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馬圖拉真柱石碑上手工雕刻的字母,到用幾何方法丈量出的字形;從十五世紀人文主義學者對羅馬字形的復興,到柵格模板上科學精確的繪製,羅馬字母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逐漸脫離書法性質,轉變為更趨於現代的幾何字形。
如今我們所用的拉丁字母(也稱羅馬字母),與古老的羅馬帝國有着緊密聯繫。羅馬人不僅發展完善了拉丁字母,還確立了字母的形態。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上所鐫刻的銘文就是這筆偉大遺產的佐證。這些刻在石碑上的字母協調又美觀。羅馬人究竟使用了何種丈量方法來統一它們的形態,已不得而知。
然而兩千多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大力重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也湧現出許多研究羅馬文字字形的學者。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羅馬字形的協調勻稱,一定是採用某種範式來構建的。於是他們通過幾何方法重新繪製這些字母,為其賦予了新的生命,讓字形設計轉向模數化,也為後來的現代人用柵格(grids)設計字體奠定了基礎。
字形結構中的神聖比例
現有記載中第一個用規整的幾何手法重新繪製羅馬字形的人,名叫 Felice Feliciano(費利恰諾),是十五世紀意大利的一名書法家,也是研究羅馬古迹的專家。1463 年他在著作《羅馬字母表》(Alphabetum Romanum)中繪製了一套羅馬字母的幾何結構:用正方形作為框架,內部嵌套一個圓形,連結兩條對角線,以此作標尺來繪製。Feliciano 的這本著作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後來學者研究羅馬字形的模式。不過,他只歸納了一種單一的字形。一方面由於史料的限制,不得不將對各種參差不齊的字形加以統一分析。另一方面在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學者深懷崇敬地認為古典時期的建築、藝術、哲學等都與永恆的自然相對應,它們蘊藏着整個宇宙的完美法則;文字當然也應該具有唯一的完美形態。
Feliciano 用幾何圖形構建羅馬字形的方法,不久便融入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理論中。1497 年,意大利數學家 Luca Pacioli(帕喬利)寫成了著名的《神聖比例》(De Divina Proportione),討論了黃金分割在藝術、算術和建築上的運用,並由達·芬奇繪製了精確的插圖。在討論建築的章節中,Pacioli 重繪了羅馬字母表。他沿用了 Feliciano 的「方圓」架構,但對筆畫粗細進行了新的調整,使字母更具書法感,能勻稱地嵌套在正方形的框架中。
人文主義時代的遍野鮮花
相比於意大利,同時期的德國在藝術領域的成就並不多,但德國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丟勒(Albrecht Dürer)青年時期訪問過威尼斯,深受意大利美術的影響,後來回到仍處在暗淡的中世紀末期的德國,傳播先進文化,促動了德國文藝復興的進程。丟勒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繪畫作品,但他也極大地影響了字體排印的發展。在關於幾何學的著作《量度四書》(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mit dem Zirckel und Richtscheyt)的第三卷中,丟勒討論了幾何學原理在版式設計上的運用,還繪製了一套羅馬字體和一套哥特字體(blackletter)。
丟勒的羅馬字母結構與 Pacioli 的十分相似,均以正方形作為字母的框架,但他對字母繪製的過程做了細緻的幾何學規定。例如,粗筆畫的寬度規定為正方形邊長的十分之一,細筆畫的寬度規定為粗筆畫的三分之一,而曲線部分則由圓弧構成,圓弧半徑又與正方形邊長有着不同的比例關係等等。另外,還詳細地描述了每個字母的繪製步驟。與前輩們不同,他為不少單個字母提供了多種繪製方法。
包括丟勒在內的其他學者,對羅馬字形構造的理解都不盡相同。直到 1529 年法國人 Geofroy Tory(若弗魯瓦·托利)提出了新的觀點。Tory 是一名熱忱的人文主義者,也有說法稱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平面設計師。他在作品《The Book of Hours》中討論過書籍版式和文字編排設計,提到柵格和量度應當是字形的主要構成。在他後來的論著《Champ Fleury》中,進一步實現了柵格的理念。「Champ Fleury」在法語中是「鮮花遍野」的意思,兩個單詞連在一起又有「天堂」之意。在當時的法國,哥特字體已經傳播了一段時間,而作為崇尚古典文化的文藝復興學者,Tory 當然不能接受法國人使用與中世紀宗教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哥特字體。在這本名字優美的書中,他通過呈現羅馬字母神聖的結構之美,成功地讓法國人保留了古典的字形。
Tory 在書中批評丟勒等學者的羅馬字形在幾何方面過於鑽牛角尖,可說實在的,他自己畫的字形也並無殊異。他真正史無前例的創舉是將羅馬字母與神話的寓意聯繫在一起。他規定筆畫和正方形框架邊長的比例是 1:10,解釋說因為 10 代表了九個希臘繆斯和一個阿波羅神。他在 10 × 10 的柵格上同時繪製了字母和人體結構,以此論證羅馬字形與理想的人體結構如何一一對應。譬如,大寫字母「I」跟人站立的姿態符合,此時人的重心應當在下身,所以他認為「I」的下端應當比上端更粗一些。諸如此類的論述比比皆是,多出於人文主義者對古典藝術的推崇,現在看來未免牽強。但托利畢竟率先使用了柵格設計,儘管是非常簡單的柵格,相比先前的方圓框架設計卻已有很大改變。
更理性的柵格設計思想
人文主義浪潮過後,是更具理性的啟蒙時代,西方的字體設計逐漸從舊時的手繪方法中脫離出來。誕生於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法國的 Romain du Roi 就是這一時期字體的重要代表;也有人認為它是第一個「過渡時期」的(transitional)字體,為後來現代字體的發展留下了鋪墊。
Romain du Roi 意為「國王的羅馬字體」,這個國王指的就是自號太陽王的路易十四。他強勢控制宣傳和印刷,以穩固專制統治,於是皇家印刷局(Imprimerie Nationale)需要用專用字體來彰顯唯一的權威。1692 年,路易十四指定 Abbot Bignon、Jacques Jaugeon、Gilles Filleau des Billettes 和 Father Sébastien Truchet 這四位皇家科學學院的學者組成了委員會,研究設計新字體。
學者們發現,在此之前各個地方字號的大小都是不統一的,因此 Roman du Roi 首先用確切的量度單位和數值規定了字體大小的幾種標準。同時,學者們認為印刷術「不是書法的分支,而是雕刻的分支」,因此他們使用柵格模板繪製字體後直接用於印刷板的雕刻。一個字母的柵格模板為邊長 48 個單位的正方形,即包含了 2304 個小方格。用如此科學精確的規格繪製的字形,已經完全脫離了書法性。字母的骨架筆直,豎筆完全垂直無傾斜,襯線尾部不是尖的而是平直地切斷。極其獨特的是小寫字母「l」的左側帶有一個小倒勾。另外,委員會還設計了一套對應的斜體字形,將原來的正方形柵格轉為平行四邊形,用與正體同樣的標準進行繪製。從這些設計方法中,不難發現樸素的解析幾何思想,而這正是同時代法國數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在早些年所提出的。
另外從某種角度看,Romain du Roi 的柵格設計之精密,堪與現今數字時代的「像素」概念遙相呼應。1702 年,Romain du Roi 第一次付諸使用,用來印刷一本路易十四執政時期重大事件紀念勳章的介紹冊(Médailles sur les principaux évenéments du règne de Louis le Grand)。儘管路易十四嚴格規定該字體為皇家御用,這套字形仍然被大量復刻,影響了後來 Didot、Fournier、Baskerville、Bodoni 等字體的誕生。自此,歐洲的字體設計逐漸開始向現代風格過渡。
參考閱讀
- “Felice Feliciano”, Wikipedia.
- “De Divina Proportione”, Wikipedia.
- Albrecht Dürer, “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Wikimedia Commons.
- Gabriel Smedresman, “Alphabetic Architects: Geofroy Tory and the Renaissanc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oman Capital Alphabet”, Printing History, 2008.
- “The Romain du Roi”, MyFonts.
- Jacques André & Denis Girou, “Father Truchet, the typographic point, the Romain du roi, and tilings”, TUGboat, 1999.
2 個相關討論
我也覺得看到了像素=_,=
不錯,非常的漂亮
3 個Trackbacks
[…] ——[1] Adobe Illustrator 的 Character 面板 Kerning 選項里,Auto 這個選項有什麼作用?[2] Typographic ligature[3] Type is Beautiful – 從神話走向理性:羅馬字形的模數化重構 […]
[…] 丟勒在《量度四書》中論述過幾何學在字體設計中的運用 […]
[…]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對羅馬襯線體製圖法的探索,Mira 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