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音乐存储技术近似,标准化字体之存储和传播的介质,也经历过由模拟(analogue)向数字(digital)的转变。如若密纹唱片可类比为铅字,磁带便相当于早期照相排印(Phototypesetting)所使用的字体胶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唱片业与印刷业都历经了里程碑式的转变,数字格式的唱片和数字格式的字体开始主导市场。
1970年代
一九七六年,索尼公司展示了光学存储媒介的原型,同一年,Monotype 推出 Lasercomp,后来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商业上成功的数字激光图像排印设备,Linotype 则推出了 Typomatic 照排机,终结了 Linotype 九十年的铅字制造史;一九七八年,Linotype 推出 Linotron 202 ,采用数字矢量字体 ,与此同时,计算机学界泰斗高德纳(Donald Ervin Knuth)则因为照相排版质量的不堪,编写着后来成为学术界出版之重要标准的排印语言TeX ,以及字体描述系统 Metafont。当印刷业跨入八十年代,数字矢量字体已是印刷厂排印时采用的主要形式。
从左至右,单词依次为:smallest、support、subsistence、sufficient。1996年 Routledge 出版的《人口论》1789版重印版。
课上要读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论》(An Essay on Population),从图书馆找来1789年的重印版。读起来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中大部分单词中的「s」都被长相奇怪的「f」代替,如上图所示,读起来要不断猜词,实在想不透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百思不得其解,寻求帮助。我们的 Web Developer、身处德国的 Metaphox 很快发来了正解,做为字体和文字细节,颇为有趣,以嗜各位。
Image: fhzdesign.blog.sohu.com
方宏章在 blog 上发表了另一篇关于《Tagas-Anzeiger》的新设计,同样也是落选的方案。由美国人 Brian O’Connor 设计。
在Hi-iD上看到的消息。瑞士苏黎世出版的全国性德语报纸《Tages-Anzeiger》(每日导报)于近日完成了新版设计,由 Tom Menzi 操刀。但今天要提《TA》的重新设计方案中参加投标的一个,由基于苏黎世和东京的 iA(InformationArchitects)操刀,因为他们新颖的设计思路,我觉得有必要在众多重新设计报纸的 project 中提起,即便他们没有获得这个项目。正如他们说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失败故事。
九月份在《艺术与设计》杂志刊登的文章,现在贴出来。这是原来的版本,可能与印刷版有部分差异。在此再次感谢参与校对的宋敏、杜钦和卢涛三位朋友。另外加上了参考书目和插图。
本文作者为 Rex Chen 和 Shi Yuan,请勿转载。谢谢。
尽管字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最早期,与文字和书写的萌生同时出现,但现代意义上的字体排印(Typography)严格来说,是从十五世纪德国的约翰内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的。从这一时期开始,批量印刷成为可能,而金属铸的字体也取代各地的手写体,成为主要的传播载体。自此开始,不同地区的字体发展也走上了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道路。随着国家主义在现代的盛行,各国政府和设计师们开始重视字体的国家形象问题,于是纷纷回顾自己的历史,试图在过去的发展中寻到符合国家和民族气质的字体。受这种国家化运动的影响,很多国家形成了与本国形象相辅相成的字体特色,从英国的商业和传统的结合,到德国的机械和实用,以及瑞士的平和、中立等等,字体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直观而有效的工具。本文按时间顺序,试图把握代表各国形象字体发展的决定性历史时期,回顾各国标志性字体的特点环境、来源和发展。
文艺复兴与手写体:意大利字体
卡洛琳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和数字版Nicolas Jenson SG 的比较。Images: belmont.edu; identifont.com.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当时的意大利各个城市都处于自治状态,城市独裁者们都贪图玩乐,一心想要摆脱宗教传统对他们的束缚。因此这些城市的文艺环境十分宽松,当局鼓励和提倡描写世俗生活的作品,而非一味的表现宗教的神圣,这一社会环境为整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色彩奠定了外部基础。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Petrarch)大力歌颂个人性的伟大,认为世俗的成功与跟上帝关系并不相互违背,相反是上帝赋予了人类巨大的智慧和能力,人类理应在世间充分享用这些天赋。他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十分崇尚,认为古代才是人性最灿烂的时刻。
Typo 是什么?让我们来看韦氏词典在线版的解释:
Typo
noun,名词
A mistake in printed matter resulting from mechanical failures of some kind.
由于机械故障所造成的一个印刷错误。
计算机领域中,指排字错误。
同意词:
erratum (排错),literal error(文字错误),misprint(误印),typographical error(排字错误)
typo 在90.91%的情况下,作为单数使用。在1亿个口头或书面出现的词语中,typo约有11次。以typo开始的词语有:typograph(铸排机),typographer(排印工),typographic(排印学的),typographical(排印学上的),typography(排印学),typological(类型学的),typologically(类型学地),typologies, typologist(类型学家),typology(类型学)……
《艺术与设计》杂志邀我和史源写的文章《字体里的国家故事》在最近的9月期刊登出来了,稿件做为杂志本期特辑「国家形象,设计塑造」的一部分。文章不长,以时间顺序简述了各国代表性字体和国家形象的来龙去脉,面向大众读者,有兴趣的各位可以购买来看看。
这里谢谢杂志、宋编辑和各位审过稿的朋友。
左为09年目录册,使用 Futura;右为10年目录册,使用 Verdana。Image: fontblog.de
世界在伦敦2012奥运会标志的推出后就变得不能理解了。从这个令人惊愕的奥运标志(记得 Wolff Olins 说2012年大家就会看出这个超前设计的好,现在却仍看不透),到奥迪汽车 logo 换字(via Dajuin),然后是炙手可热的杂志《032c》,设计界出现了「以丑为上」的新潮流,这一「New Ugly」的现象也成为设计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现在大型商业机构也莫名地加入了这趟浑水。宜家近期宣布将字体从 Futura 改为 Verdana。
消息一经宣布就在引起巨大的反对声浪。设计师论坛出现了长篇批评,Youtube 出现了特别节目评论事件,Twitter(伟大祖国生日快乐)上谩骂和惋惜铺天盖地,网上抗议宜家这一决定的请愿也热闹非凡,主流媒体如美联社、《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都报道了事件。不过无论如何,宜家的宣传资料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新的设计。
「我最喜欢 Akzindez Grotesk Light 的数字2,它犹如一只长颈天鹅。」——Erik Spiekermann
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在12世纪将其传到了尚处在中世纪的欧洲,并逐渐排挤掉了罗马数字,成为了被最普遍使用的数字。
拉丁字体有衬线和无衬线之分,然而在数字的世界里,却有着另外一种分类。
文本数字(text figures),也被称为非等高数字(non-lining)、小写数字( lowercase)、旧体风格(old-style)等,是一种模仿拉丁字母高低错落而设计的数字。文本数字的形状和上下位置模仿了小写字母,0、1、2定义了 x 高度;6和8有上升部;3、4、5、7、9具有下降部。也有一些个别情况,如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 Didot 家族制作的字模中,为了区别于草书的小写字母z(类似数字3的写法),数字3也具有上升部。这一传统被后来的法国字体所继承。
1945年,二战结束。1948年,美国人发明了无粉腐蚀法,照相制版法(Phototypesetting ,也叫 cold type)终于攻克了批量生产的技术堡垒,金属字印刷的时代即将退去。到了70年代,照相制版已经广为流行。 照相制版原理是把所需的文字和图像按尺寸要求缩放到照相底片上,再将底片贴合在涂有感光胶的金属板上进行曝光,经过显影在金属板上形成感光胶膜。将胶膜浸入坚膜液中进行短时间处理,经加温后形成一种有光泽的珐琅质薄层。薄层有很强的耐酸抗碱特性,能保护下面的金属表面不受化学溶液腐蚀。将金属板浸入溶液中,无珐琅质胶膜的金属表面被腐蚀溶解,剩下凸出的文字或图像。
1952年的法国仍然处在战后缓慢的恢复期。从大洋彼岸漂来的照相制版技术并没有马上得到认同。来到巴黎的瑞士人 Adrian Frutiger 在 Deberny & Peignot 铸字公司找到了工作。Peignot 先生购买了美国第一台照相制版机 Photon 在法国的生产权,重新取名为 Lumitype。Frutiger的工作就是把老式铅字字体重新绘制成适合照相制版的字体。在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当 Peignot 表达希望增加一款无衬线字体的时候,Frutiger 立刻建议由其重新设计,并在很快的时间内拿出了包含21种字级的 Univers 字体家族,其为此发明的数命名方法,开创了字体设计的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