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場所,沒有人的城市,只能稱為鬼城。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發出形形色色的聲音與信息。一座沒有聲音的城市,恐怕會比鬼城更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吧。除去沉默的建築與基礎設施,城市空間中的不同文字,代表了種種無聲之聲。我們也許從來對它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但我們的確離不開:「這裡是……」「那個方向有……」「……歡迎你」「請勿……」「對不起……」「開放的時間是……」「這條路的規則是……」「我們的營生是……」「品類和價格是……」「請注意……」「樹立……」「弘揚……」「學習……」「……夢」……
城市中的文字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公共性的與個體性的。道路、車站、機場、公交系統、電網、市政、公園裡出現的文字、宣傳標語等,屬於前者。機構或企業標牌、商號招牌、廣告、私人空間的提示語、個人製作的臨時性字牌等,則屬於後者。它們構建出這個時代獨特的城市景觀,讓城市與人在空間與時間中展開無聲的溝通,映射、交響出市民當下的生活。
作為近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之一,開埠後的上海,十里洋場、商賈雲集,從歷史照片、文學詩歌到影視作品,招牌林立的城市文字景觀,早已經深深植入大眾的腦海。今天的上海怎麼樣?不少媒體朋友都曾想做上海城市字體的選題,諮詢我哪裡可以拍到具有代表性的畫面。我絞盡腦汁,最後只能想到一個地方——松江車墩影視基地。粗糙建設、野蠻拆遷、封牆封店,中國整體城市化大潮的拍浪下,上海的城市文字景觀幾乎蕩然無存。當城市空間中的文字招牌被盡數規整或抹去,曾經的上海灘,又要到哪裡去追憶與尋覓呢?答案還是有的:香港、澳門、台灣,甚至東南亞的老城區,那些在黃金年代竭力模仿,以「小上海」為傲的城市遺珠。
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最有發言權。讓我們以城市招牌為例,管窺個體性城市文字的生存狀態,以及集體無意識所造就的城市新景觀。以下案例以上海為主,也包含對內蒙、北京、四川、貴州、江西、浙江、福建、廣東,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的觀察。
一、字體選擇
1. 風格的局限
中文字體進入電腦時代之後,實用性強的優秀書法字體,反而難覓。瀏覽今日中國城市招牌中的書法字體,不外乎老樣子三件套——開發於金屬活字時代的新魏(1974)、行楷(1980)和隸書(1981)。三款字體都由書法家書寫——新魏體由韓飛青書寫,行楷由任政書寫,隸書由劉炳森書寫,並經過了上海第一代字體設計師們的監修。事實上,前兩款字體使用範圍之廣泛,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人想象,容以後撰文詳述。
除了書法字體,還有曾經紅透半邊天的美術字體。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伴隨南方城市的開放,來自香港、日本的新鮮字體大量湧入,出現在印刷品、廣告、產品和中國的大街小巷之中。雖然熱潮已逝,我們仍然能在城市漫遊之中,隨處發現當年小天王們的蹤影:綜藝體、勘亭流、琥珀體、圓頭體……此外,還有刻字工人姚志良在 1958 年以刀代筆創作的姚體。歷經歲月淘洗,依然頑強地留在街頭的美術字體,每一款都有其獨到之處。
除了書法字體和美術字體,真的就沒有太多選擇了,不受待見的正文字體,尤其是毫無表情、冷峻嚴肅的黑體,伴隨着黑體大爆炸(指肇始於 2005 年微軟雅黑開始,至今各路廠家發布的幾十款黑體字)的浪潮,近年來倒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城市空間之中。與之相對應的另外一個極端,則是數字化古董的走紅——康熙字典體。這款從古籍中原汁拷貝、不加修飾的字體;看起來古早味、文化氣特濃的字體,在台灣地區被廣泛使用甚至濫用,以致都引起了當地設計師的集體抵制。
2. 招牌繪寫者的消失
相對於選擇有限的電腦字體,手寫字顯然更富個性,更易脫穎而出。在歐美、日本尚能看到的專為店鋪繪製標牌的工匠(sign painter),在中國大陸恐怕早已絕跡,僅存於香港油麻地的街頭字檔已經不再能夠每日開張,深藏於台北老城的柏祥號鐵皮字鋪,也在艱難維持中。在內地,請書法名家為店招、機構題字的傳統早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名人題字、領導題字。術業有專攻,一台裝滿設計軟件的電腦,並不能把一位門外漢立即變成專業的設計師。對於書法題字,亦復如是。朱志偉老師曾經跟我提及他記憶中的天津。曾經的津門書法家們都善寫顏體,天津招牌也曾多顏體。一想到天津就想到顏體招牌,這是字體設計師朱志偉關於天津的城市字體記憶。陳其瑞老先生也跟我說過,他年輕時上下班印刷研究所途中的見聞。印刷研究所地處上海市中心的新閘路,周邊馬路遍布各色商店。年輕的字體設計師陳其瑞,經常變換騎行的路線,為的就是多看看不同路上的店招,汲取設計創作的靈感。當手作招牌被匱乏的電腦字體所取代,對今天的設計師來說,也就喪失了這一味逛街看字的樂事。
3. 匱乏中創造多樣性
在選擇有限的窘境下,如何創造出多樣性?雜交、變異,不論對於生物學還是字體應用,同樣有效。不同電腦字體的混搭、書法和電腦字體的揉雜、對現有字體進行變形拉伸、基於某種字體的小修小改……也許更多時候,快印店的年輕美工只能在有限的字體列表中單曲循環,而大部分的經營者對於自己的營生與招牌也都顯得信心不足。店招的區別,除了字體,僅僅在於顏色和材質的不同。走上街頭,我們有時候會發現,相鄰的店鋪甚至會使用同樣的字體,而當背景色被統一時,你簡直分不清楚,這一家到底賣的是餛燉,還是賣的房子。因匱乏而眩暈的景觀背後,不由得讓人心裡發毛。
二、材料與工藝
對材料的選擇,直接體現出經營們的心態與判斷:是開一家隨時提防城管的游擊店,還是十年老店?是隨意點,還是考究點?用大字,還是大大大字?要假低調,還是真張揚?走土酷路線,還是土豪路線?我們驚奇地發現,適用於招牌的廉價材料與工藝,居然還算豐富。以下的不完全羅列,在現實情況中經常發生交叉錯位,土豪有可能青睞土酷選項,土酷也有可能土法模仿土豪或設計師,民間智慧總給人驚喜:
- 土酷的選擇:
- 噴繪布
- 燈箱布
- 旗幟布
- KT板寫真
- 不幹膠刻字
- 板材刻字(有機玻璃、亞克力、雪弗板/PVC 板)
- 低像素電子屏幕(滾動字幕)
- 彩色點陣字燈片
- 彩色手寫字燈片
- Logo投影燈,投射於地面或牆面
- 連鎖加盟店的選擇:
- 亞克力吸塑字
- 金屬包邊的亞克力發光字
- 土豪的選擇:
- 巨石/牌坊上的鎏金刻字
- 設計師的偏好:
- 耐候鋼或不鏽鋼切割字(懸挑+背光)
- 霓虹燈管彎成的字
在廉價材料與工藝佔據主導的今天,還有不少人懷念上一個時代的招牌風景。仔細梳理對比後我們發現:便宜的可以更便宜,考究的可以更考究。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今天的材料和工藝,都更「快」了。從前慢,也更用心。
- 油漆手繪字
- 立體銅字
- 搪瓷板字
- 手工書寫(雕刻)的匾額
- 石膏/木板製作的立體字
- 大型霓虹立體字
- 馬賽克拼貼字
- 燈籠字
- 旗幡字
- 牆面浮雕字
怎麼樣,以前的材料和工藝,效果也不賴吧?以古為師,以鄰為師,可以帶來新思路。
三、製作與安裝
對比老照片,今天中國城市空間中的字,變得更少、更小了。如果把上一個時代的城市招牌比作生猛的老虎,那麼進化到今天,中國大城市的核心區域,只剩下乖巧賣萌的小貓和偶爾撒潑的野貓了。招牌的聲勢逐漸式微,城市和其中的商業卻在高速發展,矛盾般的悖論,背後看不見的調節之手,是城市的管理者們。參差錯落、自主製作的招牌,被視作不整潔的城市面貌加以整治。招牌的高度、方向、大小被強制格式化,留給字體、顏色、工藝的選擇極為有限。街道的立面看起來統一和諧了,多樣性被抹去了,換來的是無趣空洞、混淆不清、缺乏提示的視覺環境。回頭再看,政府機關、銀行等大型機構的招牌,卻常常可以遺世獨立,權力和資本被轉譯成空間特權,在街頭彰顯無疑。
1. 與街道共舞
走訪香港、台北、澳門的老城區,招牌與建築、街道的關係十分豐富。除了門頭上的招牌,往往還會設立與建築立面垂直,兩面都有信息的招牌。這種從建築立面向外懸挑、伸展或直接落地的招牌,始終處在人的視線範圍之內。往來的人們,不用仰頭或轉頭,由近及遠,整條街道的店招都能一覽無餘,這是區別於光禿禿的水泥森林之外的另一番城市景觀。層層疊疊向街道大幅伸出的橫向招牌,加上陰雨天氣,恍如懸浮在空中,塑造出香港強烈的後現代塞伯朋克氣質。以豎向長條招牌為主的台灣和日本街道,則營造出一種悠閑熱鬧的氣氛。台灣、澳門等地的沿街騎樓,還額外提供了給招牌大展身手的空間。
不僅是文字招牌,理髮店門前的旋轉彩條燈,也是一種抽象視覺的招牌變體;閃爍多彩的霓虹燈,也曾被視作一座城市的繁華。有交易、有活動發生的街道,才會有人氣和活力。招牌,是人與街道共舞的印跡。招牌上變換的陰晴雲雨,是街道商業與管理水平的晴雨表。沒有招牌卻滿是標語的街道,也許只存在於上一輩人的記憶之中。
2. 新發明
那些無法向街道獲取空間的招牌,依舊保有着強大的「招攬」基因。除了在立面上蔓延出更大空間,一種還魂式的發明應運而生——對聯式招牌,左右兩邊加上橫幅大字。不僅僅常見於店鋪左右的玻璃門窗上,也在不少建築立面上活靈活現。不少新開張的店鋪,都會在門楣上加裝滾動 LED 字幕。相比於抽象的品牌識別色與圖形,在快速消費的時代,文字信息才來得最為簡單直接。只要字夠大夠刺眼,過客們的眼睛就絕難逃過。貼在門或窗上的對聯式招牌,還有一個說不得的好處。當保持打開狀態時,它們便成為了垂直於街面的加強版店招,向街道攫獲臨時的空間與視野霸權。
3. 臨時招牌
個體經營者、流動攤販、掮客;木板、硬紙板、KT板;手寫或快印;靠在牆角、放在地上、擱在椅子上、掛在樹上、貼在車上、拿在手中……臨時招牌大量出現在城市之中,尤其是邊緣地帶。幸運者如「娟娟髮屋」,甚至可以「當代書寫」而論。手寫手做的野生字,在看似最底層、最簡陋的臨時招牌中,重新打開了自主與多元的可能性,讓我們得以見字如晤。
城市招牌以文字信息為核心,伴隨字體、材質、工藝與施工,包含經濟條件、商戶意識、地方法規、歷史遺存等多種因素。城市嬗變,風景永存。這一份考現學報告,無論商家、設計師、招牌製作者、市民、管理者,都值得一讀。
4 個相關討論
看到那些手寫招牌的,我突然想起來前些天在網上看到幾篇文章講到印度欽奈發行的烏爾都語報紙《The Musalman》,內容全都是手寫的。說是印度的烏爾都報紙到80年代時候全都是手寫,後來電腦技術升級換代以後幾乎都改電腦排印,手寫的就剩這一家了。
哈哈,感謝提供信息。不過shanshandehongxing,這個id真亮眼啊!
看到了勘亭流,我想那都是胖娃體吧
勘亭流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歌舞伎專用的書體,胖娃體是齊立在90年代初期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