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Type Discovery: Venus

可能大家都有平时看看不同的字体的习惯,看到喜欢的总是想记下来下次什么时候可以用,但是一不注意就忘记了,到有项目可用的时候又找不到,非常可惜,所以我和 Rex 讨论一下,觉得把平时找到喜欢的字体都记录在这个博客上,除了有个印记以外还可以和大家交流。(如果大家平时有什么新鲜的发现,不妨留言一同分享)

这次第一个小发现是 Venus 这个字体,网上资料极少,连平时的百科 Typophile 里面都有限,大家有相关资料的不妨一起分享。

我发现Venus有2个版本,一个是 (URW)++, 另外一个是 Linotype。根据 Linotype 的资料显示,Venus 是铅字印刷时期在地图上使用的,所以他有往前和往后斜的2个斜体。相配的还有一款 Egyptienne

相比近代的字体,Venus 看上去非常粗糙,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不怎么修饰的字体特别有性格。

更新:

Image: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伦敦著名的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工作室设计的第54届「Carnegie International」展的书中使用了一款字体叫 Garnegie Grot,名字看来象是 Carnegie 艺术博物馆的字体,但是和 Venus 比较一下发现这款字体象是基于 Venus 修改出来的。

黑色为书本扫描,红色为 Venus

奥托·艾舍(Otl Aicher):一段故事

Speak Up 的作者 Armin Vit 与同仁在写一本名叫《Graphic Design Referenced》的书。下文为为德国设计师奥托·艾舍(Otl Aicher)部分的撰稿。

作者/ Author: Armin Vit
原载于/Original from: Speak Up,2008年6月18日;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授权,由 Rex Chen 翻译。

Otl Aicher 在少年时代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他有毁灭性的影响。1941年,他加入德国陆军,尽管这与自己的信仰背道而驰,一直到1945年才结束服役。服役期间,由于伤病,Aicher 的军旅生涯并不出色。然而这促使坚信自主教育的他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主题包括哲学、文学和稍早开始的艺术。战后美军登陆德国,Aicher 回到了德国的乌尔木(Ulm),参与城市的重建工作。他与其他人一起建立了 Ulmer Kreis(乌尔木朋友圈),并举行了一系列聚会、「周四演讲」等,来振作经历频繁战争的人群。其中涉及的传播海报均由 Aiche r设计,这是他初次涉入设计工作。到了1946年,「周四演讲」已经开始包括了一些实用教育课程,成人学校 Ulmer Volkshochschule 因此逐步建立。学校也成为 Aicher 的第一个客户,Aicher 在1947年建立的第一个设计公司 Büro Aicher 为学校设计了视觉形象、手册和海报等。

为 Volkshochschule 学校课程设计的海报。Image: Negative Space

John Fell:牛津大学出版社与 Fell 系字体

Image: Wikipedi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BC 网站设计手册

Image: bbc.co.uk

这里有一个叫《Visual Language 2.0》的 PDF 文档,是 BBC 新的宽版网站的设计手册,有很多网站设计的网格应用,以提高功能和易读性,很有参考价值。

P.S. 我夏天在美国,更新较慢请见谅。

关于易读性:FS Me

Image: Fontsmish

Fontsmith 近日与英国领先的学习障碍组织 Mencap 合作,设计了一款旨在提升易读性的形象字体 FS Me。字体工场 Fontsmith 称该字体的设计「挑战 Arial 的易读性标准」,将成为易读性字体的一个新里程碑。

设计之前,研究组的人员将 Mencap 的一些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这些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研究的第一步是将各种样式不同、粗细、风格不同的字体给被研究的小组,看在美学和易读性上小组成员对各种字体的态度。研究组发现非衬线字体对于这一群体更适合(尽管衬线字体对于有正常学习能力的人更易读),而一些有特性的字体比如 Comic Sans 也受到正面的反应。设计人员权衡下决定采用圆形字体的设计,但也尽量避免如 Comic Sans 的卡通化。

Image: CR Blog

第二轮的研究着眼于每个字母字型的设计。对字体的不同要求在这个时候仍然体现出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一有学习障碍的小组更喜欢简单的大字谷「a」,而非一般有弯曲的罗马体「a」。经过这样反复的试验,设计师严格比较衡量了字母的阴阳对比,笔画形状以及上申、下申笔画的长短。最后完成的字体 FS Me 对于学习障碍的人这一特殊群体,不仅具有他们所偏爱的圆形字体特质,又不乏成熟与正式,对于其他字体具有更高的易读性。

字体效果因人而异,设计细节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更多及参考:Fontsmith 新闻稿 | CR Blog

从 Helvetica 到 Haas Unica

抱歉又是 Helvetica。

Helvetica 与 Haas Unica 的比较。Image: bauldoff@Flickr

1980年,Helvetica 的设计字体坊 Haas Foundry 与 Team'77设计组签约,完成一套 Helvetica 的改进版本,旨在「修正」当时主流非衬线体的设计问题。Team'77包括 André Gürtler、Erich Gschwind 和 Christian Mengelt。新字体名叫 Haas Unica,现在由于 Linotype 由于名称的版权问题阻止 Scangraphic(后由 Elsner + Flake 收购)发售该字体,导致该字体到今天已经没有办法买到。

Haas Unica 的改进。Image: bauldoff@Flickr

在一片版权的争论声中,只有一个 Haas Unica 推广册的 Flickr 集,可以让我们一睹其芳容。

对于 Rex 的网格排版文章

对于 Rex 发表的上一篇网格设计的文章,我希望能够加一些注释。

首先,关于书设计的网格框架分类,主要有2种,对称与非对称。对称的框架多用于经典排版,而非对称多用于现代主义的排版里面。见图一。

*图一 (左为对称框架,右为非对称框架)

Basics: 基础网格的一些基础

网格(Grid)设计的吸引力是无法抵挡的,尽管很多时候意识不到。上面是最基本的书页设计的网格。以后抽机会讲网格在网页、平面设计、信息设计等等的应用。

另一篇 Helvetica 纪录片的评论

我是在不久之前才看到的《Helvetica》。

我本想以年轻一代设计者的姿态来谈这个电影。但我意识到可笑的是,对于 Helvetica 之前、流行甚至被抵制的时代我都没有任何经历或者记忆,于是想从认识 Helvetica 说起。对 Helvetica 有强烈的意识是受在影片将近最后的 Micheal C.Place 所供职的 tDR(The Designers Republic)作品的影响。这个时候是一切辉煌都已经过去,David Carson 们抵制「Helvetica 代表的」商业化的一代之后的,对于「Helvetica 代表的」系统性的设计复兴潮流的时代。当时 tDR 的震撼是无法言表的,巨大标致的英文字紧密的堆积,颜色的简练,以及莫名其妙的,极具数码感的小方块,虽然当时中国的环境已经较好,可以看到一些平面设计作品,但 tDR 的作品却构成了我对新平面设计的早期印象。尽管曾经做图也做得快活,但当我学着在 Photoshop 里用 Arial 堆积起字块时,我才感觉到离平面设计的距离,或许说 Helvetica 复兴潮设计的魅力。

Image: The Designers Republic

片中设计师们对于 Helvetica 的赞扬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至于到歌功颂德的程度。总体上以平和的心态来看这个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偏颇,各方的观点都相对平衡。既不能否定 Helvetica 出现和普及所带来的革命性(Akzidenz Grotesk 的前身作用功不可没),也不得不承认 David Carson 关于 Helvetica 对传播的局限性,以及后期沉闷商业设计的说法。我对 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一向是不大喜欢的,太缺乏系统性,杂乱无章鲜具美感。然而了解了之前的商业化和标准化的大潮后,便会理解 Carson 和 Brody 在平面设计界历史性的地位。同样的,对于 tDR 的作品,乃至后来看到的现代 Helvetica 的公司设计,我和多数人一样也都会有作呕的腻味。引用 Duqin 的评论

众多设计师集体为 Helvetica 投票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来自经典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美学记忆,有的是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字体的疲倦,有的是出于功能优先的考虑,有的是出于利用 Helvetica 无处不在以至于人们视若无睹的这一特性来做文章……其实大多数设计师的选择都是夹杂着这几种情绪中的几种。

它不是完美的,片中对 Helvetica 的批评大部分都言之有物(Erik Spiekermann 脏话连篇的洒脱还是一样迷人)。但我猜片中有一点是对的,Helvetica 的长盛不衰——准确地说是 Helvetica 风格代表的一派非衬线字体(诸如 Akzidenz Grotesk 和 Univers 等等)的长盛不衰,在于它们设计的相对中性而有特色,清晰而有力。这种特性可以当今传承瑞士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风格的设计可以再度风靡。也让我们偶尔看到当年企鹅的封面设计或者纽约的地铁设计,仍然会赞不绝口。可能也是缺乏这种平和和实用,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在历史上并不能走的太远。无论如何,Helvetica 说到底在历史上仅仅是略胜过一群设计师时儿追捧时儿弃之的玩物。没有 Helvetica 一样会有其他的非衬线的摩登字体出现,这些风卷云涌的潮流也并不会因此而减退。只是 Helvetica 的设计特点和容易得到的属性使他承担了大于一个字体所应该承担的视觉标签和记忆,承担了太大的时代重负。

在电影里,Helvetica 作为观众了解平面设计的一个窗口,完成了任务。在一部短短的纪录片里没有必要给陌生的观众塞满 Typography 的知识,关于衬线易读,或是 Univers 较佳的言论,完全没有必要放在片中,这毕竟不是设计学校的教育片。况且我并不认为仅仅会由于片中的赞扬,大部分人面对街上、报纸里、电脑中的大量明显不同的字体会由衷赞叹 Helvetica 的完美和影响力。如果说电影为什么歌功颂德的话,那是为平面设计。它通过 Helvetica 这个舞台上众人推出的「星」把众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字体和平面设计上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Helvetica 的泛滥确实是西方民众不了解设计、不尊重设计(字体)的一个恶果。而在中国的环境下,却是另一番图景。有时候不得不期盼 Helvetica 能像西方所摒弃的那样,成为中国设计师的默认选择。大量的以英文为载体的视觉(字体设计)垃圾在中国泛滥成灾,平日生活中能看到用到真正的、没有被任意扭曲的英文字体(而非中文字体附带的英文字体)的设计少之又少。中国正是缺乏像 Helvetica 这样的英文字体缺乏普,才及造成国内大量的视觉垃圾,令人恶心不已。

希望当 Helvetica 能泛滥于我们的英文设计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能够真正全民化,才可能会有真正坚实的发展。

好玩的游戏

这个游戏流行了一阵子了,The Rather Difficult Font Game。基本上就是字体 geek 们在一起最热衷的事情——猜字体。

我们两个都做了,满分34分,SY 同志轻而易举地拿到了满分,我拿到了31分。难度是不断增加的,但简单的地方在于很多可以从名字猜出来,比如明明是 Italic 的,那么写着 Std 的多半就是错的;或者明明有衬线,那 Sans 的一定就排除了。还有一些太有名的字体可以很快排除,但难度确实又不断增加了。

现在还有了 iPod/iPhone 的版本

*更新:伟大同志的又一伟大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