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erseTick(玲珑)倒排模版实现效果。
请参见测试页面(不支持 IE)
敬告:本文发布于2011年4月1日。
Type is Beautiful 今天开始发布 ReverseTick(玲珑)倒排模版,并发起提倡中文倒排的潮流。该模版今天开始进入测试(请参见测试页面,不支持 IE),如果反应良好我们将在一周后发布测试版下载,供 WordPress 用户使用。
何为倒排
「倒排」顾名思义,就是将现代中文排版顺序完全颠倒。阅读从文章底部开始,从右向左横排阅读,到顶端结束。
为什么提倡倒排
从右到左阅读是汉语的传统阅读形式,符合中文阅读的传统阅读逻辑。因此这一排版和阅读方式首先就继承了早期中文的阅读习惯,这在一个白话文被各种政治因素严重影响的年代 ,尤具文化和民族意义。
第二,根据普林斯顿大学2010年由 Connor Diemand-Yauman 等人研究 证明,阅读文字的困难有助于更有效地学习。研究显示,同样的文字使用不常见的排版、难读的字体,会令阅读者花费更大的精力阅读该段文字,进而文字内容会对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本着对字体之美的高度尊敬,我们认为混用 Comic Sans 和 Bodoni 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我们认为一定有更优雅的解决方案。答案就是:国学。经过对中国古籍雕版和近代横排的研究,我们发现,将文字倒排能够在不影响阅读和尊重文字的情况下,最大化的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而最大化的完成内容输出的效率。
此外,我们前文《讨论:长文的数字排版与阅读》提到妨碍网络上阅读长文的主要原因在于浏览器文字缺乏进度指示(progress register),因此让读者无法获得满足感。使用倒排要求一开始就得滚动到页面下方,能够使读者就一开始就了解到文章长度,阅读中不断接近顶端,读者的成就感油生,更加鼓励读者完成阅读。
最后,从我们的测试中发现,倒排文字由于与大部分文字排版相逆,可以改变颈椎的工作习惯,改善颈椎酸痛。在触摸屏设备阅读时,手指的重复动作也会颠倒,改善手部的运动神经。
Image: Nokia
诺基亚(Nokia)近日发布的新字体 Nokia Pure 引发了很多兴趣。该套字体的设计由伦敦的字体设计公司 Dalton Maag 进行。新字体将全面替代诺基亚使用多年的、标志性的字体 Nokia Sans(由设计明星 Erik Spiekermann 设计,见我们前文访谈)。Nokia Pure 系列包括拉丁、西里尔、希腊、阿拉伯、希伯来字母,以及天城文和泰文,未来还将包括中文。
根据 Dalton Maag 的新闻稿,新字体的想法源于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在过去几年的节节败退。个性过于鲜明的 Nokia Sans 随着诺基亚的成功而红极一时,成为诺基亚视觉形象的主导元素,现在也随着诺基亚的陨落而成为陈旧和非智能体验的视觉代表。在苹果的设计成功面前,更换这一界面和字体设计自然成为决心重整旗鼓的诺基亚改头换面的第一炮。
样册中的中文字样。(左边为挪威语,右边为藏文)
应大家要求,关于 Bodoni 的样册又增加了以下各种文字的照片。图中的文字种类根据意大利语翻译与查证,如有错误还请指出。另外很多语言文字今天的地位已经有很大变化,我们都标了出来作为参考。 样册为1818年出版,2010重印。
上:1818年Bodoni 最后一本字体样本,下:2010年TASCHEN 出版社再版
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特许城市(free imperial city)是只受到皇帝统治的少数城市,大多数的城市由贵族阶级统治。类似德国南部奥格斯堡这样的城市拥有完全的自治,远离战争,保持中立,贸易发达,十分富有。来自奥格斯堡(Augsburg)的印刷商 Erhard Ratdolt (1447-1528),从1476至1486在威尼斯工作了10年。当他回到奥格斯堡后,他制作了字体样张,向顾客宣传自己的刻字手艺。这第一份字体样张上的日期是:「1468年3月1日,印刷于高等级的帝国特许城市奥格斯堡」。字体样本上只有14种字样。有意思的是,除了德国通用的哥特字体(Black Letter)之外,还包含了来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3种罗马体和10种 Rotunda 体(Black Letter 的变体)。此外,还有1款希腊字体。这就是最早的字体样张。早期书籍印刷史一直和字体样张广告相伴。在15和16世纪,字体样张通常都只限于单页。到了巴洛克时期,才出现了包含完整字体家族、各种装饰图案的字体样书,无论字体数量还是涉及内容,都增长了好几个数量级。
采访/Interviewer:Dirk Wachowiak
受访/Interviewee:Peter Biľak、Satya Rajpurohit
原载/Original:
Peter Biľak & Satya Rajpurohit: Interview on Typography, March 4, 2010, Observatory, Design Observer
图片/Images:Indian Type Foundry、梁海
翻译/Translation:梁海(受 jjgod、eveloque、Eric Liu、Metaphox、Rex Chen 等朋友帮助)。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同授权 Type is Beautiful 将其译为中文。
译者按:
在汉字与西文之外,印度丰富多彩的本地文字渐渐引起了西方字体设计界的关注。长久以来,印度诸文字复杂的书写方式限制了本地字体排印的发展,但随着 Unicode 与 OpenType 的普及,技术障碍正在慢慢解除。在国内外设计师的努力下,国际水准的印度文字字体已开始涌现。在这个领域,印度有着和中国类似的困境,或许值得参考。更希望这些独特的书写系统有助于开阔大家的视野。
这篇访谈最初发布于一年前,今天看来部分信息已有变动。请关注尾注对于这一年来进展的补充。不少配图中的文字因为缩放或非恰当尺寸的栅格化而变得模糊,没有体现出字体原本的高质量。敬请理解。
Design Observer 编者按:
最近,德国字体设计师 Dirk Wachowiak 找到了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 Peter Biľak 与印度设计师 Satya Rajpurohit,谈谈他们两人最近的合作——Biľak 的字体 Fedra 之天城文版本——以及未来的计划。
历年来的《一九八四》的版本。Image: BBC
我们正式开始实验图片幻灯片展示(slideshow)作为辅助图片展示方式,这样可以多图充分展示某一主题。您可以使用导航器或者直接点击图片切换。用 RSS 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工具,所以建议大家上网站来读,以取得较好的浏览效果。如果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
BBC 4 近期播放了四集关于书籍的纪录片,讲述了从远古时代到今天的书籍历程。在英国和有英国代理的朋友可以通过 BBC iPlayer 收看到这些纪录片(Ku6 收看地址)。影片第四集讲述了英国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从1950年代出版简装书开始对阅读产生的影响,着重介绍了企鹅出版社著名的封面设计历史。故事以乔治 · 奥威尔的反应政府极权的名著《一九八四》讲述了封面设计和社会发展互相影响的历史。
文章冗长,设计尴尬,怎么办?
长文的排版与设计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困惑。我们在设计这个网站新版本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讨论时的问题提出来,论点由三位作者提出,也希望大家能够参考和讨论。以下的讨论是我们最近一些想法的汇总,可能漏掉了一些重点或有失偏颇,还请大家指正。
我们说的是长文
具有相当篇幅、以纯文字为主的内容之宏观排版和交互设计是我们讨论的重心,短文和多媒体交互则不在讨论范围。凡字体、字距、行距等排印细节,我们也基本不去涉及。
长文阅读的问题
人缺乏耐性,冗长的文章如果没有经过任何排版处理,会让读者瞬间失去阅读的兴趣,若非读不可则不啻苦行。所以通过改进长文的结构和排版来提高阅读性乃至「诱读性」,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要吸引读者阅读完长文,必须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 应避免内容的长度令读者感觉到压力
- 要让读者对阅读的进展和目标有明确的了解
- 要给读者不断提供暂停的机会和阅读成就的满足感
- 要使多次阅读和检索变得容易
Type is Beautiful 今天开始登录饭否。我们的地址是 http://www.fanfou.com/thetype/
感谢 Shawn Meng(@mengxy)朋友发来的邀请,在饭否重新开始几天后,我们就得以注册使用饭否。使用之初我们将会把 Twitter 所有的信息(包括 Retweet)同步到饭否。我们会使用在中国内地可以访问的 is.gd 短地址服务,以减少无效链接的情况。另外由于人员和时间的问题,暂时可能无法与大家及时互动,我们会在将来按需要拓展在饭否上的活动。
基于饭否在国内的访问情况改善,我们有可能将取消每周日的 Twitter 汇总。在鼓励海外的朋友仍能够使用 Twitter 与我们联系之外,我们希望通过饭否与国内的朋友有更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大家留言提出。
另:我们没有使用其他国内微博客服务的计划,请谅解。
另二:没有注册权限的朋友请点击我们的邀请链接,进行注册: http://fanfou.com/register/cf6_XFyyArtn
《MOMENT 瞬》杂志在11月号连续刊登了两位中国字体设计者的文章,讲述了他们复兴中文字体的心路过程和部分作品,他们是上海的應永會和北京的 Digidea (厉向晨)。在国内字体公司不景气、好字体匮乏的环境下,个体设计师们并没有向糟糕的中文字体妥协,两位年轻设计师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字体设计的希望,他们是新星。
應永會的访谈名为《古为今用,字由心生》,具体文字请去此处。
Digidea 的文章题为《汉字的灵性》,他通过数字化「聚珍仿宋」,探讨了一直被忽视的仿宋字体的灵性。此外他还展示了复刻的康熙字典体。具体文章请去此处。
Otto Neurath 提出的,由 Gerd Arntz 设计的 Isotype 标志。Image: gerdarntz.org
伦敦 V&A 将于12月开始进行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的展出,我才回想起来以前谈到图像符号(pictogram)的时候,另一位作者 Shi Yuan 说到的 Isotype。Isotype 全称「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Picture Education」(国际文字图像教育系统),由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Otto Neurath(奥图 · 纽拉特,1882—1945)在1925年发布。这一系统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利用「语言似的」图形设计,达到教育目的。尽管这一系统本身并未成功,但对公共设计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公共交通、国际活动、公共场所等图形设计的基础。
这一系统开始在维也纳社会经济博物馆(Gesellschafts- und Wirtschaftsmuseum in Wien)研发,Otto Neurath 是当时博物馆馆长,以及该系统主要的提出和理论家。该博物馆作为一个教学博物馆,主要作用是向维也纳市民讲述维也纳的故事。当时的哲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使得 Neurath 意识到,要向广大不识字的无产阶级传播知识,图形是最有效的方式。博物馆主张通过图形来讲述事实,而非死板的统计数据。这一被称为「维也纳方法」的表达方式后来由 Neurath 建立的一个平面设计团队不断扩展。
该团队从1929年开始,由德国的木刻师 Gerd Arntz 领衔,设计了一套简化的图形标志,以表示工业、人口、经济、政治等事物,一共超过4000个图形标志,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 Isotype 的设计。也是这些设计对当代公共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1930年,该项目标志性的统计图册《Gesellschaft und Wirtschaft 》发布。Isotype 建立了一系列设计准则,比如:将图形设计标准化;图标设计不用透视,以最大化的保存所表现事物的特点;数量用多个多样大小的图标表示,而不是更大的图标,以便可以更准确的比较,等等。
1939年,维也纳团队设计的《Modern Man in the Making》一书的信息图形设计。Image: isotyperevisited.org
二战和纳粹使得这个维也纳团队奔赴世界各地。一部分设计师到了苏联,为苏联政府的五年计划设计图形表述,一些(包括 Neurath 本人)逃到英国,另一些到了美国和荷兰等国,开始以 Isotype 的思想,从事公共信息设计活动。
1971年,Isotype Institute 将档案和设计稿都捐给了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字体设计与平面沟通系,这笔资料也是今年伦敦展出的资料主要来源。Isotype 的思想所带来为国际间的不断加深的沟通带来重要影响,由此开始了现在影响全球的图像符号(pictogram)和信息图形(infographics)的设计。
参考
- Wikipedia
- http://gerdarntz.org/
- http://www.isotyperevisited.org/
- Twyman, M. The significance of Isotype, isotyperevisited.org,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