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迷宫行走:伦敦地铁150周年公共艺术作品

圣詹姆斯公园(St James’s Park)地铁站。(图:The Guardian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开通以来,伦敦地铁已走过150个年头。伦敦「地铁艺术」项目组(Art on the Underground)邀请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共同庆祝150周年纪念。其中规模最大的创作要数英国当代艺术家 Mark Wallinger 创作的「Labyrinth」(迷宫)。整个庞大的系列作品由270幅不同的迷宫图组成,将会被永久悬挂在伦敦270个地铁站内。

002 Green Park - tfl
格林公园(Green Park)地铁站。(图:TfL
003 Baker Street - tfl
工作人员正在欣赏贝克街(Baker Street)地铁站的「迷宫」。(图:TfL
004 Production Screenshot - tfl
作品印刷过程。(图片来自 The Guardian 视频
005 Production Screenshot - tfl
作品烧制过程。(图片来自 The Guardian 视频

迷宫:精神旅途

「Labyrinth」一作品与伦敦地铁的悠久历史和现有的视觉元素风格十分融洽。每张作品幅面为边长1米的正方形,采用与伦敦导航标志同样的搪瓷材质,经过丝网印刷后烧制而成,制造公司也是同一家,从而能传承地铁的传统视觉文化。迷宫使用黑白两色印制,结构皆呈圆形,一来与地铁环形标志相得益彰,二来形似两个脑半球。Wallinger 回忆道,当年 Harry Beck 设计的伦敦地铁线路图作为经典,真正印在了人们脑海中,熟捻于心,「因此这套迷宫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中的地图,代表了上百万伦敦人每日在脑中经历的寻觅和沉思。」作品在地铁站内悬挂的具体位置不一,或在购票大厅,或在站台,也为人们创造了精神探索的体验。

labyrinth_search
路过旅客拍摄的不同站点的悬挂的「迷宫」。(图:Flickr Search

迷宫底部的红叉是地图常用标记,表示目前所在位置,吸引旅客由此而入,用手指探索通道,结果无不例外都会走到迷宫的中心点,再按原路返回入口。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所有迷宫看似复杂,却只有一条路通往中心,没有岔道。与此相似,伦敦地铁之交错繁复,也常被喻为迷路园(maze),但就如 Wallinger 所说,我们每天忙着自己的事,按照既定的路线乘地铁去上班,又下班回家;表面上高峰时期的车站内混乱拥挤不堪,实则其中每个个体只是在遵循各自单一的生活轨道而已。

显然,「迷宫」(labyrinth)这个意象与另外一种迷路园(maze)的意义不同,前者只有一条通道。追溯历史,这类迷宫很早就出现在希腊故事中,后人称之为「克里特迷宫」(Cretan labyrinth)。传说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儿子、牛首人身的噬人怪物米诺陶洛斯被囚禁在迷宫中,每年雅典必须选送7对童男童女供他享用。雅典王子忒修斯自告奋勇前去杀死米诺陶洛斯,得到公主的爱慕和帮助,让他手持金线团,一头系在入口,放线进入迷宫,杀死怪物后按原路成功返回。这种只有一条路可走的克里特迷宫,与 Wallinger 的灵感不谋而合。对于每个人来说,某个地铁站内的迷宫作品必定标志着他们每天单一旅程的开始和结束,如同红叉同时标记着迷宫的入口和出口。

007 Minotaur Labyrinth - wiki
米诺陶洛斯迷宫(图:Wikipedia)

Wallinger 还在每幅作品右下角手书了编号,顺序则是根据2009年「行遍伦敦地铁大挑战」(Tube Challenge)的吉尼斯纪录中到达站点的次序进行安排的。这项吉尼斯的目标是要在最短时间内用任意一种交通方式访问到伦敦所有的地铁站。今年2月,圣詹姆斯(St James’s)、贝克街(Baker Street)等10个主要车站内已经展出了作品,其余的将在今年夏天之前全部上墙。Wallinger 相信届时一定会引得许多有收集癖好的地铁迷们跃跃欲试。

走近艺术家

Mark Wallinger 是英国最为人熟知的艺术家之一,曾在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英国参展,2007年荣获英国艺术大奖特纳奖。他1959年出生,从小生长在埃塞克斯郡的 Chigwell,邻近地铁中央线(Central Line),儿时的他常迎着疾驰而来的地铁对着司机招手,期待司机向他鸣笛回以致意,每夜他都在隆隆声的陪伴中入睡。

008 MW St.James Park - tfl
Mark Wallinger 在自己的作品前。(图: TfL
009 MW State Britain - tate
Wallinger 作品「英国状态」。(图:Tate Modern)

对地铁的特殊情感让他对公共交通产生兴趣,也促使他对精神意义上的「移徙」的念头十分着迷。他之前的两部视频装置作品都以地铁为灵感来源,一部是1997年的「Angel」(天使),另外一部是1998年的「When Parallel Lines Meet at Infinity」(当平行线在无限处交汇)。

另外,Wallinger 最著名的作品有雕塑「Ecce Homo」(看,那个人),1999年创作,立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以及2007年的个展「State Britain」(英国状态),在泰特美术馆重现了 Brian Haw 到国会大厦门口抗议政府对伊拉克政策的场景,由此获得特纳奖。

Art on the Underground 地铁艺术项目

伦敦地铁长期以来都是这个城市公共领域中最长青和最先锋的艺术园地,从建筑、海报设计,到车站制服、车厢内饰,都与各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和艺匠合作,某些站点还有量身定制的设计。项目旨在结合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继续延续伦敦地铁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的传统。

010 Gloucester - wpp
格罗斯特路(Gloucester Road)站「Big Ben」(大本钟)作品。(图:Wallpaper)
011 Gloucester - wpp
格罗斯特路(Gloucester Road)站「Peace and Love」(和平与爱)作品。(图:Wallpaper)
012 Piccadilly - tfl
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 Circus)站「伦敦地铁手册封面设计系列」展。(图:TfL)
013 Wrapper Edgware - wpp
艾奇韦尔(Edgeware)站「Wrapper」(包装)作品。(图:TfL)

2000年起,「Art on the Underground」(地铁艺术)项目开始与艺术家合作,创作新的作品。内容涵盖面之广阔,或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格罗斯特路站(Gloucester Road)的整个站台展出的多个艺术作品系列;或安静低调引人沉思,比如伦敦地铁口袋地图封面展。被选择合作的艺术家们非常多元化,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已经载誉全球,有的则是新秀初起。

除了一些临时性的艺术项目以外,也有一些新作品被永久保留在了站内。这些长期保留作品反映了当下现代艺术的趋势和发展,将会引领更多历史性的成就,充盈和点缀几百万人的旅途。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2 个相关讨论

  1. metaphox
    2013/05/27 at 8:09 am | Permalink

    nicely written!

  2. Shi Jiahe
    2013/06/02 at 4:14 am | Permalink

    国内的地铁偏重浮雕或背景墙的艺术设计。北京地铁10号线可以说在环境设计上迈出了一大步,但仍然难逃千篇一律的地铁氛围。相反,独立艺术家的引入却为历史最长,空间最局促的Tube带来了勃勃生机。国内的地铁运营方是否应该看到一些为地铁带去生机的可能性呢?

一个 Trackback

  1. […] Type is Beautiful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