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在倫敦開通以來,倫敦地鐵已走過150個年頭。倫敦「地鐵藝術」項目組(Art on the Underground)邀請多位藝術家參與創作,共同慶祝150周年紀念。其中規模最大的創作要數英國當代藝術家 Mark Wallinger 創作的「Labyrinth」(迷宮)。整個龐大的系列作品由270幅不同的迷宮圖組成,將會被永久懸掛在倫敦270個地鐵站內。
迷宮:精神旅途
「Labyrinth」一作品與倫敦地鐵的悠久歷史和現有的視覺元素風格十分融洽。每張作品幅面為邊長1米的正方形,採用與倫敦導航標誌同樣的搪瓷材質,經過絲網印刷後燒制而成,製造公司也是同一家,從而能傳承地鐵的傳統視覺文化。迷宮使用黑白兩色印製,結構皆呈圓形,一來與地鐵環形標誌相得益彰,二來形似兩個腦半球。Wallinger 回憶道,當年 Harry Beck 設計的倫敦地鐵線路圖作為經典,真正印在了人們腦海中,熟捻於心,「因此這套迷宮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中的地圖,代表了上百萬倫敦人每日在腦中經歷的尋覓和沉思。」作品在地鐵站內懸掛的具體位置不一,或在購票大廳,或在站台,也為人們創造了精神探索的體驗。
迷宮底部的紅叉是地圖常用標記,表示目前所在位置,吸引旅客由此而入,用手指探索通道,結果無不例外都會走到迷宮的中心點,再按原路返回入口。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所有迷宮看似複雜,卻只有一條路通往中心,沒有岔道。與此相似,倫敦地鐵之交錯繁複,也常被喻為迷路園(maze),但就如 Wallinger 所說,我們每天忙着自己的事,按照既定的路線乘地鐵去上班,又下班回家;表面上高峰時期的車站內混亂擁擠不堪,實則其中每個個體只是在遵循各自單一的生活軌道而已。
顯然,「迷宮」(labyrinth)這個意象與另外一種迷路園(maze)的意義不同,前者只有一條通道。追溯歷史,這類迷宮很早就出現在希臘故事中,後人稱之為「克里特迷宮」(Cretan labyrinth)。傳說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的兒子、牛首人身的噬人怪物米諾陶洛斯被囚禁在迷宮中,每年雅典必須選送7對童男童女供他享用。雅典王子忒修斯自告奮勇前去殺死米諾陶洛斯,得到公主的愛慕和幫助,讓他手持金線團,一頭系在入口,放線進入迷宮,殺死怪物後按原路成功返回。這種只有一條路可走的克里特迷宮,與 Wallinger 的靈感不謀而合。對於每個人來說,某個地鐵站內的迷宮作品必定標誌着他們每天單一旅程的開始和結束,如同紅叉同時標記着迷宮的入口和出口。
Wallinger 還在每幅作品右下角手書了編號,順序則是根據2009年「行遍倫敦地鐵大挑戰」(Tube Challenge)的吉尼斯紀錄中到達站點的次序進行安排的。這項吉尼斯的目標是要在最短時間內用任意一種交通方式訪問到倫敦所有的地鐵站。今年2月,聖詹姆斯(St James’s)、貝克街(Baker Street)等10個主要車站內已經展出了作品,其餘的將在今年夏天之前全部上牆。Wallinger 相信屆時一定會引得許多有收集癖好的地鐵迷們躍躍欲試。
走近藝術家
Mark Wallinger 是英國最為人熟知的藝術家之一,曾在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上代表英國參展,2007年榮獲英國藝術大獎特納獎。他1959年出生,從小生長在埃塞克斯郡的 Chigwell,鄰近地鐵中央線(Central Line),兒時的他常迎着疾馳而來的地鐵對着司機招手,期待司機向他鳴笛回以致意,每夜他都在隆隆聲的陪伴中入睡。
對地鐵的特殊情感讓他對公共交通產生興趣,也促使他對精神意義上的「移徙」的念頭十分着迷。他之前的兩部視頻裝置作品都以地鐵為靈感來源,一部是1997年的「Angel」(天使),另外一部是1998年的「When Parallel Lines Meet at Infinity」(當平行線在無限處交匯)。
另外,Wallinger 最著名的作品有雕塑「Ecce Homo」(看,那個人),1999年創作,立於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以及2007年的個展「State Britain」(英國狀態),在泰特美術館重現了 Brian Haw 到國會大廈門口抗議政府對伊拉克政策的場景,由此獲得特納獎。
Art on the Underground 地鐵藝術項目
倫敦地鐵長期以來都是這個城市公共領域中最長青和最先鋒的藝術園地,從建築、海報設計,到車站制服、車廂內飾,都與各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和藝匠合作,某些站點還有量身定製的設計。項目旨在結合當代藝術與公共空間,繼續延續倫敦地鐵與藝術設計緊密聯繫的傳統。
2000年起,「Art on the Underground」(地鐵藝術)項目開始與藝術家合作,創作新的作品。內容涵蓋面之廣闊,或規模宏大令人嘆為觀止,比如格羅斯特路站(Gloucester Road)的整個站台展出的多個藝術作品系列;或安靜低調引人沉思,比如倫敦地鐵口袋地圖封面展。被選擇合作的藝術家們非常多元化,來自世界各地,有的已經載譽全球,有的則是新秀初起。
除了一些臨時性的藝術項目以外,也有一些新作品被永久保留在了站內。這些長期保留作品反映了當下現代藝術的趨勢和發展,將會引領更多歷史性的成就,充盈和點綴幾百萬人的旅途。
參考內容與擴展閱讀:
- Labyrinth, Art on the Underground
- Art on the Underground, TfL
- Mark Wallinger, Labyrinth, The Independent
- Mark Wallinger’s Labyrinth for Art on the Underground – video, The Guardian
- Tube celebrates 150th birthday with labyrinth art project, The Guardian
- Mark Wallinger’s Underground Labyrinth, Creative Review
- Mark Wallinger’s ‘Labyrinth’ artworks for the London Underground, Wallpaper
- Where’s Wallinger? Turner Prize artist hides a labyrinth of paintings underground, The Evening Standard
2 個相關討論
nicely written!
國內的地鐵偏重浮雕或背景牆的藝術設計。北京地鐵10號線可以說在環境設計上邁出了一大步,但仍然難逃千篇一律的地鐵氛圍。相反,獨立藝術家的引入卻為歷史最長,空間最局促的Tube帶來了勃勃生機。國內的地鐵運營方是否應該看到一些為地鐵帶去生機的可能性呢?
一個 Trackback
[…] Type is Beautif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