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知乎:對於中文「字體復刻」是該保留其神還是其形?

圖為厲向晨製作的部分字體,這些字體是此次討論的緣起。Image: typeland.com
這是一個提在問答網站「知乎」的問題(問題鏈接),針對的是近來廣受關注和歡迎的一些民間或專業或獨立的中文字體復刻設計。現經過作者同意,將部分回答按時間粘貼如下,幾位從不同角度討論了該現象。另外更不可錯過問題開頭兩篇引起討論的李海平、陳嶸兩位先生的看法。

並非選擇題,也無標準答案,只是想見諸方的觀點及有意義的討論。

  1. 李海平先生的博文
  2. 陳嶸先生的觀點

梁海

當時是我在「漢字二十四時」上問了應永會如何評價 @厲向晨 的康熙字典體這樣嘗試的價值以及它對字體行業的影響。因為之前在 Twitter 上 @許瀚文 Julius Hui 對其提出了不小的質疑,大家討論得挺熱鬧。

我的想法一直沒怎麼變,和陳嶸(@chenrong)老師的觀點幾乎是完全一樣的。

具體要保留神還是形?鑒於其實很難找到價值足夠高的「形」的原本,如果我自己要做字體設計,我會傾向於應永會或欣喜堂的做法。但我認同並尊重康熙字典體這樣的嘗試的價值。

而且我們要搞清楚一點,@厲向晨 對康熙字典體的定位是很明確的,他也向客戶做足夠的說明。他實在沒做什麼投機取巧的事。具體的情況可以看官方網站

至於這位李海平先生的觀點,我覺得實在不夠靈活。

是的,我們對字體細節相當在意,可以說是苛刻,但我依舊覺得「有」相對於「無」的價值是巨大的,這種價值有時甚至不遜於精湛做工的價值。業餘字體設計師,其實很難有精力做出一款嚴肅的正文字體,那麼與其把極其受限的精力花到無限的細節關註上,不如先儘力做出自己可以接受的水準,讓大家看到整體之後再一步一步優化。現在又不是鉛字時代,現在任何一款字體都可以隨時更新版本,本來就並非為完美正文排版設計的字體為什麼非得做成完美才能問世?就為了避免業內人士的評價嗎?

再者說了,所謂的「基本功」問題根本就不是一點培訓能解決的。業餘字體設計師真正缺乏的不是基本功,是精力。沒有足夠的精力,就不可能有多年專註於字體設計的經歷,就不可能有多麼強大的基本功。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但它根本就不是一個什麼嚴重的問題。嚴肅正文字體的重擔根本就不該——也從來沒有——落到業餘字體設計師的身上,我們需要要求這些充滿激情的人用業餘時間做出字體廠商專業流水線產品一樣的作品嗎?

即使一些人已經是「獨立字體設計師」了,不再「業餘」而是專職,但在他們沒有足夠盈利的情況下我們依舊沒有必要去苛求什麼。真能用三年時間不吃不喝做一款完美正文字體出來的是神,是應該拜的。但神很少,大家都是「人」。我更願意看到越來越多不完美的「人」,而不是大家都被嚇退了。

另外,不要以西文業餘字體設計的標準去要求中文的業餘字體設計。為什麼?不需要解釋了吧。

許瀚文 Julius Hui

先來下定義我認為的「字體復刻」是何物。

「字體復刻」在我來說,是指老字款如Garamond, Caslon, Akzidenz Grotesk, Bembo (以拉丁字體為例子因為相對有名,大家都用過,也知道效果)等一類有一定歷史的字款(不限有否版權),礙於原生平台與現在盛行的平台不同(如從金屬活字hotmetal,或照相排字phototypesetting到DTP平台),而需要將原生版本重製到要重現的平台上,這在我來說叫「復刻」 (revival). 而復刻,即使如何辯稱是「100%忠實復刻」,也是一種詮釋(Interpretation) – 總之加了後刻者的指模就是一種詮釋。這個觀點與西方或日本的typography世界相接軌的。 而基於這個觀點,顯而易見的,就是決定該套復刻作品價值如何是離不開修改程度、詮釋技藝的高低和方向,而這些價值都是復刻者所賦予的,(若你不認同這些價值也就不用討論,在你來說字體也是沒有價值,但這不在討論之內)

舉幾個例子就很易明白復刻的價值,和復刻者應做的事和責任。

– – –

(一)

Adobe Garamond是Robert Slimbach於80年代末依照Claude Garamond 的16世紀原稿復刻。原稿是印刷在紙張上,有化墨或不清晰的現象,而且部份字型的骨骼,筆劃,細節,若搬字過紙到框線字就會變得很怪誕,正負空間不均勻,經Robert的詮釋後就變成線條順滑,粗度適中,很適合在雷射打印機或數位印刷用,便於閱讀的框線字,因為Adobe Garamond在古字復刻上很有名氣,也很有價值。

正負空間,骨格等質素需要訓練才能看出,看不出就找不到字體的價值。

(二)

Monotype的Bembo是十分經典的內文字體。Bembo本身也是一個復刻 – 是將Griffo的經典手稿重畫成20世紀初的金屬活字Bembo。

Bembo的初數位復刻版本是根據它的金屬活字去重製。由於早年油墨是容易滲於紙張中,因此Bembo的活字版本實體是較幼身以作油墨補償,以免字變得太粗而油墨都走在一起。但如此一來,在雷射打印機下忠實重現的框線字,字就變得太幼,不夠肉了,大大失去Bembo原來的醒目的文氣。初復刻版本被用家評擊得體無原膚、罷買罷用,「有欠專業」聲音不絕於耳。 其後Monotype推出重製推出的Bembo book, 將Bembo原先的優點大部份回復過來,於是那這字體又再大賣了,比前一版本是相對成功的復刻。

(三)

著名字體設計師Matthew Carter一生造了很多復刻字款,如著名的Georgia和Miller就是19世紀Scotch Roman的復刻版本。然而他的「復刻」理念和方法很明確:在他而言所有「復刻」都是一種「詮釋」;而字體的價值則體現於它在所在平台上的「好用」程度。因此,他的「復刻」作品多是取意念而非形體,口味調成今日大眾喜歡的空間平均,去除不必要的細節後,保留的細節以電腦重畫。因此他的復刻版本很大賣亦很受推祟,他保留古老字體的靈魂以新的形體展現生命。

(四)

最後一個例子是日本的游築明朝,是字游工房將一百年前的築地式明朝體重新復刻至數位平台的作品。從specimen book所見,他們從字稿掃描開始,以框線將他們一一重製。一百年前的金屬活字和字稿都不是完美(例如字體突然歪了,筆劃錯了,粗細不均,崩了等等)在活字印刷上免強可行的,在DTP平台就會變成明顯問題,因此他們除了修復筆劃外,字的大大小小也要修復整齊才能夠供用家使用 – 這是一種態度,而弧線方面他們也盡量維持原有形態。游築明朝在日本也受推祟,這就是日本其中一間著名造字公司的復刻方法。

– – –

若你閱畢以上四項例子,就大概知道中國以外人們對字體復刻的要求在那裡,價值在那裡。

我個人是十分認同李海平先生的觀點。我認為要開始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它。要復刻一套字,要將它搬到數位平台上,就有責任將它修復至適合數位平台和高質印刷使用,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責任和操守,否則價值何在?而且你復刻的版本,人們不知道來源如何,這難以令人付費買下。

至於對字體設計的認識和技巧如何,我相信這是各家設計師自己修行程度的問題,有心的大可以拜師學藝,或到字體公司工作一年至數年時間學習技巧和吸取經驗。去到最終,字體設計是很誠實,你的功力如何,你的作品樣子就如何,結構,筆劃會如實反映,「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對字體設計師來說是家常便飯。何謂好何謂不好,且看看倌如何定斷。

另外對於陳嶸先生我觀點,我想再加補充:我很認同復刻字體有很多方法,是沒有對錯之分,至於優劣之分我認為倒是有的。「搬字過紙」是一種劣的方法,在西方和日本沒有人會這樣做,或稱之為clipart. 外框字初出現時香港就有一批字廠做山寨貨,將字稿搬字過紙掃描成所謂字體,當然都是下價貨,最後也一一消失。若果你認同這方法,就等同認同外框字的框線爛掉也沒問題,或字體的編程出問題令你電腦當掉也沒有問題。如此一來還需要每字放進Fontlab的字格內嗎?一整版掃描就好了,更快捷更方便。為何造餅好吃的可以賣貴,口碑好;為何造餅難吃的就要賣平?我不知國內的情況的如何,但在香港,台灣和國外這是很正常的道理。除此之外我都認同陳先生的觀點,只是我的說法相對激進,陳先生較保守而已。

我和台灣的日星鑄字行已著手進行楷書與宋體的復刻工作,所採的是先忠實復刻外框線,成形後再採數位修復,類近字游工房的造法。經批淮後希望有機會和大家分享過程,造法和成果。

最後再說一次,字體作品是一面鏡,你的功力,心血多少,它就反映多少,價值也就多少,就是沒有相反的道理。希望中國各位造字人一起奮進,努力面向世界。

錢爭予

如若要做的事情正是「字體復刻」,那麼就應神形兼備;捨棄二者中的任何一樣,都不能說是完整地做成了「字體復刻」這件事情——只能算是做得不全、或尚在途中。

在這裡,「字體」是一種為批量化生產而被創造出來的存在。沒有可復用的印刷技術,就沒有「字體」。不能說柳公權書、篆了一篇《玄秘塔碑》,就形成了一個「柳氏玄秘塔楷書體」——在這樣一篇書法作品中,會出現多個「之」字,但每個「之」都不完全相同,甚至是被刻意書寫成不同的——這典型地不是「字體」做法。

當然,後人可以集中柳體的精髓字形,製造出一套專門用於可復用化印刷的字體來。假設存在一套「柳氏玄秘塔楷書體」被古人設計出來了,今人要去「復刻」它,那就必須神形再現。「字體」中已經不再包含有書法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隨機性」,「字體」是精密和理性的存在,「字體」完整的「形」本身正是「字體」全部的「神」的所在。

「字體復刻」應當是為了重現一整套完整的「古代字體」而進行的工作。「古代字體」在其時被運用時是精密、理性的,是「光滑」、「連續」的;今人要復刻的是那種「光滑」和「連續」、精密和理性——絕非遺迹式的破損感或歷史性的滄桑。

現今討論中文字體的「神」、「形」時,往往不自覺地將「字體」和「書法字形」混在了一起。比如問題說明裡提到的李先生的博文——文中舉例「博州小楷」的「華」字在字形上的缺點——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混淆。假若「博州小楷」這個「字體」古已有之,今人復刻而完好地保留了這種「缺陷」,那麼這種缺陷不是「字體復刻」的缺陷,「字體復刻」正是完好地保留了這種缺陷而證明了自身工作的嚴謹和完備;這種缺陷是不同「字體設計」間的差異,只有回歸到「字體設計」這個對等的語境下,才能討論古時的「博州小楷」與今時方正的某款字體之間的優劣。

「復刻」和「設計」,不能做比較。

事實上,由於漢字字形演變的歷史問題,現今任何一款簡體字,都不可能由古人「字體」去「復刻」而來。「簡體字體」毫無疑問就是一種重新設計。所以假如「博州小楷」的「華」字是因為參考了古人的字形而簡化過來、但同時又沒有針對簡體字的重心特徵對上下結構重新調整,那麼這毫無疑問是一個今人「設計」上的失誤。這時候,不能再借口去歸咎於「字體復刻」——這不是復刻,這是新的設計。

厲向晨

受邀回答. 只說些我想說的, 不喜請摺疊.

其實對於康熙字典體, 質疑的重點是在於自動 Trace 與手動 Trace. 毫無疑問, 前者的輪廓將會坑坑窪窪, 而後者的曲線則是乾淨的. 但, 將這兩者直接與保留其 “形” 和 “神” 直接對應上是不對的. 手動 Trace, 亦會有臨摹原件繪製, 與自己獨立繪製這兩種情況; 而自動 Trace, 也不一定其結果就是與原件完全一致的, 也會根據不同的目的對輪廓進行一些修整.

而在手動 Trace 時, 既然臨摹原件與獨立繪製都需要自己來操作矢量曲線, 很多人就會覺得, 如果繪製成完全一樣的, 既體現不出自己的付出, 又因為原件文字的一些問題會得到保留而影響自己作品的質量, 或者原件文字數量有限等等原因, 會嘗試對原字體進行一些改動, 即所謂的 Creative Input. 當然, 在大部分情況下, 字體設計只是一個視覺方面的問題, 這樣做或許不會產生什麼負面影響, 還會令新字體比原件字體更加優秀; 但是這不適用於康熙字典體.

很多人應該知道台灣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 http://140.111.1.40, 在其中查詢字的時候, 會列出古今很多字書中對於當前字釋義部分的掃描圖. 為什麼是掃描圖而不是文本呢? 因為在文字學研究時, 字的寫法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宋刻的《廣韻》, 和清刻的《康熙字典》, 它們對於很多字的寫法是不同的, 例如 “曾” 字, 在《廣韻》中它的中間是 “田”, 而《康熙字典》中則是 “u211A7” (知乎不支持 ExtB 的字). 如果再結合其它不同年代的字書與其它文字資料來看, 會發現 “曾” 字在古代的流行寫法中間一直都是 “田”, 直到《康熙字典》中將它定義為 “u211A7”, 才直接導致了今天的 “曾” 字是這樣寫 (日本就沿用了 “曽” 這種寫法).

而這些細節, 在字體創作的 Creative Input 時, 會得到保留么? 字體設計對於文字寫法的掌控無疑有三種情況: 一是按照國家地區的文字標準做, 二是自己覺得怎麼好看怎麼做, 三是 “寫法? 那是什麼?”.

除此以外,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便是效率. 試想, 即使以最快速度 (即最爛質量) 手動 Trace 《康熙字典》的近五萬字, 需要多久? 這不是偷工減料或投機取巧的問題, 而是對於這樣一個學術參考用字體, 有這個必要麼?

沒錯, 康熙字典體的製作初衷就是學術參考, 否則我弄那麼多字幹嘛? 只有一兩千個常用字的字體不是也能流行於市面上么?

藉由 Font 這種形式, 將不同字書的字頭字封裝進來, 只要選用不同的字體輸出同一個字, 就可以看到該字在不同字書中的樣子. 它只是一個現代化的查詢工具而已, 不是什麼字體設計.

當然, 我也在製作一些一般意義上的 “復刻” 或不復刻的字體, 只是需要很久以後才能看到了.

陳嶸

我們常說拉丁字體洋洋數萬,其實有多少是所謂被設計師真正評價好的字體?拉丁字體里,這類完全忠實原樣的字體也不是沒有。我覺得沒有必要這麼苛刻的看待這款字體。猶如看待食物中的添加劑一般,其實,如現代生活無法離開添加劑,字體亦需要多種選擇。你可以不買成品的飲料,但它的確有需求有市場。

除了那些TDC、GDC中獲獎的文藝青年自娛自樂的試驗作品以外,有多少我們每天看到的設計在裡面獲獎?反之,不獲這類獎的就不是好的設計么?設計的概念很寬泛,很少看到超市裡售賣的零食會成為設計好評的對象,也許它並不能入設計殿堂,但它確實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實質服務。我因此而評價這類設計。

所以,如果拿不同的範疇和觀點去看待這款字體的話,我認為沒有必要這麼緊張。當然,我決不會這樣去復刻字體,說實話這款字體即便照抄復刻,也還是漏洞百出的。不過,我們不能要求每款復刻字體都如Adobe Garamond那樣的水準,英文復刻版中又有幾多如此高水準的呢?

厲向晨的設計目的也已經很好的闡述了,如果符合他最初的設計目的的話,就無可厚非咯。

大家輕鬆點~~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10 個相關討論

  1. 2011/10/22 at 3:26 pm | Permalink

    我贊成陳嶸先生的觀點。好比買煙,有人喜歡萬寶路,有人喜歡日本七星。產品生產出來有不同的定位,兩者之間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Digidea 的字體復刻有很明確的方向,將其設計目標提高到不可攀登的層次就顯得有點 OCD 了。編程軟件 TextMate 2 搞了四五年都拉不出個蛋就是因為定位太高太虛。Digidea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裡面做出了合符定位群體的產品,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但就如陳先生所說,這樣的字體復刻,受眾群體太窄,能夠產生的效應不廣。就像 Helvetica,要有 Eduard Hoffmann 去設計,也要有 Max Miedinger 去想怎麼賣掉字體。一直沉醉在濃重的學術氣氛中是無法產生具有影響力的字體的。

    BTW,終於看到 TIB 來到新浪,非常開心。Congrats

  2. 2011/10/22 at 4:23 pm | Permalink

    我是個門外漢。從問題來看是希望定義一個關乎藝術設計的動機,但從討論有許多說白了是“以市場接受度為準”的觀點,因此這一爭論類似藝術家與商人之間常有的爭議。我覺得錢爭予先生的意見至少點明了這一因素。字體作為一種“產品”自有着“為用戶服務”的色彩,在“保護中國書法”方面當然不是有的放矢。

    有一種夢想是最好回到古時用原來那套活版來印今天的書。這個夢想很美好但卻是沒有討論的餘地了。

    我認為,人手寫的正楷,無論多“正”都會有“行”的成份。中國人的審美總是表面上嚴格追求正,但私底下又對字裡行間不小心流露的一點點“行”回味不已,若這可謂之“神”,那便是無法復刻的。講求保留活版印刷字的任何錯失之處似乎也是來自這種矛盾的審美觀吧。這種審美觀一定是以對“正”的絕對追求為前提的。先是醉翁了,才有資格高談意在不在酒。

  3. 2011/10/22 at 4:53 pm | Permalink

    我很贊同梁海先生的觀點。一款字體,既然其初衷就在於「學術參考」、而非面向排印市場做正文字體使用,那麼工作做到這裡已然足夠。我並非排斥「字體設計需要考究細節」這一觀念,相反,我認為如果一款字體將被投入市場、投放到大眾視野,那麼細節可謂字體的妝容,缺不得。但既然只做參考使用,個人認為,只要身形可辨、神氣依存,素顏也無妨。

    我曾仔細研讀過羅福頤先生編撰的《漢印文字徵》一書。羅老先生編纂這本書初衷與厲向晨類似,即供後人研究參考。書中老先生採用的是用筆勾畫字形的方法,而非直接將古印蓋於紙上。後者不僅工序複雜,而且完全沒有必要,我們只需了解印文的筆畫結構即可。我認為這對我們做字體也會有所啟發。

  4. eveloque
    2011/10/22 at 7:00 pm | Permalink

    轉發新浪微博上的幾條意見,以免淹沒在碎片化的混亂中:

    戰國棟:“中國字體設計的今天,設計師們通過自己的辦法,各有所長,各有特色,為這慘淡的字體現狀提供一些選擇,何嘗不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大家都需要學習需要成長,走不同的路徑,也可以為同行提供可以相互借鑒學習討論的經驗,從這點來說大家的做法都是值得讚賞和鼓勵的。 ”

    造字工房:“其實,至少在多年內,應該允許不同形式的創作和嘗試,當然也允許各個老師與旁觀者們的不同聲音,哪怕是批評,都沒有關係。因為字體本身牽扯的範疇很大,而且每個層次的受眾對漢字字體都有着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個人拙見,待到百花齊放的苗頭時,市場會給予更加自然的反饋,而這等景象,我們還差距太遠。 ”

    下面是我個人的意識流:

    在雕版印刷占統治地位的古代中國,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並非由字體設計的原則所決定,而更多地,會受到書法的影響。所以,在研判一款復刻字體時,文字與書法間的關聯,也不能被遺忘。

    從古代印刷文字到現代字體的轉換,在中國,亦不是沒有先驅。關於碑刻與手書風格間的繼承與變遷,這樣的討論,從古至今,從未斷絕。今天,我們如果孤立的看待一款復刻字體,直斥其細節處理等方面的欠缺,而不矚視其風格的保存,似乎有欠公准。我們並非從未見識過「仿製」後字體面目與原型大相徑庭的大型公司作品,而這,無疑是對其仿製初衷的徹底否定。一個人的學識,精力曷其有限,豈能苛責個體開發者也能盡善盡美:即完整保存原有風格(「風格」一物,從細處看,本來各有各見解),又進一步修補和完善其細節?事實上,這兩個方面本來在字體設計時就需要相互妥協,而至於這種折衷的技能,又回到前面關於個人學識與精力的問題上了:個人開發者,本來就具有難以彌補的劣勢。我們可以批評某款作品質量窳劣,或者價格不菲;但是,將職業化的集團作業和個人興趣所致放在同一起跑線上,運用同一準繩評判之,亦似多有不公。個人認為,一個理想化的(同時也有些不切實際的)評價方法是,以市場試煉之,以時間砥礪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此問休矣。

    P.S.: 既然TIB 開了新浪微博,為什麼不在你們的網站上加上鏈接呢?

  5. ooycooyc
    2011/10/23 at 4:39 am | Permalink

    這種標點符號「」應該是從日本引進來的吧,按照某些人的邏輯是不是應該不予保存呢?我覺得這個問題討論得沒有什麼必要。

  6. Rex Chen
    2011/10/23 at 1:56 pm | Permalink

    已經加上了,謝謝提醒。

  7. 第五之
    2011/11/03 at 10:35 am | Permalink

    這是中國的,是日本人學我們的。

  8. 文科人
    2012/01/13 at 7:00 pm | Permalink

    我是個研修文字學的學生。讀了李海平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4e3cb0102dw3g.html 讓我震驚的《康熙字典體 (Bitmap-traced) 的製作流程》,甚為不樂。

    康熙字典體的製作者,開宗明義說明了它的作法、製作初衷與目標、用途,是作為「學術參考」、作學術上字樣的對比、研究,而非面向一般的排印市場,作為正文或標體字體使用。既然如此,那麼工作做到這裡已然足夠。

    我並非排斥「字體設計需要考究細節」這一觀念,相反,我認為如果一款字體將被投入市場、投放到大眾視野,那麼細節可謂字體的妝容,缺不得。但既然只做字樣上的學術研究、參考使用,它在這方面已達標。而製作者亦早已聲明,會有文字邊緣較為不平滑,每個字大小及方向不一等問題。若用者還要拿它當作一般投入市場、經妝容過的字體使用,那是使用者錯用了。

    縱然康熙字典體這種字體的用途狹窄,卻有其獨特價值:若要投入一般市場,經過妝容,就難免會改變其筆畫。改變了,就不符合完全保存其原字樣,以作學術對比的要求。這方面,李先生似乎並沒有想過,但對研修文字學的我來說卻很有用。

    當然,不同意的人還可以說這樣吧古書掃描了便行,不必弄成字型檔案。可是字型檔案對我研究工作的方便,卻是很明顯的。閣下設計字體時,可以無視我們這種少數需求,我不介意;但當有人照顧我們這種少數需求時,也請不要胡亂黑他,剝奪我們這種需求獲得照顧、有符合我們需求之字體出現的空間。

  9. 2012/03/20 at 3:23 pm | Permalink

    兩者不能分開講吧?形是神的肉身,無精緻的形就無神了;無神,再精緻的形也行屍走肉了。字體的神也決定着它的行吧!

  10. 2012/12/19 at 5:27 am | Permalink

    不合時宜的文化強調

    人們購買大批量生產中帶着怨恨的產品,此怨恨源自現代企業的管理,既是日漸明顯的經營權與所屬權團體屬性,無形中影響了人們物品交換中的品質,由此現代主義知識分子團體介入其中試圖使其帶着某種溫和的腔調交到對方手中。

    無論西方在發生什麼,不得不經營其“企業”追趕潮流的社會主義思潮,常常會第一時間發現哪些群體正經歷着世界巨變所帶來的痛楚,並以此為素材將某種本土民族意識轉化為對產品的憂患,證明自己與現代化世界站在了統一位置上困惑,思考着未來產品中所包含的首要文化因素。

    今天人們對產品該如何實用的期望有着各自不同的狀態,有些經濟正在復蘇的地區相信歷史文化終將有機的融進產品,有些文化封閉或無斷裂的地區只期待下一批產品是否將用着更順手。產品的實用與文化內涵無論誰先鋪了底,二者終將佔去各自的比例,包括中國製造。

    形而上學開篇講到只有技術可以傳授而經驗不可以,在東方,師徒傳教的小作坊將最終產品限制在真誠的技術層面上,而非要考慮今天知識分子所熱衷的的產品文化肯定,但在如此缺乏反覆打磨精神的信仰以及不得不經營西方“企業”追趕潮流的環境里,保證產品本質的傳授方式未能安慰到焦躁的東方群體,而我們的很多“文化創意”卻承襲了西方思潮經驗中似苦惱的姿態,而非紮實的技術,先不說是否水土不服,此後來居上的東方文化強調也儘可能的壓縮了成長階段,沒有空隙停下思考,準備交接文化的產品是否遠離了其基本本質,而最終導致所謂的文化不能正常如期融入產品。

    沒有深究過設計師與車間工人的區別,不像純粹的繪畫藝術領域,在通過物品去認識生活本質的範圍里,二者本是簡單的分工會被很多因素干擾,如當下的政治立場,搶救非物質的無產階級收藏癖好,劣根性文化本身是否真的值得標榜,後現代發出的牢騷是否在進一步加重產品的惰性引導,流行調侃能不能嚴肅的將產品擺在成熟的檯面上等,但也不乏成功的操作證明了二者正在協調,字體設計中開始出現優秀的產品,有凝聚了個人熱情的細膩文字造型歸納,以及那些工坊概念下的紮實曲線,他們很本分的發揮了產品的視覺引導的作用,並有條不紊的掌握着物品的本質,當然也有因數量的困難而只流於文化探索層面,品質上卻如批量生產的車間掃描作品。

4 個Trackbacks

  1. […] Via:https://www.thetype.com/2011/10/4439 […]

  2. By 書法字體小議 | I am Xaviering on 2012/07/21 at 10:22 am

    […] Chen 知乎:對於中文「字體復刻」是該保留其神還是其形? July 9, 2012 標籤:字體 評論:0 « 關於二簡字 Let’s do something […]

  3. […] 而更嚴肅的問題的是,當初厲向晨老師從康熙字典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把這些古字掃描下來,是為了作為學術之用。而康熙字典體既然是作為學術之用,國內這些出版社在商用之前,有先取得厲向晨老師的授權嗎?如果連文化界自己都如此不重視版權,更遑論其他業界了 = = […]

  4. […] Type is Beautiful 在 2011 年 10 月轉載過知乎上關於中文字體復刻的相關討論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