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鏤板(漏板,stencil)製圖的歷史源遠流長,但鏤板制字(stencil lettering)的歷史並不久遠。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紀,在大開本的法文和德文禮拜書上,部分特別的頁面裝飾有鏤板印製出的帶花紋字母。
鏤板制字
鏤板制字使用便利,但使用範圍遠比活字排版有限。因此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期,不斷普及的工業和商業才讓鏤板制字開始被重視。公共標識、街道名稱、商店招牌、運輸標籤開始大量使用鏤板字。據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學者 James Mosley 介紹,法國在這一時期開始在公共標識上全面使用鏤板制字。現在法國的街道上還可以看見本身就是鏤板的標牌:「這些臨時的公共標牌令人愜意……字母鏤空了金屬,日光穿過其中……法國(標牌上的)這些羅馬體漂亮而規整……在賦予告示以權威性的同時,也賦予了它一種生活品質。」
十八世紀,普通人也熱衷於此,並很容易買到鏤板字符的模版。這些模板可以直接在名片或卡箋上定製鏤刻;既有素雅的羅馬體(roman letter),也有精巧的花體字(script)。其實那時不少人都會去搞一套小字號的鏤板。在美國費城,Benjamin Franklin(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遺物里也有一些鏤板,是從巴黎一家叫 Bery 的供應商那買來的。
鏤板印製出的字符具有獨特的「斷缺」(break),這是模版上的「連接點」(bridge/tie/bar)所造成。模版就是一塊鏤刻出字符造型的平板,可由金屬、紙張或醋酸纖維等材料製成;油墨或顏料透過鏤空的部分,印出字符實體。模版上的連接點用於固定字符實體中的負空間——例如字櫃(counter)——模版中對應的部分與之互補,覆有材料。由於鏤板制字的初衷是快速複製普通文字,鏤板字的造型也常模仿普通字體,因此有人主張在印製完成後手工補全這些連接點帶來的油墨殘缺;一位名叫 Benjamin Wilme 的土木工程師在 1845 年寫出一本書標題奇長的書*,用於指導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在字符方面的書寫和印刷工作,裡面就專門論述了相關細節。實際上很少有人去填補,因為鏤板制字通常就被看作是「快而糙」的手段。
與此同時,也有人開始欣賞鏤板字這一特別的風格,有意不填補斷缺。比如 1906 年做圖飾的 Frederick Scott-Mitchell 在自己的書中就寫明鏤板字的斷缺應該留出,這樣才不會破壞其「自然」美感。
機械趣味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鏤板字由於其粗礪的幾何形態及其與機械製造的聯繫,開始深受現代主義及前衛藝術家的歡迎。從立體派的 Braque(布拉克)、Picasso(畢加索)、Léger(萊熱),到達達派的 Picabia(畢卡比亞),都熱衷於使用鏤板字。可能是立體派畫家 Léger,將鏤板字帶到了包豪斯。設計師 Josef Albers、Joost Schmidt 與其他人受其影響,製作了極端理性化的、基於三種基本幾何形態(三角、方形、圓角)而成的字體「Schablonenschrift」,成為包豪斯時代的標誌性字體。Albers 的幾何鏤板字體構成思想,反過來影響了 Walter Gropius(格羅皮烏斯)的建築。Gropius 在他位於德國德紹的房屋項目 Törten Estate 中,採用了相似的想法,用有限的、預製的幾何標準件來組合建造整個項目。這一思想後來在包豪斯建築中具有重要位置,並促使 Albers 開發了新的鏤板字體「Kombinationsschrift」。
Albers 的幾何鏤板字體同時也是後來的幾何字體鼻祖。影響了「Futura Black」(Paul Renner, Bauer, 1929)、「Braggadcio」(W.A. Wooley, Monotype, 1930)、「Transito」(Jan Tschichold, Amsterdam, 1931)和 「Schablone」(Otto Weisert type foundry, 1931)的設計。「Futura Black」後來作為 László Moholy-Nagy 所愛,被用在他的關於新建築書籍的封面,推使幾何字體成為 20 世紀初理性建構的視覺代表。
與此同時,法國經典的「Didot」粗體大寫字母也開始以鏤板的方式廣泛運用到建築設計及施工圖紙上。因其使用便捷,鏤板制字在建築設計和施工界深受歡迎。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 William Ford Stanley 稱讚鏤板制字「節約了大量時間,省下了大量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圖紙上的重複詞組,比如「平面圖」「正視圖」「客廳」「廚房」等,都可以用鏤板制字統一、便利地複寫。建築師們也開始用鏤板制字來簽名或印製事務所名稱。
現代建築先驅 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像不少同行一樣大量採用統一款字形的鏤板,用在他的圖紙上,逐漸成為其圖紙的視覺標誌。Le Corbusier 的影響力使得他與鏤板字體的關係非常緊密,成為後來與 Le Corbusier 相關的平面設計的常用字體。
字體化
如果說鏤板制字的斷缺是由模版的物理形態所決定,那麼後來包含斷缺樣式的鏤板字體(stencil font)就可算作是人為仿製的結果了。略顯突兀的斷缺是鏤板字體的最大特點。
鏤板字的字體化來的很遲。大面積的字體化要等到 20 世紀。這是由於字體商們看不到充滿斷缺的鏤板字有任何好處。早期的字體商倒是做過有限的嘗試。在 1885 年,美國費城字體商 MacKellar, Smith and Jordan 就曾委託紐約設計師 John West 設計過一款鏤板字。這款名為「Stencil Gothic」的字體想必是深受當時紐約港口大量貨箱商的鏤板字影響。
大約在 1970 年,雷丁學者 James Mosley 向字體製造商 Rapitype 提供了他設計的鏤板字體,跟當時 Letraset 公司的拓印製字(rub-down lettering)競爭市場。該款字體最初命名為「French Stencil」(法式鏤板),或許可以算是此類字體的首例。
差不多十年後,Letraset 法國分公司才推出了一款同類字體,名為「Charrette」。它還與 Le Corbusier 基金會產生了糾紛;基金會堅持認為這款字體源自偉大建築師 Le Corbusier 為自己設計的專用鏤板,但事實上那款鏤板早先的製造商是 Thévenon & Cie。但 Letraset 也索性就把這款字體標註為「© 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版權所有)。而字體作坊 Lineto 則以數字化復刻的方式向 Corbusier 致敬,在 1999 年和 2004 年先後發布了一整套以「Le Corbusier」命名的鏤板字體。
雷丁學者 James Mosley 也指出了鏤板字體的不足:字體化之後,它缺少了鏤板這種媒介特有的魅力——天然的無雕飾感。荷蘭字體設計師 Just van Rossum 在 1992 年設計了一款鏤板字體「Flightcase」,嘗試以一種「劣質油印」(badly-inked)的外觀來還原此種魅力。但 Mosley 評價說:「除非你用 Beowulf 字體那種套路,去做一款自取其辱的鏤板字體(或許還真值得一試),要不然還是比不上真傢伙。」
從某種眼光看,鏤板字體不過是在已有的字體上隨便加上些斷缺。不過這種看法相當於把一些原創作品排除在鏤板字體之外了:比如 Georges Auriol 的同名作「Auriol」,Paul Renner 設計的「Futura Black」,以及 Hans Bohn 的「Allegro」,它們都有着某種形式的斷缺。作為對比,另有三款典範作品—— Robert Hunter Middleton 和 Gerry Powell 分別設計的兩款重名字體「Stencil」,以及 Stephenson Blake 的「Tea Chest」——它們也是原創的,但看上去會更像是衍生自某些既有的粗襯線體(slab serif),比如「Clarendon」。
近年來,鏤板字體重新受到關注。設計師們的目光超越了功能性,直達形式本身的獨特美感。字體製造商也不斷推出鏤板樣式的新字體。2012 年,Eric Kindel 和 Fred Smeijers 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策辦了一場鏤板制字的展覽,名為「介於書寫與字體之間」(Between Writing and Type)。除了工藝品和部分曇花一現的展示,字體作坊 OurType 還當場發布了三款全新的數字化鏤板字體:一款名為「Puncho」(名稱取自用金屬沖件(punch)直接打製成的字體),由 Fred Smeijers 操刀;一款是具有書法意味的「Standing Type」,由 Maurice Göldner 打造;還有一款古靈精怪的「Orly Stencil」,由 Pierre Pané-Farré 帶來。
非拉丁鏤板字
鏤板字的廣泛使用並不局限於西方。在世界其他地方,鏤板字也因其廉價、易用,廣泛地在工業和公共場所得到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設計師 Manosij Sarkar 為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所設計的交通標識用字「Yatrakshar」。該套系統包含拉丁字母和天成文文字,使其能以三種語言表達信息:英語、印地語和馬拉地語。字體設計基於天城文字體「Shree Dev 0715」和英國路標字體「Transport」。利用鏤板制字,這套標識可以方便、廉價地在各個公共領域噴塗和使用。這套系統避免了應用底層的設計水平和技術限制帶來的問題,延續並更新了鏤板字的優勢。
參考資料:
- James Mosley, “Lettres à jour: public stencil lettering in France,” Typefoundry, 23 March 2010.
- Eric Kindel, “Fit to be Seen,” AA Files 61, 2010.
- Eric Kindel, “A tradition with breaks,” Eye 86, 2013.
- Paul S. S. Coles, “Tough Breaks,” Print, 24 August 2012.
注釋:
*A Manual of Writing and Printing Character,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For the Use of Architects, Engineers and Surveyors, Engravers, Printers, Decorators and Draughtsmen; Also, for Use in Schools and Private Families(古今字符書寫及印刷指南:面向建築師、工程師及勘測員、雕刻師、印刷工、裝潢工和製圖員,以及學校和私家) ↩
5 個相關討論
看中鏤空字體的優勢比較重要,並加以正確良好發揮。持續關注且搜集。此次去往斯里蘭卡,滿街遍布的都是這樣的廣告/宣傳方式
原來自己小時候在那本大雜燴式的字體設計書中看到的字母與數字設計是來源於鏤板制字,那時懵懵懂懂還在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字體,現在才明白。
另:本文第三張圖片中, Architype Albers字體最後一行數字最前面的字符是什麼意思,看不太明白。
此外,在“Beowolf字體系列樣例”圖片下面一段文字中錯將Beowolf寫成了Beowulf。
Architype Albers 那裡,可能是英鎊的符號「£」。
果真是英鎊符號!多謝指點!大家也可以在 http://www.fonts.com/font/the-foundry/architype-albers/architype-albers 中的 Try it 欄目下輸入字母或者符號了解 AA 字體的樣子!
請問中文鏤板字是否已有字庫/電子字體?謝謝
一個 Trackback
[…] Stencil(鏤板字)相關的史料及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