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Type Discovery: Venus

可能大家都有平時看看不同的字體的習慣,看到喜歡的總是想記下來下次什麼時候可以用,但是一不注意就忘記了,到有項目可用的時候又找不到,非常可惜,所以我和 Rex 討論一下,覺得把平時找到喜歡的字體都記錄在這個博客上,除了有個印記以外還可以和大家交流。(如果大家平時有什麼新鮮的發現,不妨留言一同分享)

這次第一個小發現是 Venus 這個字體,網上資料極少,連平時的百科 Typophile 裡面都有限,大家有相關資料的不妨一起分享。

我發現Venus有2個版本,一個是 (URW)++, 另外一個是 Linotype。根據 Linotype 的資料顯示,Venus 是鉛字印刷時期在地圖上使用的,所以他有往前和往後斜的2個斜體。相配的還有一款 Egyptienne

相比近代的字體,Venus 看上去非常粗糙,但是我覺得這樣的不怎麼修飾的字體特別有性格。

更新:

Image: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倫敦著名的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工作室設計的第54屆「Carnegie International」展的書中使用了一款字體叫 Garnegie Grot,名字看來象是 Carnegie 藝術博物館的字體,但是和 Venus 比較一下發現這款字體象是基於 Venus 修改出來的。

黑色為書本掃描,紅色為 Venus

奧托·艾舍(Otl Aicher):一段故事

Speak Up 的作者 Armin Vit 與同仁在寫一本名叫《Graphic Design Referenced》的書。下文為為德國設計師奧托·艾舍(Otl Aicher)部分的撰稿。

作者/ Author: Armin Vit
原載於/Original from: Speak Up,2008年6月18日;
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授權,由 Rex Chen 翻譯。

Otl Aicher 在少年時代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對他有毀滅性的影響。1941年,他加入德國陸軍,儘管這與自己的信仰背道而馳,一直到1945年才結束服役。服役期間,由於傷病,Aicher 的軍旅生涯並不出色。然而這促使堅信自主教育的他不斷的閱讀和寫作,主題包括哲學、文學和稍早開始的藝術。戰後美軍登陸德國,Aicher 回到了德國的烏爾木(Ulm),參與城市的重建工作。他與其他人一起建立了 Ulmer Kreis(烏爾木朋友圈),並舉行了一系列聚會、「周四演講」等,來振作經歷頻繁戰爭的人群。其中涉及的傳播海報均由 Aiche r設計,這是他初次涉入設計工作。到了1946年,「周四演講」已經開始包括了一些實用教育課程,成人學校 Ulmer Volkshochschule 因此逐步建立。學校也成為 Aicher 的第一個客戶,Aicher 在1947年建立的第一個設計公司 Büro Aicher 為學校設計了視覺形象、手冊和海報等。

為 Volkshochschule 學校課程設計的海報。Image: Negative Space

John Fell:牛津大學出版社與 Fell 系字體

Image: Wikipedi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BC 網站設計手冊

Image: bbc.co.uk

這裡有一個叫《Visual Language 2.0》的 PDF 文檔,是 BBC 新的寬版網站的設計手冊,有很多網站設計的網格應用,以提高功能和易讀性,很有參考價值。

P.S. 我夏天在美國,更新較慢請見諒。

關於易讀性:FS Me

Image: Fontsmish

Fontsmith 近日與英國領先的學習障礙組織 Mencap 合作,設計了一款旨在提升易讀性的形象字體 FS Me。字體工場 Fontsmith 稱該字體的設計「挑戰 Arial 的易讀性標準」,將成為易讀性字體的一個新里程碑。

設計之前,研究組的人員將 Mencap 的一些成員組成一個小組,這些成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研究的第一步是將各種樣式不同、粗細、風格不同的字體給被研究的小組,看在美學和易讀性上小組成員對各種字體的態度。研究組發現非襯線字體對於這一群體更適合(儘管襯線字體對於有正常學習能力的人更易讀),而一些有特性的字體比如 Comic Sans 也受到正面的反應。設計人員權衡下決定採用圓形字體的設計,但也盡量避免如 Comic Sans 的卡通化。

Image: CR Blog

第二輪的研究着眼於每個字母字型的設計。對字體的不同要求在這個時候仍然體現出來。研究人員發現這一有學習障礙的小組更喜歡簡單的大字谷「a」,而非一般有彎曲的羅馬體「a」。經過這樣反覆的試驗,設計師嚴格比較衡量了字母的陰陽對比,筆畫形狀以及上申、下申筆畫的長短。最後完成的字體 FS Me 對於學習障礙的人這一特殊群體,不僅具有他們所偏愛的圓形字體特質,又不乏成熟與正式,對於其他字體具有更高的易讀性。

字體效果因人而異,設計細節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

更多及參考:Fontsmith 新聞稿 | CR Blog

從 Helvetica 到 Haas Unica

抱歉又是 Helvetica。

Helvetica 與 Haas Unica 的比較。Image: bauldoff@Flickr

1980年,Helvetica 的設計字體坊 Haas Foundry 與 Team'77設計組簽約,完成一套 Helvetica 的改進版本,旨在「修正」當時主流非襯線體的設計問題。Team'77包括 André Gürtler、Erich Gschwind 和 Christian Mengelt。新字體名叫 Haas Unica,現在由於 Linotype 由於名稱的版權問題阻止 Scangraphic(後由 Elsner + Flake 收購)發售該字體,導致該字體到今天已經沒有辦法買到。

Haas Unica 的改進。Image: bauldoff@Flickr

在一片版權的爭論聲中,只有一個 Haas Unica 推廣冊的 Flickr 集,可以讓我們一睹其芳容。

對於 Rex 的網格排版文章

對於 Rex 發表的上一篇網格設計的文章,我希望能夠加一些注釋。

首先,關於書設計的網格框架分類,主要有2種,對稱與非對稱。對稱的框架多用於經典排版,而非對稱多用於現代主義的排版裡面。見圖一。

*圖一 (左為對稱框架,右為非對稱框架)

Basics: 基礎網格的一些基礎

網格(Grid)設計的吸引力是無法抵擋的,儘管很多時候意識不到。上面是最基本的書頁設計的網格。以後抽機會講網格在網頁、平面設計、信息設計等等的應用。

另一篇 Helvetica 紀錄片的評論

我是在不久之前才看到的《Helvetica》。

我本想以年輕一代設計者的姿態來談這個電影。但我意識到可笑的是,對於 Helvetica 之前、流行甚至被抵制的時代我都沒有任何經歷或者記憶,於是想從認識 Helvetica 說起。對 Helvetica 有強烈的意識是受在影片將近最後的 Micheal C.Place 所供職的 tDR(The Designers Republic)作品的影響。這個時候是一切輝煌都已經過去,David Carson 們抵制「Helvetica 代表的」商業化的一代之後的,對於「Helvetica 代表的」系統性的設計復興潮流的時代。當時 tDR 的震撼是無法言表的,巨大標緻的英文字緊密的堆積,顏色的簡練,以及莫名其妙的,極具數碼感的小方塊,雖然當時中國的環境已經較好,可以看到一些平面設計作品,但 tDR 的作品卻構成了我對新平面設計的早期印象。儘管曾經做圖也做得快活,但當我學着在 Photoshop 里用 Arial 堆積起字塊時,我才感覺到離平面設計的距離,或許說 Helvetica 復興潮設計的魅力。

Image: The Designers Republic

片中設計師們對於 Helvetica 的讚揚是顯而易見的,但也不至於到歌功頌德的程度。總體上以平和的心態來看這個電影,並沒有太多的偏頗,各方的觀點都相對平衡。既不能否定 Helvetica 出現和普及所帶來的革命性(Akzidenz Grotesk 的前身作用功不可沒),也不得不承認 David Carson 關於 Helvetica 對傳播的局限性,以及後期沉悶商業設計的說法。我對 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一向是不大喜歡的,太缺乏系統性,雜亂無章鮮具美感。然而了解了之前的商業化和標準化的大潮後,便會理解 Carson 和 Brody 在平面設計界歷史性的地位。同樣的,對於 tDR 的作品,乃至後來看到的現代 Helvetica 的公司設計,我和多數人一樣也都會有作嘔的膩味。引用 Duqin 的評論

眾多設計師集體為 Helvetica 投票其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有的是來自經典現代主義平面設計的美學記憶,有的是對於層出不窮的新字體的疲倦,有的是出於功能優先的考慮,有的是出於利用 Helvetica 無處不在以至於人們視若無睹的這一特性來做文章……其實大多數設計師的選擇都是夾雜着這幾種情緒中的幾種。

它不是完美的,片中對 Helvetica 的批評大部分都言之有物(Erik Spiekermann 髒話連篇的洒脫還是一樣迷人)。但我猜片中有一點是對的,Helvetica 的長盛不衰——準確地說是 Helvetica 風格代表的一派非襯線字體(諸如 Akzidenz Grotesk 和 Univers 等等)的長盛不衰,在於它們設計的相對中性而有特色,清晰而有力。這種特性可以當今傳承瑞士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風格的設計可以再度風靡。也讓我們偶爾看到當年企鵝的封面設計或者紐約的地鐵設計,仍然會讚不絕口。可能也是缺乏這種平和和實用,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在歷史上並不能走的太遠。無論如何,Helvetica 說到底在歷史上僅僅是略勝過一群設計師時兒追捧時兒棄之的玩物。沒有 Helvetica 一樣會有其他的非襯線的摩登字體出現,這些風捲雲涌的潮流也並不會因此而減退。只是 Helvetica 的設計特點和容易得到的屬性使他承擔了大於一個字體所應該承擔的視覺標籤和記憶,承擔了太大的時代重負。

在電影里,Helvetica 作為觀眾了解平面設計的一個窗口,完成了任務。在一部短短的紀錄片里沒有必要給陌生的觀眾塞滿 Typography 的知識,關於襯線易讀,或是 Univers 較佳的言論,完全沒有必要放在片中,這畢竟不是設計學校的教育片。況且我並不認為僅僅會由於片中的讚揚,大部分人面對街上、報紙里、電腦中的大量明顯不同的字體會由衷讚歎 Helvetica 的完美和影響力。如果說電影為什麼歌功頌德的話,那是為平面設計。它通過 Helvetica 這個舞台上眾人推出的「星」把眾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字體和平面設計上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Helvetica 的泛濫確實是西方民眾不了解設計、不尊重設計(字體)的一個惡果。而在中國的環境下,卻是另一番圖景。有時候不得不期盼 Helvetica 能像西方所摒棄的那樣,成為中國設計師的默認選擇。大量的以英文為載體的視覺(字體設計)垃圾在中國泛濫成災,平日生活中能看到用到真正的、沒有被任意扭曲的英文字體(而非中文字體附帶的英文字體)的設計少之又少。中國正是缺乏像 Helvetica 這樣的英文字體缺乏普,才及造成國內大量的視覺垃圾,令人噁心不已。

希望當 Helvetica 能泛濫於我們的英文設計的時候,中國的設計能夠真正全民化,才可能會有真正堅實的發展。

好玩的遊戲

這個遊戲流行了一陣子了,The Rather Difficult Font Game。基本上就是字體 geek 們在一起最熱衷的事情——猜字體。

我們兩個都做了,滿分34分,SY 同志輕而易舉地拿到了滿分,我拿到了31分。難度是不斷增加的,但簡單的地方在於很多可以從名字猜出來,比如明明是 Italic 的,那麼寫着 Std 的多半就是錯的;或者明明有襯線,那 Sans 的一定就排除了。還有一些太有名的字體可以很快排除,但難度確實又不斷增加了。

現在還有了 iPod/iPhone 的版本

*更新:偉大同志的又一偉大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