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川上俊(Shun Kawakami)的设计

左:Art with Sound 海报。右:在 Artless 工作室设计的海报。Image: shunkawakami.jp & artless.co.jp

川上俊(Shun Kawakami)的作品。英文字体、瑞士的网格设计与亚洲气韵的结合。日本人在东方设计的探索方面走的太远。Hitspaper 做的日文访谈,虽然内容并不充实,但 Google 翻译一下竟然勉强可以读下来,赞叹科技。

Caslon 的故事

  Caslon,一个英国家族的姓氏,一家铸字工厂的名字,更是一段饱经沧桑的字体家族传奇。

  William Caslon,1692年生于 Cradley 城,长于雕刻和工具制作。1716年,他移居伦敦,以在枪锁和枪管上雕刻为生。他还在切割纸张的机床上雕刻,因此和印刷厂有了联系,并在此后卷入了一家新印刷厂的筹备工作。之后他转向了冲床工。他用冲床机在硬金属上雕刻模具,以用来铸字。铸字工人把熔化的液态铝浇入 Caslon 制作的模具,冷却后形成字模,就可以排字了。

  在当时,伦敦的排字工人的地位不高。英国的印刷工业也远不如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大部分伦敦报纸用的字样都来自于荷兰的铸字工厂。这种局面在1719年开始扭转,一群伦敦的印刷厂和书贩联合起来,委托年轻的雕刻家 Caslon 雕刻一种新的字体,用以印刷《圣经》中的《诗篇》和《新约全书》。大量的印刷品将从瓦平港(Wapping,伦敦东区泰晤士河北岸)出发,伴着远渡的传教士,经由远东贸易航线向海外传播。福音书商们希望借通商之道,即传播基督教精神,又获取利润。

Caslon 样张

DIN 的故事(下):荷兰设计师 Albert-Jan Pool 访谈

作者/ Author: TYPO Magazine
原载于/ Original from: TYPO.17 Sep, 2005
翻译/ Translation: Colourphilosophy

1994年,旧金山,Albert-Jan Pool 和 Erik Spiekermann 在开完 ATypl 会以后一起搭乘出租车去机场。Spiekermann 知道 Pool 的老板破产了,他告诉 Pool 说如果他愿意为了生计去做一些字体设计,他应该首先看一下 OCR 和 DIN 字体。同时,他邀请 Pool 一起去柏林详谈细节。一年之后,Fontshop 发行了 Pool 设计的字样:FF OCR-F,之后又推出了 FF DIN 字体家族。Spiekermann 对于市场空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数字化的 DIN 字体在当时虽然可用,但是只有两个磅值并且呈几乎绝对的几何形态。Pool 设计了5种磅值的 DIN FF 家族,同时还加上了斜体以及某些可以替换的字母,如上面是圆点的"i" 和小写字母。随着时间的推移,5种 DIN Condensed(窄体DIN)也面世了,同时还增加了希腊和斯拉夫字母。新的 FF DIN 和老的 DIN 最大的区别在于更细的水平笔划和更流畅的曲线。 除去它原始而技术感的外观和它成为德国高速公路的道路指示牌之外,FF DIN 成为了一种现象。这种字体甚至出现在了书籍和杂志中,同时被各种文化机构广泛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2005年想要采访 Albert-Jan Pool 的原因。

DIN 的故事

 

背景

什么是 DIN?

DIN 是德国标准协会,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的首字母缩写。
1975年起,德国政府把DIN作为国家标准体系,同时DIN也是德国标准的主管机关。德国标准协会成立于1917年,总部设在柏林。DIN 标准在国际和欧洲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并代表德国的利益。DIN 字体算是西文字体中的另类。它不仅仅是一款字体,更属于一个庞大的国家标准体系,代表了一种把简单的解决办法标准化的思想。

Jan Tschichold 关于段首缩进的讲义

1926年24岁的 Jan Tschichold。Photograph: Thames and Hudson

最近忙完之后,重新读 Jan Tschichold 的《The Form of the Book》。现根据其中的部分论文,将主要的一些传统排版和字体使用的规则和 Tschichold 的观点归纳成系列。保守派设计爱好者比如我,对于这些规则十分钟爱,但设计至上者们也许对条条框框不屑一顾。无论何种情况,领会精神或者循规蹈矩,都仅供参考。

中世纪之前,段落的分隔使用「¶」符号(Pilcrow,「段落符号」,如今天的「§」)。尽管当时文字并不分成「段落」,因此该符号在文字中间,通常用红色,表示意思的转折(很像中国小学语文的「分段」符号)。中世纪,段落开始形成,但仍然保留了使用「¶」段落符号的习惯。由于要保持红色,因此该记号由专门的工人(rubricator)在排字印刷结束后专门标记上。因此排字工通常将每段开头空下来,留位置给分段符号。由于负责做记号的工人经常缺席,人们发现段首的空格(em quad indention 或 indent)作为标记,不用红色符号也已足够,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段首的缩进,一般大小为1 em。(由此推想,中文当初开始横排,开段的空两格也大该由此西文习惯而来。)

1498年:《The Golden Legend》。Image: gregorcles@Flickr

顶格与加大行距无法取代缩进

对于前人的花哨风格扑之以鼻,人们开始简化这些「花样」。于是在19世纪末,英国排字者首先开始摒弃段首缩进,开始使用顶格的段首。这一风格因为一些主要书商的采用,逐渐推广开来,并被报纸、小册子、杂志等低廉印刷品大量采用。Tschichold 认为此法并不能代替原有缩进的功能,不值得效仿。报业的排字者通常在两段之间的行距随意加多两到三点,取代缩进的作用,这样破坏了文字整体的美感。有时一段的末尾刚好是句号,他也会不分上下文的将其分段,加入行距;有时则会疏忽而忘记增加行距,影响了整个理解和阅读。

Tschichold 进一步阐释,读者通常比起段首,读到段尾时已经相对没有那么兴致勃勃。顶格段首会让读者觉得自己仍然在阅读类似的内容,因此不仅使读者逐渐失掉兴趣,也掩埋了作者良苦用心的分段。这一看似使文章整齐一致的开端方式,却影响内容的理解和传播,成为顶格分段的最大缺陷。Tschichold 也提到另外两种尽管少见但更加令人心烦的分段方式:一是用一条长线分隔,这样不仅粗暴的打断了文字,也会迷惑读者;二是段末一行右对齐——纯粹的无聊和无谓。

Tschichold 感叹到:「为什么这样具有明显缺陷的风格还需要解释?」

参考

  • Tschichold, J. ‘Why the Beginnings of Paragraphs Must be Indented’, The Form of the Book, 1991, Lund Humphries

Type Discovery: Schoolbook 字体

一直很喜欢 Berthold 的字体 Collection,最近发现其中的 AG Collection 里面的 Schoolbook 特别有意思,它的形状特别圆,有点象之前很流行的 Avant Garde Gothic,但是其细节更严格,比如 e 和 s 最后都是水平,和 Helvetica 很象。我 google 一下发现一般叫 Schoolbook 的版本原来是为儿童设计的,特点为 counter 特别圆,x 高度很大,识别性很强,适合刚学习读书的儿童。再寻找了一下,发现很多字体其实都有 Schoolbook 版本,个人觉得有些比正常版本更好更有意思。

The Grid System

The Grid System 是一个新近推出的网站,包含了关于网格系统、以及黄金定律、基线网格等等相关概念的各种新闻、文章、资源和工具。网站同时也与 YouWorkForThem 合作推出图书服务,还有一个 Flickr Group: The Grid System

Max Kerning

最近 Extensis 为了推广其字体管理软件 Suitecase Fusion 2 制作了一个网站叫 Max Kerning,围绕一个虚拟的人物 Mr. Max.

但是这个 Mr. Max 真的 Geeky 到了一定境界。简直就是一个负面样本。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往他这种极端走啊。

恐怖片海报集

最近一个叫 Wellmedicated 的网站集合了100张古老的恐怖片海报,下面几张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大家如果感兴趣不妨前往这里看一下。

Face the Nation v2

对于 Rex 的文章,我有几点补充。

爱尔兰:

爱尔兰采用的 Gaelic script 是采用拉丁字母加上音调符号,基于中世纪的 half uncial script。其特点是大小写混合,大写在词中占小写的x高度,笔划特征是扁头笔横持。

从《Writing & Illuminating & lettering》扫描,Edward Johnston 著,1906年。

播客 / Podcast  

字谈字畅 000:「本节目由 Type is Beautiful dot com 制作播出」

今天,Type is Beautiful 发布第一台用华语制作的字体主题播客节目《字谈字畅》(TypeChat)。本节目专注于字体、排印和其他文字设计相关的内容,从历史知识到新闻轶事均有涵盖。如果你对我们早期的文章尚有印象,播客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重新探讨这些话题,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