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恩德貝勒:南非傳統與「瑞士風格」的殊致同歸

Sankara Rug(攝影:Theodore Africa)

在 2017 年的 Design Indaba 設計大會上,由南非設計師 Nkuli Mlangeni 設計的 Sankara 毛毯獲得了「南非最美之物」的獎項。它運用了極具辨識度的色彩及圖案,線條簡潔,圖形幾何化特徵顯著,整個版面呈現出嚴謹的網格系統,被許多媒體稱讚為南非傳統與瑞士風格的交織。

儘管 Mlangeni 的確是一位在瑞士留學的設計師,然而深入挖掘毛毯圖案的靈感來源——非洲南部小國斯威士蘭(Swaziland)的蘆葦舞節中人們穿着的服飾圖案、以及恩德貝勒部落(Ndebele)的傳統牆繪——就會發現,它們本身與瑞士風格就極為相似,其發源時間卻比瑞士風格早了半個世紀。兩種並未交叉的文化,在各自的語境下發展出視覺風格的趨同。

恩德貝勒牆之始

從一位津巴布韋的朋友口中,我得知恩德貝勒部落其實是祖魯王國的分支,在 1820 年左右,一位當時的將軍 Manala 因為接受不了國王 Shaka 的暴政而脫離王國向北遷徙,到了今天的津巴布韋。他們擁有非常多驍勇的戰士和大片的土地,在 1883 年向鄰國的布爾人(Boers)發動了戰爭,然戰敗,使大批恩德貝勒人遭受滅頂之災,只能苟且偷生。在這些艱難歲月中,恩德貝勒人創造了各種符號來表達他們的悲傷,這就是恩德貝勒著名的牆繪傳統的起源。

(圖:UN Photo/P Mugubane, 1983)

這些極富表現力的圖案在布爾人眼中只是無關痛癢的裝飾,而在恩德貝勒部族內部卻是可以解讀的信息,它們成為了族群對抗外部環境的特殊暗語,是所有淪為奴隸的恩德貝勒人的精神支柱,每當看到這鮮明的牆繪時,就彷彿看到了自己族群的宣告:「我們是恩德貝勒人,我們就住在這兒!」

祖魯文化的視覺形態影響

最初期的恩德貝勒牆繪圖案,據一些學者考證是來源於他們歷史悠久的串珠工藝圖案。這種工藝受到了祖魯文化的直接影響。在功能上,祖魯人基本上使用串珠製品作為互相溝通的媒介,就像現代社會中訂婚戒指的作用一樣,祖魯人則用串珠的形態表示性別和婚姻狀態,用不同的形態組合和色彩代表不同含義。

zulu-bead-color
祖魯人最多只用以上七種顏色,色彩也各有其特指的含義。(圖:Zulu Bead Culture
bead-form
最常用的符號是三角形,因為在祖魯文化中三角形的三個點代表着父親、母親和孩子,這就像天主教中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一樣。三角形指向上方,即代表未婚女性;而對於男性來說指向下方才表示未婚。兩個三角形拼成菱形,即代表已婚女性,而像沙漏的造型即代表已婚男性。(圖:Zulu Bead Culture
Little_world,_Aichi_prefecture_-_African_plaza_-_Frontal_apron_for_girls_-_irhabi_-_Ndebele_people_in_South_Africa_-_Collected_in_1994
恩德貝勒的女孩從嬰孩時就開始穿着的 irhabi 圍裙上的串珠紋樣。(圖:Wikimedia Commons
Reed_Dance_Festival_2006-003
斯威士蘭和祖魯文化的傳統蘆葦舞節上,串珠編結成的圖案也是重要的服飾特徵。(圖:Wikimedia Commons

媒介演進與傳統沿襲

祖魯人對圖形和顏色的理解或許影響了恩德貝勒人繪製符號的思路,但牆繪的圖案也隨着媒介的優化而不斷演變。最早的牆繪是使用泥土作為顏料,所以顏色的區間即是從亮黃到土黃,同時他們還用木炭來畫黑色的線作為裝飾;第二階段則過渡到使用手指用泥灰在牆上進行塗抹,但是線條已經從原來的歪歪扭扭、磕磕碰碰變成了筆直的線條,同時這些線條將牆面分成各個不同的板塊,每個板塊都填充了對比度強烈的顏色,構成了一個個具有強烈視覺張力的圖案。這個階段的牆繪藝術特點被當代的藝術家所接受並且不斷發展演繹。

牆繪創作過程。(圖:The Evergreen State College

在恩德貝勒的信仰體系中,只有那些古老的繪畫形式才具有精神含義,延續文化傳統的需求深深植根在這個民族血液的中。甚至有的人認為如果沒有遵從祖先的傳統將會引來疾病和厄運,所以人們會在新畫好的牆面前的地上也進行裝飾來表示對祖先的崇敬。

除了傳達一種自我價值、原始崇拜、情感表達,這種傳統圖案還源於傳統婚姻的習俗。恩德貝勒部落的女人一旦結婚,那麼這項牆繪的家務就成為了她的工作,家庭主婦要為家中的外側大門、房屋牆面甚至是室內的牆面設計圖案。因雨季的影響,牆繪時用的自然顏料很容易脫落,所以一年最少需要更新兩次,重複性極高的工作形成了一種儀式感,而圖案形態也在母女、婆媳的共同勞動中代代傳承。

恩德貝勒部族的婦女(1999)(圖:Wikimedia Commons

與外來文化的彼此介入

南非在 1994 年開始了民主化進程。在世紀之交,歐洲的殖民者帶來了他們的語言和數字,先進技術條件帶來了電力、光、和電視機,當地藝術家被委派至世界各地交流……這些都刺激、豐富了恩德貝勒人所使用的視覺符號體系,也讓地域傳統文化主動介入了全球化世界。在現代恩德貝勒牆繪圖案中,融合了飛機、燈泡的風格化圖像;在商業領域,不斷有品牌借鑒恩德貝勒牆繪圖案和串珠圖案設計產品;而不少走向國際的南非藝術家也將恩德貝勒圖案直接作為創作手段,運用於不同的藝術項目中。

4-mvelo-desk-photo-michelle-reynolds
南非設計師 Siyanda Mbele 在傢具產品中融入恩德貝勒與祖魯文化傳統符號。(圖:Design Indaba
esthermahlangupicstitch
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恩德貝勒藝術家 Esther Mahlangu 為寶馬汽車品牌創作的設計。(圖:Design Indaba

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將目光投向文章最開始提及的 Sankara 地毯設計,再次思考媒體對其的評價(「南非傳統與瑞士風格的完美結合」),或許能有更辯證的思考。部落傳統藝術風格並不代表着過時、醜陋、閉塞,它也可以是時尚、抽象、開放的。恩德貝勒牆繪圖案的發源(19 世紀 80 年代),甚至比瑞士風格/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在歐洲發展成型還早幾十年。這種偶然的巧合就像是我們在實際應用中碰到的非流形結構的實體,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了重合部分。而恩德貝勒人作為全球化進程的親歷者,謹慎地將傳統圖案進行再加工、再精簡,不僅實現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創新,站在恩德貝勒文化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嘗試,這對於一個演變相對遲緩的部落來說意義非凡。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2 個Trackbacks

  1. […] → 在 Type is Beautiful 閱讀全文。 […]

  2. […] 在 Type is Beautiful 閱讀全文。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

Avatar photo
同濟大學學生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