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更換高速公路命名辦法出台,全國的高速公路路牌開始大面積更換, 引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於費用的爭議。鮮有人注意到的是,路牌的設計也作了大幅修改。新設計包括新的中英文字體、箭頭和其他元素的設計,舊標準英文字體 Helvetica 被 FHWA 體(又稱 Highway Gothic)代替。對美國視覺文化熟悉的朋友而言,FHWA 應該不陌生,作為美國的舊高速公路標準字體,FHWA 的設計充滿了美國味道。它的名字源於美國聯邦公路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誕生於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執政的1940年代。這款字體的字型設計最初根據民間手工制路牌而來,設計粗糙,完成後也從未進行過路面測試。「它(FHWA)輕率、粗放,缺乏對細節的關注。」字體設計師 Tobias Frere-Jones 評論到。
儘管這樣的設計在文化上充滿了早年美國的色彩,但作為重要的公共設計卻缺陷不斷,使得公路局每二十年都要將 FHWA 進行一次修改。Frere-Jones 本人也參與過修改,並發布了自己的改進版 Interstate 體。FHWA 採用後的幾十年來,高速公路路牌字體設計從誕生到成熟,已經逐漸形成一套科學完整的設計準則和程序,而個性十足的 FHWA 雖然識別度很高,是很多平面設計師的鐘愛,但字型本身的種種硬傷還是免不了它作為路標字體被淘汰的命運。
歐洲的探索
嚴謹的德國人早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交通用字的標準化。皇家普魯士鐵路(Königliche Preußische Eisenbahn)最早為德國鐵路設計了一套標準字體。這款後來被稱做 DIN 1451 的字體今天仍是德國的公共設計標準用字。
DIN 的意思是德國標準協會(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它規範了德國工業、生活領域方方面面的標準。而這套字體正是作為公共用字標準得到推廣。DIN 1451 的設計追求簡練和標準化,基於一個十分基礎的網格系統。使用尺規,甚至手繪都能夠完成繪製基本字型。字體有 Mittelschrift 和 Engschrift 兩款,後者是窄體。兩者都具有很高的區分度和易讀性。1936年開始,DIN 1451 成為德國路標和公路的標準用字。戰後的德國為了追求重建速度和成本,更是大面積使用 DIN 1451,幾乎所有標牌都使用了這個字體。儘管 DIN 1451 在高速公路的使用中有諸多不足,包括字距太近導致的易讀性降低,但它在早期的公共字體標準化的建立上仍然深深影響了其他國家。
1950 年代,英國建立了第一條高速公路。認識到舊路標系統的不足,1957年英國政府組織了一個顧問委員會來研究針對時速70英里(約113公里)的新高速公路重新設計路標系統。切爾西藝術學校的平面設計師 Jock Kinneir 被指派進行設計。Kinneir 和他的學生 Margaret Calvert 研究了當時歐洲(包括荷蘭、比利時、德國等)和美國的路標字體,但都無法令人滿意。他們的理想字體要字懷(counter)大、字型清晰,但當時市場上的字體都無法滿足要求,於是兩人決定自己操刀設計字體。設計在 Aksidenz Grotesk 體基礎上,結合了人文感和功能性,針對路牌將「風格」降到最低。完成的字體簡單樸素,但比充滿工業氣息的 DIN 1451 增加了幾分優雅,又少了當時流行的 Haas Grotesk (Helvetica 前身)的僵硬感,新的字體取名為「Transport」。
當時歐美已經進行了兩次重要的實驗,分別在加利福尼亞(1950年)和德國(1957年),證明大小寫混排比全部大寫的路標更加容易識別。這種混排建立的詞型更清晰,與司機的直覺印象吻合,於是增強了辨認度,縮短了辨認時間。於是 Kinneir 和 Calvert 的新設計採用了這樣大小寫混排的設計。其後,使用了 Transport 的新路牌在位於英格蘭東南城市斯勞(Slough)的道路研究實驗室(Road Research Laboratory)進行了十八個月的測試,然後又在新的高速公路 M1 上進行了十二個月的實地測試。1962年,顧問委員會出版報告,正式確定了這款字體和新路標作為國家標準。1963年,英國交通部門決定將 Transport 從高速公路標準推廣到普通路牌標準,他們加入了另一個筆畫稍細的版本,以在淺色背景的普通路牌上使用。報告中,英國交通部門明確指出了路牌字體的設計要點:「(它)應該包含最必須的信息,而且信息必須在駕駛員的掃視下就可以清晰明了,避免使駕駛員分心。」。
後來有設計師質疑非襯線字體的易讀性,去信《泰晤士報》批評現有標準。但隨後進行的一系列使用襯線字體的官方測試均宣告不成功,易讀性和美觀上都無法勝過 Transport。至此 Transport 成為英國最成功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用字。Transport 的成功延伸到其他國家,包括沙特、希臘、愛爾蘭都將它作為路標標準用字。此外意大利和丹麥的用字也從 Transport 修改而來。
歐洲的路標字體設計上的探索並沒有由此中斷,各國仍然不斷在易讀性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實驗。以瑞士為例,瑞士高速公路使用的字體 SNV 和 Transport 一樣,同樣始於1960年代,但卻問題諸多,尤其是易讀性上有很多不足。於是交通部門1993年開始向瑞士字體設計師 Adrian Frutiger 求助,試圖改進 SNV 字體。Frutiger 嘗試改進字型來修正 SNV 的問題。但這項工作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繼續。
幾年後,Adrain Frutiger 本人的代表作之一 Frutiger 體走進了瑞士相關部門的事視野。Frutiger 由 Adrain Frutiger 在1970年代為巴黎戴高樂機場的導航系統設計。它的設計初衷就強調了易讀性。不同於其他字體設計時的考慮,Fruitger 的每個字型儘管有聯繫,但都是獨立設計,以將易讀性最大化。設計尤其強調了上升(ascender)和下延(descender)部分。這樣 Frutiger 既保留了 Univers(Adrain Frutiger 另一款字體)嚴謹和乾淨,又具有動感和有機的形態,使 Frutiger 成為具有高度識別性和易讀性的字體,廣受歡迎。
1999年,瑞士道路專業協會(VSS)決意取代 SNV,直接根據 Frutiger 作為藍本進行新的道路字體設計。完成的新字體 Astra Frutiger,比重上在 Frutiger 窄體 57 Condensed 和 67 Condensed 之間,以便運動中和遠距離的識別。在用於高速公路的版本上(Autobahn),字距又在普通公路版本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增加。2003年,瑞士道路專業協會宣布了使用 Astra Frutiger 的新路標系統。
美國的改進
回到美國,有感於歐洲路牌字體的科學和有效,美國一個開發團隊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新的替換 FHWA 的方案。設計團隊由來自商業公司、德州運輸協會(TTI)和賓州運輸協會(PTI)的專家組成,耗時長達十年。開發團隊組織了大量比歐洲還要詳盡的實地試驗,根據駕駛員的年齡、視力、反應,機動車的速度,路況、天氣、光線,等等條件設計和完善新字體「Clearview」。(詳情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
字形上,Clearview 的設計比 FHWA 的設計更中性、易讀度更強。它的 x 高度(從小寫 x 的基線到頂端的高度)更高,較高的字母比如 b、d、f、h、i、j、k 的高度都超過了大寫字母的高度,加強了字母間的區分度。字母的內部的空間都被放大,以考慮到高光材料和弱視司機的識別(美國截至2005年年齡在65歲以上的司機3600萬人,佔總人數的五分之一)。FHWA 到2004年才添加了小寫字母部,而 Clearview 的設計直接鼓勵使用大小寫混排。試驗表明,Clearview 增強的識別性使時速每小時72公里的車輛識別度增多24米,或多出1.2秒的反應時間。對於年長司機和夜間開車的研究中,大小寫混排的 Clearview 的識別性比全部大寫的 FHWA 提高了16%。
同時,Clearview 的六種字形分別配有 W(用於淺色背景)和 B(用於深色背景)的兩種版本,B 型版本針對深色背景的識別進行了調整,比 W 型筆畫較粗,字距較小。設計團隊在賓夕法尼亞州進行了實驗,「參加測試的司機年齡至少為65歲,所有人均分別在白天和夜間駕車。在第一個試驗中,標誌包括三組七個字母的地名,一組字母疊在另一組字母的上面,各自形成不同的「腳印」。給駕駛員一個地名。模擬尋找一個他們並不熟悉的地方的過程,然後報告此地名在標誌上的位置和找到的時間。」實驗發現,Clearview 比 FHWA 易讀程度在夜間高16%,白天高14%。 2004年,美國聯邦公路局批准了新字體 Clearview,並準備在未來幾十年里,由各州自主決定,逐漸取代舊標準 FHWA。
亞洲的啟示
亞洲的公路字體使用發展較晚,卻有着有趣的政治影響。台灣和韓國使用的是美國的舊標準 FHWA,香港使用的則是英國的標準字體 Transport。近年來,香港和韓國在新路牌中越來越多地使用 Helvetica,似乎表達了一種走向自我的文化取向。中文用字方面,港台似乎都和中國內地一樣,選擇了商用印刷字體。儘管歐美的實驗方法並不完全適用於亞洲文字,但通用的標準如字距、筆畫粗細、內部空間和筆畫設計應該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這方面,日本的高速公路用字體就經過了針對道路功能的細緻考量,尤其值得思考。
日本道路公團標準文字(日本道路公団標準文字,或公団ゴシック)由前日本道路公團設計,使用了革新的設計。這款字體設計初衷是「時速100公里,距離140米,判斷所需時間在5-6秒」,設計強調了與駕駛員心中字型印象吻合,而不追求筆畫細節。使文字「呈現」在駕駛員面前,而不需要駕駛員「閱讀」。設計捨棄了傳統的漢字筆畫的美學,並不按照日本的漢字標準設計。為了突出識別性,大量省掉細節、簡化筆畫、將筆畫盡量歸納為厚重的橫、豎、45度斜線。儘管近看不符合常規,甚至感覺實用讓位給裝飾,但這種設計在高速運動中的實驗效果極好,在日本高速公路被廣泛使用。遺憾的是,道路公團標準文字體並不包含完整的字庫,缺少的字型要隨時補充,而2005年的道路公團私有化導致的分拆也降低了這款字體的使用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的實驗方法和對文字的探索,對亞洲地區有啟示性的意義。
看過了諸多道路字體的發展,回到中國的新標準,我們不禁產生了疑問。 縱觀各地,經過認真設計和嚴格考證過的道路用字比比皆是,FHWA 由於自己的種種硬傷,已經在幾十年的路牌設計和實驗的發展中被否決。除了美國,荷蘭也早已將使用多年的 FHWA 替換為本土字體設計師 Gerard Unger 設計的新字體。這種情況下,FHWA 成為中國的新標準着實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 考慮到新路牌設計的其他美國標準的元素(比如箭頭設計),對於新標準,一種「不假思索後的拿來主義」的推測不難浮現。
一方面說,路牌設計是公共設計素質和一個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標誌;另一方面,路牌設計的質量,尤其是高速公路路牌設計,極大地影響着交通效率甚至交通安全。而令人遺憾的是,從設計中性、易讀性尚可的 Helvetica,到美國化十足、功能上已遭淘汰字體 FHWA, 新的國家標準字體無論在風格還是從功能上都是一個倒退,是一個沒有經過文化和科學上的深思熟慮的錯誤。交通部門原本可以利用這次難得的契機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建立中國自己的公共設計形象,但這些重要的細節被再次忽略,使一個昂貴的機會被浪費了。
參考
- http://www.clearviewhwy.com/
- http://en.wikipedia.org/
- http://www.trafficsign.us/
- http://study.ad-ren.com/fonts/h000/h95/1151726880d95846.html
- http://www.nytimes.com/2007/08/12/magazine/12fonts-t.html?pagewanted=3 The Road to Clarity, New York Times
- http://www.forest.impress.co.jp/article/2008/12/01/gdhighway.html 道路標識の「公団ゴシック」を再現したフォント「GD-高速道路ゴシックJA」
- Eye 34 A Design (to sign roads by), by Phil Baines
- Signs: Lettering in the Environment, by Phil Baines & Catherine Dixon
- Typo 17
- http://www.linotype.co.jp/P2/frutigenext%20broschuere.pdf
- http://opentype.info/
- Adrain Fruitger Typeface: The Complete Works
- http://yipzichau.blogbus.com/logs/45902093.html
- Encore magazine, 13, 14, 15, 17, 18
- Typeisbeautiful.com, colorphilosophy
- http://designmuseum.org/design/jock-kinneir-margaret-calvert
29 個相關討論
大開眼界,希望看到更多關於中文字體的內容,特別是在ui和web上的應用,這方面少得可憐……
不好意思,圖片不能正常顯示。。。
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字體都是非常遙遠的事。能在全國範圍內把黑體的英文用Arial替換掉就已經成功到無法想象了。
北京地鐵車廂里還有在用慘不忍睹的(類似)黑體英文。這個是08奧運期間做的設計。想讓我國諸多little somalia都換個考究的字體,等吧你就。
Rex威武,這篇排在鮮果網24小時最熱的第一位,看到這標題第一反應聯想到你,點開來還真是
應該可以的,沒有更多的報告。請再試一下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忽然就很熱。呵呵。
恩,我覺得這是個專業問題。術業有專攻,想要達成的是設計師們可以更注重這方面的問題,這個目的可以相對容易的達到。另外也不僅是字體本身,設計時對於細節的關注能體會到就很好了。
希望有更多類似的文章 對我真的受益匪淺
寫得好,贊一個
好文,大贊。
FHWA 可能是西文路牌的優選 但是作為搭配中文來說 相對比例有些失常。
英文字母成了完全的裝飾 字小的失常 反而沒有以前來的比例協調
http://www.xixik.com/info/02/228/14b47b759ca82088.jpg
前段時間杭州的路牌設計 是個很好的嘗試
http://www.fanghongzhang.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09/11/N_090223_142738_981.jpg
FHWA 絕非西文路牌的優選。不過你說的比例和中文的問題都確實存在。
杭州的字體選擇有點奇怪。
杭州我覺得是對交通牌上中英文的比例協調關係 做了好的嘗試。 在中國牽扯到中英文混排的地方總會出很多問題。 杭州的牌子做出了一種解決方案 可以算是做好的嘗試。
好文章,學習了
對於停車場有沒有必要對名稱的過分的放大。把距離和車位信息弱化處理
實驗性的設計在中國很少,這點也是設計界關注最少的。沒有資金和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包括學校裡面做的項目,都是以經濟利益為第一的
I really like the examples above to great typography, sorry that this is in English, but I can’t type in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is keyboard. Thanks for the great examples, these give some great inspiration for future design projects that I’ll do.
個人認為,任何設計都要把功能性作為第一考量因素,公共設施就更不用說了。
我想得到FHWA 字體。。但不知道如何得到它
因為它真的很好看。。
有這個字體的能給我發送一份嗎
email [email protected]
十分感謝~~
字體愛好者製作的仿製字體可以在這裡下載到:
http://www.triskele.com/roadgeek2005v2-complete.zip
質量也很好,但請勿商用。
換路牌還要請設計師,中國的領導哪裡會考慮這種事情。鋪天蓋地的英文翻譯都用宋體、黑體來做,簡直是慘不忍睹!
您好,我是一個字體初學者。其實在黑體字體設計時黑體的英文也經過研究設計出來吧?為什麼感覺大部分比較專業的設計師會比較排擠中文字體附帶的英文字體呢?這是一個一直不太明白的問題。
你好,我想張這文轉載到bbs.18wos.org
我覺得,樓主你既然懂得這麼多,那你為什麼不去親自設計一款字體?為什麼只是在這裡發表一篇文章而已?你可以去告訴有關部門,他們該怎樣怎樣做,而不是來這裡敲鍵盤發表長篇大論。中國路牌本來就是以中文為主,英文只是次要的,司機也不會刻意去看路牌上的英文長什麼樣子。現在會有多少人去投訴路牌上的英文是個咋樣?你見過國內有司機投訴過看不清中文字體嗎?自己先想一想清楚,不懂就不要隨便評論。我覺得樓主有着典型五毛憤青思想,鑒定完畢。
說快了不是五毛憤青,而是憤青
這位的非常清晰地詮釋了我們官老爺的思維。難道我們的道路上沒有外國人嗎
“1963年,英國交通部門決定將 Transport 從高速公路比哦啊准推廣到普通路牌標準”這裡有打錯,“比哦啊准”應是“標準”。還有幾處“筆劃”打成了“比劃”。
感謝指出,已經修改。
中國不存在所謂的設計的環境,審美完全是領導說了算
一個 Trackback
[…] 關於中國高速字體詳細可以看一下 https://www.thetype.com/2010/03/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