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1880–1942)
俗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皆有開先河之功。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關於他的佛學、書法、音樂等領域成就廣為人知,而這位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大師,不為人們所熟悉的曾經也參與過中文字模的設計。
開明書店
1926年8月1日,章錫琛、章錫珊兄弟在寶山路寶山裡60號章錫琛住宅正式成立開明書店。1929年,開明書店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杜海生任經理、章錫琛先後任經理。開明書店規模擴大後,發行所遷至中區福州路,總店遷址東區梧州路300號。1937年淞滬會戰中,梧州路總店毀於戰火。1941年,范洗人在廣西桂林設立總辦事處,後遷重慶,1946年遷回上海。1950年,開明書店實行公私合營,1953年與青年出版社合併改組為中國青年出版社,遷北京。
弘一法師書寫字模之過程
(一)發願
夏丏尊在《護生畫集》(第二集)的序言中寫到:
猶憶十年前(約1928年)和尚(弘一法師)偶過上海,向坊間購請仿宋活字印經典。病其字體參差,行列不勻。因發願特寫字模一通,製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籍。錢君匋在《弘一法師寫銅模字》中也寫到:
夏丏尊和老闆章錫琛看到弘一法師的一手好字,以宣揚佛學為名,發動他寫成一副字模,澆出來來排印佛學方面的著作,一方面可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的仿宋體來一個抗衡。弘一法師初想排印佛學著作,頌揚佛法,頗感興趣,因此同意了這個建議。
到底是弘一法師尋購鉛字不得而發願書寫字模,還是開明書店邀請的弘一法師來寫字模,今日難以得知,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兩者皆有意製作一套字模,於是弘一法師與開明書店合作製作這一套字模,開明書店負責鑄造,弘一法師負責書寫,他並且聲明不要酬金,只希望製作好字模之後,印刷佛書時贈送一些原書便可。
開始開明書店提供給弘一法師碑帖和紙張,以及商務印書館的鉛字樣本和字典(商務新字典和康熙字典等)用來參考。弘一法師「還山依字典部首逐一書寫,聚精會神,日作數十字,偏正肥瘦大小稍不當意,即易之。」
在字模的字形上,與開明書店商議許久,後決定「字模之字,決定用時路之體,(不固執己見)。」這裡專門說到「不固執己見」,決定用「時路之體」,「時路」即是世路,世俗的意思。可以感到弘一法師有種無奈的語氣,根據弘一的書法作品,想必他開始不想寫太過於「匠氣」、「俗氣」的字體,但是考慮到印刷技術的限制和大眾的審美,最後還是沒有「固執己見」,這個問題其實現在的字體設計中依然存在。
(二)試寫
在弘一法師致夏丐尊的書信中,記載了試寫字模的過程:
字模之字,決定用時路之體,(不固執己見),其形大致如下:(將來再加練習可較此為佳)。字與字之間,皆有適宜之空白,將來排版之時,可以不必另加鉛條隔之,惟雙行小注,仍宜加鉛條間隔耳。(或以四小字佔一大字之地位,圈點免去,此事俟將來再詳酌。)
模字擬於二三日後即動手書寫,先寫七百字寄上,俟命工鐫刻時,再繼續書寫他字。
銅模字即可書寫。擬先寫千餘字寄上,俟動工鐫刻後,再繼續書寫其餘者。今細檢商務鉛字樣本,至為繁雜。有應用之字而不列入者;有康熙字典所未載之僻字及俗體字而反列入者,若依此書寫,殊不適用。今擬改依中華新字典所載者書寫,而略增加。總以適用於排印佛書及古書等為主。
銅模字已試寫二頁,奉上,乞與開明主人酌核,余近來精神衰頹,目力昏花,若寫此體或稍有把握,前後可以大致一律,若改寫他體,恐難一律,故先以此樣子奉呈。倘可用者,余即續寫,否則擬即作罷。(他體不能書寫。)
此次寫銅模字,悉據商務新字典(前片雲中華新字典者非也。)所載之字,去其鈣、腺、呎等新造之字,而將拾遺門之字擇要增入,並再參考康熙字典,增加其適用之字,(如丐字等。)先依此寫成一部,以後倘有缺少者,可以隨時增入也。擬先寫卅紙奉上,計一千〇五十字,俟動工鐫刻後,乞即示知,再當續寫。前寄樣紙兩張作廢,今擬重新書寫也;大約十天後即可寫就奉上。書寫模字最應注意者,為全部之字須筆畫粗細及結構相同;必能如是,將來拆開排列之時,其字乃能勻稱。又寫時,於紙下襯一格紙,每字中畫一直線,依此直線書寫,則氣乃連貫;將來拆開排列時,氣亦連貫矣。
他在試寫的過程中,首先對常用字已經開始了分析和歸納。關於常用字的整理,民國時期一些學人也做過,比如王雲五先生就編過一本《節本康熙字典》,相比我們現在的字庫的幾種標準(比如 GB、GBK 等)也有些啟發意義。
前文講到弘一在書寫字模字形上,使用了「時路之體」,另外在書寫字模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其排版之後的效果,其中包括不同字排列效果和鉛字印刷的技術問題等。
(三)中止
弘一法師在試寫了一千多字之後,便主動放棄了書寫字模,並且詳細說明了原因:
銅模已試寫三十頁,費盡心力,務求其大小勻稱,但其結果仍未能滿意。現由余細詳思維,此事只可中止。其原因如下: (一)此事向無有創辦者,想必有困難之處;今余試之,果然困難。因字之大小與筆畫之粗細,及結體之或長、或方、或扁,皆難一律。今余書寫之字,依整張之紙看之,似甚齊整,但若拆開,以異部之字數紙,拼集作為一行觀之,則弱點畢露,甚為難看。余曾屢次試驗,極為掃興,故擬中止。 (二)去年應允此事之時,未經詳細考慮,今既書寫之時,乃知其中有種種之字,為出家人書寫甚不合宜者,如刀部中殘酷兇惡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屍部中更有極穢之字,余殊不願執筆書寫,此為第二之原因(此原因甚為重要。) (三)余近來眼有病,載眼鏡久則眼痛,將來或患增劇,即不得不停止寫字,則此事亦終不能完畢。與其將來功虧一簣,不如現在即停止,此為第三之原因。 余素重然諾,決不願食言;今此事實有不得已之種種苦衷,務乞仁者向開明主人之前代為求其寬恕諒解,至為感禱!所余之紙,擬書寫短篇之佛經三種,(如《心經》之類是)以塞其責,聊贖餘罪。前寄來之碑帖等,余已贈與泉州某師,又新字典及鉛字樣本,並未書寫之紅方格紙,亦乞悉贈與余,至為感謝。
夏丏尊也記有:
期月後書至刀部,忽中止。問其故,則曰:刀部之字,多有殺傷意:不忍下筆耳。其悲憫惻隱,有如此者。
這裡所提到的三種原因,弘一法師特彆強調第二條「甚為重要」,想必用這一條來推辭此事,開明書店是無法拒絕的。不過如今看來,第一條原因應該是最重要的。書寫字模和書法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弘一在書寫字模的過程中,雖然也時時想到印刷和排版的需求,也「妥協」書寫「時路之體」,但是也逐漸意識到書寫字模的難度,最終書寫的效果並未達到自己的要求。
他當時書寫的那一千多字,現在也不知去向,只能從其書法作品中想象他所書寫的這副「開明書店楷體」了。弘一法師的早年書法北碑氣息濃烈,方筆特徵明顯,點畫峻厚、氣勢雄渾;而其晚年書法,正如他自己所說:「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更為平淡、文靜。
從目前僅能看到的這一件致夏丏尊的信中的幾個字樣來看,這個字體相比他同時期的書法來說更多一點碑意,而和普通的正楷字體相比,仍然更具「書法性」,不夠「程式化」,也就是還不夠所謂的「匠氣」,這種個性色彩太過濃重的字體,尤其是在當時的鑄字技術下,在拆解重拼組字的時候肯定會難以協調的。
比較看近代鉛字字體的開發,尤其是楷體,書寫者基本上都是在書法史上「無名」的書法家,比如高雲塍、吳鐵珊等,他們寫得一手「好字」,甚至都不稱其為大書法家,估計也就是因為他們寫的太「匠氣」了,太像「館閣體」了!但是對於鉛字,對於字體設計倒是正合適的。如今的字體設計技術比以往要進步許多,但是同樣需要考慮字體在編排應用中的效果,好的書法作品並不一定適合做字庫字體。
參考資料
- 《護生畫集(第二集)》,豐子愷繪,弘一法師書,開明書店,1940年。
- 《書衣集》,錢君匋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 《弘一大師書信手稿選集》,李叔同著,虞坤林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 《弘一法師書信》,林子青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 《弘一大師全集·第八冊(雜著卷·書信)》,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個相關討論
謝謝,極高水準研究文章,受教了!
對弘一法師的敬愛緣起於他圓寂前寫的那首詩。
亦覺他書法的特別。殊不知他老人家還曾參與過字體的設計。從他的手稿中可看出他的細心與責任感。半年前我去天津大悲禪院時曾偶然到過他的佛堂,拜了三拜,這也是種緣分吧!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一個 Trackback
[…] 彌迪在 2013 年撰文介紹弘一法師為開明書店試作字模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