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structor, El Lissitzky, 1924。图:Analogue7620 世纪初的先锋艺术运动重新定义了现代视觉设计。从其哲学、美学到实验方法,跨领域的艺术家们将先锋艺术运动核心思想不断输出给以视觉设计,铸下了先锋艺术和视觉设计间不可否定的传承关系。El Lissitzky(埃尔·利西茨基)就是其中的领先人物。Lissitzky 有很多的头衔,俄国犹太人、教师、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传道者等;后世在提到他的影响时,常常会提及到很多的现代主义流派——他是俄国先锋运动的重要领军人物,与导师 Kazimir Malevich(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共同发展至上主义(suprematism),对后世包豪斯、风格派艺术以及解构主义具有重要影响。
Shanghai Type(上海活字)是一个关注上海印刷字体设计与生产的项目。我们聚焦十九世纪末至今的、在上海或与上海有关的印刷字体,挖掘它们背后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故事。项目由我(厉致谦)发起,主要成员是年轻的设计师龚奇骏,项目顾问由陈其瑞(原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师)担任,同时获得了上海新闻出版博物馆(筹)的支持。Type is Beautiful 也是项目的网络合作伙伴。
本期书刊介绍三本伦敦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的出版物。 这所建于 1901 年的美术馆承担了向东伦敦的居民普及艺术教育的责任。白教堂美术馆在伦敦乃至英国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这所最重要的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建筑空间里曾举办过毕加索、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等现代艺术大师的伦敦首展。白教堂美术馆出版项目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过程。此次挑选的书目,从侧面反映了这幢坐落于东伦敦的艺术机构的发展史和其重要角色。
Theo Van Doesburg 和 Käte Steinitz 在 1925 年为 Merz 杂志的第 14/15 卷「Die Scheuche」设计的作品,文案由 Kurt Schwitters 所撰。(图:Design is Fine. History is Mine.)
译者按:Peter Bil’ak 是一位斯洛伐克裔平面和字体设计师,现居荷兰海牙,长期从事关于设计的写作。他是 Typotheque 网站和 Works that Work 杂志的创始人,也曾联合创办了 Dot Dot Dot 杂志。本文中,Bil’ak 探讨了「实验」一词在西方文字设计中的含义以及「做实验」的方法和思路。在中文文字设计迅速发展的今天,希望本文能为感兴趣的朋友带来一些帮助。
专题「
正文字体观察」聚焦于正文用字,发现并评介值得关注的汉字字体产品。此番我们有机会采访汉仪字库团队,分享旗黑创作相关的细节,并与几位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进行交流。
感谢汉仪字库的支持,及本站编辑 Eric Liu 的协助。
汉仪字库出品的「旗黑」系列,是一套多字重、多宽窄的黑体家族。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汉仪团队披露旗黑家族,并测试性地释出了「105」字重。透过少量样张和简单介绍,旗黑以其匀称的间架结构、外扩的中宫、克制的字面、干净的笔形、定制的西文字符以及特殊的字重命名系统,塑造了某种鲜明的第一印象。主创设计师齐立先生的背景——兰亭黑家族的主创者——也同样令人期待。
本文原载于「赛罕区泊物视觉设计工作室」网站,本站经授权转载。
星巴克通过文字设计网站 Type is Beautiful 了解到 Tengis Type 泊物工作室,并委托设计 Starbucks Coffee 蒙古文牌匾文字。满足 logotype 的设计条件下,参考相似字型 Freight Sans Black,工作室希望将其延展为整套蒙古文字型。Freight Sans Black 的小写字型笔画变化强烈,而 Starbucks Coffee 英文原稿中的小写造型无从考证,所以依据大写英文的造型,延伸出了较为「生硬」的蒙古文字型 Buck Sans,舍去了 Freight Sans Black 小写字母那样「具人文色彩」的造型。
以向量描绘,俪宋的「一」Type is Beautiful 今起与 Justfont 内容合作,将定期刊登 Justfont 精品文章,意在将优质内容推荐给更多的读者。本文为第一期,讲述桌面出版早期的传奇字体「俪宋」的故事。
原文地址。
俪宋始于 1989 年,是世界最早的 PostScript 中文向量字型之一。现在 Mac 中的「俪宋 Pro」,以及华康的俪宋家族,都基于 1989 年的初代俪宋。对今天的编辑来说,俪宋只是一种内文细明体罢了。而且在高解析度萤幕与印刷的时代,它实在太细了。但俪宋确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柯炽坚在开发过程中,也亲身参与了「桌上型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初期的历史。
1980 年代对于出版界而言,是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原本还在手工制稿的设计师与美编人员,忽然要开始熟悉新兴的电脑工具。而变革若追溯到更上游的字体行业,感受则越加剧烈。在很短的时间内,照相排版兴起,变成相当热门的制稿方式,压缩了铅字的市场。但两者基本上仍然共存,各有用处。不过,在 1980 年代中期发迹的桌上型出版,则一步步让铅字与照排走入历史。
CSS 是近代最重要的排印革新之一。只要文档以足够「语意化」的结构保存,便可以利用不同的样式规则呈现不同的样貌。我们不再需要手动地排列、拉扯文字,而是透过 CSS 下指令,让排版引擎遵守。
也许因为妈妈字写得美,我从小便严格自我要求书写的规矩,就算是课堂的笔记,没写几个字,发现前一行的字稍有不对齐或大小不一,便偏执地想把整张纸撕了重写。也因此,在我初了解了 Web 的运作方式时,带来的震撼和共鸣是非常强烈的——文字居然可以不带样式地保存,再利用「标记」为不同层级、不同意义的文本来设计相应的样式——从此解脱了我们这些字写得不好但又完美主义的偏执狂。
长得丑没关系,有 CSS 就能搞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