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Gerrit Noordzij 九十岁了,他被奉为圭臬的著作 The Stroke 究竟说了什么

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于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兰梅珀尔逝世,享年 91 岁。谨以此文送上我们对他的追思。

荷兰字体设计师、书法家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笔划:书写的理论》(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书,可以说是对他的文字设计/书写理论的最精简有力的诠释。该书翻译成多国文字,数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发行了英译版。德国字体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说,「谁只要对视觉语言感兴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体为何形态如此,就应该去读这本 86 页的小册子。」诺尔泽的理论并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影响如此之大。

《笔划》一书封面上的诺尔泽立方体(Noordzij Cube)在文字设计领域几乎无人不知,它体现了该书中的一个关键理论模型,但这一模型到了书末尾才倏然展开一个有限的断面,主要是前面的章节解释了他对文字和书写的认识。

诺尔泽首先强调,我们依靠文字的负形(白色部分)来认识它们,文字之间也依靠白色空隙而产生延续或停顿的韵律,形成语词的概念。如果执着于正形(黑色部分),就难免落入分析轮廓形状并试图将其理性化的窠臼,但若脱离了这种观念就会认识到,哪怕不同文字系统之间的黑色部分大相径庭,白色部分的变化对认知的影响却是它们唯一的共通之处。全书短短九个章节中,就有四个章节是在讨论白色部分,它们清晰地阐述了字母的内外空隙为何需要保持一致,并且举例提出,罗马体和哥特体的区别就主要在于白色部分的疏密,笔划的曲直形态变化只是副作用而已。

这种抛弃所谓文化意涵、纯粹从书写中构建认知的方式,进一步体现在诺尔泽对黑色笔划的分析中。他提到,笔划的粗细对比(contrast)有三个维度上的变化——笔头的平移(translation)、笔头的旋转(rotation)、笔尖的宽度扩张(expansion);而笔划的行进又有断续和回连(正书和潦草)两种方式。这几种维度可以组合囊括绝大部分字体的类型:例如所谓现代衬线风格的 Didot 类字体就可以看作是尖头笔在平移过程中同时扩张了笔头宽度,并且由断续的笔划组成;而意大利斜体则是没有宽度扩张的平头笔通过平移写成,且笔划有回连的部分……在这种认识下,无论是几何无衬线体还是古典罗马体,都可以在这几个维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彻底颠覆了以往依靠字形外廓特征和历史背景来进行分类的理论。但反过来,每个维度的变化又有自由的描述空间,例如「扩张」这个维度可以表达成西方硬笔书写和东方软笔书写之间的渐变,但也可以表达成使用同一支尖头笔时不同程度的力度变化。

诺尔泽立方体表现的,只是「粗细对比」这个概念的模型。它有三个方向上的变量:对比的增强(通过加粗竖笔)、对比的减弱(通过加粗横笔)、对比的种类(是否像尖头笔那样渐变扩张粗度)。这个立方可以给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一种视角,也为如今字体家族的插值变换提供了思考的出发点。但诺尔泽自己也提到,为了论述方便,这个立方体并没有将维度的极值表现出来,也没有加上之前他所说的笔划断续/回连、以及笔头的旋转因素等多重维度,而这些都带来无穷的可能性,若计算机设计局囿于这个有限的立方体,只会作茧自缚。

Gerrit Noordzij, 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 Uitgeverij de Buitenkant 2019. 图:Typotheque

诺尔泽并没有提供普适性的理论,而是从书写角度探究性地构建出模型,只解释一部分的问题。但它的意义在于完全跳脱了正统字体设计理论,提供了崭新的认知视角,他曾经在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教授的学生,如今也继续在教学中沿用他的方法。而即使不是字体设计师,即使对他理论所暗示的浩渺无边的变化空间感到束手无策,至少他对文字负形的分析仍是所有运用文字的平面设计师有必要了解的。

书籍

人物档案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