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West Space Journal 刊頭設計

WSJ masthead
West Space Journal 刊頭,筆畫粗細變化在West Space Journal 網站有更好體現。
West Space Journal (WSJ) 是一份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免費在線藝術刊物,隸屬於墨爾本的藝術機構 West SpaceWSJ 邀請設計師 Wei Huang 為其設計刊頭。Wei Huang 在荷蘭著名書法家和設計師 Gerrit Noordzij 的理論啟發下完成設計,並在 WSJ 網站發文講述設計過程,原文題為〈Our Masthead〉,本站經授權發布譯文。

原作 / Author:Wei Huang
翻譯 / Translation:Emily Yang

West Space Journal (WSJ) 的刊頭是對 Gerrit Noordzij1「立方模型」(cube)的一種扭曲。立方模型用於描述和規定某種字體排印體系。該模型內的字體都源於手寫,Noordzij 把這稱作「筆的首要性」。這一理論在 Noordzij 關於字體構成的專著 The Stroke(筆畫)中已有概述。 Jan Middendorp 在 Dutch Type2(荷蘭字體)中這樣總結(並附圖解): Contrast
Bodoni(高對比)和 Helvetica(低對比)。

Noordzij 對字形的分析是基於「對比」(contrast)原理——即筆畫里粗與細的分布。

Translation
「平移」(translation)是扁頭鋼筆書寫時形成的對比,即:一個傾斜向量沿着某一路徑進行投影。
Expansion
「膨脹」(expansion)是尖頭鋼筆書寫時形成的對比,加重下筆的力度會使筆頭的兩瓣分得更開,由此造成了筆畫的漸粗。
Rotation
另一種對比是「轉筆」(rotation),即:筆頭與紙面接觸點(counterpoint)的角度變化。

平移是一種傾斜方向的對比;膨脹則是垂直方向的。設計字體時可以僅利用其中的一種對比,也可以通過組合不同對比來進行。在這套方案內,所有可能的字形構成一個具有連續性的「空間」,該空間可以由 Noordzij 的立方模型描繪出來。

Cube
Cube key

Noordzij 立方模型並非將字形劃分成一個個獨立類別來分析,而是將字符的造型變化通過三個方向的坐標軸來界定:對比類型(z),對比增強(x)和對比減弱(y)。

Contrast kind
Increasing
對比增強通過加粗筆畫中最粗的部分來實現。對比增強軸也可以理解成「字重」(weight)。
Diminishing
對比減弱通過加粗筆畫中最細的部分來實現。
Existing typefaces
現有的字體都可以用立方模型定位。

這些簡單的原理為學生、字體排印師和字體設計師們體提供了一套幾乎可以分析任何字體的工具(當然那些特別華麗的或完全數學化構成的字體除外)。Noordzij 極力推薦用他的模型來替代傳統字體分類法——例如替代 Maximilien Vox 那種複雜的方案。傳統分類法有很多不足。它們過於執著細節,缺乏靈活性,並且衍生出對字體構成毫無洞見的龐雜分類。 Noordzij 的立方模型簡單清晰且靈活易用;正如他自己所言,這套模型不單涵蓋了現有的字體,還為創造全新的字體形式提供了工具。

……

Noordzij 的模型雖然是開放式的,但其實也相當規範化。這套模型側重於某一確定的字體種類,推動着那些能納入其方案之內的字體設計創新—— Noordzij 學生們的作品也表明了這一點。跳出該方案的字體(例如高對比字體或幾何無襯線體),要不就被認作是「錯誤的」,要不就被當成是無關緊要的。

Noordzij 也承認這一基於對比的理論存在缺陷,但他認為缺陷僅在於未能描述更多跟「筆」有關的參數,例如潦草程度(articulation,也即筆畫的數量)和書寫速度。 Noordzij 立方模型也未涵蓋字體的細節,例如襯線、收頭、花體裝飾等等。事實上,他認為沒有骨架結構,光靠形狀輪廓來繪製字體是「錯誤的」 3Interpolated cube

WSJ 的字體設計探索是對 Noordzij 立方邏輯的一種扭曲——是它的一種替代體系或子體系。形式上是這樣實現的:將筆頭與紙面的接觸點(counterpoint )逆時針轉九十度,並且將轉筆(rotation)的方向反過來。字體由鼠標繪製生成;也即直接用貝塞爾曲線勾勒出仿真筆畫,而非先用軟筆或硬筆書寫後再進行數字化。

WSJ 或許無法納入到 Noordzij 的體系之內,但它是從屬於 Noordzij 體系的;雖然設計過程中並未真正用到軟筆或硬筆來打稿,但創造形狀的方法卻是遵循於實際筆畫的4

參考資料:

注釋:

  1. Gerrit Noordzij 是一位字體排印師、字體設計師,他在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in the Hague)教授書法和字體課程,也是字體與媒介課程的先導者。他關於字體構成的作品和理論影響了幾代字體設計師(尤其是他的兒子 Christoph Noordzij 和 Peter Matthias Noordzij,另外還有 Petr van Blokland,LettError 工作室的 Just van Rossum 和 Erik van Blokland,以及 Frank E. Blokland )。  ↩
  2. Jan Middendorp, Dutch Type, 010 Publishers, 2004, p. 152.  ↩
  3. 「Noordzij 把 Neville Brody 這幫設計師做的字體看得一無是處,認為那些充其量就是『插畫』。他批評這些偏離出字體排印體系的作品毫無意義,終將『被歷史淘汰』,根本不值得關注。在 Noordzij 看來,那些圍繞易識性(legibility)概念所做的實驗,簡直像提案做方形輪子般荒謬。從中也可以看出字體排印的傳統思維太過根深蒂固,容不得質疑。」(Emily King, “New Faces,” PhD thesis (partial fulfilment), Kingston University, 1999)  ↩
  4. 以 Beowolf 為例:它是 LettError 出品的一款純數字化生成的字體。儘管 Beowolf 形式層面的出發手段是數字化處理,但它仍根植於手寫,也因而能被 Noordzij 的理論所涵蓋;即所謂「出發點不是某一形狀,而是創造形狀的方法」。(King 1999, chap. 5 ↩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3 個相關討論

  1. godling
    2013/12/19 at 6:38 am | Permalink

    能用2-3維來定位字體當然再好不過,在設計上會有很多幫助。但字體的維度非常多,我看的一些論文和自己的研究來看2維太概括,3維大概可以概括7成多元素。這個人的想法和方向挺有意思,贊,就是沒考慮骨架實在沒法提升到實用層次。我畢業論文用SD法試了把字體降到3維(維度再高就應用性驟降了),看圖馬馬虎虎,但是把字定位到圖上必須先有數據收集,使用起來還是有點麻煩。目前的分類法雖然也有問題但可能也是比較適合設計教育的

  2. Marvin Tao
    2014/01/08 at 6:48 am | Permalink

    特別好,很開心能看到這種定量分析的文章,一直想求Noordzij的The Stroke一書。另外我鍾愛的Thesis家族的設計者Lucas DeGroot也是Noordzij的學生

  3. Jingqi Xie
    2014/07/22 at 11:25 am | Permalink

    這是照顧左撇子嗎…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