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初,伦敦人 William Thorowgood 在字体师 Robert Throne 去世后用彩票奖金买下了他的铸字商 Fann Street Foundry,正式成为一个字体师。1832年,他将铸字商新出品的非衬线字体命名为 Grotesque——意思是「怪异的」,这一词无不体现了当年非衬线字体的先锋感——并在当年的字体样表的附表里悄悄附上了第一副 Groteque 的样张。
尽管非衬线字体在19世纪之前就曾出现,包括法国盲人教育先驱 Valentin Haüy 在1786年制作过的凸起供盲人阅读的的非衬线字体,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非衬线字体一直到1816年才出现(Kinross,1992)。早期商业非衬线字体的设计,深受用作展示用的「Fat face」型字体的启发。这种字体垂直笔画粗重,水平笔画轻细,特点十足。第一款是 Caslon Foundry 出品的 2 Line English Egyptian,由 William Caslon IV 设计。这款字体就直接采用了「Fat face」的粗犷,去掉了衬线,设计虽然十分率直现代,但其实却参考了古代字体的比例,尤其是 Trojan 体的特点,比如尾部直线的 R 等等(Handover,1964)。该字体由于尺寸相对较小(2 Line English相当于25磅),当时仅作为展示字体的陪衬使用,并没有引起市场的注意。与此同时,伦敦另一字体师 Vincent Figgins,仍然在根据「Fat face」体不断试验衍生体,包括后来称作「埃及体」(Egyptian)的各种平角衬线体(slab serif),风格介于衬线和非衬线体之间。Figgins 的试验速度令人吃惊,在一年内完成了10个尺寸的设计,尽管每个尺寸的字重和比例也缺乏统一,但这并不影响市场对这些「Fat face」体代替品的接受度。到了1830年代初,非衬线体重新登场的时机终于成熟。此时,非衬线字体的登场不仅因为等线的特性使得其制作和使用起来比衬线字体成本低,它的流行也注定是时代进步、大众媒体和广告扩张的一个必然趋势。1832年,市场上同时出现三款非衬线体,分别是 Vincent Figgins 的 Sans Serif 体,Caslon & Livermore(与 William Caslon IV 无关)的 Condensed 体,和 William Thorowgood 的 Grotesque 体。

三款同时代的字体中,Grotesque 脱颖而出的原因众多。尽管它不是第一款非衬线字体,却是第一款带有小写字母的非衬线体——小写字母发布于1835年。早期的小写字母继承了大写字母设计的广告、张贴的用途,笔画粗重,缺乏修饰。尽管如此,Grotesque 从此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唯一拥有小写部的非衬线体。由于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发展不同步的关系,后来发展成熟后的整套字体仍然可以看出大写字母在风格上比起小写字母更加粗犷和显眼。整套字体最大的特点仍然是字母的笔画粗细不符合现代审美比例,转角收尾部分的纤细与主要笔画的粗壮形成鲜明对比,与后来所谓「neo-grotesque」的代表 Akzidenz-Grotesk 和 Helvetica 较为「完美」的比例都不同,看似怪异而有活力。另一方面,当时不同字款,尤其是展示字体的比例细节标准并不严格,这一点从 Figgins 纷乱的字款中也可见一斑。因此 Grotesque 不同尺寸字重的细节和比例都有些许不同,这也更加强了 Grotesque 的特点和趣味。后来 Fann Street Foundry 几经更迭,到了1906年,大部分设计,包括 Grotesque,都转给了铸字商 Stephenson Blake,该铸字商也于1990年代关闭,而 Fann Street 也改造成了安静的居民区。

幸运的是,现在还有少量字体还保留有 Grotesque 的特色,其中 Monotype Grotesque 是最受欢迎的。这款字体由 Monotype 的设计师 Frank Hinman Pierpont (1860–1937)监督制作,于1926年发布。Monotype Grotesque 根据德国字体工厂 H. Berthold AG 早期的字体 Ideal Grotesk 完善而成。对于 Ideal Grotesk,我们已经很难详细了解,但根据名字,我们仍然知道它与 Thorowgood 的 Grotesque 的朔源。尽管 Monotype Grotesque 具有少数德国字体的细节,比如 G 的收尾和小写字母的比例结构,然而 Thorowgood 的 Grotesque 的特点都在 Monotype Grotesque 中得到了最大的保存,包括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对比,笔画的转换和其他细节部分的「怪异」,都鲜明保存了 Grotesque 原有的粗糙和活力。Grotesque,尽管被批评为缺少设计价值(Majoor,2005),仍然拒绝过分的修饰和完善,保持着忠诚耿直的性格,在这个被众多号称完美的字体霸占的「理性」世界中独具个性。这一充满浪漫主义的纯真与不羁的结合体,成为了一批现代举足轻重的设计师的钟爱。


参考
- Handover, P. M., Grotesque Letters: A History of Unseriffed Type Faces from 1816 to the Present Day, By Published by Monotype Corporation, 1964
- Majoor, M., Inclined to be dull, Eye Issue 71, 2005
- Kinross, R., Modern Typography: An Essay in Critical History, By Hyphen Press, London 1992
- Bringhurst, R., 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By Hartley & Marks, 2005
- Macmillan, N., An A-Z o Type Designers, By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6
- Baines, P. and Haslam, A., Type & Typography, By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5
6 个相关讨论
condensed当年也有sans serif或者grotesque的意思么?
这个具体不清楚。应该 Caslon & Livermore 只是为了出 condensed 的效果而去掉了衬线吧。即 condensed 并不指没有衬线这一风格。
condensed是形容词吧。(对sans serif)。
sans serif在英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了装线,在做招牌或者其他大型的排字的时候,字可以排紧和用更粗的字,所以估计为了符合市场需要,出一些比较窄的字型。而那个早期sans serif的名字基本不大确定,大家都有自己一套命名方法,不统一。
杂志约稿,是艺术与设计么?他们好像喜欢八卦文章
看惯了规规矩矩的非衬线字体,这种Grotesque 字体还真有一种淳朴自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