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标准字」是驻纽约设计师廖恬敏(Tien-Min Liao)在 2016 年开始的研究计划,探讨文字在不同语言中如何通过视觉形态传达一致的个性。廖生于台湾,在研究所毕业后在纽约的品牌设计公司 Siegel+Gale 工作多年,担任资深设计师,期间有机会参与多项跨国品牌系统设计及标准字设计。工作同时,也在库柏艺术学院进修字体设计,毕业于 Type@Cooper 字体设计学程。
本文组织于「双语标准字」网站 ,由设计师本人撰写项目的思路和实践所得。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双语标准字」计划是一系列欧文—汉字双语标准字的风格对应讨论,目前收录了 50 多组样例,以及反覆修正过程中所得到的制作笔记。
这些双语标准字的对应关系并不适用为系统性的内文字体设计建议,而是 “TYPE (type)” 及「字」两者之间「特制」的结果 1 。由于两种文字在传统上所使用的绘制工具不同、文字结构也截然不同,「双语标准字」有时候是相互协调退让的结果,为的是能够展现出相同的性格与特色。可以说每一组双语标准字都是独一特例,也非唯一的解决方法。这里讨论的双语标准字是特指两种语言都能扮演传达品牌性格、并且能发挥一样程度重要性的设计,而不讨论以其中一种语言为主、另一种语言仅作为标注用途的标准字。
Wolfgang Weingart 海报设计 对特定时期的设计风潮的理解往往离不开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趋势的追溯,历史巨轮循环往复间常有相似趋势以及离经叛道者的探索。1960 至 70 年代,崇尚简约、理性、网格设计的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Desgin / Swiss Design)风靡全球,其影响力跨越空间,从欧洲蔓延到美洲,成为当时商业设计中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同时也跨越时间,当时的设计成果在当下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公共交通系统的标识,跨国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还有手机、电脑等人机交互界面。
现代化的风格——无衬线字体、干净利落的几何构成、遵循优美比例的网格系统、整齐划一的品牌标识,对一些设计师来说,却是一种无聊中庸。1970 年代开始,一批教育者、设计师、艺术家打破严谨、理性的网格,对图像、文字排版进行实验性探索,进一步探索美与丑之间的动态的平衡。这是新浪潮设计的历史背景,这种风格兴起之时正是朋克文化渗透各种文化领域之时,其精神内核也是源自朋克精神的质疑与反叛,因此又称为瑞士朋克风格(Swiss Punk)1 。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图片来自网络)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 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本项目不仅旨在重新理清中文排版的思路,还努力从字库厂商、软件厂商、网页环境等全方面改善中文排版环境。而在本篇里则来关注中文字体排印里不可缺少、却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对象:汉语拼音。
大家快来评 (tu) 论 (cao) 一下吧!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上突然开始流行起这样一种写法。在形式上采用了「括号给汉字注拼音」的方式,比如在这句话里,字写作「评论」而实际上却希望被念做「吐槽」。乍一看是给汉字注音,但明显不是汉字原本的读法,自然也就超越了单纯注音的目的。
这种做法似乎是从二次元的世界引入中文的,源头自然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对某个汉字词汇强行指定一个新的读音的做法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修辞方式。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见笔者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 ,这里就不展开说了。而今天,我想把重点放在和大家讨论:是时候来重视一下汉语拼音的字体排印了。
Sankara Rug(摄影:Theodore Africa) 在 2017 年的 Design Indaba 设计大会上,由南非设计师 Nkuli Mlangeni 设计的 Sankara 毛毯 获得了「南非最美之物」的奖项。它运用了极具辨识度的色彩及图案,线条简洁,图形几何化特征显著,整个版面呈现出严谨的网格系统,被许多媒体称赞为南非传统与瑞士风格的交织。
尽管 Mlangeni 的确是一位在瑞士留学的设计师,然而深入挖掘毛毯图案的灵感来源——非洲南部小国斯威士兰(Swaziland)的芦苇舞节中人们穿着的服饰图案、以及恩德贝勒部落(Ndebele)的传统墙绘——就会发现,它们本身与瑞士风格就极为相似,其发源时间却比瑞士风格早了半个世纪。两种并未交叉的文化,在各自的语境下发展出视觉风格的趋同。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 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精妙的中文排版并不仅仅是「标点悬挂」那样的小技巧,而是一个有设计逻辑的系统。在本篇里,笔者以对比的方式,尝试深度挖掘中文字体排印的本质。
我在上篇《从「行长为字号的整数倍」说起》 里配的题图是大家所熟悉的中文作文稿纸。而在本篇里,我们要重新考察一下「中西之别」,因此本篇题图是 Adobe InDesign 软件里两种不同模式的网格格式。也许通过观察二者的区别,大家就可以看出中西排版的一些异同。
毫无疑问,每个文种的排版必须遵循其书写系统的特性,而试图违反、改变这些特性,只会是吃力而不讨好,还会招引来自读者群强大的阻力。举一个大家相对不太熟悉的例子,藏文等文种具有「悬挂基线」的特征,相信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第一次看到藏文是从稿纸格线往下书写时可能会非常惊讶,但这正是书写藏文最基本、最方便的方式。那么,中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文排版应该如何体现?作为母语者,我们对此的认识往往很模糊,这其实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为了看清中文字体排版的特性,不妨拿一块「他山之石」——西文排版过来试做一番比较,也许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来看一些中文排版的本质。
按:本文是「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 的第一篇。这一系列讨论将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思路探讨中文排版。本篇从中文字体排印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谈起。由于排版是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里面难免涉及到的其他诸多问题,将在系列文章后续展开讨论,请诸位读者留意本篇的讨论范围。
「一行十五个字,排五行。」
从版式设计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排版要求了。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忠实地再现这项要求呢?我们以这个命题来做三种尝试,和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中文排版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则。
请更新你的浏览器
半张书桌,一只铁盒,就可以开辟一方属于自己的活字 / 凸版印刷工作坊。这是「上海活字」计划衍生出的第一个实体产品——Typeholder(便携式活字印刷锤) 。
2017 年 4 月 3 日(北京时间 4 月 4 日)Google 和 Adobe 联合发布了他们共同合作的第二款完全免费开源的「泛中日韩字体」,成为设计界、技术界的一大新闻。这套字由七款字重构成,内含字形达到了 OpenType 规格上限的 65 535 个。由于整个项目的内容非常庞大而复杂,涉及商业合作、开源版权、字体设计、文字编码、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家在好奇的同时不免也会产生了不少疑问。针对中文媒体上存在一些不甚准确的说法,我们在此用问答的形式对这套字加以说明,供大家在使用、开发时参考。
Type is Beautiful 在十年前的今天成立。2007 年 4 月,我们写下第一篇关于 Helvetica 和 Arial 体的比较文章 ,由此展开了我们在中文世界对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的研究和探讨。
图:Brad Duncan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的美国见证了社会变革思潮和社会活动的升温。反战运动愈演愈烈,民权运动尤其是黑人平权运动发展到了最高峰,女性和同性恋者要求解放的呼声越加高涨。这些运动虽然由不同的根源促生,但受到了反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泛非洲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
在这一波社会运动的浪潮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宣传材料,海报、传单、小册子、报刊、专辑封面……它们被印制出来,分发到街头巷尾,最后似乎注定在历史中转瞬即逝,但仍有不少保存了下来。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名为 Interference Archive (社会干预档案)的团体在今年 1 月至 3 月举行了名为「捷报传来:美国 1970–1979 左翼激进运动印刷史料 」(Finally Got The News: The Printed Legacy of the U.S. Radical Left, 1970-1979 )的展览,将这些政治意涵极为丰富却少有人知的资料悉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