底層有很多工程代碼。吉多的語速非常快,三個小時里,他儘可能多地將他在 Font Network 中的一些技術經驗給大家做了分享,也提到各家工具的優缺點,讓大家在實際使用中注意選擇。該場工作坊的學員來自印度、日本、馬來西亞、美國、中國以及泰國本地,大家在三個小時的學習中也彼此分享了各自不同的經驗。
下午的工作坊是韓國字體設計師李道禧(이도희, Dohee Lee)主持的「韓字美術字」(Hangeul Lettering),以及 Glyphs 開發者格奧爾格·費塞特(Georg Seifert)與賴納·埃里希·沙伊歇鮑爾的 Font Making 101(字體製作101)工作坊。
李道禧是 Leedotype 字體工作室的主理人。她曾在韓國最大的字體公司 Sandoll 工作,參與了 IBM Plex 的韓字設計,幾年前獨立出來創立了自己的字體工作室。她的工作坊從韓字的發明背景與歷史演化開始,並從零到一講解了韓字的書寫和發音結構(宮書體是她最喜歡的韓字字體風格)。在此期間,她也與課上的華人字體愛好者們交流了各方面韓字和漢字的區別。
工作坊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循序漸進地讓學員學習書寫韓字,每個部分均配合一個適當的小練習。第一個部分為了便於各國愛好者理解,她將韓文四十音拆解為元音和輔音兩種類型供大家進行對文字部件的書寫練習。第二部分則介紹了韓字設計,包括韓字結構與對齊方式,韓字設計風格以及方塊字與非方塊字的區別,並進行了方塊比例字體的書寫練習。在第三部分,李道禧推薦了幾位韓字設計師,並給出時間讓大家針對幾個給定的韓字進行自由創作。在大家完成各自的創作後,她也針對每一份作品進行了細緻的點評。
下午的另外一場工作坊由 Glyphs 的兩位合伙人主持。賴納在前一天的公開分享中已經露面,今天主要是教大家實際如何使用 Glyphs 去設計拉丁字體。他手把手教大家從頭開始,製作了三種不同風格的字體:像素字、筆刷字以及常見的無襯線體。

像素字的製作主要是先進入字體信息設置網格尺寸(例如 80),然後使用像素工具去進行繪製;筆刷字則教大家如何使用鋼筆工具+描邊做出想要的字符形;無襯線體字則是教大家使用矩形、圓形等工具,做出西文的大小寫字母。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是面向初級的學者(工作坊中的學員大部分是首次接觸 Glyphs 軟件),在設計西文的大寫字母時,賴納還將他的西文字體設計經驗給大家做了非常細緻的分享:例如 H 的橫筆畫應位於視覺中心,而不是幾何中心(所以需要將筆畫稍微上移);H的橫筆畫應該比豎筆畫稍微細一點(大約五個單位);字母 L 的左邊距與 H 的設置一樣,但是右邊距應該設置為左邊距的三分之一左右等等。在設計西文大寫字母的時候,EFHILT 為一組,BDPR 為一組,AMNKVWXYZ 為一組,JU 則是單獨設計。設計完字體後,賴納還指導大家去一個名為 adhesiontext.com 的網站生成一些測試文字,複製到 Glyphs 中進行一些實際的排版測試,然後調試詞間距。最後導出字體文件安裝到電腦中即可使用。
賴納經常在世界各地教大家使用 Glyphs 軟件,因此,儘管字體設計課程內容比較枯燥,在他幽默風趣以及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大家經常被逗的哈哈大笑。尤其是今天的工作坊中還給大家分享了他童年看的動畫片、玩的電子遊戲。所以整個三小時下來,課堂氛圍始終充滿了歡樂。
番外篇
下午參加韓字工作坊的厲致謙在中途休息時,在教室外休息區遇到了一晚沒睡又被超強冷氣暴擊的 Glyphs 之父格奧爾格,二人瘋狂聊天,從空調溫度到人工智能造字,從 Glyphs 未來功能展望到 Mac 快捷鍵設置,從腳本編寫到英國鄉村衰落,從肯尼亞地鐵建設到德國核電站關閉,話題天南海北無所不包……由於聊天太過投入,導致老厲直接錯過了剩下的大部分韓字工作坊的內容⚠️
BITS 第三日:字對字話
BITS 最後兩天的重頭戲在五星級的曼谷 W 酒店舉辦,主辦方為參與者全程提供了茶點飲料,方便大家隨時補充體力。第三天以多人對談的形式進行,上午有三組,下午有五組。

第1️⃣組對談的題目是 Behavioral by Design Using Behavioral Science and Nudges(行為設計:運用行為科學與助推),兩位對談人 Naphat Sattayut 和 Thammaset Bunpracha 也是播客主播,因此以生動的現場播客形式開場,並用一道簡單的算術題進行熱場。首先,他們介紹了大腦的兩種決策模式——感性與理性。通過行為科學和助推理論來創建體系,以此建立更好的決策模式和行為習慣。而具體到設計實踐,就是通過提供選擇並且創造環境,非強迫式地引導客體更簡單直觀地做出決策。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促進使個人實現目標,同時也能在更廣泛的組織或社會中起到作用。他們舉例不同的交通指示策略讓司機減速的案例,說明不同設計方式能夠從「理性」「感性」和「無意識」層面引導客體做出決策。最後總結了五點如何通過設計影響決策與行為。
第2️⃣組對談的題目是 Long-Distance Design: Collaborative and Iterative Type Design at Positype(遠程設計:Positype 字體設計中的協作和迭代),對談人是 Positype 的創始人尼爾·薩默爾(Neil Summerour)與字體設計師兼工程師博奇·奧阿切庫(Potch Auacherdkul),向大家講述如何在相隔近一萬五公里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字體生產的運作,那就是通過無縫協作、迭代設計以及保持適當幽默,不斷完善協作流程。首先,尼爾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地創立 Positype;如何收到來自博奇的實習請求郵件,由於各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距離問題)擔心無法共事,但在博奇的不懈努力下,他們開始探索遠距離共事的可能。這次對談中,博奇介紹了靈感源自曼谷街頭手寫字的獲獎字體 Huai,如何擴展家族、如何設計匹配的意大利體風格泰文斜體等等。
有了博奇的加入,Positype 極大擴展了原有字庫產品中的泰文部分,而尼爾自己也按耐不住自己設計其了泰文字母。當他忐忑地把自己設計的泰文字母發給博奇之後,博奇返回了大刀闊斧的修改文件,尤其是當看到字符形「ก」左上的切口時,尼爾的下巴都掉了下來,能夠做出這樣的大幅度的修改,只有泰文母語者才能做到。
第3️⃣組對談的題目是 Past, Present & Future of Branding & Typography Design in Thailand(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泰國品牌與字體排印設計),來自泰國平面設計師協會的 Tap Vorathit Kruavanichkit、Kelvin Wong、Wee Viraporn 與 Oak Suwanphanich 互相對話,設計視角跨越音樂到時尚,再到與大企業的合作,上到國際項目,下到草根社區項目。在此期間,他們以泰國設計環境、商業環境和市政的影響為著重點,細聊了在泰國做設計的一些幕後八卦。Oak 作為新一代設計師也從國際視野和漫畫設計的角度帶來了新的想法。
下午第4️⃣組的題目是:The Type Scene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sia(東亞和東南亞的字體行業環境),由蒙納字庫的字體總監 Dan Rhatijan 採訪了印度設計師 Vaishnavi Murthy、泰國 Deltatype 創始人 Kwanchai Akkaratammagul 和印尼 tokotype 的創始人Gumpita Rahayu,一起暢談了東南亞的目前的字體現況與他們各自觀察到的字體趨勢。
作為第5️⃣組對談,Patsa Attanon 與 Tanachot Sapruangnam 對談主題是 Idea is King, Design is Queen(創意為王,設計為後)。Patsa Attanon在創意製作公司 JONGLUCKDEE 中擔任領導角色,在本地和全球品牌的品牌傳播方面擁有廣泛而深入的經驗,作為創意人和客戶的長期合作夥伴,將創意、設計和 Make-It-Happen 精神放在首位。
兩位的對談主要圍繞 Tanachot 與 Cadson Demak 合作為泰國最大的飲料品牌 Singha(盛獅)和 LEO(豹王)的形象升級設計來展開。從品牌策略到品牌理念的傳播,最後落地到文案、字體、圖形的設計過程。「盛獅純凈水」把之前的泰文名稱換為英文名稱,視覺形象圖形更簡單,產品名稱更為突出,並通過一整套的字體設計來提高其品牌識別力和引導力。而「豹王」則是另一個泰國的飲料品牌,旗下有啤酒和礦泉水等不同的產品分類。Tanachot 介紹 LEO 新的啤酒產品線時,說到了諸多設計限制——不能改變其 LOGO 和顏色。儘管設計團隊努力地做出了很多方案,最後客戶還是選擇了一個比較有視覺衝擊力但又不會看起來像可口可樂的方案。Tanachot 認為在品牌設計案中,品牌策略與設計會影響品牌的識別和傳播,而字體作為品牌視覺識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6️⃣組對話由 TypeTogether 的創始人 Veronica Burian 和 José Scaglione,以及來自印度的 Pooja Saxena 共同進行,題目是 Care for Characters(關注字符)。三位一起介紹了公司自 2006 年成立以來的成長、各國手寫字體的研究項目 Primarium 以及「因赫爾獎學金項目」的項目,還在此次曼谷 BITS 會場外的一個工作室展出了該項目的學員的海報設計作品。一個商業公司除了在產品上的成功,還需要支持紮實的研究項目,並持續為行業培養後續人才,這樣才是真正的「產學研」結合。
第7️⃣組的題目是 The Power of Branding and Innovation in E-Commerce(電商中品牌與創新的力量),對談人是兩位來自創意行業的資深人士 By Plaimanas 與 Vorravit Siripark。兩人的對話圍繞高級香水品牌 PAÑPURI 展開,具體討論了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通過其網站、手機的應用頁面等展示他們的產品如何通過創新傳達品牌理念。

全天壓軸的第8️⃣組是來自 TPTQ 的 Peter Biľak、Hector Mangas Afonso和畢業於KABK 的泰國字體設計師 Mint Tantisuwanna,主題是 New Thai Type, Insights on Font Choices and Reading Performance(新泰文字體——對字體選擇與閱讀性能的觀察)。
首先,由 Peter Biľak 介紹了公司的多文種字體設計項目,以及他們為客戶定製泰文字體的一些經歷。之後,Hector 具體介紹了 TPTQ 與朱拉隆功大學的合作研究,使用眼動跟蹤儀測試了不同年齡、性別、教育水準的母語者,從而得到了有圈和無圈的泰文字母對於各種閱讀場景的影響與選擇。最後,Mint 具體介紹了 TPTQ 團隊最新發布的泰文字體包以及泰文字體排印小冊子。一貫治學嚴謹的風格保證了紮實的研究成果,雖然用戶只能看到最後高品質字體產品輸出,但這背後卻是 TPTQ 長達四年的研究與攻關,着實令人傾佩。
BITS 第四日:穿文印字
為期四天的BITS終於來到了最後一天,這是本次BITS大會四天日程里唯一一天正式會議,全天信息濃度極高,讓人大呼過癮。

上午的第1️⃣場分享主題為 Beyond Comic Sans: A Century of Innovative Lettering in Thai and Foreign Comics Art(《Comic Sans之外:泰國及其外國漫畫藝術中創意美術字的百年》),由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學學者尼古拉·費斯塔彭(Nicolas Verstappen)分享。漫畫的根源要追溯到聖經中的插圖,是文字和圖畫的「羞恥」的結合,一度被認為不夠純粹,登不了大雅之堂。儘管如此,在資本主義和現在印刷技術發展起來之後,漫畫不僅成為了一門好生意,也是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接下來尼古拉以美國漫畫家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的連載漫畫 The Spirit 作為舉例。由於是在報紙和雜誌上連載,開篇的畫面往往佔據整個版面,為了點出漫畫的名稱和吸引讀者,埃斯納在每一期中使用了各種腦洞大開的美術字繪製手法,讓大家眼花繚亂、大飽眼福。

尼古拉還展示了來自日本、古巴、比利時等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漫畫字體案例。之後他展示了自己大量的收藏,科普了受到美國影響的泰國漫畫字體的發展歷史,以及在不同時期繪寫文字的潮流。對於尼古拉來說,漫畫創意美術字是文字和圖像的結合,而它們的出現只為了更好地講好一個故事。
第2️⃣個分享的嘉賓是來自森澤字體公司的字體推廣專員品田佑夏。作為日本最大的字體廠商,她重點展示了森澤為了改進客戶使用字體的體驗,在網站上做的技術創新。首先,為了讓客戶快速了解自己適合怎樣的產品,森澤在網站的問答工具里加入了人工智能算法,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獲取效率。他們也加入了給圖搜字功能,方便用戶們識別出字體。森澤新的字體樣張手冊弱化了按照字體名稱字母順序依次排列的方法,而是將字體以風格進行劃分,幫助初次接觸字體的用戶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字體風格類型。
第3️⃣場分享來自我們熟悉的「陶土」組合(蒙納字體設計師陶帝與土井遼太),他們分享的主題是 Enhancing CCJK Glyph Design: Empowering Global Designers to Create and Identifying High-Quality Fonts(強化CCJK字符形設計:賦能全球字體設計師創造和識別高品質字體)。他們講述了在多語言支持越來越重要的當下,使用CCJK(繁簡中日韓文字)文字面臨的諸多挑戰,其中就包括了設計質量的問題。「陶土」向大家展示了中日韓文字字符形的區別,以及在製作CCJK超大字符集時的工作流程,並以法國實習生在日本蒙納實習期間學習設計日本漢字的例子,介紹了漢字設計的基本規則和需要注意的要點。
「陶土」在宏觀上對比了漢字與假名設計的不同之處,微觀上則展示了筆畫細節的改變為字形帶來的設計提升,以及平衡灰度與負空間的各種小技巧。最後他們還特別提到,設計師除了關注字形的設計,還需要關注字體排印時的效果。二位字體設計師的分享乾貨和私貨滿滿,讓來自中國的參會者們爆發出陣陣笑聲,引得茶歇有人詢問「你們到底在笑點什麼?」

上午最後一場,也是第4️⃣位分享的主題是 It’s All About the Network(一切都關乎網絡),分享者吉多·費雷拉是 Type Network 的技術總監,吉多在第二天主持了Get Your Fonts Ready for Retail(讓你字體做好發售準備)的工作坊。在分享中,他向大家介紹了如何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字體廠商和字體設計師合作。「如果說字體是一種文化,那好的字體排印就是多文化」。作為本次BITS的贊助商之一,TN 是新一代的獨立字體廠家的全球聚集平台,在網站上包括了字體的銷售、合作字體廠商與字體設計師的介紹。TN具有更強的社區屬性,參與者都可以在其中獲得學習和成長,最重要的是,誰都可以免費參與。

經過了豐盛的自助午餐,下午的開場,也是第5️⃣場分享的主題是:The Making of Nithya Ranjana: Inspiration – Design – Reflection(製作 Nithya Ranjana:靈感—設計—反思)。來自印度孟買的字體設計師和書法家薩朗·庫爾卡尼(Sarang Kulkarni)介紹了獲得多項大獎(紐約TDC獎、D&AD獎、CA獎等)的字體——Nithya Ranjana。

蘭扎字母起源於8至11世紀,有着豐富的雕刻、繪寫、傳統和當代書法、金屬活字等作為參考。Nithya Ranjana 字體兼顧了蘭札文的豐富傳統和現代要求,在滿足書寫尼瓦爾語的基礎上,也能記錄梵文和巴利文。薩朗向大家展示了該字體對輔音叢疊字的深度支持,複雜的成形規則需要依賴多種 OpenType 特性。經過紮實的研究和考究的設計,這款字體如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出現各種公共領域中——城市的路牌、報紙、書籍、網站等。
第6️⃣場分享的題目是 History & Politics: Multiscript Typography in Singapore(歷史和政治:新加坡的多文種字體排印),分享者是來自新加坡的字體設計師鍾浩然(Damien Chong),他分享了自己在雷丁大學字體設計專業的畢業論文。鍾浩然通過分析多種歷史文獻,解讀過去和現在的殖民和政治影響,探討新加坡至今為止短暫的字體排印歷史及其多文種環境的發展。新加坡建國後成為貿易港口,大量不同背景的移民湧入,漢字、拉丁文、泰米爾文和爪夷文成為新加坡當時使用的四種文字。
第7️⃣場分享的題目是 Growing Markets, Growing Possibilities(增長的市場,增長的可能性),由來自中國方正字庫的字體設計師何詩暘和定製業務項目經理楊俊宇給大家帶來。他們介紹了方正字庫定製字體的一些項目案例,同時他們也分享了一些近幾年中國市場的行業變化。以前他們客戶的重點都僅僅局限在拉丁文、希臘文、西里爾文和阿拉伯文。現在他們發現,中國客戶對泰文、越南文、老撾文、緬甸文、爪夷文、高棉文等東南亞文字的需求在增加,這反映出中國企業出海中,對東盟國家市場的開拓。方正希望多通過國際舞台,改變大家對其只做中文漢字的刻板印象,誠摯邀請當地設計師展開合作,喊出了希望從「中國人,方正字」進化成「地球人,方正字」的願景。
第8️⃣場分享的主題是 Building Brands with Type(用字體構建品牌)。傑里米·米克爾(Jeremy Mickel)經營着一家位於洛杉磯的字體和設計工作室MCKL。傑里米履歷豐富,過去的15年中與大量國際知名品牌合作,並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他設計的作品也得到了各種設計獎項的認可。在本場講座中,傑里米以Sandals Resorts品牌更新為例,分享了他的方法和思路:在開始任何品牌項目之前,需要了解品牌的發家史、代表了哪些人群、產品獨特之處在哪,只有通過了解品牌的歷史,才能為品牌說好故事。不論設計進展順利與否,都要保持靈敏和謙遜,優先考慮合作關係的穩定,這有助於制定出戰略性和有效的創意解決方案。此外,運氣也會有所幫助。通過對著名品牌重塑的案例研究,傑里米展示了如何利用品牌故事,並用它來證明創意決策的合理性,使作品獲得批准、付諸實施並引起關注。
第9️⃣場的題目是 Type Design a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Indian and Thai Scripts(協作字體設計——印度和泰文字體的案例參考),分享者是菲奧娜·羅斯(Fiona Ross),她是英國雷丁大學字體設計專業的傳奇教授,擁有近五十年的職業生涯。在對亞洲的印刷歷史做了簡短回顧之後,她講述了從1978年進入萊諾(Linotype)的非拉丁部繪圖室開始的字體設計職業生涯。她參與開發了多款南亞和東南亞金屬活字和數字字體,並重點介紹了印度諸文種和泰文的字體設計過程。
第場分享主題是 How Typography Conveys Brand Identity(字體如何傳遞品牌識別),分享者是台灣文鼎字庫的吳蕙妤。文鼎字庫成立於1990年,致力於字體相關技術的開發和多文字字體的設計。文鼎字庫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嵌入式字體、定製字體和網頁字體,始終致力於實現最佳的用戶體驗。本講座探討了字體設計如何在不同接觸點建立和傳達品牌形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包裝設計到數字平台,字體設計有助於建立具有凝聚力和可識別性的品牌形象。例如,醫療保健產品可能會選擇專業、可靠的字體來強調可信度和清晰度,而社交媒體可能會使用俏皮、大膽的字體來吸引年輕、關注潮流的受眾。

第1️⃣1️⃣場的主題是 An Implicit Typeface(含糊的字體),分享者是法國設計師多馬·布耶(Thomas Bouillet),2020 年畢業於海牙皇家藝術學院 (KABK) 的字體與媒體專業。他介紹了自己關於復刻 Optima 字體的研究項目,他認為數字化無法完全還原出舊的印刷方式(鉛字排版或照相排版)中的某些特質,哪些特質被保留取決於設計師面臨的問題和個人喜好。他展示了自己對於 Optima 的復刻過程,在這款經典的字體中,他對比了原始不同字號下字體的設計差異,了解了金屬活字的製造過程以及印刷的效果和不同的數字化版本,最終設計出了新的 Implicit 字體。對於這款字體的Italic部分,他找到了另外一款金屬活字作為靈感來源,最終的字體家族整體風格當代利落,但是又不乏Optima的風韻,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第1️⃣2️⃣場壓軸分享 Stitch Incoming(穿字引笑)將氣氛推向了最高潮,出場的是我們的老熟人——Glyphs開發者之一賴納,同時也是一位脫口秀演員。一上來,賴納就用詼諧的說話方式讓大家坐了一整天的疲勞一掃而空。雖然我們對合字(ligature)、Helvetica 和包豪斯三個名字都有所耳聞,但以賴納的「狡猾」程度,很難相信他會說出什麼好話。果不出所料,他上來就發出了靈魂拷問:「合字真的有利於閱讀嗎?」通過舉例多款經典字體,他向我們展示了沒有合字時的良好情況,有合字造成誤讀的情況,以及合字本身設計糟糕的問題。當然,並非所有的時候合字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在合適的地方使用合字,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第二個靈魂拷問:「李鬼還是李逵?」。我們總是認為 Arial 是抄襲了原創字體 Helvetica,實際上 Helvetica 也並非完全原創,早在它之前已有類似風格的字體,而與其說 Arial 是抄襲了 Helvetica,不如說是「復刻」了另外更早期的字體。第三個話題,設計界的勝地——包豪斯的設計真的「無懈可擊」嗎?首任校長格羅皮烏斯其實沒有正經學過建築設計,而這個草台班子也並不是他「創立」的。當我們聚焦於包豪斯專用的只有小寫沒有大寫的字體 universal 時,其中缺乏視覺修正、完全「幾何」的字母、奇怪的設計邏輯和不一致性,各種槽點簡直要讓在場字體設計師們集體抓狂。
說到這裡,你是否理解了這三個話題如何被賴納巧妙串聯在一起了嗎?在正式演講結束後,賴納和大家玩起了遊戲——用具備強大 OpenType 功能的字體,在記事本裡面玩遊戲——五子棋、石頭剪刀布和抽棍子。賴納創造出了全世界第一個無法被打敗的字體,而如果你想要跟他在遊戲中對戰,那贏家永遠只會是他!
在講座的最後,賴納宣布現場帶有 Glyphs 標誌的抱枕全都可以免費帶回家,小夥伴們趕緊去搶,屏幕前沒有拿到的朋友請一點也不要羨慕我們!

讓我們一起在 2027 年的 BITS12 再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