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文庙偶得一本书——《拉丁化课本》,看得我这个文不盲有些害怕。作者叶籁士(Ie Laish,1911-1994),文字改革专家和活动家、世界语者。原名包叔元,笔名叶籁士、罗甸华、索原等。江苏省吴县人。曾就学于上海立达学园和日本高等师范。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历任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并推广,提出「只有实行拉丁化才是解决大众语问题的正确途径」的主张。
标题字体用的是 Caslon Bold,所谓的「開氏黑体」。正文部分使用的是 Century 725,由德国人 Heinrich Hoffmeister 于1918年设计。
背景知识
拉丁化新文字(Latinized New Writing,也叫新文字,为区别于其他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又名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于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
1932年公布推行上海话拉丁化新文字,後改称江南话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后,广泛于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方案特点为∶不标记声调,不写出舌间元音,分别尖音,团音。
拼音如:
Latinxua Sin Wenz. 拉丁化新文字。
Wenz bisy zai iding tiaojian xia giaji gaige. 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
十月革命后,苏联掀起了一个被列宁称为「东方伟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运动。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为了加速当时苏联远东地区10万中国工人的扫盲工作,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开始研究中国文字的拉丁化问题。主要参加者有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以及苏联汉学家郭质生、莱赫捷、史萍青等。1929年2月,瞿秋白在郭质生的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并在10月写成一本小册子《中国拉丁化字母》。出版后,引起苏联语言学界很大注意。
1930年4月,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并参考了中国过去的几种主要方案后,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础上拟成《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这个方案经全苏新字母中央委员会批准。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了「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方案》,并成立了 「远东地区新字母委员会」,负责推行工作。
海参崴大会通过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原则共13条,其中主要的有:
- 必须创造一种通俗而接近大众的、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国际化的拼音文字
- 应该采用拉丁字母
- 这种拼音文字拼写的不是文言,也不只以北京一地方言为标准的」国语「,而是各大方言区的大众口语;
- 必须清除政治上有害、思想上不正确的词语,清除偏僻的土语,有机地输入国际上革命的、政治的、科学的、技术的词汇」
- 反对认为中国文字拉丁化是不可能的消极观点, 也反对把汉字立即废除的‘左’的观点」
- 研究中国方言的工作极端重要,必须大大开展这个工作」。这些原则总起来说,就是汉语拼音文字必须现代化、国际化、大众化和方言化。
1934年,上海文化界人士陈望道、胡愈之等发起讨论提倡「大众语」,上海世界语者叶籁士等在讨论中介绍拉丁化新文字,认为是书写大众语、普及群众文化科学知识的最好工具。这个意见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他接连写了多篇文章鼓吹,并捐赠稿费作为出版拉丁化新文字书刊的经费。由于拉丁化新文字的简单易学,尽管国民党政府禁止和一些人反对,它还是在青年学生和职工中推行开了。
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的推行可以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4年8月”中文拉丁化研究会」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夜。以上海、北平、广州、闽南等地为中心。高潮是1935年”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前后。
第二阶段从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和延安等地为中心。高潮是1938年上海难民收容所的新文字实验和1940~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
第三阶段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高潮是1947年民主运动前后。
第四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以上海、广州、武汉、旅大等地为中心。高潮是建国初期恢复推行。
幸好我们现在还没有「被」如此彻底地拉丁化。
参考
- http://baike.baidu.com/view/933017.htm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4892.htm
- http://wenwen.soso.com/z/q164959495.htm
- http://www.hudong.com/wiki/拉丁化新文字
23 个相关讨论
原來是葉老編的書!
真是恭喜您獲得這本書!為什麼我就從來沒找到過呢…
這個運動可以看作五四時期新世紀社的推廣世界新語(即Esperanto)的嘗試的一種繼承。其實若不把這看作是「取代」中文,而看作是一種更好的Alternative Script我覺得倒比現在的漢語拼音,或甚至台灣的通用拼音優雅多了。真可惜了…
Do, estas libro far’ de S-ro Je!
Gratulon al vi, ke vi trovas la libron! Kial mi neniam trovis ĝin…?
La movado de „Sin Wenz” laŭ mia opinio estas sekvado de disvastigo de Esperanto de la Societo Nov-Jarcento dum la Ĉina Kulturo-Revivo. Efektive, se ni ne konsideras ĝin „Anstataŭado” de ĉinskribo, sed iu pli bona alternativa skribo, miaopinie tiu ĉi estos pli eleganta ol Pinjino nuna, aŭ eĉ la 通用拼音 de Tajvano. Bedaŭrinde…
这位朋友会世界语,佩服佩服。
“工人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来学习这种文字”……应该是这样吧,太逗了。
还好没学这破玩意儿,还是中文字好。。。
當時確實沒有錯。當然後來發現原來解決方法不是去改漢字,而是九年義務教育。(參考台灣)
什么时候拜读百科也成了可靠的引用来源,抄抄抄操操操而诞生出来的百科。
貌似在另一个blog上看到过,难道是同一个人写的?
http://colourphilosophy.spaces.live.com/Blog/cns!22F81C91C0807FAA!5428.entry
colourphilosophy正是这个网站的共同写作者。
震惊了……
太正常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汉字太复杂导致中国识字率低,导致中国落后” 基本上是共识,鲁迅也喊过 “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这个方案里声母竟然分了尖团音……其实如果实行拉丁化我们现在可能还不会把古汉语里有的尖团音区分给丢掉。凡事都有利有弊吧
尖团音还好,我觉得最可惜的是入声消失了……
貌似在另一个blog上看到过,难道是同一个人写的?
http://colourphilosophy.spaces.live.com/Blog/cns!22F81C91C0807FAA!5428.entry
是的,colourphilosophy 也是这个 blog 的作者之一 :)
是的,colourphilosophy 也是这个 blog 的作者之一 :)
感觉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各界过于不自信,看到世界各国都是拼音文字(日文假名和朝鲜文字都是表音不表义的),就觉得拼音文字是个走向。同时当时中国大众有几人可以上学(这个不是说想九年义务教育就OK的,我还想十五年义务教育呢,可能吗?),显然文盲通过拼音文字能说就能看就能写的优点可以迅速实现大众识字率的大幅度提高,代价自然是汉字退出日常使用范围(跟越南、高丽一样)
切以为如果民国时期多动荡纷争30年,拼音化恐怕就是不可逆转了。不像60-70年代以后由于海峡两岸内部都比较平稳,大众看看书读读报都OK,就没人提拼音化那种状况了。
敢问尖团音和入声是什么东西?
像我们这种被和谐过的.完全不懂诶./
作为拼音在组织形式上更整齐,但是无法解决书写同音字的问题,更可怕的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就会被完整的切断,连和谐的机会都不会出现,看一看日本文字的发展就可以得知这是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没有汉字穿插其中几乎无法形成可理解的句子;而韩国从音律出发的文字设计更是让人没有任何阅读感受,似是而非的汉字式书写方式,却是写的发音,他们希望完全摒弃汉字对他们的影响,但结果无疑很是尴尬。
虽然现在世界的主流文字都是西方发展得非常完整的拼音文字,他们掌握着绝对话语权,但是这并不妨碍中文字体设计的前进,无论如何,这一段历史应该完整的展现在中国设计师面前,没有历史就无从设计。
瞬间就想起了1984里面的新话
方言中倒是还存在着入声如粤语,以及潮汕话的第8声,尖团音就不懂了。
是我写的,哈哈
虽然说汉字拉丁化[同音同字]有助于降低文盲率,但是一方面也会对普通人了解历史造成困扰。
现在,大部分历史书籍我们非专业人士都不能完全看懂,但是起码能通过字形猜测一下他的意思,也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接受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普及。
Wenz bisy zai iding tiaojian xia giaji gaige. →tiaog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