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倫敦人 William Thorowgood 在字體師 Robert Throne 去世後用彩票獎金買下了他的鑄字商 Fann Street Foundry,正式成為一個字體師。1832年,他將鑄字商新出品的非襯線字體命名為 Grotesque——意思是「怪異的」,這一詞無不體現了當年非襯線字體的先鋒感——並在當年的字體樣表的附表裡悄悄附上了第一副 Groteque 的樣張。
儘管非襯線字體在19世紀之前就曾出現,包括法國盲人教育先驅 Valentin Haüy 在1786年製作過的凸起供盲人閱讀的的非襯線字體,但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非襯線字體一直到1816年才出現(Kinross,1992)。早期商業非襯線字體的設計,深受用作展示用的「Fat face」型字體的啟發。這種字體垂直筆畫粗重,水平筆畫輕細,特點十足。第一款是 Caslon Foundry 出品的 2 Line English Egyptian,由 William Caslon IV 設計。這款字體就直接採用了「Fat face」的粗獷,去掉了襯線,設計雖然十分率直現代,但其實卻參考了古代字體的比例,尤其是 Trojan 體的特點,比如尾部直線的 R 等等(Handover,1964)。該字體由於尺寸相對較小(2 Line English相當於25磅),當時僅作為展示字體的陪襯使用,並沒有引起市場的注意。與此同時,倫敦另一字體師 Vincent Figgins,仍然在根據「Fat face」體不斷試驗衍生體,包括後來稱作「埃及體」(Egyptian)的各種平角襯線體(slab serif),風格介於襯線和非襯線體之間。Figgins 的試驗速度令人吃驚,在一年內完成了10個尺寸的設計,儘管每個尺寸的字重和比例也缺乏統一,但這並不影響市場對這些「Fat face」體代替品的接受度。到了1830年代初,非襯線體重新登場的時機終於成熟。此時,非襯線字體的登場不僅因為等線的特性使得其製作和使用起來比襯線字體成本低,它的流行也註定是時代進步、大眾媒體和廣告擴張的一個必然趨勢。1832年,市場上同時出現三款非襯線體,分別是 Vincent Figgins 的 Sans Serif 體,Caslon & Livermore(與 William Caslon IV 無關)的 Condensed 體,和 William Thorowgood 的 Grotesque 體。
三款同時代的字體中,Grotesque 脫穎而出的原因眾多。儘管它不是第一款非襯線字體,卻是第一款帶有小寫字母的非襯線體——小寫字母發佈於1835年。早期的小寫字母繼承了大寫字母設計的廣告、張貼的用途,筆畫粗重,缺乏修飾。儘管如此,Grotesque 從此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唯一擁有小寫部的非襯線體。由於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發展不同步的關係,後來發展成熟後的整套字體仍然可以看出大寫字母在風格上比起小寫字母更加粗獷和顯眼。整套字體最大的特點仍然是字母的筆畫粗細不符合現代審美比例,轉角收尾部分的纖細與主要筆畫的粗壯形成鮮明對比,與後來所謂「neo-grotesque」的代表 Akzidenz-Grotesk 和 Helvetica 較為「完美」的比例都不同,看似怪異而有活力。另一方面,當時不同字款,尤其是展示字體的比例細節標準並不嚴格,這一點從 Figgins 紛亂的字款中也可見一斑。因此 Grotesque 不同尺寸字重的細節和比例都有些許不同,這也更加強了 Grotesque 的特點和趣味。後來 Fann Street Foundry 幾經更迭,到了1906年,大部分設計,包括 Grotesque,都轉給了鑄字商 Stephenson Blake,該鑄字商也於1990年代關閉,而 Fann Street 也改造成了安靜的居民區。
幸運的是,現在還有少量字體還保留有 Grotesque 的特色,其中 Monotype Grotesque 是最受歡迎的。這款字體由 Monotype 的設計師 Frank Hinman Pierpont (1860–1937)監督製作,於1926年發布。Monotype Grotesque 根據德國字體工廠 H. Berthold AG 早期的字體 Ideal Grotesk 完善而成。對於 Ideal Grotesk,我們已經很難詳細了解,但根據名字,我們仍然知道它與 Thorowgood 的 Grotesque 的朔源。儘管 Monotype Grotesque 具有少數德國字體的細節,比如 G 的收尾和小寫字母的比例結構,然而 Thorowgood 的 Grotesque 的特點都在 Monotype Grotesque 中得到了最大的保存,包括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的對比,筆畫的轉換和其他細節部分的「怪異」,都鮮明保存了 Grotesque 原有的粗糙和活力。Grotesque,儘管被批評為缺少設計價值(Majoor,2005),仍然拒絕過分的修飾和完善,保持着忠誠耿直的性格,在這個被眾多號稱完美的字體霸佔的「理性」世界中獨具個性。這一充滿浪漫主義的純真與不羈的結合體,成為了一批現代舉足輕重的設計師的鐘愛。
參考
- Handover, P. M., Grotesque Letters: A History of Unseriffed Type Faces from 1816 to the Present Day, By Published by Monotype Corporation, 1964
- Majoor, M., Inclined to be dull, Eye Issue 71, 2005
- Kinross, R., Modern Typography: An Essay in Critical History, By Hyphen Press, London 1992
- Bringhurst, R., 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By Hartley & Marks, 2005
- Macmillan, N., An A-Z o Type Designers, By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6
- Baines, P. and Haslam, A., Type & Typography, By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5
6 個相關討論
condensed當年也有sans serif或者grotesque的意思么?
這個具體不清楚。應該 Caslon & Livermore 只是為了出 condensed 的效果而去掉了襯線吧。即 condensed 並不指沒有襯線這一風格。
condensed是形容詞吧。(對sans serif)。
sans serif在英國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沒有了裝線,在做招牌或者其他大型的排字的時候,字可以排緊和用更粗的字,所以估計為了符合市場需要,出一些比較窄的字型。而那個早期sans serif的名字基本不大確定,大家都有自己一套命名方法,不統一。
雜誌約稿,是藝術與設計么?他們好像喜歡八卦文章
看慣了規規矩矩的非襯線字體,這種Grotesque 字體還真有一種淳樸自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