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西文標點拾趣

1. Banner
(圖:Biblos

頻繁見於西文排版中的許多標點符號,有着悠長的淵源。在數碼時代,一些符號在網絡上獲得了新身份,一些在印刷排版中卻愈發少見。我們不妨回頭探尋一番屬於它們的古老故事。

段落號 Pilcrow(¶):從華麗到寥落

Pilcrow 儘管已不常見,但如今仍在各種書籍中使用。一般它出現在段落開頭表示新起一段;也可以放在段落中間劃分不同的內容結構;在某些文書中也用作引用標記,例如「§1, ¶3」。曾經一時華麗的它,其實經歷過漫長的演變歷程。

在標點符號尚未出現的古希臘時期,所有文字都是連續書寫在一起的大寫字母,沒有標點空格,難以閱讀。公元前 4 世紀左右,就有希臘人在段首字母左側的空白處劃一條橫線(paragraphos,希臘文),表示話題、內容結構的分割,或是劇本中角色的切換。 儘管人類的創造總是從這些最原始的一勾一划開始,它們卻承載了人類對掌握世界的巨大渴望,故而它們會不斷進步演化,滿足人的需要。經歷兩個多世紀之後,段落記號越來越多樣,曾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許多人將大寫字母 K 用作段首符號,表示希臘文中「頭」(kaput)的意思。

到了 8 世紀,隨着基督教的發展,傳教士們為了讓更多人讀懂聖經,在單詞中間插入了空格,同時卡洛林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s)的出現讓經文更容易解析。此時,段落號在分隔句子方面的作用逐漸弱化,轉而成為文章主題轉換、內容結構分層的標記,尤其是在經書中用來標記箴言的小節(capitulum,拉丁文);在 12 世紀後,它的縮寫 C 逐漸取代了 K 成為了段落標記,廣泛運用於宗教文本的印刷。印刷過程中,在段首預留出空白,由描繪紅字的工人(rubricator)加上段落號,而他們通常會在 C 加上一條豎線做裝飾,成為了 ¢ 的樣子,後又演變成 ¶ 的形態。 同時,它的名字從希臘文 paragrapho 發展為法語 paragraphe 以及中古英語 pylcrafte,最終成為了現代英語中的 pilcrow。

2. Pied_de_mouche_Summa_2_1477 - wiki commons
1477 年《神學大全》抄本中尚未演變成 ¶ 形態的 pilcrow。(圖:Wikimedia Commons
3. eric_gill_essay_on_typography_pilcrow
Eric Gill 在《An Essay on Typography》中使用 pilcrow。(圖:Shady Characters

不過,到了中世紀末期,由於印刷量的增加,為了追求效率,需要特別繪製的 pilcrow 默默退出了風光的舞台。儘管在 1931 年,英國雕刻家、鉛字設計師 Eric Gill(Gill Sans 字體原型的設計者)在專著《An Essay on Typography》中有意大量使用 pilcrow,畢竟只是曇花一現,如今大多數時候,我們僅在用文字處理軟件校對文檔時,或是在法律文書中引用時,才能見到 pilcrow 的身影了。

手指號 Manicule(☞):屬於作者,更屬於讀者

在文字排版中,manicule 主要出現在書頁空白處,表示所指段落或接下來的文字值得讀者注意,從而梳理長文的結構。Manicule 這個名字源自拉丁文「maniculum」(小手),它還有一些別稱,如 printer’s fists、index、digit、pointing finger 等。如今在書籍中已很少見到 manicule,除非是有意模仿舊式印刷。不過在 12–18 世紀,它幾乎無處不在。

目前史料中,manicule 最早出現在 1086 年英格蘭統治者威廉一世編纂的全英格蘭財產登記冊《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中。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用 manicule 等符號在書頁上作札記(marginalia)成為了一大批人文學者的嗜好,而且他們手下的 manicule 各有個性,有的讀者為了標記長段落,還將 manicule 的手指誇張地伸長,像章魚一樣包攬整段甚至整頁文字。這股風氣在印刷技術出現後還未見消退,即使是聖經這樣的書籍也沒能倖免於讀者的筆耕。

4. doomsday_manicule
《末日審判書》中出現的 manicule。(圖:Domesday Book
5. cicero_manicule
西塞羅《斯多葛學派的悖論》14 世紀手抄本中誇張的手指號。(圖: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Library

或許是為了維護原書的權威,在印刷書籍取代了手抄本後,manicule 也被製作成字模,作者自己的大量注釋佔據了書頁空白,頁邊距越來越狹窄,讀者手寫的 manicule 最終被「排擠」了出去。與此同時,這隻小手伸向了書籍以外的日常生活,被印在海報上,刻在招牌上,還衍生出各種美觀的形態,直至現代。

Manicule 雖是古老的符號,但無論在手抄本還是印刷時代,這隻手的模樣幾乎沒有改變。 一來,它直截寫實,沒有簡化的空間;二來,它在手抄時代能體現編者和讀者的個性,即使一份手稿被多人批註過,也能從畫 manicule 的筆跡上判斷這是誰的注釋。甚至在數碼時代,也仍然有手指光標的存在,這隻手似乎一直映照着讀者和作者對文本的個性化的掌控(manipulation)。

@ 號:五百年前曾寂寞

看上去頗為現代的 @ 符號實際已有近 500 歲的高齡。一種尚未確證的說法稱它最早為中世紀僧侶所用,他們在抄寫經書時將拉丁文「ad」(意為「向」)縮寫為一個 a,並將末尾筆畫延長成一個包圍的圈,就像拉丁書法中字母 d 收尾的寫法一樣。

2000 年,羅馬大學教授 Giorgio Stabile 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封 1536 年的信件,一位名叫 Francesco Lapi 的佛羅倫薩商人在信中記錄了從拉丁美洲寄往西班牙的一批貨物,並使用了 @ 表示裝酒的罐子(amphora)。爾後 @ 經常在貿易往來中指示單價,例如「12 widgets @ $1」意為12個單價為1美元的物件。而西班牙語中稱呼 @ 所用的單詞「arroba」,也是一種計量單位。可惜 @ 彼時的作用遠非舉足輕重,世界上最早的幾台打字機鍵盤上都沒有它的身影。

6. francesco lapi letter 1536 at sign
Francesco Lapi 信件中的 @ 符號。(圖:The Next Web

直至 1970 年,計算機科學家 Ray Tomlinson 參與美國阿帕網(Arpanet,互聯網前身)項目時,為了讓程序員的電腦在他開發的文件傳輸程序上互通信息,用程序員姓名和電腦名稱組成了郵件地址,並選擇了較少見的 @ 符號作為兩者之間的分隔符,避免電腦在識別時與其他編程語言混淆。由此,史上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出了,幾乎被遺忘的 @ 重獲新生。

多年後的今天,社交網絡上無數人用 @ 來「提及」他人,昔日用於商賈來往的它如今成為了信息時代人們交流互通的紐帶。

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建築與設計部在 2010 年正式收藏了這個符號。他們認為,雖然 @ 原有的形態未改絲毫,卻被人們賦予了全新的功能,堪稱開天闢地的設計。

井號(#):出身正統,隨波逐流

美國英語將電話上的 # 鍵稱為「pound key」,似乎令人疑惑,但這正是通向 # 符號發源之處的線索。一開始,羅馬人把一磅的重量稱作 libra pondo,兩個詞其實是同義反覆,分別意為「平衡」和「稱量」。約 14 世紀時,英語中引入了 libra 縮略形式「lb」,一直沿用到現代。另外,英式英語表示英鎊的符號 £ 其實也是從 libra 一詞而來。

在書寫「lb」的時候,人們習慣性地在字母上方劃一道橫線,變成 ℔ 的樣子,突出說明這是縮略詞。而一旦寫得潦草,字母形態就弱化了,成了類似 # 的形態。同時,pondo 在讀音上演化成古英語中的 pund,以及現代英語中的 pound。不過,# 號正式的英語名稱是 octothorpe,這個奇怪的詞是 20 世紀 60 年代貝爾實驗室里的幾位工程師編造出來的,為的是給這個非數字的電話按鍵起個名字。

7. octothorpe newton vs pyrosophia
左:牛頓手寫的「lb」;右:Johann Conrad Barchusen 醫學著作《Pyrosophia》(1698)中的「lb」。(圖:The New Yorker

即使 # 符號有着一本正經的拉丁詞源,它卻在各種領域出現,用法頗有些隨心所欲。除了表示序數(#1,#2)和重量(如北美國家用 10# 表示 10 磅重),在一些 Unix 編程語言中 # 可以用來引出注釋;在網頁編輯語言中 # 可以引出顏色代碼;在樂譜中傾斜的 ♯ 成了升調記號;在英美電影電視字幕里,用兩個 # 號將台詞括起來就表示這段是音樂的唱詞……而自從 Twitter 上開始使用 # 作為標籤(hashtag)符號,它則真正迎來了在社交網絡上的新生命。

星號和劍號 Asterisk & Dagger(*, †):明辨真謬的古老衛士

8. asterisk daggers
各種字體中的 asterisk、dagger 和 double dagger。

Asterisk 是我們熟悉的符號,我們使用它甚至已經到了隨意的地步。不過在正式的文本中,asterisk 會與 dagger 等符號同時出現,起到提示腳註的作用。在不使用數字標記的情況下,當一頁書中出現第一處注釋,會用 asterisk 標記,第二處用 dagger,第三處則用雙劍號(double dagger, ‡)*。在歐洲排印體系中,asterisk 和 dagger 如果出現在年份之前,則分別表示該人物的生卒年份,例如 Jan Tschichold (*1902) 或者 Eric Gill (†1940)

9. footnotes
腳註符號的使用。(圖:The Gentleman’s Magazine, and Historical Chronicle (1792))

比起用阿拉伯數字,用這套符號標記腳註有種密語似的優雅感。不過無論是 asterisk 還是 dagger 符號,都比「腳註」本身的歷史悠久多了。在公元前 3 世紀,埃及古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首任館長 Zenodotus 受國王命,重新編纂荷馬史詩。傳說之前因荷馬史詩原稿意外損毀,雅典的一位官員便懸賞任何能夠提供史詩中隻字片語的人,人們紛紛獻句,其中不乏濫竽充數的偽造者。Zenodotus 面對這些雜亂的史料,為了理清思路,勘正原作,就在多餘的詩句旁畫一條直線(―)表示存疑。這幾乎相當於最早的文學批評。隨後, Aristarchus 等幾任館長將這條直線發展成「T」型以及短劍「†」的形態,還創造出別的批註符號來搭配劍號使用,其中就包括「※」符號,名為 asteriskos (意為「小星星」),後逐漸演化成星號。

10.-Aristarchean-Symbols-www.bl_.uk_
14 世紀《伊利亞特》抄本的注釋標記列表。人們常稱這一系列符號為 Aristarchean symbols,即 Aristarchus 發明的符號。(圖:British Library)

在基督教傳播過程中,asterisk 和 dagger 常用在聖經的手稿中,標記不同譯文版本的相異之處。在中世紀,這兩個符號除了用來為手稿作批註,還可以表示讚美詩的吟詠停頓。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書頁上作批註在讀者間蔚然成風,而作者和編者為了維護文本、尤其是宗教文本的權威性,也開始以官方的姿態將註解直接印刷出來,當注釋越來越多時,就需要用簡單的符號系統來標示注文及其所對應的原文位置,於是 asterisk、dagger、連同數字、字母、其他各種排版符號等都加入了腳註符號的隊伍§

本用於勘誤的 asterisk 和 dagger,逐漸演化成了純粹的文本標記,進而又成為腳註符號,在網絡時代 asterisk 又衍伸出其他功能。因此它們雖不見得有煌煌歷史,卻也一直適應着環境,延續着現代生命。

參考閱讀

注釋

* 如果注釋超過三個以上,注釋標記的使用就說法不一了。《芝加哥格式手冊》(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中規定的注釋標記依次為 *,†,‡,§,||,#,**,††,‡‡,§§,||||,##,***,†††,‡‡‡,……以此類推。但多數情況下,少有人願意費此周折,三個腳註以上用數字表示即可。

Dagger 也可用來表示字詞在語言中的死亡。在語言學文本中,以及在牛津英語大辭典里,若將 dagger 放在單詞前面,則表示這個單詞已經被棄用。

雖然只是一條直線,但 Zenodotus 將它命名為 obelos(意為「肉叉」),好似戳穿謬誤,剔除雜冗。

§ 在「腳註」出現之前,批註都印在正文側面的空白處,直到 16 世紀才有了真正寫在文本下方的腳註,至 17 世紀,多數書籍都採用了腳註形式。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12 個相關討論

  1. yukirock
    2014/03/26 at 7:13 am | Permalink

    行文同時插入符號真是太帥氣了。

  2. metaphox
    2014/03/27 at 9:12 am | Permalink

    awesome

  3. 2014/03/28 at 1:42 pm | Permalink

    整個頁面簡直都能稱得上藝術品了。

  4. 2014/04/03 at 11:55 am | Permalink

    跑題一下……從審美角度來看,我一直很排斥中文排版的段首空兩格字符的模式,偏愛段首頂齊、段間空行的模式,能否請教一下段首空格的習慣是怎麼來的,是否還有進步發展的空間和可能?

  5. realfish Q.
    2014/04/03 at 4:50 pm | Permalink

    日文、中文的段首縮進,推測來自歐洲的排版傳統,我們早年介紹過一些資料: https://www.thetype.com/2008/12/525/

    關於中文最常見的縮進兩格,還有一些討論可供簡單參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40594

  6. 2014/04/04 at 9:15 am | Permalink

    非常感謝!另外提醒一點,在我這裡文章第一張圖、井號圖、星號和劍號的前兩張圖都顯示不完整,確切地說,只是一條細線。有空可以查查看是什麼原因。

  7. Shi Jiahe
    2014/04/06 at 2:45 pm | Permalink

    在“西塞羅《斯多葛學派的悖論》14 世紀手抄本中誇張的手指號”竟然看出了些許思維導圖的味道。

  8. Kendrick HO
    2014/04/07 at 10:13 am | Permalink

    長見識

  9. Aaron
    2014/04/07 at 3:18 pm | Permalink

    我以前讀過的一個英文譯本聖經隨處可見段落符號。

  10. 蘇塔
    2014/04/09 at 10:40 am | Permalink

    展開很多表單項都不能收起,創意很好,但是沒有摺疊操作還是會讓人眼花繚亂的

  11. 奈白不二
    2014/05/01 at 1:28 pm | Permalink

    文章本身也在應用這些符號,很有意思!

  12. godling
    2014/05/18 at 9:25 am | Permalink

    cooool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