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被遗忘的宋体

chen_6group
六人集体照。这是赴江苏太仓沙溪大队,请农民顾阿桃评选字体的一张集体照(部分人员)。前排中间是「造反」后的字体室组长(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带格子围巾的是我(陈其瑞),右面是老前辈周今才,后排自右至左是陈永海、许柏康、陈初伏。背景是县革委大礼堂,刚听完顾阿桃的报告会。
近来,中国近现代字体设计历程广受关注。在《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一文后,我们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的委托,将他几篇回忆文章全文刊发,讲述更多当时的故事。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一次偶然的上网搜索,我无意中发现有一个网友自发组织的「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其中小青年厉向晨设计的康熙字典体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已被不少杂志采用作标题排版。接着网友张弥迪也在小组发出了「有谁知道宋四体吗」的讨论帖子。看着这些话题,电脑屏幕前的我,很想参与他们的讨论,无奈我只会用搜狗打字法中的手写输入,一笔一划的鼠标写字相当吃力费时,我也不是他们的成员,上传图片资料,链接其他文件更不会,只能一次次地看着他们热烈讨论而遗憾关机作罢。这两个话题的答案,四十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早就完成过康熙字典体。

这款字体来源自老一辈字体设计师中唯一健在的、被华文字库老总黄克俭称作「国宝级」人物的徐学成。而我亲身参与经历了这一设计,至今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四十多年后新一代的设计师及我们这些前辈,想不到会有这样历史性的相会,在这里继续我们的讨论……

Khangxi_Insidepage
《康熙字典》内页。Image: 厉向晨 Typeland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印研所成立了活字字体研究室,推出了宋一、宋二、宋三等正文用字。文革开始后,鉴于我们设计的宋二被《毛选》简体横排使用,大家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提出要继续为毛著设计新字体。被我们冠以「经典著作体」的字体设计课题,成为了我们下一个设计的神圣目标,大家投入到一番新的创作热潮中。徐学成认为要创新正文用新字体,只能从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老祖宗版本中去找。当时字体设计室有一套《中国版刻图录》的资料,大家从中各自挑选喜爱的版本字,照相制版放大到49毫米一个字大小,胶印成单开的样张(解放日报展开的大小),作为设计新字体的参考。徐学成却别出心裁想到了《康熙字典》上的宋体字,觉得他的三角顿头,横直划转折的顿角有明显不同的特色,其中竖钩的形态更接近楷书,竖撇也有强烈的版刻风味,捺也不同。他根据康熙字典中的字体设计的字样,在我们一起设计的字样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我们把大家的字样,排印出缩小的样张,走出活字室,用当时最革命、最时髦的方式向工农兵去征求意见。

chen_guatao
顾阿桃评选经典著作体。从照片上看,有我,但想不起是谁担当的摄影师。后面弯腰带呢帽的是陈志鹏,里面蹲着在指点的,戴解放军帽的,想来就是字体的原创设计者徐学成。那站在主角位置弯腰仔细观看的是顾阿桃。这张田间拜访顾阿桃的照片是太仓之行最重要的镜头。

江苏太仓沙溪大队出了一个全国活学活用毛著的标兵,叫顾阿桃。她是林彪之妻叶群一手树立起来的学习标兵,我们要工农兵来评字,这农的代表就非她莫属,也算是选对了。她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要她在字样上画圈打勾也实在为难她,现在想来真是啼笑皆非,挺滑稽的。沙溪当时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小地方,出了一个顾阿桃,一下子成为全国万众瞩目的明星,每天「参观学习」的人群像潮水般涌向那里。当地县级领导、农村公社大队、小队的有关负责人,都要保护好这个明星不受到干扰,每天又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我们这一行有着特殊使命的上海人,理所当然地得到重视,一路绿灯接受我们的采访要求。我们被告知,顾阿桃正打扮成普通的农妇,在某一块田内挑菜劳作。果不其然,在那块田内,我们看到了她正在小矮凳上专注地挑着菜,头上包着江南姑苏农村妇女通常的装束,穿着土布的长棉裤,与其他周围的妇女没有什么不同。

chen_2group
站在田间的二人合影。这是刚完成了田间请顾阿桃评选字稿后照的,二人站在田埂上。背景是顾阿桃当时工作的农田。站在我(陈其瑞)右边的是带呢帽穿棉风衣的是陈志鹏,活字室当时主任秘书,兼管《字体设计参考资料》编辑出版,自己也写了不少文章,虽然不是设计师,但可算是懂行的领导了。

经过一番工农兵评选后(编者经与作者交流后补充:工去的印刷厂和报馆,兵去的东海舰队),徐学成的康熙字典体得票最高,理所当然地当选了。当时研究所由造反派掌权,这次任务特别不是上级中央下达的,也没有主管领导的批准,完全是自作主张的决定。我不遗余力地投入了这一集体工作中,不久6196字符全套的「经典著作体」完成了。根据我的回忆,排序下来应该命名为「宋四」,但许柏康、陈永海、陈初伏记起,那时因「宋四」同上海话的「送死」谐音不吉利,而没有采纳。至此,我们正文字体的设计就告一段落,之后到了字模一厂,转入报版花式标题字的设计工作。在那里周今才设计出了标题宋(开始的称呼,后来命名为宋五),又设计了粗的日本老宋风格的行头宋(宋六,编者注:类似秀英体)。据徐学成回忆,「康熙字典体」在文革中设计完成后,他曾同时任革委会主任盛和鑫一同去北京向叶圣陶请示,部分字样被北京新华字模厂刻成铜模,为此他在北京待了三个月。现在回想起来,刚刚用上宋二印《毛选》没有几年,要叶部长点头推翻用新字体也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头脑看来有些发热,此事以后就不了了之,只得带回上海束之高阁了。这套字体的命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确切的说被人们遗忘了。

我、许柏康、陈初伏三人受华文字库老总黄克俭之邀去常州受聘高级顾问。途中陈初伏从家中带来了找到的三张老照片,其中两张是字体室工作人员集体照,另一张就是这次太仓之行的七人合影,他们是(自左至右)宋三设计者施渭峰,中间带眼镜的宋二课题组长钱惠明(后来文革中支援文字六〇五厂去了丹江),旁边谢培元,前面带军式棉帽者徐学成。由此证明图中田间向顾阿桃评字的中间蹲下者就是徐学成。

真的,八十年代汇编的《上海印刷新字体样本》中就没有收录!一次在印刷研究所申遗的座谈会中,我提出要重振上海的活字设计雄风,上海应该成为全国的字体设计中心,而不是北京的方正。我又想起了「康熙字典体」,那曾经轰轰烈烈的一段历史。果然,会议上也引起了徐学成的记忆。所领导重视,翻箱倒柜地找。活字资料室的原稿及其他东西经历了研究所——字模厂——再回到研究所的复杂文革经历,要找到它们很不容易。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找到了!发现被编号为「宋七」。今年新出版的一本《原创字稿汇编》中却又一次被遗留。这样看来确确实实真的是被人们遗忘了。现在它受到了所内非常好的保护,深藏宝室,一般秘不示人。过去的这些国有资产都无偿地被一一流出,也难怪,现今的当家人要当当宝贝一样对待了。唯一不足就是没能开发数字化,推向社会,这也留待有识之士,有关部门重视解决的。何时重见天日呢?无奈,大家耐心等着呗。

附注:夫人帮忙找到了三张珍贵照片

最近所内邀我参加「汉字印刷字体研究回溯座谈会」,会后还进一步采访,并要求我们回忆整理一些有关资料,最好要有一些纪念意义的照片。当时参加会议的许柏康、陈永海、陈初伏及我都不约而同地说,照片没有了。那个年代照相机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有些活动想来应该是有照片记录的,但脑海中就是一片空白,想不起。回家同夫人说起,才引起了她的回忆。结果,居然被她从平时根本不看一眼的一堆历史老照片中找出了几张,就有那时活字室工作场景的、老一辈设计师风采的照片,自然也包括赴太仓请顾阿桃评字的三张极其珍贵的照片。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10 个相关讨论

  1. Devin
    2013/03/20 at 10:39 am | Permalink

    这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

  2. Koduck
    2013/03/28 at 12:07 pm | Permalink

    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和艺术感……能观赏到老一辈设计师的作品和文章真是幸事!

  3. 刘晓辉
    2013/04/05 at 7:01 pm | Permalink

    真心愿意为这些国家的珍贵宝藏出一份力。

  4. 刘晓辉
    2013/04/05 at 7:02 pm | Permalink

    真的是蛮可惜的,历向晨的康熙字典体都还不是非常精致,毕竟一个人之精力有限,期待最完美的康熙字典体的诞生。

  5. 小明
    2013/05/16 at 8:16 am | Permalink

    博主正文用的字体是什么?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好奇….

  6. 2013/05/16 at 6:45 pm | Permalink

    我们的 CSS 代码是: “Hiragino Sans GB”, “STHeiti”, “WenQuanYi Micro Hei”, SimSun :)

  7. 浅浅
    2013/10/18 at 2:09 am | Permalink

    这是一种不舍得情怀

  8. 丁乙
    2015/01/22 at 4:56 pm | Permalink

    这篇文章发表也有两年了,这款字如今在哪里呢?还在印研所的宝室吗?

  9. bqdx
    2015/10/28 at 7:25 pm | Permalink

    可惜~

  10. Celestial Phineas
    2017/09/12 at 8:41 pm | Permalink

    原老师告诉我,宋七现在在研究所,但是我没有亲眼见到原始字稿或铜模,不能够确定。感谢他慷慨馈赠了徐学成老先生的文集,我得以一见宋七的真貌。宋七的特点是字形狭长,横画有0.8°左右的上倾,中宫收紧,笔画舒展。粗度大约是宋二粗版,横竖粗度对比较大。竖和撇称线处理类似于宋一,极具康熙字典宋体的神韵,很古雅。字形上与宋一以来的任何一款都不同:三点水的第三划用提,不用点(类似于新人文宋的处理方式);“心”字用楷化的卧钩,而不用宋体的竖弯钩,风格近似于楷书。整体来说,宋七非常优雅,横排会显得宽松,直排应该会比长牟还要漂亮一些。

4 个Trackbacks

  1. […] 陈其瑞,〈被遗忘的宋体〉,2013 年 3 月 […]

  2. […] 2013 年撰文〈被遗忘的宋体〉,提及「宋四」(厉致谦考证为「宋七」),载于 Type is […]

  3. […] 陈其瑞后来为 TIB 撰文回忆这次相遇,他无意中发现了小组,年轻人捡起被遗忘了很多年的字体话题,热烈讨论。 […]

  4. […] 被遗忘的宋体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

Avatar photo
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