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被遺忘的宋體

chen_6group
六人集體照。這是赴江蘇太倉沙溪大隊,請農民顧阿桃評選字體的一張集體照(部分人員)。前排中間是「造反」後的字體室組長(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帶格子圍巾的是我(陳其瑞),右面是老前輩周今才,後排自右至左是陳永海、許柏康、陳初伏。背景是縣革委大禮堂,剛聽完顧阿桃的報告會。
近來,中國近現代字體設計歷程廣受關注。在《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一文後,我們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的委託,將他幾篇回憶文章全文刊發,講述更多當時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一次偶然的上網搜索,我無意中發現有一個網友自發組織的「字體交流與鑒賞小組」。其中小青年厲向晨設計的康熙字典體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已被不少雜誌採用作標題排版。接着網友張彌迪也在小組發出了「有誰知道宋四體嗎」的討論帖子。看着這些話題,電腦屏幕前的我,很想參與他們的討論,無奈我只會用搜狗打字法中的手寫輸入,一筆一划的鼠標寫字相當吃力費時,我也不是他們的成員,上傳圖片資料,鏈接其他文件更不會,只能一次次地看着他們熱烈討論而遺憾關機作罷。這兩個話題的答案,四十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早就完成過康熙字典體。

這款字體來源自老一輩字體設計師中唯一健在的、被華文字庫老總黃克儉稱作「國寶級」人物的徐學成。而我親身參與經歷了這一設計,至今腦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如今四十多年後新一代的設計師及我們這些前輩,想不到會有這樣歷史性的相會,在這裡繼續我們的討論……

Khangxi_Insidepage
《康熙字典》內頁。Image: 厲向晨 Typeland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上海印研所成立了活字字體研究室,推出了宋一、宋二、宋三等正文用字。文革開始後,鑒於我們設計的宋二被《毛選》簡體橫排使用,大家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提出要繼續為毛著設計新字體。被我們冠以「經典著作體」的字體設計課題,成為了我們下一個設計的神聖目標,大家投入到一番新的創作熱潮中。徐學成認為要創新正文用新字體,只能從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的老祖宗版本中去找。當時字體設計室有一套《中國版刻圖錄》的資料,大家從中各自挑選喜愛的版本字,照相製版放大到49毫米一個字大小,膠印成單開的樣張(解放日報展開的大小),作為設計新字體的參考。徐學成卻別出心裁想到了《康熙字典》上的宋體字,覺得他的三角頓頭,橫直劃轉折的頓角有明顯不同的特色,其中豎鉤的形態更接近楷書,豎撇也有強烈的版刻風味,捺也不同。他根據康熙字典中的字體設計的字樣,在我們一起設計的字樣中具有鮮明的特色。我們把大家的字樣,排印出縮小的樣張,走出活字室,用當時最革命、最時髦的方式向工農兵去徵求意見。

chen_guatao
顧阿桃評選經典著作體。從照片上看,有我,但想不起是誰擔當的攝影師。後面彎腰帶呢帽的是陳志鵬,裡面蹲着在指點的,戴解放軍帽的,想來就是字體的原創設計者徐學成。那站在主角位置彎腰仔細觀看的是顧阿桃。這張田間拜訪顧阿桃的照片是太倉之行最重要的鏡頭。

江蘇太倉沙溪大隊出了一個全國活學活用毛著的標兵,叫顧阿桃。她是林彪之妻葉群一手樹立起來的學習標兵,我們要工農兵來評字,這農的代表就非她莫屬,也算是選對了。她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要她在字樣上畫圈打勾也實在為難她,現在想來真是啼笑皆非,挺滑稽的。沙溪當時是一個非常偏僻的農村小地方,出了一個顧阿桃,一下子成為全國萬眾矚目的明星,每天「參觀學習」的人群像潮水般湧向那裡。當地縣級領導、農村公社大隊、小隊的有關負責人,都要保護好這個明星不受到干擾,每天又要參加各種革命活動。我們這一行有着特殊使命的上海人,理所當然地得到重視,一路綠燈接受我們的採訪要求。我們被告知,顧阿桃正打扮成普通的農婦,在某一塊田內挑菜勞作。果不其然,在那塊田內,我們看到了她正在小矮凳上專註地挑着菜,頭上包着江南姑蘇農村婦女通常的裝束,穿着土布的長棉褲,與其他周圍的婦女沒有什麼不同。

chen_2group
站在田間的二人合影。這是剛完成了田間請顧阿桃評選字稿後照的,二人站在田埂上。背景是顧阿桃當時工作的農田。站在我(陳其瑞)右邊的是帶呢帽穿棉風衣的是陳志鵬,活字室當時主任秘書,兼管《字體設計參考資料》編輯出版,自己也寫了不少文章,雖然不是設計師,但可算是懂行的領導了。

經過一番工農兵評選後(編者經與作者交流後補充:工去的印刷廠和報館,兵去的東海艦隊),徐學成的康熙字典體得票最高,理所當然地當選了。當時研究所由造反派掌權,這次任務特別不是上級中央下達的,也沒有主管領導的批准,完全是自作主張的決定。我不遺餘力地投入了這一集體工作中,不久6196字符全套的「經典著作體」完成了。根據我的回憶,排序下來應該命名為「宋四」,但許柏康、陳永海、陳初伏記起,那時因「宋四」同上海話的「送死」諧音不吉利,而沒有採納。至此,我們正文字體的設計就告一段落,之後到了字模一廠,轉入報版花式標題字的設計工作。在那裡周今才設計出了標題宋(開始的稱呼,後來命名為宋五),又設計了粗的日本老宋風格的行頭宋(宋六,編者註:類似秀英體)。據徐學成回憶,「康熙字典體」在文革中設計完成後,他曾同時任革委會主任盛和鑫一同去北京向葉聖陶請示,部分字樣被北京新華字模廠刻成銅模,為此他在北京待了三個月。現在回想起來,剛剛用上宋二印《毛選》沒有幾年,要葉部長點頭推翻用新字體也是不現實的,我們的頭腦看來有些發熱,此事以後就不了了之,只得帶回上海束之高閣了。這套字體的命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確切的說被人們遺忘了。

我、許柏康、陳初伏三人受華文字庫老總黃克儉之邀去常州受聘高級顧問。途中陳初伏從家中帶來了找到的三張老照片,其中兩張是字體室工作人員集體照,另一張就是這次太倉之行的七人合影,他們是(自左至右)宋三設計者施渭峰,中間帶眼鏡的宋二課題組長錢惠明(後來文革中支援文字六〇五廠去了丹江),旁邊謝培元,前面帶軍式棉帽者徐學成。由此證明圖中田間向顧阿桃評字的中間蹲下者就是徐學成。

真的,八十年代彙編的《上海印刷新字體樣本》中就沒有收錄!一次在印刷研究所申遺的座談會中,我提出要重振上海的活字設計雄風,上海應該成為全國的字體設計中心,而不是北京的方正。我又想起了「康熙字典體」,那曾經轟轟烈烈的一段歷史。果然,會議上也引起了徐學成的記憶。所領導重視,翻箱倒櫃地找。活字資料室的原稿及其他東西經歷了研究所——字模廠——再回到研究所的複雜文革經歷,要找到它們很不容易。經過一番曲折,終於找到了!發現被編號為「宋七」。今年新出版的一本《原創字稿彙編》中卻又一次被遺留。這樣看來確確實實真的是被人們遺忘了。現在它受到了所內非常好的保護,深藏寶室,一般秘不示人。過去的這些國有資產都無償地被一一流出,也難怪,現今的當家人要噹噹寶貝一樣對待了。唯一不足就是沒能開發數字化,推向社會,這也留待有識之士,有關部門重視解決的。何時重見天日呢?無奈,大家耐心等着唄。

附註:夫人幫忙找到了三張珍貴照片

最近所內邀我參加「漢字印刷字體研究回溯座談會」,會後還進一步採訪,並要求我們回憶整理一些有關資料,最好要有一些紀念意義的照片。當時參加會議的許柏康、陳永海、陳初伏及我都不約而同地說,照片沒有了。那個年代照相機還不像現在這麼普及,有些活動想來應該是有照片記錄的,但腦海中就是一片空白,想不起。回家同夫人說起,才引起了她的回憶。結果,居然被她從平時根本不看一眼的一堆歷史老照片中找出了幾張,就有那時活字室工作場景的、老一輩設計師風采的照片,自然也包括赴太倉請顧阿桃評字的三張極其珍貴的照片。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10 個相關討論

  1. Devin
    2013/03/20 at 10:39 am | Permalink

    這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

  2. Koduck
    2013/03/28 at 12:07 pm | Permalink

    一種撲面而來的歷史感和藝術感……能觀賞到老一輩設計師的作品和文章真是幸事!

  3. 劉曉輝
    2013/04/05 at 7:01 pm | Permalink

    真心愿意為這些國家的珍貴寶藏出一份力。

  4. 劉曉輝
    2013/04/05 at 7:02 pm | Permalink

    真的是蠻可惜的,歷向晨的康熙字典體都還不是非常精緻,畢竟一個人之精力有限,期待最完美的康熙字典體的誕生。

  5. 小明
    2013/05/16 at 8:16 am | Permalink

    博主正文用的字體是什麼?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的?好奇….

  6. 2013/05/16 at 6:45 pm | Permalink

    我們的 CSS 代碼是: “Hiragino Sans GB”, “STHeiti”, “WenQuanYi Micro Hei”, SimSun :)

  7. 淺淺
    2013/10/18 at 2:09 am | Permalink

    這是一種不捨得情懷

  8. 丁乙
    2015/01/22 at 4:56 pm | Permalink

    這篇文章發表也有兩年了,這款字如今在哪裡呢?還在印研所的寶室嗎?

  9. bqdx
    2015/10/28 at 7:25 pm | Permalink

    可惜~

  10. Celestial Phineas
    2017/09/12 at 8:41 pm | Permalink

    原老師告訴我,宋七現在在研究所,但是我沒有親眼見到原始字稿或銅模,不能夠確定。感謝他慷慨饋贈了徐學成老先生的文集,我得以一見宋七的真貌。宋七的特點是字形狹長,橫畫有0.8°左右的上傾,中宮收緊,筆畫舒展。粗度大約是宋二粗版,橫豎粗度對比較大。豎和撇稱線處理類似於宋一,極具康熙字典宋體的神韻,很古雅。字形上與宋一以來的任何一款都不同:三點水的第三劃用提,不用點(類似於新人文宋的處理方式);“心”字用楷化的卧鉤,而不用宋體的豎彎鉤,風格近似於楷書。整體來說,宋七非常優雅,橫排會顯得寬鬆,直排應該會比長牟還要漂亮一些。

4 個Trackbacks

  1. […] 陳其瑞,〈被遺忘的宋體〉,2013 年 3 月 […]

  2. […] 2013 年撰文〈被遺忘的宋體〉,提及「宋四」(厲致謙考證為「宋七」),載於 Type is […]

  3. […] 陳其瑞後來為 TIB 撰文回憶這次相遇,他無意中發現了小組,年輕人撿起被遺忘了很多年的字體話題,熱烈討論。 […]

  4. […] 被遺忘的宋體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

Avatar photo
原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