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双语标准字:思路与实践

「双语标准字」是驻纽约设计师廖恬敏(Tien-Min Liao)在 2016 年开始的研究计划,探讨文字在不同语言中如何通过视觉形态传达一致的个性。廖生于台湾,在研究所毕业后在纽约的品牌设计公司 Siegel+Gale 工作多年,担任资深设计师,期间有机会参与多项跨国品牌系统设计及标准字设计。工作同时,也在库柏艺术学院进修字体设计,毕业于 Type@Cooper 字体设计学程。

本文组织于「双语标准字」网站,由设计师本人撰写项目的思路和实践所得。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双语标准字」计划是一系列欧文—汉字双语标准字的风格对应讨论,目前收录了 50 多组样例,以及反覆修正过程中所得到的制作笔记。

这些双语标准字的对应关系并不适用为系统性的内文字体设计建议,而是 “TYPE (type)” 及「字」两者之间「特制」的结果 1。由于两种文字在传统上所使用的绘制工具不同、文字结构也截然不同,「双语标准字」有时候是相互协调退让的结果,为的是能够展现出相同的性格与特色。可以说每一组双语标准字都是独一特例,也非唯一的解决方法。这里讨论的双语标准字是特指两种语言都能扮演传达品牌性格、并且能发挥一样程度重要性的设计,而不讨论以其中一种语言为主、另一种语言仅作为标注用途的标准字。

设计双语标准字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是否能在可辨识、及不违反文字设计常识的前提下,清楚地用两种语言表现出「相同的性格」,而非仅仅拥有「类似的造型」。

观察

1. 结构、外轮廓、疏密程度与笔画的不同

欧文(拉丁字母)是拼音文字,单词是由字母做为单位横向左右排列而成。字词外型成左右长型 ⓐ ,笔画上下多,左右少。文字间的空白及间距相近、线条粗细统一、视觉节奏均匀 ⓑ 。

汉字 2 大致上也是由一个一个小单位组成,但是组成方式复杂,疏密不一;有单独成字,也有多重复杂结构 ⓐ;笔画可以只有三五笔,也可多至数十笔。汉字的笔画粗细依据笔画数目以及结构会有所改变,视觉上形成有趣的疏密韵律 ⓑ 。虽然大致上汉字是绘制于方块中,它的实体外型并非都是正方形,有三角形的如「森」、菱形的如「今」、纵长方形的如「目」等等。

除此之外,两者的笔画方向及造型也相去甚远。汉字通常横划多,而欧文纵划多。特别在制作图案化标准字时,两者的紧密度差异常常会过大。汉字中也没有真正圆形的笔画(仅有稍微弯曲的撇、捺、钩 ⓒ),然而欧文中,圆形偏偏又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将近一半的字母拥有圆弧笔画,更有几乎是圆形为主的 O、Q、C、D、o、b、d、p、q 等等。圆弧笔画的设计常常是该设计的重要关键,例如稍微改变欧文中圆弧笔画的设计,让它变得比较方正一些,整个文字的性格就会变得完全不同 ⓓ。但是同样的概念却无法被应用在汉字的设计上,因为多数的笔画都是笔直的。以上这些歧异都是设计双语标准字可能会遇见的挑战。

ⓒ、ⓓ

2. 两种文字的基础知识

在绘制双语标准字时,需要先有两种文字的基本常识,如视觉修正、空间比例、笔画构造等等。例如,欧文中大写 O 要比 I 高,称做 overshoot。而汉字中「東」字中四个「口」大小的也都不同等等 ⓔ。另外,两种文字在传统上使用的书写工具不同,使得笔画粗细的分布规则 (weight distribution) 完全不同。设计师容易直接将既有文字的特色强加在不熟悉的外语文字,或单纯仅以平面设计的眼光,将文字视为图案而忽略了该文字的基本规则,做出不自然、不协调的文字设计。

制作

两种文字的匹配方法不会只有一种。即使是相同类型的字体,在选配另一种文字时,可以因为不同的用途而有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重要的是他们是否传达出一样的性格,而非外观相似。

 

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出发点:这个标准字要表达什么样的个性与意义?能否传达出设计对象(客户/品牌)的精神?以下整理出的几种制作时使用的配合方法作为参考:

方法1:选择字体,做有限的更改

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拿明体对应欧文的衬线字,黑体对应非衬线字 3,然后协调好两者的颜色、收放、平衡、重心、对比、材质感、笔画细节与整体印象等等特色,大致上就能够掌握一致性(详请见「协调」节)。但是除了一般的衬线字及非衬线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传统书法字体是没有办法直接得到对应的,例如欧文哥德体、意大利体、汉字中的草书、隶书等等。

 

由于传统绘制工具不同,要让两种字体在外观上看起来接近,势必要做许多调整。然而这样的改变是否必要,应该根据设计对象而不同。如果文字的「个性」相近,直接挑选气质类似的字体,维持本身的构造,仅在细节上互相呼应,也是一种方法。

 

以哥德体 (blackletter) 来举例,汉字在传统上并没有类似哥德体的字体。如果是报头所使用的哥德体,必须给人一种权威感。我们可以直接挑选一种能够传达「古典」的字体来搭配,如明体。许瀚文先生所设计的纽约时报的中文报头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这时候如果使用图案化的方式来仿制出类似哥德体的汉字,则容易显得不够严肃。不过,当哥德体被用来展现其他类型的设计对象,例如重金属乐团,不妨将汉字改制成具有哥德体特色来加强效果,如下文中的例子。

方法2:互相协调

当标准字具有较强烈的风格时,可以让它们在不影响可识度及不破坏基本骨架的前提下互相带入对方的特色。至于什么时候使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因应设计目的及对象而异。

A. 维持原先的粗细骨架,带入特色

先选择好要配合的字体方向,大致上不改变文字的的传统架构(粗细分布),单纯把另一种文字的特色(例如:笔画的结尾、运笔的手势等等)当作装饰带入设计里,例如改变衬线或笔画末梢(terminal)等等。

再以哥德体配合明体为例,若尝试将哥德体的转笔带入明体的木刻中 5,会让明体显得不自然。但如果将哥德体起笔与终笔时形成的菱形带入明体的收笔处作为装饰,使明体的设计具有哥德体的特征,也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法 ⓕ。

B. 想像使用一样的工具

除了装饰的做法之外,也可以想像「使用一样的工具」来表现较具有书法或是笔刷特色的文字设计,这样一来两者会有更类似的笔画与外观。但要注意的是,这样非传统的做法,如果完全背离了传统粗细分布 (weight distribution) ,可能会使得文字显得不正式。使用何种做法应该针对不同设计对象有不同判断。

在这种做法中,应该考虑这个工具的材质是什么?假若是笔刷,它有着什么硬度的笔毛、毛的角度、颜料的浓稠度、纸张的阻力等等。另外书写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把握这样的概念,在心里假设用一样的工具及一样的手势、运笔的速度、流动感、书写者的个性等等来绘制两种文字。而不是硬生生的把其中一种文字的笔画造型拷贝到另一文字上。因为两种文字的结构不同,实际上绘制出的笔画角度及弯度都不可能会一模一样 ⓖ。

C. 图案化

最后一种搭配方法则是完全将两种文字视为图案来做,通常这类设计更具有插画特质。对于图案化的文字,最大的考量是文字的可识别性 (legibility)。特别在汉字中,母语使用者辨认文字的方法不是依据笔画顺序,而是依据文字整体的外轮廓及部首的结构配置 ⓗ。

协调

除了大方向的风格配合之外,要使两种文字传达出一样的性格,各方面都能尽量达到一致性,其中可能包含颜色、收放、平衡、重心、对比、材质感、笔画细节与整体印象等等。

1. 颜色及留白空间

这里的颜色指的是整体标准字的灰度,而非实体的颜色。由于汉字一般来说比欧文来得复杂,笔画密度较高,所以在做搭配时面积会比欧文大些才不会显得太密,汉字的颜色也应该稍淡。如果让两者的颜色完全一样,反而会使汉字看起来更重。

2. 收放

当谈到汉字的收放时,观察的是「中宫」的张弛程度。如果说欧文是上下延伸的结构,那么则可将汉字视为一个二维的平面。所谓的中宫指的是将汉字分成一个 3×3 的空间时,正中心的这一格,这一格的延展度会影响汉字的收紧程度。而与欧文不同的是,中宫的大小是视觉感知的,不像欧文的字高(x-height)有具体的数值可以测量。一般来说低字高的欧文给人感觉较传统,中宫小的文字也给人较传统的感觉。大的字高给人比较现代的感觉,大的中宫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

3. 张力与平衡

字与字之间的负空间(留白空间)会形成一股张力,每个字母之间的张力必须相等才能让整个标准字平衡。即使每个字之间的张力都很强,只要力量相等也能达到平衡。

4. 重心

两种文字的重心高度应该要相近。把每个汉字视为一幅二维图像的话,我们可以在每个汉字中都找到一个画面的重心位置。而欧文的视觉中心则是会受到横向笔画设计的影响。欧文字母大部分都是单层,小写字母的横向笔画几乎都落在在 x 字高(x-height)及基线(baseline),大写字母的横向笔画几乎都落在大写字高(Cap height)及基线(baseline)之间,所以拥有双层的设计(two-storey)的 A、B、E、F、G、H、P、R、S、X、Y 及 a、e、g、s、x 等,这几个字母的横向设计就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重心位置。

5. 对比

两种文字的笔画粗细对比程度应该要相应

6. 笔画细节

可以在起笔、收笔、衬线、圆点造型等等细节处互相带入双方的特色 ⓚ。

7.材质感与整体印象

除了想像使用的工具这样具体的概念之外,也可以用抽象的概念来表现材质上的一致性,例如「弹性」。想像如果里面有空气,这个空气的饱满程度是不是一样的。整体给人的印象是刚毅的、温润的或是饱满的等等 ⓛ。

8. 两者的使用关系

要考虑这两种文字将会如何被使用。是两个分开的并行版本,还是同时存在?如果同时存在,要如何布局他们的并置关系(lockup)。两种文字摆放在一起的整体外观轮廓怎么达到平衡等等,都需要经过客制调整。

替代方案

制作双语标准字时,有时刚好能得到造型协调的译文,也可能完全找不到两者的共通点,最好的情况是在品牌命名阶段时,就能将文字的外形也列入考量。但如果无法更改内容,也可以寻找其他笔画结构作为替代方案。

1. 命名

汉字的密度不一。在文章段落中,这样的轻重让阅读有节奏感,但是作为标准字时通常只有数个字,尽量在可选择的范围内,挑选笔画同质性较高的译文,并且将整体平衡感列入考量。

2. 笔画

若无法改变用字,找寻不同的笔画形式也可以是一种解决方法。例如用小写还是大写?用单层或双层的小写 g?一笔到底的 还是两笔划的 y?汉字也相同,可以查阅古籍、俗体写法,或参考各地区不同的写法 6,或在不失去结构美学及可辨识性的情况下,做出改变或是简化的方案 ⓜ 。

参考

  1. 计划中只使用“TYPE(type)”以及「字」来作为样例,这样一来虽然造成了创作上的限制,使得有些能够表现特色的字母或笔画,如小写 g,或是汉字的捺等等,在这里就无法被讨论,但是控制相同的内容能够方便在每组之间做对照比较。 ↩︎
  2. 汉字这个单词的发音在各国语言中有点不同,但指的是同一种广泛在东亚使用的书写系统。目前传统汉字主要使用在台湾和香港,中国大陆使用简化汉字,而日本则使用日本修改过的新字体。 ↩︎
  3. 明体并非就是欧文的衬线字,黑体也不是非衬线字。只是基于外观的相似性,容易做对应。 ↩︎
  4. 《字誌 02》,许瀚文,2016,30–33 页; Type is Beautiful: 记《纽约时报》中文牌匾设计。 ↩︎
  5. 哥德体用的是平头蘸水笔 (broad edge pen) 而明体是刻在木头上的 ↩︎
  6. 例如「字」这个字上面可以写成一个点,也可以写成一个竖。 ↩︎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4 个相关讨论

  1. 2017/10/25 at 10:12 am | Permalink

    「哥德体」似乎是台湾的翻译吧,大陆更多称哥特体吧。

  2. Mira Ying
    2017/10/25 at 11:19 am | Permalink

    是的。本文中的一些术语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全部保留作者原文的说法,例如「欧文」并没有改成大陆常说的「西文」,「哥德体」也没有改成「哥特体」。除了因尊重作者之外,仅仅改动几个术语其实并不能完全将叙述方式「本地化」,也并无必要。感谢你的问题让我们有机会解释这一点。

  3. 賴霧流
    2017/10/25 at 12:38 pm | Permalink

    很好奇,請問上面那個哥德風的『字』是那位大德設計的?

  4. Mira Ying
    2017/10/25 at 9:48 pm | Permalink

    除了标明字体的部分,其他都是作者的设计(Min Sans 也是作者作品)。

4 个Trackbacks

  1. […] Type is Beautiful 发表 双语标准字:思路与实践 一文。本文是此前她接受了 TypeThursday […]

  2. […] Type is Beautiful 发表 双语标准字:思路与实践 一文。本文是此前她接受了 TypeThursday 1 […]

  3. […] 廖恬敏,独立平面设计师、字体设计师,现在纽约工作;曾在 Type is Beautiful 发表〈双语标准字:思路与实践〉 […]

  4. […] 〈双语标准字:思路与实践〉,廖恬敏 2017 年撰写,刊于 The Type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

Avatar photo
基于纽约的平面设计师。
网站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