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西文

Bodoni 的绝唱

上:1818年Bodoni 最后一本字体样本,下:2010年TASCHEN 出版社再版

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特许城市(free imperial city)是只受到皇帝统治的少数城市,大多数的城市由贵族阶级统治。类似德国南部奥格斯堡这样的城市拥有完全的自治,远离战争,保持中立,贸易发达,十分富有。来自奥格斯堡(Augsburg)的印刷商 Erhard Ratdolt (1447-1528),从1476至1486在威尼斯工作了10年。当他回到奥格斯堡后,他制作了字体样张,向顾客宣传自己的刻字手艺。这第一份字体样张上的日期是:「1468年3月1日,印刷于高等级的帝国特许城市奥格斯堡」。字体样本上只有14种字样。有意思的是,除了德国通用的哥特字体(Black Letter)之外,还包含了来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3种罗马体和10种 Rotunda 体(Black Letter 的变体)。此外,还有1款希腊字体。这就是最早的字体样张。早期书籍印刷史一直和字体样张广告相伴。在15和16世纪,字体样张通常都只限于单页。到了巴洛克时期,才出现了包含完整字体家族、各种装饰图案的字体样书,无论字体数量还是涉及内容,都增长了好几个数量级。

继续阅读

Peter Biľak 与 Satya Rajpurohit:印度字体设计访谈

采访/Interviewer:Dirk Wachowiak
受访/Interviewee:Peter Biľak、Satya Rajpurohit
原载/Original:Peter Biľak & Satya Rajpurohit: Interview on Typography, March 4, 2010, Observatory, Design Observer
图片/Images:Indian Type Foundry、梁海
翻译/Translation:梁海(受 jjgod、eveloque、Eric Liu、Metaphox、Rex Chen 等朋友帮助)。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同授权 Type is Beautiful 将其译为中文。

译者按:

在汉字与西文之外,印度丰富多彩的本地文字渐渐引起了西方字体设计界的关注。长久以来,印度诸文字复杂的书写方式限制了本地字体排印的发展,但随着 Unicode 与 OpenType 的普及,技术障碍正在慢慢解除。在国内外设计师的努力下,国际水准的印度文字字体已开始涌现。在这个领域,印度有着和中国类似的困境,或许值得参考。更希望这些独特的书写系统有助于开阔大家的视野。

这篇访谈最初发布于一年前,今天看来部分信息已有变动。请关注尾注对于这一年来进展的补充。不少配图中的文字因为缩放或非恰当尺寸的栅格化而变得模糊,没有体现出字体原本的高质量。敬请理解。

Design Observer 编者按:

最近,德国字体设计师 Dirk Wachowiak 找到了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 Peter Biľak 与印度设计师 Satya Rajpurohit,谈谈他们两人最近的合作——Biľak 的字体 Fedra 之天城文版本——以及未来的计划。

继续阅读

Retina Display 带来的字体问题

iPhone 4 带来的 Retina Display 推出之初为业界带来了好消息。由于精度更加接近印刷物,设计师们期盼 Retina Display 可以带来印刷物般的阅读体验。然而对于很多 iPhone 4 用户来讲,这却并非事实——加强的屏幕精度似乎影响了阅读,这一点对于中文用户尤甚。我们的朋友 Julius Hui 今天在 Twitter 上将这个问题展开为六点,描述的很清楚:

  1. 300ppi 螢幕解像並不加強閱讀享受
  2. 由於字體太 sharp 的關係,與發強光的螢幕造成強烈反差,很刺眼
  3. 由於分辨率比正常大了一倍,字體看上去都幼(细)了。在激光打印上很夠黑的 Georgia 在 iPhone 4 螢幕上都變得很幼(细),襯線體變得不好讀
  4. 由於字體太 sharp 的關係,閱讀時會被字體的細節部分干擾
  5. Heiti 的粗幼(粗细)不均和嚇人的喇叭頭很明顯
  6. 即使開英文介面,中文也會強制大家用 Heiti, 而不是3GS 以前的 Hiragino,頓時覺得介面很爛

与之前 iA 评论 iPad 的设计一样,在原本的设计和字体选择下,新的屏幕硬件并无法给予提升的阅读体验,反而造成了阅读障碍。精度过高的文字与大大超过印刷品的对比度一起,造成了视觉疲劳。英文方面,Helvetica 表现尚可,而 Georgia 根据传统电脑屏幕 hinting 而成的磅数和字体细节已经在新屏幕上变得不合时宜。中文方面,由于 Hiragino 中文系并没有跟随 iOS4,iOS4 所使用的 Heiti 不仅设计美感不足,过多的细节变化(粗细,笔划头尾)也在 Retina Display 上一览无余,加上屏幕的对比度提高,使得阅读变得困难重重。相反 Hiragino 系日文字体则由于其笔划设计更加匀称,在 Retina Display 上则表现较佳。

Retina Display 所带来的精度问题将为苹果和设计师们带来新的挑战。苹果应全面修订和更改其字体策略,对于衬线字体的选择和设计要尤其考虑,Georgia 等字体的设计不再可以胜任阅读。这一问题将在 Retina Display 可能在 iPad 等用于阅读的设备中使用时更加凸现。同时如果能将 Hiragino 系中文字体带入 iOS,则是中文用户的福音。设计师们也要改变对 Retina Display 的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不认真对待,提高了的精度和对比度带来的新屏幕在现在来看,与其说是机遇,不如说是挑战。

《土耳其进行曲》和埃及字体

罗塞塔石碑上古希腊文。Image: answer.com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写过,贝多芬也写过,好多作曲家都写过。《土耳其进行曲》和字体有什么关系?就像《土耳其进行曲》和土耳其的关系,没关系。18世纪欧洲文化圈,不论音乐还是字体,都喜欢取个东方味的名字,类似我们今天的标题党。埃及和字体扯不上太多关系,但就有一类字体,被唤作「埃及」。

欧洲人对埃及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节。古罗马帝国的艳后风流、各大博物馆里的海量藏品、文学电影里的埃及历险……作为最靠近欧洲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在西方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去得了。

在字体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没有装饰线的字体,有人称为 Egyptian(埃及的)。在字体历史的争辩中,有观点认为大写的无衬线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60至前430年的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雕塑和碑刻中。在埃及的希腊风格时期,也常常出现在寺院的颁令、墓碑石和出土的陶罐绘纹上,最著名体现这一风格的,是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石碑上用古希腊字母、古埃及通俗文字和象形文字刻写同样的内容,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继续阅读

FF-DIN 圆体之工艺、设计与性感

作者/ Author: Jürgen Siebert & Albert-Jan Pool © 2010
原载于/ Original from: Technik, Design und Erotik der FF-DIN-Rundschrift, 2010, Fontblog | 图片/ Images: Marc Eckardt (A.-J. Pool 人像),Wikipedia (Coney-Island-Stich, Formelsatz) 及 FSI (字体样例)
翻译/ Translation with permission: Metaphox。作者授权 Type is Beautiful 译成中文,请勿转载。

Fontblog 将于星期五开始休假两周,在道别之前,我还想叙述一段多少有些繁复的字体历史 —— 一段我作为自然科学家和字体设计者始终牵挂于心的历史。我会试着把事情讲得尽量精确、也尽可能轻松,因为这些故事关乎于世间最美的东西之一:曲线。摩托车手看待曲线的眼光与字体设计师们有所不同,遭遇爱情的人们亦会用不同于修路工人的方式来演绎曲线,但这种种魅力,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切柔软曲线所共有的某一特征上去,而今天就让我来追溯一下它的根源。

继续阅读

小林章讲座记录:英文字体的选择

以下为我们的读者 Chen Kunhan 在前天(11日)东京银座 Apple Store 所做的笔录,内容有少量删改。

本次小林章讲座(小林章欧文タイプセミナー)题目为「英文字体的选择有共识但并不存在规则」(欧文フォント選び・基本はあるけどルールはないんた)。到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1点15分,讲座错过了一些,全场有100人左右,我只能站在电梯旁。后来主办方提议大家席地而坐,不过在场的听众有些不好意思,就让我乘机挪到了最前线。 小林章讲座中涉及的内容不深,更多的是介绍性内容和轶事。

首先提到的是 Mac 的字体。Apple 为字体投入了不少资金,使 Mac 得以囊括 一些应用广泛的字体。不过话说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家买 Mac 的时候都已经付钱了。其中小林章就以 Helvetica、Futura、Cochin、Zapfino 的一些应用例子分别做了一些说明。如果经常看 Type is Beautiful 的话,应该知道 Helvetica 和纽约地铁的故事宜家改变Futura字体;Dior 的 logo 字体采用Cochin;Zapfino 在德国的一些明信片上经常看到。在2003年,小林章与 Zapfino 的设计者 Hermann Zapf 共同重新设计了这款字体。

继续阅读

新时代,新字体 / Martin Majoor 和 FF Scala

Martin Majoor,荷兰字体设计师,平面设计师,(1960年10月14)在读大学之前就已经接受多年的字体设计和字体排印专业训练,大学期间就曾经设计一套衬线字体,由于不够成熟并没有公开发行,但是期间一直对于衬线和无衬线之间历史和形态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研究,这些设计研究对于他今后设计字体都有直接的影响,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在荷兰的 Océ 设计公司从事字体排印和字体设计工作,1987 年他在 Utrecht 的 »Muziekcentrum Vredenburg« 设计工作室谋到了一个平面设计工作,这个设计工作室是荷兰最早使用电脑设计并且率先采用电脑印刷输出的工作室。

FF Scala 细体,正常体和斜体

继续阅读

关于文字的可阅读性:新附配图

配图说明:这篇短文言简意赅,涉及到西文字体排印的一些核心内容和问题,对初学者十分有益。所提结论高度提炼,但绝不应奉为圭臬,仍该有充分的讨论空间。配图后希望帮助理解。配图:Rex Chen
大写 i,小写 L 与数字 1:过于简单的字型并不意味着容易识别。

因为看到豆瓣和这里都有关于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的讨论,发觉自己还有一篇旧文也是关于文字的可阅读性,很早前写的,可能有很多的不足,发上来一起讨论。

一个优秀的字体必须具备十分明显的特征,单个字母的形体必须是不可替换性的,而且字母形体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分,这种唯一性并不要求其形体最为简单的,但是必须是十分的清楚的,字母的形态是很好被识别的。因为有时字体形体的过于简单,反而会使字体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在阅读的时候不容易区分和识别。

继续阅读

Google 提供在线字体服务

Google 于五月十九日开放在线字体服务(Webfonts),正式加入在线字体提供商的行列。与我们已经介绍过的 Monotype Web Fonts、FontShop 等字体商不同,Google 此次提供的字体与其诸多既有服务一样,不出所料地完全免费。

Google 目前提供的字体共有十八种,均为目前流传较为广泛的免费字体,包括为 Android 而开发的 Droid 系列,被称为「Fonts for Scholars」的 Cardo,为代码印刷而设计的 Inconsolata,业余之作而不胫走红的 Yanone Kaffeesatz 等等;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本站曾介绍过其人其事的 IM Fell 字体,此次经由 Google 声势浩大地一口气发布了十个字体族,它的介绍页面也颇费篇幅地讲述了字体背后的历史。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 Fonts.com 所提供的服务相比,使用这些字体无需付费,也不必注册,只消通过 Google Font API 在网页的 head 区域插入一行代码,即可获得对应某个字体的、以 @font-face 形式定义的 CSS font-family 定义,继而就可以在 CSS 中如同使用本地字体一样使用它们。对于浏览器的支持情况也不错,Google 声称 Chrome 4.249.4 以上、Firefox 3.5 以上、Safari 3.1 以上、IE 6 以上均可渲染。使用 iPhone OS 和 Android 的设备目前尚不支持此项服务,不过这一功能的实现应指日可待。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唯一的遗憾就是此次发布的字体仅限于拉丁字符集。

在 Google 公布在线字体服务之后,Typekit 紧接着宣布它们此前的几周内已经与 Google 密切合作,在 GitHub 上放出了 JavaScript 开源项目 WebFont Loader ,让用户可以更进一步地控制字体的加载和渲染,也使得其他人能够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网络字体服务。此次 Google 所公布的诸多免费字体亦都被增加到了 Typekit 的字库中,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用户还可以选择使用 Google 的 AJAX API 来调用 Typekit 的字体,这样一来在 Google 的免费服务和 Typekit 的付费服务之间切换,只需要更动一行代码。

Google 这一字体服务的显示效果可以在我们的测试页面上看到。(更新:Google 提供了自己的效果预览器。)

人人都恨 ITC Garamond

最近 Design Observer 的一篇老文章被朋友翻出来,接下来的两天忽然在其他地方又看到了讨论。文章是著名设计师和评论者 Michael Bierut 写的,题目是《我恨 ITC Garamond》(I Hate ITC Garamond)。作者写到,自己辛苦找来一本女儿心仪的历史书,拿到手发现排版字体用的是 ITC Garamond,顿时失了兴趣,进而在网上大吐怨言,发泄对这款字体的厌恶。

继续阅读