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字體設計師小林章先生的日文暢銷作《歐文書體―その背景と使い方》首次出版簡體中譯本,《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新書已在五月中下旬正式發布。
我有一種刻板印象,字體及字體排印的話題在中文世界裡依然處於小眾的狀態。然而《西文字體》的受歡迎程度卻出人意料:首版一刷在預售期就被訂購一空。我們有幸約到本書的監修者陳嶸、譯者劉慶(也是本站的作者 Eric Liu),透過紙張與油墨,一談翻譯、設計和出版的趣事。
壹:陳老師、Eric,兩位好。據我所知,兩位都不是出版或翻譯方面的專職人員。能否向我們透露一些自己的日常狀態?簡要即可。
陳:目前我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專職教師,負責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當然也會花一些精力在社會實際的設計項目中,主要在品牌和包裝設計領域。另外作為字體設計師,目前與漢儀公司一起合作開發一款宋體字。
Eric:我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的日語專業,所以翻譯可以說是我的老本行。雖然我現在的工作和設計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出於多年的書法和設計的經驗,我一直在業餘時間裡做平面設計和字體研究。現在我作為 TIB 的撰稿人,主要做一些基礎知識的整理和翻譯工作。
貳:接下來想請兩位再分享一下接手此次出版工作的契機。
陳:09 年偶然的機會見到了小林章先生本人,當時就提出希望能把他的書介紹到中國。雖然也聯繫了一些出版社,但一來當時字體在設計界還未受到足夠重視,另外日本原版《歐文書體》版權方日本美術出版社不是很積極,所以一直沒有成功。這次是中信出版社的編輯劉立主動通過微博聯繫到我,說經人介紹了解了小林章的書籍,並知道我和小林章先生熟識,希望能夠推動該書在中國的出版。另外很重要的是,《歐文書體》的海外版權已轉移到小林章先生手裡,他個人又非常希望能看到該書在亞洲各地的普及發行,一切就水到渠成,就有了大陸版的《西文字體》。
Eric:本來陳老師是想自己翻譯這本書的,但是由於實在太忙,所以想找人幫忙。出於本書的專業性,大家都覺得這本書應該由一個同時懂日語和懂字體的人來做,於是通過同是 TIB 成員的厲致謙 (Colourphilosophy) 找到了身在東京的我。我自己當年也是讀本書學習西文字體知識的,所以能有機會把這本書介紹給國內朋友,我感到非常榮幸。
叄:陳老師擔任本書的「監修」和裝幀設計工作。「監修」這一角色,在中國大陸的圖書出版中似乎不太常見。能否簡要描述一下此次監修的重點或綱要?
陳:此說法是來自日本出版界。「監修」包含國內普遍意義的審定翻譯稿的工作,另外還需要保證書籍的整體格調。前幾次和小林章討論中文出版事宜的時候,他就強調希望我來直接擔任翻譯及書籍設計工作,或至少是監修。這次出版計劃時間比較緊張,我日常工作比較繁忙無法保證翻譯按時進行,在苦惱的時候厲致謙推薦了劉慶。
劉慶不用我多介紹了,他是專業語言學出身,又對字體設計有相當程度的研究,他擔任翻譯比我更適合。另一方面,此書不是簡單翻譯正確就可以的,字體設計的專業書籍,務必在書籍設計中體現其專業性,這個工作一時沒有更好的人選,我就自己來承擔了這項工作。
監修過程中,由於自己承擔了書籍設計的工作,所以這部分等於是自己來實現了。審定翻譯稿的難點,是和劉慶一起討論一些專業術語的翻譯,我們不得不在基本沒有權威參考的情況下,進行這項工作。因為我們必須盡量在保證術語翻譯正確的前提下,考慮易理解度、易傳播度等現實問題。同時還不得不就中國的出版規範做一些妥協,比如保留了部分字體名稱的翻譯。說到字體名稱及人名的翻譯,劉慶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辛苦,要特別感謝他。
另外,還不得不說的是對書籍印製品質的保證工作,尤其是在書籍的紙張上面。我和出版社就書籍的內頁、封面、腰封紙張做了很多次來回討論,一直沒有滿意的結果。最後我個人聯繫了熟悉的紙張公司以低於保本價的低價提供了紙張贊助,保證了內頁紙張的品質。還有為了保持書籍封面的顏色效果,堅持使用了 Pantone 專色等,最終在印製成本和品質保證兩條線里找到了平衡點。
肆:我們知道,關於字體排印(typography)知識的書籍,是最考驗版式設計與排字功力的。陳老師負責此次中譯版的設計工作,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其中的趣事(又或者最令你頭疼的地方)?
陳:最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字體的選擇。作為字體專業書籍,中文版必須選擇最適合的字體。日本原版是選擇了小林章先生親自參與設計製作的字體,但中文字庫里沒有這樣現成的選擇。而且此次書籍設計,我想在內頁主要部分需要忠實原作,所以必須選擇一款黑體,而且是比較現代一些的、適合正文閱讀的、粗細適合的黑體。這樣一來,選擇面真的是窄得沒法再窄了。
非常幸運的是,漢儀字庫最新開發了一款符合我上述要求的字體——「旗黑」,雖然當時並沒有全部製作完成,但他們非常高效地提供了足夠本書使用的部分使用字庫。這款字體由齊立老師設計開發,其家族中 55 的粗細正適合這樣的內文閱讀,同時既沒有過度的大字面,又不似傳統黑體排版效果凌亂。有了該黑體做中文部分的保證,選擇匹配的西文字庫相對容易。當然,我必須選擇小林先生自己經手的字體,所幸他的作品非常豐富,最後選擇的是他和弗魯提格(Adrian Frutiger)先生共同修訂的 Neue Frutiger 系列。當然,後來這兩款字體的版權方漢儀字庫和蒙納字庫都提供了免費的使用版權。
而在排版中,雖然既定目標是盡量重現原書的排版,但由於日文和中文文字量的差異,不得不就此細節做了不少前期實驗工作,保證內容的連貫。考慮到印製成本的限制,中文版相比日本原版做了一些調整和刪節,最後非常緊湊的控制在了 10 個印張。在完成前期驗證工作並確定書籍的網格後,具體設計製作過程就只有細心加細心了,必須對中西文混排做大量細節調整。不過,不得不遺憾地說,百密一疏,還是出現了幾處不應出現的小瑕疵。
另外,說到最頭疼的事情,是原版書籍的排版數據不是用 InDesign 製作的,而是 Illustrator!所以我拿到手的文件,一個開頁就是一個 AI 文件。我不得不一個個地打開源文件,並把其中的圖版部分一頁一頁的搬到我使用的 InDesign 中來。這部分工作耗費了大量時間,頗有些無奈(苦笑)。
Eric:的確。本書的內容原先是 2004 年起在雜誌專欄的連載,集結成書也是在 2005 年。而在十年前,日方的設計流程還是用 Adobe Illustrator,所以在收到原稿的時候我也嚇了一跳(笑)。
在後期製作時,我把陳老師做的中文版試排樣張給包括小林先生在內的日方原創人員看的時候,他們也對新字體、以及中西混排的效果嘖嘖稱讚。原書的編輯還特地說「非常感謝中方細緻的工作把日文版的原貌展現出來」。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日本設計師也購買了我們的中文版,他們都想把這本書當成一個中西混排的範例加以學習和研究呢。
伍:Eric 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你曾經參與了《字體故事》和《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的翻譯工作,也與我們分享了背後的一些故事。你覺得與前兩部作品相比,本書翻譯工作的最大挑戰在哪裡?
Eric:原書在日本上市已經將近十年,但至今銷量依然不減。在日本它儼然成為書店裡設計類的常備書,也是學校圖書館的必備書。所以翻譯這本書,我在感到榮幸的同時,更是感到責任的重大。
與侃侃而談、極具趣味性的《字體故事》不同,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專業性:作者小林章先生在日本被稱為「西文字體設計的第一人」,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本書也是學習專業字體知識的入門讀物,裡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很多術語。但與此同時,小林先生在本書里致力於「用簡單的語言解釋一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原文的語言非常平實易懂,並沒有因為術語的出現把內容搞得乾澀乏味。出於這兩點,中文版的挑戰就在於,如何將翻譯文風在專業性和通俗性之間做協調。
目前在國內,包括「字體排印(Typography)」這個詞本身在內的大多數術語在中文裡還沒有定譯。而出於本書的定位,本書的譯法可能會在一定範圍內留下很大的影響,甚至會成為一種新的標準,所以我們對術語的審定還是非常慎重的。在保持準確性的同時,在後期的統稿過程中,陳老師也結合了他在教學第一線的經驗給了我很多建議和意見。
著名設計師、同時也精通日文的呂敬人先生在中文版新書發布會上說這本中譯本「正如一杯清涼的礦泉水,沒有任何的調味素,但喝下去非常清涼解渴。」能得到這樣評價,我覺得已經是對譯者的最高讚譽。
陸:我記得 Eric 在「IT 公論」的一期談話節目里說過,《西文字體》是一部「教科書般」的著作。你翻譯的《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也是一份比較嚴肅的教學性資料,其中也專門講到西文字體相關內容。你覺得兩者是否有共通之處?另外,在你心目中兩者各自最獨特的看點又是什麼?
Eric:欣喜堂的《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是今田先生整理的一套基礎知識,偏重於日文,而小林先生的專業是西文,其著作自然是專註於西文基礎知識的闡述。因此,「基礎」是二者共通的一個關鍵詞。
常年以來,我自己的研究重點一直是字體排印基礎知識的整理工作。基礎非常重要,而字體排印恰恰又是重視傳統的一個行業。雖然幾百年來媒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過了活字、照排,進入到數碼時代桌面排版(DTP, Desktop Publishing),但即使是最新的電子書技術,其目標依然是再現並發揚傳統閱讀的體驗。沒有繼承就更無所謂創新,而要繼承必須從紮實的基礎開始。國內現在的設計界普遍過於浮躁,靠譜權威的基礎內容少之又少,這也令我們有很大的使命感。
要說到今田和小林兩位,他們都曾經在日本寫研公司工作過,在照排技術輝煌的時代他們都在寫研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本功。作為一家典型的日本公司,寫研對基本功的訓練是非常嚴格的,而且「前輩帶後輩」這樣一對一的學習環境——在我們看來更是羨慕不已。在字體技術完全數碼化之前,他們是都經歷過徒手繪製字稿訓練的,而現在的工作中他們也都用鼠標在屏幕上造字。所以他們是同時掌握模擬和數碼兩種工作流程的一代設計師,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代了。今田先生整理的知識偏重漢字 / 假名,對歷史源流以及審美情趣有着獨到的分析,史料比較多一些,消化起來要一定時間;而小林先生則專註於西文,為了打消大家犯怵的念頭,他的文章非常通俗易懂,因此應該說兩位各有所長。
柒:聽到一些消息說,本次《西文字體》首版的暢銷程度,大大超過出版方的預期。陳老師作為相關專業第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及設計師,怎樣分析這背後的因素?
陳:天時、地利、人和,各項條件都到位了。目前中國對於字體設計的重視度是前所未有的,而西文字體知識的書籍,優秀的是少之又少。在這個時候《西文字體》的出版無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有不少朋友說從開始看我在博客介紹該書日文原版後,一直等了七年,終於等到了中文版。這本書我一直推崇的原因在於,小林章是用亞洲人的觀點闡述最專業的西文字體知識,這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又非常有意義的。同時,就像小林章淺顯易懂的講座方式一樣,書中極力避免了生澀難懂的專業解說,盡量以簡單的語言和文調解說了專業內容,並不讓不熟悉內容的讀者發怵。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注意的地方。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這次的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以及編輯劉立,他們對於本書的推廣宣傳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次小林章的北京之行安排了包括 4 場演講在內的 5 場活動,讓《西文字體》的內容能更快地、更好地傳遞給需要到讀者,PR 活動非常專業。
捌:Eric 旅居日本多年,能否聊一聊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西文字體的應用現狀。或者其中有沒有令你感觸頗深的東西?
Eric:這幾年日本的西文還是有很多可喜變化的。比如公共交通的導向系統里,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JR East)就統一採用了 Frutiger 這款在歐洲口碑非常好的字體。日本設計師的西文字體作品也在海外屢屢獲獎,但從總體的應用水平來說,依然有待提高。
本書的日文版原創人員和我說,這本書第一版已經近十年,它之所以在日本依然暢銷,說明現在日本依然有這樣的需求。現在流行國際化,什麼東西都要搞雙語,所以西文一直都被作為「裝飾品」處理,反正用上去排出來就行。設計師本人外語也不好,設計的時候根本沒有站在西文閱讀者的立場考慮。——這其實有日本人自謙的部分。但如果說即便是在字體設計水平公認比國內要高的日本,西文字體的總體水都不容樂觀,那國內的水平更是不能評價了。
另一方面,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日本有很長的照排技術傳統。這一點在小林先生的書里也有提到,照排用日文字體里的「附屬西文」排出來的正文是很恐怖的,但要排除這種影響,依然要一段時間。
玖:陳老師留學日本,現在國內從事字體及字體排印方面的教學工作。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可避免地涉及西文字體相關的內容。這其中有沒有感觸頗深的經驗?或者對相關專業的學生,有沒有特別想說的建議?
陳:中國學生一聽西文字體就發怵。因為多數學設計的學生英文都不好。我會鼓勵他們說,其實我的英文也不好,但只要記住簡單的術語,以及看熟、記住一些重要的字體名就可以慢慢自習了。教學中,我吸收了不少從小林章那裡學來的知識,比如在西文字體的初期練習中,我要求學生用扁平的小號水粉筆臨摹,以體驗領會西文字體的書寫習慣、造型特徵等。後面的一些創作,我都不允許學生使用尺和其他輔助工具,單憑鉛筆橡皮開始草稿,這對練習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判斷眼力是非常有用的。
經常會有一些學生問我,怎麼才能做到對不熟悉的西文字體有判斷能力。我的回答很簡單——多看!不熟悉的語言文字,只有多看多熟悉才能培養出對字體的敏感度,當然還需要熟悉西文字體的造型分類原理。這樣即便是從未見過的字體,也能基本判斷出字體風格的源流。
拾:在此次簡體中譯版的出版過程中,相信兩位一定與原作者小林章先生有過比較密切的合作經歷。其中趣事,與我們分享一二吧。
陳:其實還好,大多數情況下他都信任讓我來把控,因為他完全不了解中國的讀者,也不懂中文。當然在一些中文版需要特殊說明和刪節的地方,我都和他有所溝通。書籍設計也是排版完成後才發他確認的。書中有部分大幅照片質量不是很好,是因為都是他早期拍的反轉片自己掃描的,已無法提供更大更清晰的數碼文件。他教我把圖片用照相紙高清打印出來後再高像素掃描,這真是一個不得已的方法,勉強能撐到滿版,但質量仍舊差強人意。所幸對於本書內容沒有影響。
Eric:小林先生非常平易近人,而且可能是旅居海外多年的緣故,他的日語已經很少一般日本人曖昧模糊的委婉,更多的是平直爽快的直接回答。對於我找他探討的一些問題——比如對他在後記里提到的日本單口相聲「落語」曲目內容,由於文化差異根本沒法翻譯的事情等等——多數情況他的回答都是「就這麼定吧」「按你們的方法做,沒事」,也能感到他對我們的信任。
另外,出於職業習慣,他對周邊的文字都很感興趣。比如在北京的巡迴講座,日程非常緊張,他在移動間隙仍會拿出手機對各個地方的井蓋和消防栓上的文字進行拍照,說不定這就是他下一本書的素材呢。
一個相關討論
買了一本學習中,相見恨恨恨恨恨晚啊!
2 個Trackbacks
[…] 在次年出版的《西文字體》中,尚在調試階段的 55、75 兩個字重首次應用於正文排版。我們採訪過該書的監修及設計師陳嶸,也談及字體選擇的細節:「作為字體專業書籍,中文版必須選擇最適合的字體。……選擇一款黑體,而且是比較現代一些的、適合正文閱讀的、粗細適合的黑體。……其家族(旗黑家族)中 55 的粗細正適合這樣的內文閱讀,同時既沒有過度的大字面,又不似傳統黑體排版效果凌亂。」 […]
[…] 錢爭予在 2014 年採訪陳嶸先生及 Eric,談及《西文字體》中譯版的設計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