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9 月 1 日,「日中韓字體講座暨研討會:東亞漢字字體的現在與未來」在東京印刷博物館舉行。Type is Beautiful 有幸參與協辦,成員 Eric 作為組委會成員參與策劃,並為整場會議提供中文翻譯。與會嘉賓陣容龐大,分別來自日、中、韓三國字體文化研究前沿,為大家分享了東亞文字、尤其是漢字設計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下面跟隨 TIB 簡單回顧一下這場字體學術盛會吧。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洪允杓:韓國宗教與韓字字體
開場講座來自韓國延世大學國語國文學科前教授洪允杓,作為韓國國語學界泰斗,他通過追溯韓字字體的歷史,從訓民正音體到民體,從佛教到基督教,對比研究後指出各種宗教出版物針對不同讀者群和文體的性格選擇了不同的韓字字體,並提出了對現代字體設計的啟發。
從手寫、鉛活字到數字排印,韓字字體隨着文獻內容和讀者階層經歷了演變。在作者手書書籍的年代,作者與讀者可以產生直接的聯繫;而十九世紀末,隨着鉛活字傳入韓國,這一層聯繫被消除,韓字字體對閱讀速度和可辨識性的要求提高,東方的內容主義和西方的形式主義發生衝突。與之相對,在現代,這種內容和形式的關聯則發生在字體設計師和讀者之間,因此,字體設計師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設計文字時不僅需要考慮文本閱讀的視覺體驗,也要理解文本內容和寫作者意圖。
台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授蘇精:上海美華書館二號柏林字體
來自台灣的教授蘇精專註於研究以傳教士為中心的東西文化交流史,其代表作《鑄以代刻》是了解漢字活字印刷史的重要著作。此次研討會,蘇精教授帶來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海美華書館二號柏林活字的歷史溯源。
號 | 名稱 | 英文規格 | |
---|---|---|---|
1 | 香港活字(大) | Double pica | |
2 | 柏林活字 | Double small pica | |
3 | 巴黎活字 | Two line brevier | |
4 | 香港活字(小) | Three line diamond | |
5 | 上海活字(大) | Small pica | |
6 | 上海活字(小) | Ruby |
1860 年代後期,上海美華書館鑄造完成了從一號到六號大小的明朝體活字,之後輾轉國內外的各大印刷所,沿用甚廣。六種活字各有其歷史。其中的二號(柏林)活字,則是起源於澳門、在紐約簽約、在柏林製造、最後到上海使用改進。從 1846 年到 1869 年幾經轉手,關聯人物和事件錯綜盤雜,而通過解讀當時傳教士們的往來書信,彼時的活字發展史也可見一斑。
柏林活字的歷程可以看出,整套字體從開發到使用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過程。雖然比之前的巴黎活字有所進步,但仍有缺陷:在柏林的鑄字師貝爾豪斯的中國文化素養不足,部分字形不符合中國人閱讀習慣;而出資訂購的傳教士婁睿(Walter Lowrie)在簽合同時執意採用分合活字技術,也對後來的鉛字質量造成影響。花費十年之久製作出來的字最後不得不由美華書館負責人姜別利進行重修,後來才作為美華書館的活字家族之一被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整個過程雖然曲折,但傳教士的努力直接推動了中國活字印刷的前進與延續。
韓國編輯學會會長李起盛:關於韓國文化部字體開發
在兩場學術性較強的講座之後,韓國編輯學會會長分享了韓國字體設計的實踐案例:從 1990 年開始,韓國文化觀光部發起製作了一套韓文教科書體,希望為小學生提供更易讀的正文字體。這一字體項目聯合了各方字體與教育相關的專業人士,先後經過前期調研、字形設計到字體開發,作為字體設計實踐案例來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日中韓字體研討會:東亞的漢字
- 與會嘉賓:
- 日本 小宮山博史(佐藤字體研究所)
- 鳥海修(字游工房)
- 韓國 金璟道(韓國編輯學會副會長)
- 劉玎淑(韓國江原大學講師)
- 中國 汪文(方正字體設計副總監)
- 孫明遠(西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由於是三國字體難得匯聚一堂,在三場講座後,來自日中韓三國的字體設計與文化研究者們簡單交流了各自國家文字設計的現狀。首先,先由主持人提問,三方專家交換了一些數字信息:各國分別有多少字體公司、目前有多少字體產品;有多少專業從事字體設計師,按照三國的規範各需要製作多少字符;有否舉辦字體比賽,都是什麼樣的人群參賽;大學美院里是否有字體設計課程教育等等。
大家發現,其實三個國家的文字設計現狀還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目前仍在實際製作出品的字體公司都在二十多家左右,而供數碼出版用的字體大概都在一兩千款左右。當然,與中國僅用漢字的情況不同,韓國和日本都還另有大量的韓字字體和假名字體。日韓兩國專家對於方正字體大賽能有三千多名學生參賽者報以羨慕的目光,但中方的嘉賓也指出不能單看數量而要更多注重質量。
雖然日中韓使用的文字系統各不相同,但共通點是都要做漢字的設計。由於各國歷史和文化的差異,同一個漢字的字形也有微妙的不同,加之豎排與橫排、簡體與繁體,字數、標點符號和用例都各不相同,在考慮到本國閱讀習慣的同時做出易讀的漢字,在三個國家都是不小的難題。之後,三國的專家還簡單交流了各自語言與西文並排、混排中在實際設計實踐和使用中的問題。韓國嘉賓特別指出,很多設計師都從西方學習了西文的字體排印知識和技術,但是回國之後發現卻不會韓字的設計,對韓字的研究還不夠,這一點其實和中國的現狀也有些類似。繼十多年前在上海的上一次研討會,三國專家再次共聚一堂,求同存異地進行探討,這樣的機會顯得彌足珍貴。
相關資料
- 蘇精.《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中華書局,2018 年
- 字談字暢 069:蘇州河畔姜長老
- 《從檔案談姜別利活字的四個問題》,蘇精教授在「美哉漢字」中國字體設計論壇舉辦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