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和「书法」

有这样两个词汇:「写字」和「书法」。在小学[1]里,「写字」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将这个课程的目标大胆地概括起来,应该是以下几点。这些目标和活字字体设计其实有一些共通的部分。

  1. 字要写得正确
  2. 字的形状要写得端正
  3. 写出来的文字要易于阅读

中学的语文课程里面仍旧包含写字。小学阶段只有楷书,到了中学加上行书,还会要求汉字和平假名、片假名能互相搭配。根据目的和必要性,搭配地写出字来,易于阅读,而且要有一定速度。因此,中小学里面只是「写字」而已,并不能算是「书法」。

到了高中,美术课程里面有「书法」课了。说到「书法」,其目标与语文课的「写字」就完全不同了:

  • 书法 1: 通过广泛的书法活动,培养对书写的兴趣爱好,并且丰富感性认识,提高书写能力,培养表达和鉴赏的基础能力。
  • 书法 2: 通过诸多的书法创作活动,培养对书写的兴趣爱好,并且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书法文化传统的理解,培养富有个性的表达和鉴赏能力。
  • 书法 3: 通过诸多的书法创作活动,在培养一生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并且尊重书法文化和传统的态度的同时,磨练感性,培养富有个性的书法能力。
王羲之(东晋)《丧乱帖》(局部)

写字和书法二者都和活字字体设计有联系,从活字字体设计的基础来考虑的话,应该对「写字」课程的目标进行深化。

复制文章

在没有现代印刷的时代,碰到一本想要读的书,必须借过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抄写。这可需要极大的耐心。现代看来,要抄这么多本书简直是不可想象,但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中国在欧洲都是这样。

能抄写的不仅是文章。在中国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连书写风格也一起复制下来:临书、向拓、双钩填墨等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所谓临书,就是照着原本写。为了练习照着样本书写,还分三个学习阶段:单纯模仿形状的「形临」、能把样本的意境心髓都抄下来的是「意临」、不看样本都能写的是「背临」。所谓向拓,是垫着样本抄写。把薄纸盖在原本上复写的这种手法难免都会留下抄写人的笔迹导致副本和原本不同的印象。

最忠实于原本的复制方法应该是双钩填墨。所谓双钩,就是在文字上覆盖上薄纸描绘轮廓的意思。然后用墨在轮廓内部涂满,就是所谓双钩填墨了。对于双钩填墨法,一些书法界人士有批判性意见,但碑刻、版刻上描轮廓可以比较容易地再现书写风貌。通过这种技法的应用,轮廓得到逐渐修正,文字具有了公共性,可读性和可识别性都提高了。

木版印刷

一字一字地抄写,工作量很繁大,于是后来就出现了将文章全部刻在木制版块上印刷的方法,称为「木版印刷」。由于需要直接在木板上着墨,再用马楝印刷,因此必须刻镜像反转的文字。

木版印刷先由「画师」用墨在薄纸上写好文字和图案,这称为底稿;之后把底稿放在版木(樱花树、枫树、梨树、朴树、黄杨、梓树)上,有时还要上一点稀浆糊。底稿的图文当然都是反转的。之后就轮到雕刻师登场。雕刻时使用版木刀、三角刀、圆凿和平凿四种工具。雕完之后把剩下的原稿纸冲洗掉,再用雕刻刀淘一遍。为防止墨水晕开,印刷师先把纸用矾水处理过后贴在版木上,然后用马楝[2]认真地在纸背进行刷擦。之后进行配页、切齐毛边等工序,加上封面最后装订成书。

虽然量产变得相对容易了,但雕刻版木依然要花费很多功夫。如果要忠实再现毛笔的运笔,则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无法分工合奏。在中国的宋代,工匠们钻研出了一些既容易雕刻又易于阅读的字体。

另外,石版画、铜版画、孔版画[3]等方法听起来更像是美术领域事情,但这些方法同样可以用来书写记录文章,也就是石版印刷、铜版印刷、孔版印刷。

所谓活字

书籍这样长篇的文章,同样的文字会重复出现,所以想把之前雕刻的东西拿来再利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于是就出现了把零碎的一个字一个字组合起来的做法,这样的每个零碎的字就叫活字。把活字摆在一起来做成版面就是活字版。

13 世纪韩国产汉字活字

英语里面活字称为 type,活字字体叫 typeface。活字中,最常用的是使用铅、锑、锡合金制造的,除此之外还有木活字(wooden type)、金属活字(metal type)、照片活字(photo type)、数码活字(digital type)等等。在中国甚至还有泥活字、磁活字等等。

活字印刷是「活字版印刷」的简称。金属活字也好,照片活字也好,凸版也好,平版也好,只要用的是活字,就都可以称为活字印刷。活字版也称为「聚珍版」。这个名称是中国清朝《四库全书》活字版善本完成时乾隆皇帝所赐。

另外,照片活字的称呼可能大家不太习惯,但是照片排版用英文说就是 phototypesetting,照相排版机就是 phototypesetter。要是把 typesetting 翻译成活字排版,那么 phototypesetting 就是照片活字排版了。金属活字的 Monotype(蒙纳自动铸排机)也是这样,现代的个人电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活字排版机。

活字字体

制作活字字体时,为了对应各种文章,需要事先将所有的文字设计出来。这和所谓的「美术字」不尽相同[4]

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活字字体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或者是机器自动做出来的。然而实际上它们都是人工手绘制作而来,即便是数字时代的当今依然如此。

手写本,本身就是手写出来的,每个人有每个人所谓的笔迹,是有个性的。而刊本是将手写的东西经过雕刻以后样式化的,所以所谓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于是文字就以活字字体的方式逐渐规格化起来。也可以说是单纯化、合理化。

活字字体并不是从书写直接转化过来的,中途必须经过雕刻的工序。制作活字字体必须经过雕刻这道工序。正是从书写到雕刻的转化导致了字体的样式化。然后再进行加工让它更为合理,增加判别性和可读性。

易认性是指是否能容易分辨出与其他文字的差异,因为单纯手写的话是很容易认错的。易读性是指是否容易阅读,排成文章之后是否会给读者视觉造成负担。为了不让读者在阅读时有压力,需要将大小粗细做整齐。

易认性、易读性和诱导性被称为字体选择的三要素,在字体设计中也是需要重点对待的。

字形

「字体」(日语:書体)和「字形」(日语:字体)的区别也是比较麻烦的[5]。所谓字形(日语:字体)在日本《大辞泉》里面是如下解释的:

【字形】
  1. 笔画组合而成的文字的形状。定型化的笔画组合。一个字根据笔画数的区别,有正字、俗字、新字、旧字的不同。
  2. 同「字体(1)」。

「字形」应该按照第一种解释来用,这样不容易混淆。尽管如此,字体和字形的确有很深的关系。随着字体的变迁,字形和笔顺也发生变化。篆书不能用楷书的字形来写,近代的明朝体用写字用的楷书字形来写也会有所不适。

字型(font)

人们经常把活字字体称为 font[5]。多数人对于书籍使用的字体称为活字,对电脑称为 font。同样在日本《大辞泉》里面写的很清楚:

Font(打字机用金属字符球)
【字型】(Font)
  
同一字体某特定大小的大小写字母、数字、记号等一整套活字。

据说 Font 原本是 IBM 公司打字机活字存储媒体的商品名,所以在活字存储媒体的层面上说也不算错,但很明确的是,字型不是活字字体。

金属活字

以印刷为目的的金属活字需要开阔的拣字场所。无论如何都需要预先坐好大量的活字备用。举例来说,本文若以五号明朝活字排印,那么需要整理、排列大约一万种不同的活字。而且,频繁出现的文字有必要准备上十来个,这样的话,即便只使用单一字体的单一字号也会需要大量的活字。

排字拼版台,Original Image

光有五号明朝体活字还不够,标题处应该会用上五号黑体活字,至少也会想用二号明朝体活字。只是这一来所需的空间也就翻了三倍。使用于标题的活字,并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字符,不过尺寸会增大。在拣字场,有许多立体排列好的活字箱,活字按照部首分类,正文字体位于标题字体下方。

从这些活字箱中,按照原稿挑拣出来活字,排列到称为拣字箱的小容器里。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称为拣字工。专业拣字工可以挑拣一千三百字以上。熟练的拣字工会将常用字集中放在一个箱子里,也能凭经验熟记排字箱的番号,从而以最短的移动距离完成排字。

拣字箱继而转送排字场,箱中的活字与空铅(quadrat)及行间空(inter lead)、格线等辅助金属块组合到一起,排列成为原稿指定的形制。排字工人左手握着排字手托(stick),将选字箱中的活字像插秧一样植入排好。排列好一行之后,把确定行高的空白铅条(inter lead)放在行间,再排列下面的一行。排好的字转移到所谓木盘(galley)上面,用麻线牢固地围绕捆绑好。

除了用于拼版之外,也有专门用于储存已排好之版面的拼板台存在。但是这项工作一般来说是由纸型(flong)来完成的。纸型是将特殊的纸用已排好的版面压制成的铸模。在其上浇注融化的铅,即可铸造出用于印刷的铅版。纸型重量很轻,保存也容易,需要制作铅版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再版。

原来的活字版使用后经过清洗即可拆版,然后一字一字地送回到活字箱中,以便下次印刷时重新选字。对熟悉这一工作的拆版工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费力的事情。磨损而不能使用的金属活字会被融化,重铸为新的活字。

金属活字的消亡恐怕是大势所趋。不过,虽然金属活字消失了,活字字体仍旧会作为电子活字延续下去。金属活字、照相活字、电子活字,活字字体的承载方式和构造与时代一起变化着,但是优秀的活字字体却是无比长寿的。

照相排版机用文字盘(写研公司的情况)

照相排版机(phototypesetter)使用的是照片活字(photo type),一般称为「文字盘」,是在蚀刻有文字的玻璃板上覆盖一层遮光物,然后再加盖一层玻璃制成的。为了使其轻量化,似乎也有在表面涂一层保护膜的方法。

文字盘

作为在照排机体内固定文字盘的一种方法,在1957年(昭和32年)发表的 SK-3R 型机种采用能更换字体种类的「中框固定式」开发。此后的角宿一-S型号改为采用「指针式」文字盘,更换字体更加容易,精度也提高了不少。

文字盘包括有「主盘」和「辅盘」。角宿一-S 起先采用一系列包含 269 字的小型文字盘,后来开发出可以单长容纳 2862 字的大文字盘,被称为「主盘」,而以前的小型盘改称「辅盘」。1969 年(昭和四十四年)发表的帕博-J型可以搭载 7Q 到 100Q 的文字盘,并且具有自动西文字尺寸调节装置。1965 年(昭和四十年)发表的萨普顿-N自动照排机器采用圆形的文字盘,使用用钻孔胶带进行输入,可以高速地输出排好的版面。总之,自动照排机的文字盘仍旧是属于模拟技术。

照排文字盘也走向了终结。活字字体,必须依照存储媒体的变化而重新设计制作。这样一来,这些字体最终得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延续生命。

数字化字体(写研公司的情况)

电算排字机通常是指称光学(模拟)式的排字机器。光学式机器利用文字盘将电子信号转化为文字。而完全数字化的机种称为电子排字机,也就是使用数码方式存储数字字体的机种。写研公司 1977 年(昭和五十二年)发表的 SAPTRON-APS5 是最早的此类机器。

软盘

SAPTRON-APS5 采用数码字体(电子活字),将许多小点像棋盘格子一样排列成点阵来存储字形,是用黑白来代表各点(网格,mesh)的二进制位图方式。电脑的显示器和打印机的印刷,最终其实都会以点阵表现。所以文字的原数据作为点的集合也会是这个形式。有简单地存储并回放全部点阵的低像素存储法,以及使用游程编码的压缩算法在输出时复原字形的高像素存储法。不需要复杂演算的位图方式能很快地被显示出来,不过不具备扩大或缩小的能力,字的轮廓也有所损毁,而且分解得太过细小的话,数据量会变得相当庞大。通常像素比较少时以全点阵存储,像素时则使用能大幅压缩数据量方法存储。

位图方式无法在特大尺寸的字体上使用。为此必须想出用矢量摘要的方式存储字体的办法,也就是让字型的轮廓线(Outline)与直线(矢量)近似。不过,这个方式对西文字体很有效,应用于像汉字这样复杂的文字体系时,数据量会增加。为此,高次曲线(如样条曲线、贝塞尔曲线、柯尼卡线以及圆弧线)也用来记录轮廓线。输出字体的时侯,将轮廓线内侧填充颜色,即可显示字体的外廓曲线。

最早作为由矢量曲线方式存储的日语字体,是 1983(昭和五十八)年时写研公司发表的 C 字体。实际被广泛采用了的矢量日本字体包括 1985(昭和六十)年发表的 SAPTRON-Gimmy 和 SAIVERT-H 等。

早期的字体以磁存储媒介(8 英寸,5 英寸,3.5 英寸的软盘等)保存,而据说在 1985 年(昭和六十年)时写研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用 CD 光盘收录了 MASALA-P 型日文商用字体。

译注

  1. 本文译自日文,故中小学教育情况自然说的是日本中小学,之后的高中美术课书法教育目标,也是援引日本的教学大纲。
  2. 马楝 (liàn),是一种日式印刷工具,现代多用于版画。功能类似于滚筒,但形状为圆饼形漆器芯,外面用细竹皮捻起包住以增加平滑度。
  3. 孔版画:以挖空硬卡纸透过颜料着色的绘画方法。
  4. 原文为「レタリング」,即英文 lettering 的片假名。Lettering 在英文中一般指描绘、印刷字体的过程。
  5. 日语中有三个词,「書体」、「字体」、「フォント」(font 的音译)。考虑到跨语言的问题,从汉字词汇使用状况出发来,此处将「書体」译作「字体」,将「字体」译作「字形」,也就是「字体的形状」,而「フォント」译为「字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