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Google 和 Adobe 合作開發的開源「pan-CJK」(泛中日韓)字體家族近日終於發布。由於 Google 和 Adobe 未就字體統一命名達成一致,該字體被 Adobe 稱為「思源黑體」(Source Han Sans,源ノ角ゴシック、본고딕),Google 方面的名稱是「Noto Sans CJK」,以作為其泛 Unicode 字體家族成員。根據 Adobe 方面發布的介紹信息,該字體家族涵蓋繁、簡、日、韓字符,並繼承了 Source Sans 的拉丁文、希臘文和西里爾文字形。所有字形少見地支持從 ExtraLight 到 Heavy 的七個字重。該家族的每個字體實例均有 65,535 個字形,也是 OpenType 格式支持的最大上限。
思源黑體希冀可以成為東亞文字的全能字體。它的設計同時針對印刷品和屏幕顯示,尤其注重在電子設備上的閱讀體驗。字體設計由 Adobe 東京的西塚涼子(Ryoko Nishizuka)指導,技術方面由 CJKV 字體專家 Ken Lunde(小林剣)統領。設計大體按照小塚黑體(Kozuka Gothic)的骨架進行,並根據各地區的筆畫習慣,與當地字體公司配合完成(日本 Iwata、中國華文、韓國 Sandoll)。
思源黑體以 Apache 2.0 協議開源,開發者可通過 GitHub 和 SourceForge 下載源文件。普通用戶也可以通過 Google 的 Noto Fonts 項目、Adobe 的 Creative Cloud 或 Typkit 服務,免費獲得字體,用於印刷或界面顯示。Google 和 Adobe 都暫時還沒有提供應用在網頁的 webfont 服務。
Type is Beautiful 多位成員參與「思源黑體」內測。梁海從項目早期就參與測評工作,推薦閱讀他對「思源黑體」的講解。同時推薦 Julius Hui 的初步評價。
2 個相關討論
其實我個人不喜歡思源黑體g和l、i的設計:g字如果底下是不閉合的設計會更加展現出字體開放大度的風格(類似手寫);l和i如果底下都是彎的或直的就更協調。
思源黑體的西文部分沿用了 Adobe Source Sans Pro:http://adobe-fonts.github.io/source-sans-pro/
小寫「i」在常規的 sans-serif 中,是不會刻意在末端加上彎曲尾巴的——帶尾巴的「i」通常僅出現在 serif italic 中(帶襯線的羅馬斜體)。
小寫「g」的字形是一個 single-story 和 double-story 的取捨問題。Roman 體(正體)中使用後者具有一定的歷史傳統,在西文世界受很多人歡迎。但 italic 體通常會取前者。另可參考此文:https://www.thetype.com/2013/05/6161/
從「g」和「i」的評價看,你似乎對 italic 的書寫風格特別偏愛 : )
小寫「l」末端的彎曲是為了與大寫「I」作區分,提高 legibility。這裡確實涉及一部分審美上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