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標準字」是駐紐約設計師廖恬敏(Tien-Min Liao)在 2016 年開始的研究計劃,探討文字在不同語言中如何通過視覺形態傳達一致的個性。廖生於台灣,在研究所畢業後在紐約的品牌設計公司 Siegel+Gale 工作多年,擔任資深設計師,期間有機會參與多項跨國品牌系統設計及標準字設計。工作同時,也在庫柏藝術學院進修字體設計,畢業於 Type@Cooper 字體設計學程。
本文組織於「雙語標準字」網站,由設計師本人撰寫項目的思路和實踐所得。本文由作者授權轉載。
「雙語標準字」計劃是一系列歐文—漢字雙語標準字的風格對應討論,目前收錄了 50 多組樣例,以及反覆修正過程中所得到的製作筆記。
這些雙語標準字的對應關係並不適用為系統性的內文字體設計建議,而是 “TYPE (type)” 及「字」兩者之間「特製」的結果 1。由於兩種文字在傳統上所使用的繪製工具不同、文字結構也截然不同,「雙語標準字」有時候是相互協調退讓的結果,為的是能夠展現出相同的性格與特色。可以說每一組雙語標準字都是獨一特例,也非唯一的解決方法。這裡討論的雙語標準字是特指兩種語言都能扮演傳達品牌性格、並且能發揮一樣程度重要性的設計,而不討論以其中一種語言為主、另一種語言僅作為標註用途的標準字。
設計雙語標準字最重要的準則在於是否能在可辨識、及不違反文字設計常識的前提下,清楚地用兩種語言表現出「相同的性格」,而非僅僅擁有「類似的造型」。
觀察
1. 結構、外輪廓、疏密程度與筆畫的不同
歐文(拉丁字母)是拼音文字,單詞是由字母做為單位橫向左右排列而成。字詞外型成左右長型 ⓐ ,筆畫上下多,左右少。文字間的空白及間距相近、線條粗細統一、視覺節奏均勻 ⓑ 。
漢字 2 大致上也是由一個一個小單位組成,但是組成方式複雜,疏密不一;有單獨成字,也有多重複雜結構 ⓐ;筆畫可以只有三五筆,也可多至數十筆。漢字的筆畫粗細依據筆畫數目以及結構會有所改變,視覺上形成有趣的疏密韻律 ⓑ 。雖然大致上漢字是繪製於方塊中,它的實體外型並非都是正方形,有三角形的如「森」、菱形的如「今」、縱長方形的如「目」等等。
除此之外,兩者的筆畫方向及造型也相去甚遠。漢字通常橫劃多,而歐文縱劃多。特別在製作圖案化標準字時,兩者的緊密度差異常常會過大。漢字中也沒有真正圓形的筆畫(僅有稍微彎曲的撇、捺、鉤 ⓒ),然而歐文中,圓形偏偏又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將近一半的字母擁有圓弧筆畫,更有幾乎是圓形為主的 O、Q、C、D、o、b、d、p、q 等等。圓弧筆畫的設計常常是該設計的重要關鍵,例如稍微改變歐文中圓弧筆畫的設計,讓它變得比較方正一些,整個文字的性格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但是同樣的概念卻無法被應用在漢字的設計上,因為多數的筆畫都是筆直的。以上這些歧異都是設計雙語標準字可能會遇見的挑戰。
2. 兩種文字的基礎知識
在繪製雙語標準字時,需要先有兩種文字的基本常識,如視覺修正、空間比例、筆畫構造等等。例如,歐文中大寫 O 要比 I 高,稱做 overshoot。而漢字中「東」字中四個「口」大小的也都不同等等 ⓔ。另外,兩種文字在傳統上使用的書寫工具不同,使得筆畫粗細的分布規則 (weight distribution) 完全不同。設計師容易直接將既有文字的特色強加在不熟悉的外語文字,或單純僅以平面設計的眼光,將文字視為圖案而忽略了該文字的基本規則,做出不自然、不協調的文字設計。
製作
兩種文字的匹配方法不會只有一種。即使是相同類型的字體,在選配另一種文字時,可以因為不同的用途而有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法。重要的是他們是否傳達出一樣的性格,而非外觀相似。
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出發點:這個標準字要表達什麼樣的個性與意義?能否傳達出設計對象(客戶/品牌)的精神?以下整理出的幾種製作時使用的配合方法作為參考:
方法1:選擇字體,做有限的更改
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拿明體對應歐文的襯線字,黑體對應非襯線字 3,然後協調好兩者的顏色、收放、平衡、重心、對比、材質感、筆畫細節與整體印象等等特色,大致上就能夠掌握一致性(詳請見「協調」節)。但是除了一般的襯線字及非襯線字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傳統書法字體是沒有辦法直接得到對應的,例如歐文哥德體、意大利體、漢字中的草書、隸書等等。
由於傳統繪製工具不同,要讓兩種字體在外觀上看起來接近,勢必要做許多調整。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否必要,應該根據設計對象而不同。如果文字的「個性」相近,直接挑選氣質類似的字體,維持本身的構造,僅在細節上互相呼應,也是一種方法。
以哥德體 (blackletter) 來舉例,漢字在傳統上並沒有類似哥德體的字體。如果是報頭所使用的哥德體,必須給人一種權威感。我們可以直接挑選一種能夠傳達「古典」的字體來搭配,如明體。許瀚文先生所設計的紐約時報的中文報頭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這時候如果使用圖案化的方式來仿製出類似哥德體的漢字,則容易顯得不夠嚴肅。不過,當哥德體被用來展現其他類型的設計對象,例如重金屬樂團,不妨將漢字改製成具有哥德體特色來加強效果,如下文中的例子。
方法2:互相協調
當標準字具有較強烈的風格時,可以讓它們在不影響可識度及不破壞基本骨架的前提下互相帶入對方的特色。至於什麼時候使用哪種方法比較合適,因應設計目的及對象而異。
A. 維持原先的粗細骨架,帶入特色先選擇好要配合的字體方向,大致上不改變文字的的傳統架構(粗細分布),單純把另一種文字的特色(例如:筆畫的結尾、運筆的手勢等等)當作裝飾帶入設計里,例如改變襯線或筆畫末梢(terminal)等等。
再以哥德體配合明體為例,若嘗試將哥德體的轉筆帶入明體的木刻中 5,會讓明體顯得不自然。但如果將哥德體起筆與終筆時形成的菱形帶入明體的收筆處作為裝飾,使明體的設計具有哥德體的特徵,也可以作為一種解決方法 ⓕ。
除了裝飾的做法之外,也可以想像「使用一樣的工具」來表現較具有書法或是筆刷特色的文字設計,這樣一來兩者會有更類似的筆畫與外觀。但要注意的是,這樣非傳統的做法,如果完全背離了傳統粗細分布 (weight distribution) ,可能會使得文字顯得不正式。使用何種做法應該針對不同設計對象有不同判斷。
在這種做法中,應該考慮這個工具的材質是什麼?假若是筆刷,它有着什麼硬度的筆毛、毛的角度、顏料的濃稠度、紙張的阻力等等。另外書寫的人有着什麼樣的性格?把握這樣的概念,在心裡假設用一樣的工具及一樣的手勢、運筆的速度、流動感、書寫者的個性等等來繪製兩種文字。而不是硬生生的把其中一種文字的筆畫造型拷貝到另一文字上。因為兩種文字的結構不同,實際上繪製出的筆畫角度及彎度都不可能會一模一樣 ⓖ。
最後一種搭配方法則是完全將兩種文字視為圖案來做,通常這類設計更具有插畫特質。對於圖案化的文字,最大的考量是文字的可識別性 (legibility)。特別在漢字中,母語使用者辨認文字的方法不是依據筆畫順序,而是依據文字整體的外輪廓及部首的結構配置 ⓗ。
協調
除了大方向的風格配合之外,要使兩種文字傳達出一樣的性格,各方面都能盡量達到一致性,其中可能包含顏色、收放、平衡、重心、對比、材質感、筆畫細節與整體印象等等。
1. 顏色及留白空間
這裡的顏色指的是整體標準字的灰度,而非實體的顏色。由於漢字一般來說比歐文來得複雜,筆畫密度較高,所以在做搭配時面積會比歐文大些才不會顯得太密,漢字的顏色也應該稍淡。如果讓兩者的顏色完全一樣,反而會使漢字看起來更重。
2. 收放
當談到漢字的收放時,觀察的是「中宮」的張弛程度。如果說歐文是上下延伸的結構,那麼則可將漢字視為一個二維的平面。所謂的中宮指的是將漢字分成一個 3×3 的空間時,正中心的這一格,這一格的延展度會影響漢字的收緊程度。而與歐文不同的是,中宮的大小是視覺感知的,不像歐文的字高(x-height)有具體的數值可以測量。一般來說低字高的歐文給人感覺較傳統,中宮小的文字也給人較傳統的感覺。大的字高給人比較現代的感覺,大的中宮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
3. 張力與平衡
字與字之間的負空間(留白空間)會形成一股張力,每個字母之間的張力必須相等才能讓整個標準字平衡。即使每個字之間的張力都很強,只要力量相等也能達到平衡。
4. 重心
兩種文字的重心高度應該要相近。把每個漢字視為一幅二維圖像的話,我們可以在每個漢字中都找到一個畫面的重心位置。而歐文的視覺中心則是會受到橫向筆畫設計的影響。歐文字母大部分都是單層,小寫字母的橫向筆畫幾乎都落在在 x 字高(x-height)及基線(baseline),大寫字母的橫向筆畫幾乎都落在大寫字高(Cap height)及基線(baseline)之間,所以擁有雙層的設計(two-storey)的 A、B、E、F、G、H、P、R、S、X、Y 及 a、e、g、s、x 等,這幾個字母的橫向設計就會大大影響閱讀的重心位置。
5. 對比
兩種文字的筆畫粗細對比程度應該要相應
6. 筆畫細節
可以在起筆、收筆、襯線、圓點造型等等細節處互相帶入雙方的特色 ⓚ。
7.材質感與整體印象
除了想像使用的工具這樣具體的概念之外,也可以用抽象的概念來表現材質上的一致性,例如「彈性」。想像如果裡面有空氣,這個空氣的飽滿程度是不是一樣的。整體給人的印象是剛毅的、溫潤的或是飽滿的等等 ⓛ。
8. 兩者的使用關係
要考慮這兩種文字將會如何被使用。是兩個分開的並行版本,還是同時存在?如果同時存在,要如何布局他們的並置關係(lockup)。兩種文字擺放在一起的整體外觀輪廓怎麼達到平衡等等,都需要經過客制調整。
替代方案
製作雙語標準字時,有時剛好能得到造型協調的譯文,也可能完全找不到兩者的共通點,最好的情況是在品牌命名階段時,就能將文字的外形也列入考量。但如果無法更改內容,也可以尋找其他筆畫結構作為替代方案。
1. 命名
漢字的密度不一。在文章段落中,這樣的輕重讓閱讀有節奏感,但是作為標準字時通常只有數個字,盡量在可選擇的範圍內,挑選筆畫同質性較高的譯文,並且將整體平衡感列入考量。
2. 筆畫
若無法改變用字,找尋不同的筆畫形式也可以是一種解決方法。例如用小寫還是大寫?用單層或雙層的小寫 g?一筆到底的還是兩筆劃的 y?漢字也相同,可以查閱古籍、俗體寫法,或參考各地區不同的寫法 6,或在不失去結構美學及可辨識性的情況下,做出改變或是簡化的方案 ⓜ 。
參考
- 計劃中只使用“TYPE(type)”以及「字」來作為樣例,這樣一來雖然造成了創作上的限制,使得有些能夠表現特色的字母或筆畫,如小寫 g,或是漢字的捺等等,在這裡就無法被討論,但是控制相同的內容能夠方便在每組之間做對照比較。 ↩︎
- 漢字這個單詞的發音在各國語言中有點不同,但指的是同一種廣泛在東亞使用的書寫系統。目前傳統漢字主要使用在台灣和香港,中國大陸使用簡化漢字,而日本則使用日本修改過的新字體。 ↩︎
- 明體並非就是歐文的襯線字,黑體也不是非襯線字。只是基於外觀的相似性,容易做對應。 ↩︎
- 《字誌 02》,許瀚文,2016,30–33 頁; Type is Beautiful: 記《紐約時報》中文牌匾設計。 ↩︎
- 哥德體用的是平頭蘸水筆 (broad edge pen) 而明體是刻在木頭上的 ↩︎
- 例如「字」這個字上面可以寫成一個點,也可以寫成一個豎。 ↩︎
4 個相關討論
「哥德體」似乎是台灣的翻譯吧,大陸更多稱哥特體吧。
是的。本文中的一些術語在不影響理解的情況下全部保留作者原文的說法,例如「歐文」並沒有改成大陸常說的「西文」,「哥德體」也沒有改成「哥特體」。除了因尊重作者之外,僅僅改動幾個術語其實並不能完全將敘述方式「本地化」,也並無必要。感謝你的問題讓我們有機會解釋這一點。
很好奇,請問上面那個哥德風的『字』是那位大德設計的?
除了標明字體的部分,其他都是作者的設計(Min Sans 也是作者作品)。
4 個Trackbacks
[…] Type is Beautiful 發表 雙語標準字:思路與實踐 一文。本文是此前她接受了 TypeThursday […]
[…] Type is Beautiful 發表 雙語標準字:思路與實踐 一文。本文是此前她接受了 TypeThursday 1 […]
[…] 廖恬敏,獨立平面設計師、字體設計師,現在紐約工作;曾在 Type is Beautiful 發表〈雙語標準字:思路與實踐〉 […]
[…] 〈雙語標準字:思路與實踐〉,廖恬敏 2017 年撰寫,刊於 The 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