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西文字体》十谭

Title page of the new book.

编者按:

字体设计师小林章先生的日文畅销作《欧文書体―その背景と使い方》首次出版简体中译本,《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新书已在五月中下旬正式发布。

我有一种刻板印象,字体及字体排印的话题在中文世界里依然处于小众的状态。然而《西文字体》的受欢迎程度却出人意料:首版一刷在预售期就被订购一空。我们有幸约到本书的监修者陈嵘、译者刘庆(也是本站的作者 Eric Liu),透过纸张与油墨,一谈翻译、设计和出版的趣事。

壹:陈老师、Eric,两位好。据我所知,两位都不是出版或翻译方面的专职人员。能否向我们透露一些自己的日常状态?简要即可。

陈:目前我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专职教师,负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当然也会花一些精力在社会实际的设计项目中,主要在品牌和包装设计领域。另外作为字体设计师,目前与汉仪公司一起合作开发一款宋体字。

Eric:我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日语专业,所以翻译可以说是我的老本行。虽然我现在的工作和设计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出于多年的书法和设计的经验,我一直在业余时间里做平面设计和字体研究。现在我作为 TIB 的撰稿人,主要做一些基础知识的整理和翻译工作。

贰:接下来想请两位再分享一下接手此次出版工作的契机。

陈:09 年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小林章先生本人,当时就提出希望能把他的书介绍到中国。虽然也联系了一些出版社,但一来当时字体在设计界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另外日本原版《欧文書体》版权方日本美术出版社不是很积极,所以一直没有成功。这次是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刘立主动通过微博联系到我,说经人介绍了解了小林章的书籍,并知道我和小林章先生熟识,希望能够推动该书在中国的出版。另外很重要的是,《欧文書体》的海外版权已转移到小林章先生手里,他个人又非常希望能看到该书在亚洲各地的普及发行,一切就水到渠成,就有了大陆版的《西文字体》。

Eric:本来陈老师是想自己翻译这本书的,但是由于实在太忙,所以想找人帮忙。出于本书的专业性,大家都觉得这本书应该由一个同时懂日语和懂字体的人来做,于是通过同是 TIB 成员的厉致谦 (Colourphilosophy) 找到了身在东京的我。我自己当年也是读本书学习西文字体知识的,所以能有机会把这本书介绍给国内朋友,我感到非常荣幸。

The lecture by Kobayashi.
「汉仪大讲堂」讲座现场。
The lecture by Kobayashi.
「汉仪大讲堂」讲座现场。

叁:陈老师担任本书的「监修」和装帧设计工作。「监修」这一角色,在中国大陆的图书出版中似乎不太常见。能否简要描述一下此次监修的重点或纲要?

陈:此说法是来自日本出版界。「监修」包含国内普遍意义的审定翻译稿的工作,另外还需要保证书籍的整体格调。前几次和小林章讨论中文出版事宜的时候,他就强调希望我来直接担任翻译及书籍设计工作,或至少是监修。这次出版计划时间比较紧张,我日常工作比较繁忙无法保证翻译按时进行,在苦恼的时候厉致谦推荐了刘庆。

刘庆不用我多介绍了,他是专业语言学出身,又对字体设计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他担任翻译比我更适合。另一方面,此书不是简单翻译正确就可以的,字体设计的专业书籍,务必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其专业性,这个工作一时没有更好的人选,我就自己来承担了这项工作。

监修过程中,由于自己承担了书籍设计的工作,所以这部分等于是自己来实现了。审定翻译稿的难点,是和刘庆一起讨论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我们不得不在基本没有权威参考的情况下,进行这项工作。因为我们必须尽量在保证术语翻译正确的前提下,考虑易理解度、易传播度等现实问题。同时还不得不就中国的出版规范做一些妥协,比如保留了部分字体名称的翻译。说到字体名称及人名的翻译,刘庆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辛苦,要特别感谢他。

另外,还不得不说的是对书籍印制品质的保证工作,尤其是在书籍的纸张上面。我和出版社就书籍的内页、封面、腰封纸张做了很多次来回讨论,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最后我个人联系了熟悉的纸张公司以低于保本价的低价提供了纸张赞助,保证了内页纸张的品质。还有为了保持书籍封面的颜色效果,坚持使用了 Pantone 专色等,最终在印制成本和品质保证两条线里找到了平衡点。

Obi of the book.
腰封上关于本书所用字体、纸张以及相关支持单位的说明。

肆:我们知道,关于字体排印(typography)知识的书籍,是最考验版式设计与排字功力的。陈老师负责此次中译版的设计工作,可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趣事(又或者最令你头疼的地方)?

陈:最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字体的选择。作为字体专业书籍,中文版必须选择最适合的字体。日本原版是选择了小林章先生亲自参与设计制作的字体,但中文字库里没有这样现成的选择。而且此次书籍设计,我想在内页主要部分需要忠实原作,所以必须选择一款黑体,而且是比较现代一些的、适合正文阅读的、粗细适合的黑体。这样一来,选择面真的是窄得没法再窄了。

非常幸运的是,汉仪字库最新开发了一款符合我上述要求的字体——「旗黑」,虽然当时并没有全部制作完成,但他们非常高效地提供了足够本书使用的部分使用字库。这款字体由齐立老师设计开发,其家族中 55 的粗细正适合这样的内文阅读,同时既没有过度的大字面,又不似传统黑体排版效果凌乱。有了该黑体做中文部分的保证,选择匹配的西文字库相对容易。当然,我必须选择小林先生自己经手的字体,所幸他的作品非常丰富,最后选择的是他和弗鲁提格(Adrian Frutiger)先生共同修订的 Neue Frutiger 系列。当然,后来这两款字体的版权方汉仪字库和蒙纳字库都提供了免费的使用版权。

而在排版中,虽然既定目标是尽量重现原书的排版,但由于日文和中文文字量的差异,不得不就此细节做了不少前期实验工作,保证内容的连贯。考虑到印制成本的限制,中文版相比日本原版做了一些调整和删节,最后非常紧凑的控制在了 10 个印张。在完成前期验证工作并确定书籍的网格后,具体设计制作过程就只有细心加细心了,必须对中西文混排做大量细节调整。不过,不得不遗憾地说,百密一疏,还是出现了几处不应出现的小瑕疵。

另外,说到最头疼的事情,是原版书籍的排版数据不是用 InDesign 制作的,而是 Illustrator!所以我拿到手的文件,一个开页就是一个 AI 文件。我不得不一个个地打开源文件,并把其中的图版部分一页一页的搬到我使用的 InDesign 中来。这部分工作耗费了大量时间,颇有些无奈(苦笑)。

Eric:的确。本书的内容原先是 2004 年起在杂志专栏的连载,集结成书也是在 2005 年。而在十年前,日方的设计流程还是用 Adobe Illustrator,所以在收到原稿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笑)。

在后期制作时,我把陈老师做的中文版试排样张给包括小林先生在内的日方原创人员看的时候,他们也对新字体、以及中西混排的效果啧啧称赞。原书的编辑还特地说「非常感谢中方细致的工作把日文版的原貌展现出来」。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日本设计师也购买了我们的中文版,他们都想把这本书当成一个中西混排的范例加以学习和研究呢。

Kobayshi was signing his book.

伍:Eric 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曾经参与了《字体故事》和《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的翻译工作,也与我们分享了背后的一些故事。你觉得与前两部作品相比,本书翻译工作的最大挑战在哪里?

Eric:原书在日本上市已经将近十年,但至今销量依然不减。在日本它俨然成为书店里设计类的常备书,也是学校图书馆的必备书。所以翻译这本书,我在感到荣幸的同时,更是感到责任的重大。

与侃侃而谈、极具趣味性的《字体故事》不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专业性:作者小林章先生在日本被称为「西文字体设计的第一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本书也是学习专业字体知识的入门读物,里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术语。但与此同时,小林先生在本书里致力于「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原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并没有因为术语的出现把内容搞得干涩乏味。出于这两点,中文版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将翻译文风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之间做协调。

目前在国内,包括「字体排印(Typography)」这个词本身在内的大多数术语在中文里还没有定译。而出于本书的定位,本书的译法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留下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所以我们对术语的审定还是非常慎重的。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在后期的统稿过程中,陈老师也结合了他在教学第一线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意见。

著名设计师、同时也精通日文的吕敬人先生在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上说这本中译本「正如一杯清凉的矿泉水,没有任何的调味素,但喝下去非常清凉解渴。」能得到这样评价,我觉得已经是对译者的最高赞誉。

Book Launch: Chen, Kobayashi and Lv.
新书发布会(左起):陈嵘、小林章、吕敬人(嘉宾)。

陆:我记得 Eric 在「IT 公论」的一期谈话节目里说过,《西文字体》是一部「教科书般」的著作。你翻译的《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也是一份比较严肃的教学性资料,其中也专门讲到西文字体相关内容。你觉得两者是否有共通之处?另外,在你心目中两者各自最独特的看点又是什么?

Eric:欣喜堂的《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是今田先生整理的一套基础知识,偏重于日文,而小林先生的专业是西文,其著作自然是专注于西文基础知识的阐述。因此,「基础」是二者共通的一个关键词。

常年以来,我自己的研究重点一直是字体排印基础知识的整理工作。基础非常重要,而字体排印恰恰又是重视传统的一个行业。虽然几百年来媒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过了活字、照排,进入到数码时代桌面排版(DTP, Desktop Publishing),但即使是最新的电子书技术,其目标依然是再现并发扬传统阅读的体验。没有继承就更无所谓创新,而要继承必须从扎实的基础开始。国内现在的设计界普遍过于浮躁,靠谱权威的基础内容少之又少,这也令我们有很大的使命感。

要说到今田和小林两位,他们都曾经在日本写研公司工作过,在照排技术辉煌的时代他们都在写研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一家典型的日本公司,写研对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前辈带后辈」这样一对一的学习环境——在我们看来更是羡慕不已。在字体技术完全数码化之前,他们是都经历过徒手绘制字稿训练的,而现在的工作中他们也都用鼠标在屏幕上造字。所以他们是同时掌握模拟和数码两种工作流程的一代设计师,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代了。今田先生整理的知识偏重汉字 / 假名,对历史源流以及审美情趣有着独到的分析,史料比较多一些,消化起来要一定时间;而小林先生则专注于西文,为了打消大家犯怵的念头,他的文章非常通俗易懂,因此应该说两位各有所长。

柒:听到一些消息说,本次《西文字体》首版的畅销程度,大大超过出版方的预期。陈老师作为相关专业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及设计师,怎样分析这背后的因素?

陈:天时、地利、人和,各项条件都到位了。目前中国对于字体设计的重视度是前所未有的,而西文字体知识的书籍,优秀的是少之又少。在这个时候《西文字体》的出版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有不少朋友说从开始看我在博客介绍该书日文原版后,一直等了七年,终于等到了中文版。这本书我一直推崇的原因在于,小林章是用亚洲人的观点阐述最专业的西文字体知识,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又非常有意义的。同时,就像小林章浅显易懂的讲座方式一样,书中极力避免了生涩难懂的专业解说,尽量以简单的语言和文调解说了专业内容,并不让不熟悉内容的读者发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的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以及编辑刘立,他们对于本书的推广宣传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次小林章的北京之行安排了包括 4 场演讲在内的 5 场活动,让《西文字体》的内容能更快地、更好地传递给需要到读者,PR 活动非常专业。

The lecture by Kobayashi.
「汉仪大讲堂」讲座现场。
The lecture by Kobayashi.
「汉仪大讲堂」讲座现场。
The lecture by Kobayashi.
「汉仪大讲堂」讲座现场。

捌:Eric 旅居日本多年,能否聊一聊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西文字体的应用现状。或者其中有没有令你感触颇深的东西?

Eric:这几年日本的西文还是有很多可喜变化的。比如公共交通的导向系统里,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JR East)就统一采用了 Frutiger 这款在欧洲口碑非常好的字体。日本设计师的西文字体作品也在海外屡屡获奖,但从总体的应用水平来说,依然有待提高。

本书的日文版原创人员和我说,这本书第一版已经近十年,它之所以在日本依然畅销,说明现在日本依然有这样的需求。现在流行国际化,什么东西都要搞双语,所以西文一直都被作为「装饰品」处理,反正用上去排出来就行。设计师本人外语也不好,设计的时候根本没有站在西文阅读者的立场考虑。——这其实有日本人自谦的部分。但如果说即便是在字体设计水平公认比国内要高的日本,西文字体的总体水都不容乐观,那国内的水平更是不能评价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有很长的照排技术传统。这一点在小林先生的书里也有提到,照排用日文字体里的「附属西文」排出来的正文是很恐怖的,但要排除这种影响,依然要一段时间。

玖:陈老师留学日本,现在国内从事字体及字体排印方面的教学工作。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可避免地涉及西文字体相关的内容。这其中有没有感触颇深的经验?或者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没有特别想说的建议?

陈:中国学生一听西文字体就发怵。因为多数学设计的学生英文都不好。我会鼓励他们说,其实我的英文也不好,但只要记住简单的术语,以及看熟、记住一些重要的字体名就可以慢慢自习了。教学中,我吸收了不少从小林章那里学来的知识,比如在西文字体的初期练习中,我要求学生用扁平的小号水粉笔临摹,以体验领会西文字体的书写习惯、造型特征等。后面的一些创作,我都不允许学生使用尺和其他辅助工具,单凭铅笔橡皮开始草稿,这对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判断眼力是非常有用的。

经常会有一些学生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对不熟悉的西文字体有判断能力。我的回答很简单——多看!不熟悉的语言文字,只有多看多熟悉才能培养出对字体的敏感度,当然还需要熟悉西文字体的造型分类原理。这样即便是从未见过的字体,也能基本判断出字体风格的源流。

Lecture in Beijing (from left): Chen, Kobayashi, Yang and Liu.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座(左起):陈嵘、小林章、杨林青(嘉宾)、刘庆。

拾:在此次简体中译版的出版过程中,相信两位一定与原作者小林章先生有过比较密切的合作经历。其中趣事,与我们分享一二吧。

陈:其实还好,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信任让我来把控,因为他完全不了解中国的读者,也不懂中文。当然在一些中文版需要特殊说明和删节的地方,我都和他有所沟通。书籍设计也是排版完成后才发他确认的。书中有部分大幅照片质量不是很好,是因为都是他早期拍的反转片自己扫描的,已无法提供更大更清晰的数码文件。他教我把图片用照相纸高清打印出来后再高像素扫描,这真是一个不得已的方法,勉强能撑到满版,但质量仍旧差强人意。所幸对于本书内容没有影响。

Eric:小林先生非常平易近人,而且可能是旅居海外多年的缘故,他的日语已经很少一般日本人暧昧模糊的委婉,更多的是平直爽快的直接回答。对于我找他探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他在后记里提到的日本单口相声「落语」曲目内容,由于文化差异根本没法翻译的事情等等——多数情况他的回答都是「就这么定吧」「按你们的方法做,没事」,也能感到他对我们的信任。

另外,出于职业习惯,他对周边的文字都很感兴趣。比如在北京的巡回讲座,日程非常紧张,他在移动间隙仍会拿出手机对各个地方的井盖和消防栓上的文字进行拍照,说不定这就是他下一本书的素材呢。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一个相关讨论

  1. btnby
    2014/06/23 at 9:59 am | Permalink

    买了一本学习中,相见恨恨恨恨恨晚啊!

2 个Trackbacks

  1. […] 在次年出版的《西文字体》中,尚在调试阶段的 55、75 两个字重首次应用于正文排版。我们采访过该书的监修及设计师陈嵘,也谈及字体选择的细节:「作为字体专业书籍,中文版必须选择最适合的字体。……选择一款黑体,而且是比较现代一些的、适合正文阅读的、粗细适合的黑体。……其家族(旗黑家族)中 55 的粗细正适合这样的内文阅读,同时既没有过度的大字面,又不似传统黑体排版效果凌乱。」 […]

  2. […] 钱争予在 2014 年采访陈嵘先生及 Eric,谈及《西文字体》中译版的设计细节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