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城市字体考现学:招牌制作指南

编者按:近期我们以「城市字体观察」这一话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寻找上海「印」迹的城市漫步,到对亚洲城市招牌进行初步观察后的备忘录,从厉致谦等设计师与文化学者发起的「城市字体观察学会」,到松散而活跃的「上海字迹」小组……公共空间的文字设计,这个鲜活、真切的课题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日在上海衡山·和集举行的「字体漫游」摄影展以及「城市招牌考现学」讲座,也分享了这些实践的初步收获。本文包括了厉致谦在讲座中展示的部分内容。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没有人的城市,只能称为鬼城。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发出形形色色的声音与信息。一座没有声音的城市,恐怕会比鬼城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吧。除去沉默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中的不同文字,代表了种种无声之声。我们也许从来对它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但我们的确离不开:「这里是……」「那个方向有……」「……欢迎你」「请勿……」「对不起……」「开放的时间是……」「这条路的规则是……」「我们的营生是……」「品类和价格是……」「请注意……」「树立……」「弘扬……」「学习……」「……梦」……

城市中的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公共性的与个体性的。道路、车站、机场、公交系统、电网、市政、公园里出现的文字、宣传标语等,属于前者。机构或企业标牌、商号招牌、广告、私人空间的提示语、个人制作的临时性字牌等,则属于后者。它们构建出这个时代独特的城市景观,让城市与人在空间与时间中展开无声的沟通,映射、交响出市民当下的生活。

urbansign-1 1945-1949大世界-2
shanghai1949-1
解放初期的上海大世界

作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开埠后的上海,十里洋场、商贾云集,从历史照片、文学诗歌到影视作品,招牌林立的城市文字景观,早已经深深植入大众的脑海。今天的上海怎么样?不少媒体朋友都曾想做上海城市字体的选题,咨询我哪里可以拍到具有代表性的画面。我绞尽脑汁,最后只能想到一个地方——松江车墩影视基地。粗糙建设、野蛮拆迁、封墙封店,中国整体城市化大潮的拍浪下,上海的城市文字景观几乎荡然无存。当城市空间中的文字招牌被尽数规整或抹去,曾经的上海滩,又要到哪里去追忆与寻觅呢?答案还是有的:香港、澳门、台湾,甚至东南亚的老城区,那些在黄金年代竭力模仿,以「小上海」为傲的城市遗珠。

香港九龙(1984)

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最有发言权。让我们以城市招牌为例,管窥个体性城市文字的生存状态,以及集体无意识所造就的城市新景观。以下案例以上海为主,也包含对内蒙、北京、四川、贵州、江西、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观察。

一、字体选择

1. 风格的局限

urbansign-3 xinwei
新魏体
新魏体2
新魏体
_SDI5987
行楷
urbansign-3 xingkai
行楷
urbansigns-3-lishu
隶书
urbansigns-3-zongyi
综艺体
cof
琥珀体
_DSC2603
黑体

中文字体进入电脑时代之后,实用性强的优秀书法字体,反而难觅。浏览今日中国城市招牌中的书法字体,不外乎老样子三件套——开发于金属活字时代的新魏(1974)、行楷(1980)和隶书(1981)。三款字体都由书法家书写——新魏体由韩飞青书写,行楷由任政书写,隶书由刘炳森书写,并经过了上海第一代字体设计师们的监修。事实上,前两款字体使用范围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想象,容以后撰文详述。

除了书法字体,还有曾经红透半边天的美术字体。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伴随南方城市的开放,来自香港、日本的新鲜字体大量涌入,出现在印刷品、广告、产品和中国的大街小巷之中。虽然热潮已逝,我们仍然能在城市漫游之中,随处发现当年小天王们的踪影:综艺体、勘亭流、琥珀体、圆头体……此外,还有刻字工人姚志良在 1958 年以刀代笔创作的姚体。历经岁月淘洗,依然顽强地留在街头的美术字体,每一款都有其独到之处。

除了书法字体和美术字体,真的就没有太多选择了,不受待见的正文字体,尤其是毫无表情、冷峻严肃的黑体,伴随着黑体大爆炸(指肇始于 2005 年微软雅黑开始,至今各路厂家发布的几十款黑体字)的浪潮,近年来倒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空间之中。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极端,则是数字化古董的走红——康熙字典体。这款从古籍中原汁拷贝、不加修饰的字体;看起来古早味、文化气特浓的字体,在台湾地区被广泛使用甚至滥用,以致都引起了当地设计师的集体抵制。

2. 招牌绘写者的消失

urbansigns-liyanji
香港李炎记花店自 1954 年开业以来一直做着手书传统「花牌」的生意
cof
香港街头提供书写服务的字档
urbansigns-10-handmade2
上海街头角落的手工「招牌」
urbansigns-10-handmade1
上海街头角落的手工「招牌」

相对于选择有限的电脑字体,手写字显然更富个性,更易脱颖而出。在欧美、日本尚能看到的专为店铺绘制标牌的工匠(sign painter),在中国大陆恐怕早已绝迹,仅存于香港油麻地的街头字档已经不再能够每日开张,深藏于台北老城的柏祥号铁皮字铺,也在艰难维持中。在内地,请书法名家为店招、机构题字的传统早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名人题字、领导题字。术业有专攻,一台装满设计软件的电脑,并不能把一位门外汉立即变成专业的设计师。对于书法题字,亦复如是。朱志伟老师曾经跟我提及他记忆中的天津。曾经的津门书法家们都善写颜体,天津招牌也曾多颜体。一想到天津就想到颜体招牌,这是字体设计师朱志伟关于天津的城市字体记忆。陈其瑞老先生也跟我说过,他年轻时上下班印刷研究所途中的见闻。印刷研究所地处上海市中心的新闸路,周边马路遍布各色商店。年轻的字体设计师陈其瑞,经常变换骑行的路线,为的就是多看看不同路上的店招,汲取设计创作的灵感。当手作招牌被匮乏的电脑字体所取代,对今天的设计师来说,也就丧失了这一味逛街看字的乐事。

3. 匮乏中创造多样性

在选择有限的窘境下,如何创造出多样性?杂交、变异,不论对于生物学还是字体应用,同样有效。不同电脑字体的混搭、书法和电脑字体的揉杂、对现有字体进行变形拉伸、基于某种字体的小修小改……也许更多时候,快印店的年轻美工只能在有限的字体列表中单曲循环,而大部分的经营者对于自己的营生与招牌也都显得信心不足。店招的区别,除了字体,仅仅在于颜色和材质的不同。走上街头,我们有时候会发现,相邻的店铺甚至会使用同样的字体,而当背景色被统一时,你简直分不清楚,这一家到底卖的是馄炖,还是卖的房子。因匮乏而眩晕的景观背后,不由得让人心里发毛。

街头打印店的店面既是电脑字体的展示橱窗,也是一种信息表皮化的经营策略。

二、材料与工艺

对材料的选择,直接体现出经营们的心态与判断:是开一家随时提防城管的游击店,还是十年老店?是随意点,还是考究点?用大字,还是大大大字?要假低调,还是真张扬?走土酷路线,还是土豪路线?我们惊奇地发现,适用于招牌的廉价材料与工艺,居然还算丰富。以下的不完全罗列,在现实情况中经常发生交叉错位,土豪有可能青睐土酷选项,土酷也有可能土法模仿土豪或设计师,民间智慧总给人惊喜:

    土酷的选择:
  • 喷绘布
  • 灯箱布
  • 旗帜布
  • KT板写真
  • 不干胶刻字
  • 板材刻字(有机玻璃、亚克力、雪弗板/PVC 板)
  • 低像素电子屏幕(滚动字幕)
  • 彩色点阵字灯片
  • 彩色手写字灯片
  • Logo投影灯,投射于地面或墙面
    连锁加盟店的选择:
  • 亚克力吸塑字
  • 金属包边的亚克力发光字
    土豪的选择:
  • 巨石/牌坊上的鎏金刻字
    设计师的偏好:
  • 耐候钢或不锈钢切割字(悬挑+背光)
  • 霓虹灯管弯成的字
融合了上述多种风格的无法描述的混搭招牌街景。

在廉价材料与工艺占据主导的今天,还有不少人怀念上一个时代的招牌风景。仔细梳理对比后我们发现:便宜的可以更便宜,考究的可以更考究。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今天的材料和工艺,都更「快」了。从前慢,也更用心。

  • 油漆手绘字
  • 立体铜字
  • 搪瓷板字
  • 手工书写(雕刻)的匾额
  • 石膏/木板制作的立体字
  • 大型霓虹立体字
  • 马赛克拼贴字
  • 灯笼字
  • 旗幡字
  • 墙面浮雕字
1880南京路-3
1880年的南京路
aaa-63-1_04_lu_page_02_image_00011
30年代上海店招
207828_800
30年代白俄在上海开的药房
urbansigns-6-S.M.L._Sam_Sanzetti_photography_studio
上海南京路(图:Wikimedia Commons)
1945南京路-2
1945年南京路
台湾2
台湾,瓷砖上手绘书法字
澳门8
澳门,立体书法字
台湾15
台湾金门,铁板油漆手绘字
台湾10
台湾金门,马赛克拼贴字

怎么样,以前的材料和工艺,效果也不赖吧?以古为师,以邻为师,可以带来新思路。

三、制作与安装

对比老照片,今天中国城市空间中的字,变得更少、更小了。如果把上一个时代的城市招牌比作生猛的老虎,那么进化到今天,中国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只剩下乖巧卖萌的小猫和偶尔撒泼的野猫了。招牌的声势逐渐式微,城市和其中的商业却在高速发展,矛盾般的悖论,背后看不见的调节之手,是城市的管理者们。参差错落、自主制作的招牌,被视作不整洁的城市面貌加以整治。招牌的高度、方向、大小被强制格式化,留给字体、颜色、工艺的选择极为有限。街道的立面看起来统一和谐了,多样性被抹去了,换来的是无趣空洞、混淆不清、缺乏提示的视觉环境。回头再看,政府机关、银行等大型机构的招牌,却常常可以遗世独立,权力和资本被转译成空间特权,在街头彰显无疑。

SDIM1373
被统一后的街道立面,很难分辨不同的店铺
urbansigns-7-formatted
格式化的沿街招牌
urbansigns-7-priviledge
招牌空间的对比

1. 与街道共舞

走访香港、台北、澳门的老城区,招牌与建筑、街道的关系十分丰富。除了门头上的招牌,往往还会设立与建筑立面垂直,两面都有信息的招牌。这种从建筑立面向外悬挑、伸展或直接落地的招牌,始终处在人的视线范围之内。往来的人们,不用仰头或转头,由近及远,整条街道的店招都能一览无余,这是区别于光秃秃的水泥森林之外的另一番城市景观。层层叠叠向街道大幅伸出的横向招牌,加上阴雨天气,恍如悬浮在空中,塑造出香港强烈的后现代塞伯朋克气质。以竖向长条招牌为主的台湾和日本街道,则营造出一种悠闲热闹的气氛。台湾、澳门等地的沿街骑楼,还额外提供了给招牌大展身手的空间。

urbansigns-hk-h
香港,横向悬空伸展的招牌
urbansigns-8-tokyo
东京,纵向排列的招牌
台湾5
台湾,纵向排列的招牌,在密度上较日本疏松
gettyimages-3065116
民国上海,悬挑出建筑物的旗幡是一大特色

不仅是文字招牌,理发店门前的旋转彩条灯,也是一种抽象视觉的招牌变体;闪烁多彩的霓虹灯,也曾被视作一座城市的繁华。有交易、有活动发生的街道,才会有人气和活力。招牌,是人与街道共舞的印迹。招牌上变换的阴晴云雨,是街道商业与管理水平的晴雨表。没有招牌却满是标语的街道,也许只存在于上一辈人的记忆之中。

2. 新发明

urbansigns-9-couplets
cof
cof
cof
cof
cof
cof

那些无法向街道获取空间的招牌,依旧保有着强大的「招揽」基因。除了在立面上蔓延出更大空间,一种还魂式的发明应运而生——对联式招牌,左右两边加上横幅大字。不仅仅常见于店铺左右的玻璃门窗上,也在不少建筑立面上活灵活现。不少新开张的店铺,都会在门楣上加装滚动 LED 字幕。相比于抽象的品牌识别色与图形,在快速消费的时代,文字信息才来得最为简单直接。只要字够大够刺眼,过客们的眼睛就绝难逃过。贴在门或窗上的对联式招牌,还有一个说不得的好处。当保持打开状态时,它们便成为了垂直于街面的加强版店招,向街道攫获临时的空间与视野霸权。

3. 临时招牌

urbansigns-10-temp1
urbansigns-5-grassroot1
_DSC9017
_SDI2979
cof
cof
cof
cof

个体经营者、流动摊贩、掮客;木板、硬纸板、KT板;手写或快印;靠在墙角、放在地上、搁在椅子上、挂在树上、贴在车上、拿在手中……临时招牌大量出现在城市之中,尤其是边缘地带。幸运者如「娟娟发屋」,甚至可以「当代书写」而论。手写手做的野生字,在看似最底层、最简陋的临时招牌中,重新打开了自主与多元的可能性,让我们得以见字如晤。

城市招牌以文字信息为核心,伴随字体、材质、工艺与施工,包含经济条件、商户意识、地方法规、历史遗存等多种因素。城市嬗变,风景永存。这一份考现学报告,无论商家、设计师、招牌制作者、市民、管理者,都值得一读。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4 个相关讨论

  1. Krasnaya Ploshchad’
    2018/03/23 at 1:15 pm | Permalink

    看到那些手写招牌的,我突然想起来前些天在网上看到几篇文章讲到印度钦奈发行的乌尔都语报纸《The Musalman》,内容全都是手写的。说是印度的乌尔都报纸到80年代时候全都是手写,后来电脑技术升级换代以后几乎都改电脑排印,手写的就剩这一家了。

  2. 2018/03/24 at 11:55 pm | Permalink

    哈哈,感谢提供信息。不过shanshandehongxing,这个id真亮眼啊!

  3. 小强
    2018/03/27 at 12:57 pm | Permalink

    看到了勘亭流,我想那都是胖娃体吧

  4. 2018/04/10 at 11:37 pm | Permalink

    勘亭流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歌舞伎专用的书体,胖娃体是齐立在90年代初期设计的。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