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9·11 紀念博物館在爭議中開放

911_inner
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內部。(圖:Dwell

美國 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於 5 月 15 日舉行了落成儀式,5 月 21 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紀念博物館原計劃在 2012 年開放,紀念 9·11 襲擊事件 11 周年,但因財務和颶風影響而推遲至今。

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位於紐約曼哈頓下城的 9·11 紀念廣場,即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原址。紀念博物館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是入口,包括遊客中心、禮品店等,由挪威的 Snøhetta 建築及景觀事務所設計;地下部分是博物館主展廳,由紐約本地的 Davis Brody Bond 事務所擔當。

連接兩個世界的橋樑

博物館入口、即地上建築物部分,採用低矮平展的摺紙式造型,給人以中性舒緩的整體感受;略微上挑的立面,對入口有指示性作用。表皮選用玻璃這一兼具反光與透明性的材料。遠觀時,它是內外空間的一道屏障,映照出廣場上的休閑景象;貼近玻璃牆面向中庭望去,入眼的是一組結構柱的遺迹,來自原雙子塔北塔的廢墟。

Fig4-Ribbion
紀念博物館內部,近入口出。(圖:Snøhetta
Fig2-Site
紀念博物館場地。圖:Daily Art Fixx
Fig3-Section
紀念博物館剖視圖。(圖:Inhabitat

Snøhetta 團隊將其描述為「連接兩個世界的橋樑」(a bridge between two worlds)——連接着地上廣場和地下博物館,連接着明亮與黑暗,以及集體經驗和個體感受。Snøhetta 主建築師及合伙人 Craig Dykers 希望「訪客能在城市的日常氛圍和紀念博物館的精神特質之間,找到一個自然生髮的臨界點」,穿過這道閾限,人們會從身體層面被帶入到當前場所的另一領域中,從關於場所的體驗中獲得另一種感受。

通向極簡主義的地府

地下主館的深度約 21 米,佔地超過一萬平米,通過表皮、紋理、體量等元素將內部劃分成多個子空間。Davis Brody Bond 團隊說,該項設計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確定的幾何指標下,將整個場所轉換為一系列連貫協調的空間。

Fig6-Exhibition
紀念博物館內部,「1001B 號柱」(Column No. 1,001B)及泥漿牆設置在訪客的進行路線中。(圖:David Brody Bond
911survivors_stairs_credit_jin_lee_0
地下博物館內的「倖存者樓梯」。(圖:Dwell
911impact_steel_m27_credit_jin_lee
原雙子塔內被擠壓至扭曲的鋼筋,在博物館內展出。(圖:Dwell
911chelsea_jeans_storefront_credit_jin_lee
原世貿中心附近的店面被保存,在博物館內展出。(圖:Dwell

從廣場入口直至地下基岩層(bedrock level)的行進路線,被選定為串起整個空間敘事的主線。這條平緩的下坡道別名「絲帶」(Ribbon),為訪客提供了一段過渡性的時空——從喧囂明亮的紀念廣場,走入嚴肅沉寂的遺址博物館。「絲帶」喚起了訪客對災難廢墟運送匝道的想象,側邊的泥漿牆是原雙子塔地下的擋土牆,著名的「1001B 號柱」(Column No. 1,001B)就佇立在對面——這是從歸零地(Ground Zero)廢墟中最後運送出來的鋼筋橫樑。

「絲帶」的盡頭是「倖存者樓梯」(Vesey Street Stair / Survivors’ Stairs),曾經數以百計的工作人員從這裡逃生。樓梯通向兩大展廳以及博物館的最終空間——地基大廳(Foundation Hall)。它以純粹的尺度向訪客傳遞出這個場所的震撼力,強化了昔人昔物的缺失感。

建築評論家 Justin Davidson 在《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撰文,給予了正面的評價,並將地下空間的設計形容為「極簡主義的地府」(the minimalist Hades)。

商業化的災難?

然而,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也引來了公眾、尤其是遇難者家屬的批評。爭議之一在 9·11 紀念博物館的商業化上。一方面 24 美元的門票定價不低;另一方面,紀念品商店長期出售印着世貿中心圖案的杯子(12.99 美元)、搜救犬毛絨玩具(19.95 美元)、救生員形象的首飾(68 美元),以及印着世貿雙塔、FDNY(紐約消防隊)、NYPD(紐約市警察局)等字樣的服飾(22–39 美元),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雖然館方聲稱商品已詳加考慮並精心挑選,但商業行為對災難痛苦的淡化及扭曲依舊難逃指責,「從死者身上賺錢」也被認為是對遇難者的不敬。

9/11 memorial shop merchandise
紀念博物館售賣的商品。(圖:The Guardian

與此同時,約有 14,000 件身份不明的遺體殘骸被保存在地下博物館內。如何安置和祭奠這些遺骸也是廣受爭議的話題。這一點上,9·11 紀念博物館沒有太多先例可循。災難發生距今不足 13 年時間,公共記憶仍然鮮活,事件親歷者的激烈批評無法避免。

參考資料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一個相關討論

  1. Shi Jiahe
    2014/06/06 at 9:19 am | Permalink

    這樣看來的話,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那種直面屍骸的展示其實也並不是一種恰如其分的災難的呈現方式。對於不知身份的遇難者,還是讓他們安息為好,免收打擾。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